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後七零後干不動了,農村的地誰來種呢?

峰185435995


20年後,是2038年,最晚出生的一批70後已經是年近花甲,而最早出生的那些70後則馬上就要步入古稀之年。沒有什麼意外的話,他們到時候肯定不再是農業種植的主力軍。

至於說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村的土地有誰來種,確實是一個問題。但是,在筆者看來,90後和00後屆時將會是我國從事農業種植活動人口中的主角。但是這些人和他們的父輩或者前輩們不同,他們的農業種植方式或許將有很大的改變。


至於說具體變化,筆者以為,主要有一些幾點。

首先,農業種植人數銳減。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還有3.5億左右的人口依舊在從事農業種植活動,到20年以後,這個數量肯定將大大減少,至於說降到什麼程度,沒人可以斷言。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村人進城工作定居將會是一個必然趨勢,農業種植人口減少會是一個必然現象。

其次,農業種植機械化水平提高。

在耕地面積整體保持穩定的前提下,從事農業活動的人口銳減,那也就意味著更少的人要耕種更多的土地。

按照一般的規律,這個時候就需要提高我國的農業種植機械化水平了,否則,就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此外,農業種植科技水平大為進步。

二十年前的中國農民以一種什麼樣的種植技術來種地?當時的我們肯定想象不到如今的技術革新為農業生產帶來的便利和提高。

同樣,二十年後的農業技術水平也並非今天的我們能夠具體想象,但是有一點,較目前我國的種植技術水平大為進步是必須。


糧油市場報


“20年後七零後幹不動了,農村的地誰來種?”的確如此,這是目前農村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很多農戶現在留在農村種地的,年齡大多是70後,甚至還有60後,總而言之,難以見到80、90的影子,更別說,往後00後能參與到農業種地的隊伍中,當然,未來的事都是不可預期的,不過,就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年輕人發展農業,在農村確實是少見;那麼,今後,等到現在種地的70後老,農村的地該有誰來種呢?國家不是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因此,近年來一直在不斷加大力度,予以支持農村農業發展,不斷鼓勵農民互相發展農業,在年輕人的領域,也是給予創業資金支持,往後,農村的地主要還是交給專業農民、有技術的農民,種植大戶、合作社等新興農業經營主體,這部分人,是重點對象!

關於上述內容,有任何觀點,歡迎評論區暢所欲言!


愛農幫


現在農村種地的都是50後,60後,70後極少,不用說80後,90後了。


20年後,如果農村還是這種現狀,地還是有人種的,畢竟農村的人不能完全都到城市生活,不能到城市生活的那部分人,肯給得種地,不過他們的精力也不會都放到種地上,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種地的收益僅能維持溫飽,要是靠它維持正常生活,不可能

但社會在發展,二十年後的農村肯定不像現在這樣,種地不會像現在這樣以糧油為主,種地的效益會比現在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農民與土地打交道的也是極少數,他們要麼是農場主,要麼種地哪工資。那時種地不像現在樣的粗放,而是像工廠加工產品一樣的精緻。從這個角度來說,傳統農業已經消失了,傳統的農民也消失了,在農村生活將會是一件讓人嚮往的事。



所以,作為農民,要努力的提升自己,一步一步的迎接這個階段的到來。


老農說鄉村


這確實是農村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種地人越來越少 ,丟荒田地也不少。農村及農業工和農技工青黃不接,農村和農業面臨後繼無人的跡象。

那麼20年後七零後幹不動了,農村的地誰來種呢?為此,聊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國家對農村及農業工作一路來比較重視,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圍繞重視農村及農業工作,提高農民收入而言之。未來的農村及農業是大有奔頭的。由於改革開放後,農村年富力強的人,大多到外地打工和經商,農村缺少勞力,和農技人員 的現象嚴重。現在留在農村務農的是60後和70後為主力軍,80及90基本上不粘合農業的氣了。

其次,20年後,農村及農業將出現大的飛躍,從國家早就提出了農業合作社、家庭及大型農場,土地實行流轉管理。到那時,分散個體種地情況沒有了,取而言之的是農業職業工人,農業工廠化,耕作機械化。農業集團公司或農業合作社,全程開展研究農村及農業問題,一個新型農村將會很快出現。

