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和日本幾乎同時開化,爲什麼滿清時期的工業發展不起來

在1840年時,中國是宇宙的中心,在皇帝的眼中,中國是天朝上國,世界唯一的文明,是萬邦之華夏。

可到了1840年時,中國人發現,地球是圓的。海洋的另一端還有強大的文明。

1840年僅僅是一個開始。當時我們認為,這仗是可以打的。滿清和英國的實力是差不多的。不過是清政府腐朽昏庸,所以才戰敗的。

可是又過了一個甲子,到了1900年。發生了“庚子國變”。

清朝和日本幾乎同時開化,為什麼滿清時期的工業發展不起來

這一下,清廷才真懵了。

中國人突然發現,別說“向全世界宣戰”。僅僅是奧地利,比利時之類小國的。中國都打不過(意大利先不提)。

八國聯軍主戰部隊只有8000人,一下子就把清軍打得潰不成軍。

此後的民國史,中國對任何一個國家都在忍讓,差點淪為傀儡國。

士大夫

“士大夫”是很微妙的一個群體。並不是說最有權有勢的人就是士大夫。

皇族權貴,皇子貝勒,不一定是士大夫。

有一些社會地位很低,卻有可能是士大夫。

譬如黃興,孫文、吳佩孚,段祺瑞。

你可以把“士大夫”理解為是真正為中華民族掌舵的人。

在“士大夫”的眼裡,滿清朝廷只不過是一層白手套。如果滿清無能,那就把滿清換掉。

大清亡了,華夏還在。

真正的關鍵,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之巔。

工業革命

1861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咸豐出逃,並死在了熱河避暑山莊。

清朝和日本幾乎同時開化,為什麼滿清時期的工業發展不起來

負責善後的是恭親王六王爺奕訢。

傳統認為,中國現代史從1840年鴉片戰爭“虎門銷煙”開始。但其實道光年間,洋人對我們沒什麼觸動。

第一次鴉片戰爭雖然打敗了,但朝廷上認為那是一次常規的邊境衝突,對國家沒有任何觸動。

也就是說,道光之後二十年。完全和往常一樣,英國人都快要被遺忘掉了。

“中國現代史”的真正開始,是1861年。

第一次鴉片戰爭打到天津大沽口之後。匆匆議和。

第二次鴉片戰爭,直接打下北京。皇帝出逃。

這一下,清廷才真正被震動了。

當六王爺奕訢從熱河返回,他揹負的主要使命,就是向洋人購買威力強大的武器。

洋人有二個,英國人和法國人。

六王爺心懷忐忑,六百萬兩白銀可否買3000把槍?

誰知洋人不僅肯出售武器,而且還肯出售武器的製作方法。

六王爺不由得大喜過望。

這是中華民族史上,關鍵性的一刻。如果高考考歷史,這才應該是重點,而不是南京條約。

這件事的後果是什麼呢,是中國開始工業化。

不是1840年開始工業化,而是1861年開始工業化。

什麼是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就是能源革命。

六王爺本來很高興,可拿到了大炮圖紙,攤開一看,又懵了。

大炮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個圓筒,塞入火藥炮彈,就可以發射。真正的難題,是鋼產量。

