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民融合的N個前傳

在社會體系內,軍隊負責輸出戰鬥力,以保障國家、人民安全。另外一大類經濟組織負責輸出生產力,支撐整個社會的發展。軍民融合式發展的背景,或者源自軍事單一發展輸出的戰鬥力不足,或者源自經濟組織單一發展輸出的生產力不足,或者兼而有之,或者投入產出比不理想。坦率地說,軍民融合古已有之,在多個歷史時期和地球的多個角落地或長或短地存在過。今天,刀哥擷取軍民融合的若干前傳,發現古人已深諳“融”的要義。

引子:弦高退敵

第一個想到這個故事。

春秋時期,大國博弈、小國站隊。晉文公作為春秋第二霸,南邊打服了楚國,西邊打趴了秦國,一時風光五兩。鄭國夾在其中,一度開罪了晉國,站到了秦國一邊,由秦國派出幾個將軍,駐守都城的幾個大門,防著晉國。

公元前628年,晉文公去世,公子蘭繼承君位。一心想要東擴的秦穆公決定利用晉國國喪機會,消滅鄭國(秦國算是戰鬥種族,而且流淌著權謀、征伐的血液,後來接受法家也是自然)。於是他命令大將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帶領兵車400輛偷襲鄭國(春秋時,這種“步坦協同作戰”是主流)。

第二年2月(公元前627年),秦軍帶領的主力走到了滑國(今河南偃師、鞏縣一帶)境內。正巧,鄭國商人弦高與奚施趕了十二頭牛,要到周王城去賣牛。遠遠看到來勢洶洶的秦軍,躲閃已是不及。弦高非常冷靜,與奚施迅速分析:秦軍前進方向下一站就是鄭國,國內似乎並無相關消息,我們應該探探虛實。如果秦軍心懷不軌而來,與駐守城門的秦軍裡應外合,後果不堪設想,需要火速往國內傳遞情報。如果秦軍真是友好訪問,我們去接洽也並無壞處。

於是,弦高派奚施抄近道回國送雞毛信,自己大搖大擺地來到秦軍隊伍前攔下車駕,跟三位將軍說,鄭國國君知道你們要來,特地派我來勞軍,這四張牛皮和十二頭牛請收下,不成敬意,云云。孟將軍等一聽,完了,本來是打算秘而不宣,奇襲鄭國,現在已經打草驚蛇,人家還大張旗鼓來勞軍,說明早有準備。奇襲泡湯,再去進攻凶多吉少,只好退軍。

軍民融合的N個前傳

再說奚施稟報鄭穆公後,鄭穆公一面傳令軍隊進入戰備,一面派人去秦國駐軍營地探個究竟。鄭國大臣皇武子看到秦軍磨刀霍霍的陣仗,一下就明白了,於是客氣地說“聽說各位要回國,我們沒有時間為你們餞行,我們鄭國的原野上,到處都有麋鹿出沒,請你們自己去獵取吧。”秦軍見此情景,知道計劃敗露,只好撤軍回國。

鄭國逃過一劫,從國君到國民,無不感激弦高。鄭穆公要給弦高高官厚祿,被堅辭:作為商人,忠於國家是理所當然的,如果受獎,豈不是把我當作外人了嗎?

刀哥叨:因為弦高吹得一嘴好牛,鄭國實現了一次戰役的大逆轉。在春秋戰國,受限於生產力水平,社會分工還沒那麼精細。即便如此,弦高體現出的高明的軍事謀略,折射出的軍民深度融合仍然有明顯的借鑑意義。

古希臘

古希臘城邦制,各城邦相對獨立,著名CP雅典和斯巴達。

軍事上,實行公民兵制,無固定軍隊。古希臘公民有隨時服兵役的義務。這種公民軍事化的制度同平等分地制度密不可分。由於公民不能從事任何追求財富的活動,很顯然,城邦必須為他們的生計提供一定的保障,使所有公民有相對平等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重裝步兵的作戰方式必然影響到公民的社會與政治意識。所有公民,無論是平民還是貴族,都成為重裝步兵的一員,都在同一個方陣裡,肩並肩地作戰或訓練。

軍民融合的N個前傳

刀哥叨:由於人口、地域等限制,古希臘只有兵民合一才能保生存。同時,他們的軍隊也因此擁有了強悍的戰鬥力。與波斯的幾次戰爭可見一斑。而古希臘式的軍民融合,又與古希臘燦爛的科學文化和超越時代的社會制度相伴相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段傳奇。

屯田制

屯田的雛形發端於西漢,用於避免從異地長途運輸糧食,解決邊境守備軍隊之需。

在曹操治下,屯田成為一項經濟和社會制度。最早提出屯田制度的則是曹操麾下的棗祗,還有韓浩,而實行者包括任峻和鄧艾等。曹操與他奠基的曹魏政權整合軍屯與民屯,在各地設立田官專門負責屯田。屯田制逐步確立後,成為了國家政權的錢糧收入來源,同時也解決了屯田軍民本身的生計。