最後,農村的農富產品,價格應適當提升,財政補貼要專項扶持,這樣才能更好推動和促進農村及農業工作的健康發展。




金玉林桂之春


提出這個問題,說明題主對當前我國農業形勢還是沒看透啊。當前堅守農業第一線的絕大多數是七零後這句話確實沒錯,但是佔據耕地大多數的卻已經轉換為了八零後,為什麼?有一個最近這幾年冒出來的新詞:職業農民!就是今後將會出現一大批自願以農業種植業及相關農資產業為生計的人。也就是相當於當下的工業一般,今後的農民不再低人一等,社會也不會再有偏見,他們將會一個人種植幾百畝,甚至幾千畝耕地。也就是說今後的農業將會走向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的道路。

當前來看為什麼我國農業同美國、荷蘭、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差距那麼大?關鍵在於我國的機械化程度差!從我國的綜合國力來看,顯然不至於說我國無法實現機械化經營,一個能夠把飛船送上太空登錄月球的國家,以這樣的機械製造水平,還能製作不出農業機械化的工具?顯然不是這樣的。

土地承包責任制打破了過去的大鍋飯,提高了我國勞動人民的種植積極性,極大的促進了我國農業的發展,解決了我國的糧食溫飽問題。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當前土地承包責任制的弊端卻又顯現出來了。過去的土地承包將我國的耕地劃分成了小塊塊,每農戶家中幾畝地,甚至就單單這幾畝耕地來說還被分配到了不同位置,為了土地分配的公平合理,將村中的好壞耕地搭配分配。而機械化的實施前提就是需要有大塊的耕地,而目前每家幾畝的情況又怎麼可能能夠實施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呢?

當前上層也已經意識到這一系列問題的存在,對於可耕地進行了確權,推動土地流轉,加速土地的合併走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的道路。今後我國的農業生產無需這麼多人的參與,在70後退出耕種的歷史舞臺,新一代的九零後即將帶領機械走上集約化、規模化的新型耕種道路。

這裡是科學興農,歡迎添加關注,為您帶來更多農業科學信息。


科學興農


的確,這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中國自古以來,封建社會時期以小農經濟為主,自上世紀開始,改革開放後,人們的思想開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種地,漸漸的變成了一種老去的信仰。

老一輩的農民,以天地為父母,面朝黃土背朝天,但是依然賺不到幾個錢,他們賺錢很難,便愈發不敢放棄土地,因為他們受了太多苦,他們覺得自己已經這麼累了,還食不果腹,如果輕鬆一點,豈不是要餓死?於是,他們一直堅守陣地。



而農村的70後和80後,觀念則開始轉變,他們能走出生養自己的鄉村,去大城市見識廣闊的天地。當他們發現,自己就算乾的是城市裡最苦最累的活,也比在家裡種地輕鬆些的時候,便不再想回家。


所以,70後和80後,作為現在農村的主力,有很多已經不願意再種地,而90後00後則已經不再會種地那麼大面積的耕地以後誰來種呢?我國正在探索農業發展,未來會出現農場主的模式,農村的土地會經過整個,提高自動化程度,向簡約智能化發展,這是必然的。


歷史密探


這題說到我心裡去了,說起來都是淚。

我去年冬天開始回老家開荒,本來也是看到那片片荒山心裡涼涼的,就想讓它長出些成果來。大半年過去了,地是翻出來了,消耗了我多少精力。

今天,村裡來了挖土機,看似有點希望了,我請父母回去看看,說村裡修路了,你們不去瞧瞧嗎?

第一反應是,有啥好看的,反正也變不了錢!我的心臟呀,哇涼哇涼的。也許父母那一代是真的吃苦吃怕了,一年到頭都在忙,結果也只能維持生計,他們一直反對我回去開荒,說別人逃都逃不了鄉下,而我非要去撞難牆,無話可說。

我這犟驢,親人們怎麼說都說不進油鹽!是呀,想想看一畝地能種出啥出來?就拿金銀花舉例:一畝苗400棵x2元=800元,第一年乾花80斤x40=3200,除人工和肥料,曬。剩多少?

但農民除了地,還有什麼?去打工,去上班,去幫人,能幹一輩子嗎??地真的不要了嗎???

我突然覺得,我們農民就沒出路了嗎?

答案肯定,有!

就看你自己的思維了!

正如上面的例子,金銀花最後所剩無幾了,但是,我們得換換思維,在苗子小的時候,可以套栽其他農作物,在有限的空缺裡,如蒲公英,花生,這是不是填補了!
我們是農民,有土地,不能扔下它不管,有些城裡人還專程回鄉下租地也要讓荒山變綠州呢!


