歷史課:蔣介石與嵩山

歷史課:蔣介石與嵩山

中嶽嵩山,山體雄偉,更兼上古三代以來,即為我國先民政治文化活動中心,被視為天地中心、五嶽之尊,故而代有帝王巡幸封禪、文士遺墨題頌、僧道隱逸潛修。至民國時期,遊歷嵩嶽的名流政要也不在少數,其中就有蔣介石,只是新中國成立後很長一段時間,蔣介石登嵩山、遊少林一事很少有人專門提及,但其與嵩山之間,實有種種淵源。

此話可從1927年說起。是年,“秀才大帥”吳佩孚率領的20萬北洋軍,在鄭州被蔣介石任總司令的北伐軍打得潰不成軍,吳佩孚引殘部先退至鞏縣,再退至登封,暫住中嶽廟。中嶽廟最北一座殿宇御書樓後,有奇石一尊,狀似老人,當地百姓稱之為壽星石。適逢連日陰雨,壽星石上長出了綠苔,乍看形似“介石”二字,吳佩孚知道了也親往觀看,目睹後大吃一驚。他因與北伐軍開戰以來接連慘敗,不得已退縮古廟之中,眼前奇石奇景,就被視為蔣介石化身、不祥之兆。吳佩孚當即命令隨身秘書張其煌,著士兵把這塊壽星石及相毗鄰的20餘座青石碑刻一同砸得粉碎,時年蔣介石40歲。至1936年,兩頭掛年,蔣介石50歲生日之時,真的興致勃勃遊覽嵩山來了。

1936年9月,蔣介石借在洛陽慶五十壽辰之機,決定遊覽嵩山。接到通知後,當時的登封縣縣長毛汝採率領部分公職人員和地方武裝,並準備了20乘二人小轎迎接至偃師縣參駕店。經蔣介石侍從長錢大鈞分配,去嵩山路上,蔣介石和偕同遊覽的河南省建設廳長張靜愚、秘書長毛慶祥、憲兵團長楊振亞、錢大鈞本人及醫生、記者等人乘轎,其餘隨從人員乘坐汽車。途中,北京大學畢業生、28歲的登封縣縣長毛汝採扶著蔣介石坐轎的轎杆步行跟在旁邊,親自解答蔣對嵩山的提問。

蔣介石一行首先來到少林寺,全寺50多位和尚個個身披袈裟,敲著誦經樂器排隊于山門外迎接。蔣介石先後觀看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賜少林寺主教碑”和千佛殿的壁畫、武僧練武的腳坑,又參觀了塔林及五乳峰下的面壁石洞。臨行前,少林寺僧還為蔣演練了“大紅拳”、“小紅拳”,蔣介石命令副官拿現金1000元交與少林寺住持僧人。當晚,蔣介石一行住宿於登封縣城公安局內。次日晨,乘車赴中嶽廟,著重參觀了大殿、東西御碑亭等。再出中嶽廟西至崇福宮,繼而到嵩陽書院遊覽。隨後,蔣又乘轎遊覽了嵩嶽寺、法王寺,換汽車於當天下午轉回洛陽。

蔣介石中嶽之行,登封縣縣長毛汝採事前安排修公路,遊覽途中又負責解說,極力宣揚嵩山歷史文化之悠久厚重,引起了蔣對嵩山名勝文物的重視。在少林寺,蔣目睹了寺院破敗不堪的荒涼景象,在崇福宮西邊成吉思汗手詔碑前,瞭解了成吉思汗要求蒙古軍隊嚴明紀律,以保證所到之處秋毫無犯、雞犬不驚、百姓安居樂業的手詔內容,蔣介石不由感慨:“成吉思汗之所以成功,今天我才知道,他的部隊未來手詔先到,這種安定人心爭取群眾的政治宣傳工作做得真好。”

蔣介石在嵩陽書院期間,瞭解到當地水源奇缺,曾囑咐張靜愚說:“我打算在這裡辦一個訓練班,你想辦法打眼水井,能供三五百人飲用。”蔣走後,鑿井隊在此工作8個月,在嵩陽書院和崇福宮鑿出兩眼水源極盛的深井,但蔣介石所說的訓練班始終未辦,剛好登封此後大旱,兩眼深井正好緩解了農田用水之急。當地鄉紳地主藉此將鑿井之事附會為蔣介石體恤百姓之舉,登封縣政府還把這兩泉以蔣介石的官名“中正”二字立碑命名為“中正一泉”、“中正二泉”。

因了蔣介石登嵩山、遊少林的這段歷史,1996年,在大陸與臺灣兩岸欲推動為蔣介石靈柩在大陸選擇奉安之所時,登封籍臺灣人士楊祥麟追述這段歷史,著文《蔣公與嵩山》,在島內倡導:“奉安之地宜將中嶽名山併入考慮。”當年9月,河南省石油總公司及恆運集團組成的文化訪問團赴臺訪問,訪問團團長趙文明邀約臺灣同鄉盧博文拜謁蔣緯國先生。此前

曾拜讀《蔣公與嵩山》一文,並響應楊祥麟倡導的盧博文認為時機難得,於是約同楊祥麟及另一河南籍臺灣人士何宗麟,於14日一起拜謁蔣緯國,齊致蔣介石靈柩奉安嵩山的願望和嵩山無愧名山、位居天中的優勢。對此,蔣緯國“狀至欣慰”,即席表示:“奉安之地,已選定在南京中山陵之側,不便變更,但中嶽嵩山,確是好地,如河南各界有此意願,可建蔣公衣冠冢,籍以表達對蔣公之敬仰與紀念,亦無二致。”此事經盧博文撰文公佈於媒體後,在臺灣島內贏得不少贊同之聲。蔣介石靈柩奉安中山陵之側一事最終擱置,在中嶽嵩山建蔣衣冠冢一事自然沒能促成,然而,嵩山卻因此引起島內關注,促成了不少臺灣民眾的中嶽之遊。

歷史課:蔣介石與嵩山

歷史課:蔣介石與嵩山

歷史課:蔣介石與嵩山

(本文摘自百度閱讀,文中1936年9月蔣介石遊嵩山的時間與圖片上的日期有出入,需進一步考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