一門大炮上千公斤,而且大炮的膛壓非常高,需要優質的百鍊精鋼,現代戰爭動輒幾百門,幾千門大炮。清廷上哪找這麼多鋼去。

鴉片戰爭表面上是熱武器對於冷武器的勝利。實質上是鋼產量的勝利。

六王爺奕訢雖然拿到了圖紙,可是他無法制造,因為沒有那麼多鋼鐵。

中國真正的工業革命,要從1861年開始。

首先要造鐵廠,於是有了漢陽鐵廠。

鍊鋼還需要用煤,所以還需要煤礦。於是有了開平煤礦。

從煤礦到鋼廠,需要運輸,於是有了津浦鐵路。

等到鋼煉出來了,需要製造成槍炮。這才有了江南製造總局。

以上就構成了“洋務運動”的主體框架。

發展速度

洋務運動失敗了。

失敗的原因,是“官僚主義”。

造大炮這麼重要的事,奕訢肯定不會交給民營企業乾的。

甚至他也不放心漢族官僚幹。煤礦,鍊鋼,制槍,分開放三個地方,本身就有制衡的意思。

所以洋務運動從一開始就是“國企”,由國家主導運營,效率可想而知。

有一種說法,漢陽鐵廠,沒有煉出過任何一鍋鋼。

因為鍊鋼用鐵礦石,鐵礦石要分酸鹼度。這是基本常識。

可是清朝的官員說,“中國地大物博,什麼礦石沒有”。統統給我扔進爐子裡。

於是煉出來的礦都是廢渣。完全沒法用。

同樣的道理,福建馬尾船廠,造的船不能出海。因為“名吏”沈葆楨不懂平底尖底。沈葆楨居然還是晚清一代名臣,被拼命讚揚的好人。

而江南製造總局,因為造槍炮是一種技術活,這裡面牽涉到的企業管理更多。

一直到清廷瓦解,都沒造出幾支槍。反而耗費了朝廷幾百萬兩白銀預算。

很多人對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有誤解。誤解以為日本純粹是運氣才打贏的。而且中國賠了3000萬兩白銀,造成了日本的崛起。

那如果說1894年中國日本是“勢均力敵”差一點輸贏的話。

那為什麼僅僅43年之後,到了1937年,中國人民就能喊出“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

你要說3000萬兩白銀激活了日本軍事工業的話。那你知道,以中國的地大物博,再擠出3000萬兩白銀有何困難。

你隨便劃個特區。打造個工業帶不就完了。

清政府滅亡最後一年,全國財政收入是1.2億兩白銀。

事實的真相,是日本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大清。

1886年“長崎事件”。日本忍氣吞聲,賠禮道歉。悶頭髮展海軍。

可是到了1894年,雙方已經勢均力敵。

到了1905年,日本打敗俄國。

到了1931~1937年,日本相對於中國,已經是壓倒性優勢。

所以,文明的競爭,關鍵還是發展速度的競爭。

你不需要嘆息“甲午戰爭”中的炮彈沒有打中,某將領的英勇或怯懦行為。

也不需要計較3000萬兩白銀的賠款。

關鍵是二國的發展速度。你1894年不敗,1900年也是非敗不可的。八國聯軍的主力就是50%的日本人。

在士大夫的眼裡,如果清廷不行,所以他們毫不猶豫地換掉了滿清政權。

中日二國,幾乎差不多時間“開化”。中國是1840年鴉片戰爭,日本是1853年“黑船事件”。中國還要早一些。

可是中日二國,發展速度完全不同。

中國發展了60年,幾乎沒有任何變化。洋務運動鋼鐵也煉不好,槍也造不出來。

而日本工業化卻毫無阻礙。

其中的區別,在於日本一開始就是工業民營化。

豐田汽車的起家史,純粹就是二個汽車愛好者自己搞起來的。

雖然豐田能活下去,高度依賴政府訂單。對於他的發展方向,政府也有巨大的干擾。

但是民營企業想要進入汽車業,是沒有任何阻礙的。

日本人的“煤炭,鋼鐵,機械製造”也完全都是民營的。都是日本企業家一手主導。

政府在旁邊看著,確保你不會造反。但總體而言是放心的,放手的。

可是清政府對於工業化的態度是不同的。

清政府的態度,是“寧予友邦,不予家賊”,他們拿到了工業化的秘笈之後,是無論如何不肯交給民企去做的。

其中原因,滿清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

鍊鋼並不難。真的拿到了許可證,江西,廣西這樣的省份,短期之內就能煉出百萬噸的鋼產量。

換算成槍炮,就是幾十萬支槍。

如果他們拿槍起來造反怎麼辦?

滿清政府是絕對不會允許有任何“民營”煤鐵複合體存在的。他不是對企業家沒信心,他是對外省總督沒信心。

皇太極入關之後,滿族基本上只分布在北京,瀋陽,這二大區域。

因為滿族本身人口就少。對於外省的控制,像湖南,廣西,雲貴,幾乎是完全沒有滿族人口的。

如果我在廣東造一個鋼鐵廠,有海運交通之利,人才濟濟。鍊鋼發展迅速。

我派一個滿族總督過去,名義上是最高長官。

可是萬一兵變怎麼辦。

在廣東你是完全沒有滿族人口的。就算總督是滿人,巡撫是滿人,可是下面所有的中層官吏全部都是漢人。

這種地方,一旦兵變,也就幾天的工夫。

而等你中央軍調兵鎮壓,人家幾萬支槍都造好了。

這就是後來真實發生的事。

八國聯軍之後,清政府在全國興建了鋼鐵業,普及“清朝新式軍隊”,然後武昌起義,武漢新軍譁變,清政府滅亡。

清朝和日本幾乎同時開化,為什麼滿清時期的工業發展不起來

所以說滿清時期的工業發展不起來,有了明確的答案,是因為朝廷不許你造。

那為什麼到了民國時期,工業還是發展不起來呢?下次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