幸福花園屋



平原地區還好說,有優惠政策,有國家補貼。有現代機械化一體跟進。。但是山區呢,像我們村吧,水基地一家分的一畝自留地,其它的都是山地,大部分山地牛都上不去的那種。一切靠人力,耕地牛去不了的都得人工一钁頭一钁頭的翻。辛苦播種一年下來掙個八九千塊錢。說到這裡真的是心疼父母,現在落的一身病,一到冬天渾身不舒服。村裡沒有一個年輕人,因為呆不下去,看不到一點希望,大人也說是去外面吧,外面城市有奔頭有希望,有出息了就永遠別回這鬼地方來。

現在感覺國家對我們山區的未來從來就沒有考慮過。沒有給過一點希望。兜底扶貧,給點救濟,給點補貼。退耕還林給補點錢,村委班子不作為還要佔村民利益。

我們呂梁山區希望國家能給出有力政策,打倒村腐班子,山區不適合農作業就集體退耕還林,移民城市或者移民到適合農作業發展的地方。

山區人民處於水生火熱之中。。。希望得到國家的徹改!


俺是高凱東


看到題目我在想,現在在農村種地的人們是哪些群體呢?我想了一下我的農村老家,我們那兒一人不到2畝地,家裡四五口人也不過10畝地,可是在老家種地的一般都是年齡50往上數的,70後在家種地的很少,當然我們老家的現狀也不能代表全國各地。但是我認為,雖然中青年現在在家種地的不多,但是20年後農村的地根本不用愁,會有大批的人想種。

70後在城裡工作的人們大多都是單位的中流砥柱,工作壓力、家庭壓力、孩子升學壓力都特別大,和他們交流起來,很多人嚮往自然地田園生活。

有很多70後也都是來自農村,因為城裡的房價年年攀升,房子只能住高層,很多70後的人們心中都有一個嚮往,退休後住一個小院,有自己的菜地,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我想這也是城市的快節奏生活讓人們對愜意的田園生活的嚮往。也許在他們退休後去農村租個民房,租塊地,就真的迴歸農村生活呢!

現在城裡的很多有錢人也都當上了莊園主,到城裡附近的農村租上幾百畝地,建成了蔬菜園、草莓園、玫瑰園等等各種生態園。城裡的人週末、節假日也都和親朋好友去採摘,農村的生態園也都搞的如火如荼,我想隨著經濟的發展,這樣的生態園會越來越多,也可以把規模做的越來越大,不僅是採摘,美食、民宿、垂釣等休閒項目結合起來會吸引更多的城裡人來度假。所以我覺得20年後農村的地不會沒人種,會越來越值錢!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隨著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國家也會替百姓分憂,將來的農業會更加機械化、現代化,農民幹起農活會更輕鬆。傳統的人工勞作會被取代,種地和現在在公司的上班一樣,也是技術人才,農民也是有文化、懂技術高科技人才!


小魚兒遊世界


非常感謝!現在農村的空心化和老齡化現象比較突出,留守的老人在家事農為常態。有些村莊的從事種植業的人口年齡基本都在50歲以上,就連首都北京也不例外。

最新的農業普查數據表明,北京市登記農戶約103萬戶,農業經營戶42.4萬戶,規模農業經營戶3282戶。農業生產經營人員53萬人,年齡在55歲以上的農業生產人員為21.5萬人,36至54歲之間的農業生產人員有26.2萬人,剩餘5.3萬人為年齡35歲以下人口。很顯然,36至54歲之間的年齡組最多,約佔整個農業生產經營人口的一半,另外55歲以上年齡組佔比也達到了40%。調研數據還顯示農業生產經營人員高中文化程度佔比15.9%,相比較二普提高了近6個百分點。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農業從事人口呈現嚴重老齡化現象,也不難理解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農村農業發展,開始擔心再過一段時間是否會呈現大量的土地撂荒情形。

不過數據也告訴了我們,從事農業的人口素質已經大幅度提高,農業機械化和規模化生產已經成為一個趨勢,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還會呈現小農生產與多種新型主體經營共存的狀態,農業的附加價值亦將會得到進一步地的提升。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和實施,城市人才、資本等要素也將會進一步向農村流動,促進農村農業產業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