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基因是否誇大?

7月16日,華大基因迎來2億原始股解禁,兩日連續一字跌停。

按照“有效市場”的假設,在解禁前,股價已經反應其影響,不過,這次市場並不買賬。

大概是因為解禁股東們覺得還是“貴”了,更何況他們握著低廉的籌碼。

相比現有4千萬流通股,這次2億的解禁規模,讓流通值足足翻了5倍,供應突然加大,市場有點受不了。享受了小市值炒作的溢價,流通盤變大使得股價更難炒作,大大小小的解禁股東們就像囚徒困境中的一員,捂著不賣穩定股價對誰都好,但是每個人都想著提前開跑。

華大基因是否誇大?

“10年內可化學合成任何生命。”“所有員工必須活到100歲。”即使網紅董事長的言論屢屢引得市場關注,原始股東們還是選擇賣出投降。畢竟,沒有人比原始大股東們更瞭解公司實際情況。

科技公司還是代工企業

從最早的2000億美元估值,到首日破發僅以480億美元收場,小米式的經營模式並未重新定義互聯網企業。若從硬件企業的市盈率來看,最賺錢的蘋果市盈率不過20倍。而從互聯網企業的角度來看,亞馬遜的市盈率已超過了200倍。儘管雷軍將小米的價值比作“騰訊×蘋果”,但抵不過投資者用腳投票,並未讓“市夢率”發生在小米身上。

華大基因是否誇大?

華大基因與小米沒有直接的對標關係,不過從某種意義上而說,“科技公司”還是“代工企業”的定義,直接影響著華大基因的估值。披上獨角獸的外衣,公司最基本的經營模式反而遭到投資者的選擇性忽視,上市不久即面臨破發的工業富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華大基因主推的,是一種新型基因檢測技術——基因測序,號稱是下一個改變世界的技術。而基因測序行業,分為上、中、下游。上游以美國 Illumina 公司為代表,生產高科技測序儀和試劑耗材;下游以醫療機構、科研單位(醫院、高校、製藥公司等)為主;中游則以華大基因為代表,提供測序代工服務。簡單講就是向上遊買個先進的基因測序儀,培訓一批測序操作人員,為下游提供基因檢測服務。所以華大基因也被稱為:基因界的富士康。。。行業壁壘低到什麼程度呢?據說。。。經過幾個月培訓,就能掌握測序業務,再花錢請人買設備,就可以建立測序公司了。”內容源於“科技經驗”

簡而言之:華大基因更像一家沒有核心技術的第三方代理商。

在巴菲特眼中,低壁壘的基因測序代工業務不足以構建行業護城河。只要條件成熟,下游企業可以選擇獨立購買設備,不再需要代工。

作為科技公司重要的評判標準,華大基因在研發上的投入也不及格。根據公司年報,華大基因2017年研發費用為1.74億元,佔總營收比例為8.3%,較2016年的1.76億元下滑1.13%。反觀市場份額達到七成的測序技術設備供應商Illumina,近三年研發費用投入超過90億元,投入佔比保持在20%左右。

在全球基因測序巨頭產品的快速更新迭代,科技企業紛紛對研發投入重金、避免落後時,華大基因的研發投入比例的確引人深思。

外界還注意到,華大基因的銷售費用一直在穩定增長,近兩年增速超過兩成甚至三成,無論是銷售費用總量還是在營收中的佔比,均高於研發。

華大基因營業模式分析

從招股說明書中我們可以看見,華大基因業務簡單來說就是基因檢測與分析,主要包括生育健康類服務、基礎科研類服務、複雜疾病類服務和藥物研發類服務四大業務板塊。其中生育健康類服務營收11.36億佔比54.21%;複雜疾病服務營收4.57億佔比21.79%;基礎科研服務營收4.04億佔比19.29%。從全球的範圍來看,目前測序市場規模增長最快的是亞洲市場,其中中國市場增長率均超過了 20%,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國家。基因測序的應用範圍廣泛,作為有效篩查出生缺陷率手段,受益生育政策放開,高齡孕婦增多,市場保持較高穩定增長。

華大基因是否誇大?

從“漏檢風波”來看,隨著華大基因的公開辯護,聲明無創基因檢測的準確性,並披露數據證明其高準確性。在事件發生的當天,股價平開平走,中途甚至小有衝高,市場上對於基因檢測的還是較為認可的。

華大基因是否誇大?

去年7月,南方科技大學“孔雀團隊”發佈了第三代基因測序儀重大成果發佈會在深圳市民中心舉行。自主研發推出的第三代基因測序儀GenoCare正式亮相,這是目前全球準確率最高且唯一定位用於臨床應用的第三代基因測序儀,受於市場化、產業化,短期內,二代測序儀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依然是主流。

目前來看,華大基因本質上是一家銷售公司,所以關鍵核心在於“營銷能力”,至於產品力的核心則是在於“測序儀的迭代速度”。從銷售上收入來看,公司2012年銷售收入7.95億,增長到2017年度的20.96億,增長1.64倍,平均複合增長率為21.40%。

因此,我們總結下:目前基因測序產品研發和銷售上華大基因還不錯,測序儀上則是影響未來發展的關鍵核心。所以能走多遠,需要的是緊盯他的測序設備和新產品推出速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