公元196年,曹操擊敗了潁川汝南的黃巾軍,奪得了一大批耕牛、農具和勞動力。棗祗建議曹操利用這些農具,在許昌一帶開墾土地,實行屯田,以解決糧食問題。曹操採納建議,並任命他為屯田都尉,全權負責屯田事宜。棗祗首先將荒蕪的無主農田收歸國家所有,將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軍隊的編制編成組,由國家提供土地、種子、耕牛和農具,由他們開墾耕種,獲得的收成由國家和屯田的農民按比例分成。屯田實施的第一年,就得榖百萬斛,曹操於是下令郡國都置田官,招募流亡百姓屯田。後來曹操又接受棗祗的建議,下令軍隊屯田,屯田制得以完全確立,並分為軍屯和民屯兩類。

軍屯

軍屯是指設立土地予不用打仗的軍士,要求士兵能自行耕作而生產行軍所需糧食。軍屯以六十人為一營,且佃且守,士卒需繳納分成地租。

軍屯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類型是現役軍人屯田,這是沿襲漢代的做法,隨宜開墾,且耕且守。另一種類型是士家屯田,用於屯田生產的士家包括從徵將士的家屬和尚未抽調的後備役兵士。

民屯

曹操時代,屯田事物主要由各郡國典農官主持。大的郡國設典農中郎將,小郡設典農校尉。

典農官獨立於郡縣之外,是專為供應軍糧而設的機構,雍正年間的軍機處與之頗為相似。若遇有重要事項,如屯田地點的選擇及處理農民逃亡等,則由屯田官直接向操請示辦理。此外,曹操領導下的司空和丞相府也對屯田官起領導作用。

刀哥叨:三國時期,人口銳減,生產力嚴重倒退,各路軍閥都同時面臨打天下和治天下的難題。曹操作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用屯田制奠定了自己稱霸的物質基礎。我們在其中既能看到農副業生產、建設兵團、東北開荒等等事件制度的蹤跡,也能同時看到軍轉民和民參軍的線索。

府兵制

府兵制度,起於西魏,中經北周到隋代,盛於唐。府兵材料保存到今日的太少,難以研究。該制度最重要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府兵參戰武器和馬匹自備,全國都有負責府兵選拔訓練的折衝府。府兵制不僅節省了國家的軍費開支,還保障了經濟農業建設。

刀哥叨:花木蘭家就是府兵。這項制度在幾百年間出現諸多分化,但精髓還是兵民合一。但這也造成了唐朝兵員內輕外重,直接造成了藩鎮尾大不掉,斷送了王朝。

匈奴

匈奴是遊牧民族的傑出代表。

“天之驕子”最初是匈奴人的自稱。戰爭則是這些天之驕子生活中是最重要的事情,匈奴帝國的軍事體制滲透至其政治和經濟生活中的每一部分。匈奴單于既是匈奴帝國最高的政治統治者,又是最高的軍事首領。

單于主持下建立的政權系統,實際上是一套完整的軍事組織。單于屬下的匈奴貴族官吏, 沒有嚴格的文臣武將之分,多集軍政於一身,既負責一切行政事務,又組織軍隊的訓練,因此官兵關係密切,無將不知兵,無兵不知將, 在戰鬥中儘可發揮最大的戰鬥能力。憑藉此優勢,匈奴實行全民皆兵的軍事體制,具有極低的戰爭成本和高效的軍事動員體制。

匈奴設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及左右骨都侯等二十四個中央高級官員,其中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的地位最高。這些官員同時也是領主,他們各有封地,雖然名稱不一,但共同特點是每個領主都是騎兵統帥,也就是萬騎長

在草原分散遊牧的經濟生活下,保護自己的畜產免受損害,侵奪他人的財物補充己用,成為了匈奴人一種天然的生存方式。因此,每個成年男子既是生產者,更是戰士。騎馬、放牧和射獵是每個遊牧民的基本生活技能。匈奴男人從小就先練習騎羊,射獵小鳥和野獸,長大開始學騎馬,射獵更大的野獸。從小的狩獵生活和訓練培養了匈奴人優良的騎射技術、長途奔跑能力和野外生存能力。

匈奴婦女雖然一般不參與戰爭,但也能走馬射箭。她們常在軍中負責後勤和生產。當匈奴大軍遠征時,婦女們常驅趕牛馬隨行,“因水草為倉稟”,源源不斷地供給後勤補給。這樣,便避免了作戰中運糧轉輸之勞,提高了軍隊的作戰能力。

刀哥叨:中國歷史上的遊牧民族、漁獵民族大多不如中原王朝經濟發達,文化昌明,但幾千年來在軍事上讓中原王朝吃盡了苦頭,靠的就是這種全民皆兵、兵民合一的軍民完全融合的軍事體制。這種體制雖然源自這些民族自然條件惡劣、人口較少、文明程度低、經濟發展乏力,但我們無法忘記“白登之圍”、“五胡亂華”、“靖康之恥”、“土木堡之變”等等。在世界歷史上,低文明程度或經濟欠發達國家的“落後”軍隊攻陷甚至血洗高文明程度或經濟發達國家的“先進”軍隊並不罕見,日耳曼人手刃西羅馬帝國,蒙古鐵蹄踏平中亞和東歐等等,值得我們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