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下天下后,刘邦为什么要急封曾经处处让他难堪的老乡雍齿为侯?

百晓生猫哥


汉高帝刘邦起于草莽之中,虽然懂得知人善任,可心胸却比较狭窄,但凡得罪过他的人,很少有不被打击报复的。在这些人当中,最让刘邦恨入骨髓的,无疑还是将军雍齿。奇怪的是,雍齿虽然数次面临被杀的风险,最终却能保全首领,还得以封侯。那么,刘邦为何要善待雍齿呢?



雍齿出身于沛县豪族,因为喜欢广交朋友、打抱不平,在当地的名望极高,属于大佬级的头面人物,跟同为豪族的王陵关系很铁。当时,身为泗水亭长的刘邦正跟着王陵混社会,所以一来二去地便跟雍齿攀上交情,不过雍齿瞧不起刘邦身上那股痞气、匪气,从来没想跟他深交。


若干年后,刘邦在沛县聚众起兵,昔日人见人厌的泼皮无赖,一转身竟成为拯焚救溺的沛公,让先前把他当做“小瘪三”来对待的王陵、雍齿很不适应。王陵因为不肯屈居于刘邦之下,便也聚众千人起事,然后离开沛县到南阳郡活动。而雍齿因受家室所累,没办法跟从王陵,便极不情愿地投靠刘邦,成为后者手下一名将领。



刘邦虽然知道雍齿看不起自己,但起初对他还是极为信任,在外出作战期间,命其留守根据地丰邑。可正当刘邦在前线鏖战之际,雍齿竟然接受魏将周市的劝诱,将丰邑献给魏王咎。刘邦闻讯后大怒,立刻从前线赶回来进攻丰邑,但经历两次猛攻后,依然没法攻克城池。刘邦无奈,只好带着残兵投靠项梁,在后者的帮助下,才得以击败雍齿收复丰邑。


雍齿逃离丰邑后,知道刘邦容不下自己,便往北逃往赵地,投靠了赵王武臣。数年后,刘邦派大将韩信灭赵,雍齿走投无路,才再度依附于刘邦。雍齿投降后,刘邦想起往事,恨不得立马便把他剁了,好在老大哥王陵(此时王陵已依附刘邦)等人出面调解,刘邦才极不情愿地的咽下恶气,并继续任命雍齿为将军。



平心而论,虽然雍齿为人反复,但在领军作战方面却是把好手,自从再度依附于刘邦后,在战场上大小数十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可雍齿虽然立功很多,但内心里非常清楚自己很招刘邦烦,所以在建国后众将争功、争爵位时,他从不敢加入其中,生怕被皇帝抓住把柄,被新仇旧恨一起清算。


可令人没想到是,雍齿不主动争功、争爵位,却成了继萧何、曹参等少数几位一等功臣之后,头一个获封为侯爵的二等功臣。这件怪事之所以发生,还要从汉初一场未遂“政变”说起。


话说刘邦在封萧何、曹参、樊哙等大功臣为侯爵后(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属于诸侯王,不同于功臣系列),需要对二等功臣的功劳高低进行评判,而且还要考虑到搞平衡的问题,所以对大批中小功臣没有进行及时的封赏。由于刘邦没有在第一时间说明情况,结果便让这帮人心生疑心,要么怀疑刘邦是心疼爵位,要么便猜测他在寻找昔日的过失,以便昧掉他们的功劳。



这帮人又气又怕,难免会在一起抱团发牢骚。刘邦起初并不在意,直到某天在洛阳南宫的桥上亲眼见证一幕“奇景”后,才慌了手脚。原来刘邦在桥上,远远的望见大批将领坐在沙地上指手画脚、议论纷纷,场面非常火爆。刘邦不解其意,便向张良询问这帮人意欲何为,张良回答说这些人在商议反叛。刘邦听后大惊失色,忙问其中原因。


张良便将功臣们的担忧告诉刘邦,并劝他赶快封赏平日里最痛恨的功臣为侯,以其为榜样给群臣看,让大家消除顾虑。刘邦想了想,觉得雍齿是再恰当不过的人选,于是马上下旨封他为什邡侯,食邑二千五百户。同时,又急令丞相、御史评定群臣功劳,速行封赏。



先前一肚子怨气的功臣们,看到连皇帝最讨厌的雍齿都被封侯,纷纷拍手相庆,自知再无需担忧。果然没过多长时间,这些人根据功劳的大小,陆续得到爵位、封地,再无一人抱怨不满。就这样,西汉建国后的第一场大危机,便被张良一条良机化解。

雍齿在什邡侯的位子上坐了九年时间,直到汉惠帝三年(前192年)才寿终正寝。此后,雍齿的子孙世代承袭什邡侯,直到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才因“酎金夺爵”事件失国。


史料来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文史砖家


雍齿是个极有个性的人,他和刘邦手下的其他一同举事的人不一样,特别看又惯刘邦的做派。做秦民时就对刘邦的荒唐大声地说No。刘邦也讨厌他,但抓不着雍齿的小辫有气没处使。

秦二世二年(前218年),秦兵监平引兵围丰县,命雍齿守备丰县。陈涉手下的周章让人对雍齿说,丰县魏国的地盘,魏国己经复立了,你愿意随魏国呢,你就当丰县令,要是不从,杀个鸡犬不留。"雍忘雅不欲属沛公",就认为招降。沛公一听,老窝儿没了,引兵回来攻打丰县,没攻下。心头恨得雍齿发痛。气得生了一场病,回沛县养病去了。

刘邦自秦民而亭长,再沛公,再汉王,再皇帝。封顶了。张良等辈己经有封地了。他们几个就在洛阳的南宫廷计国家大事。就看见其他人三五一堆地吵闹。皇帝就问留侯,那些人鬼鬼祟祟地在干什么?留侯说,他们在商量如何谋反。刘邦听后大惊说,天下己经安定,反什么反?张良说,陛下,他们正在统计自己的功绩,算估一下自己能得到多大的封赏。现在天下就只有这么大,还有许多人没有封,他们怕得不到应有的封赏,又怕你找他们的过错而杀掉他们。所以,就商量造反。

刘邦说,那咋办呢?

张良说,好办,你最恨的人,又没有受封的是谁?

刘邦说,要数雍齿了,恨得牙齿痛。只因他功劳多,才沒整治他。

张良说,那先封他,这样别人看见雍齿都有封,他们自自然就有分了。

刘邦就照着办了,大家都高兴起来了。

由此可见,雍齿是多惹刘邦讨厌。但是他的功劳大,拿他没办法。雍齿在七年战争中的功劳是非常大的,刘邦即使是皇帝,也得公平不是。

汉高祖十二年十月,还归经过沛县,与故乡父老同乐。醉酒舞剑,唱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是哭了唱,唱了又哭。大家跟着哭。刘邦对父老乡亲说,沛县是我的汤沐邑,免除沛县的一切徭役捐税。父老们大哭说陛下,沛县与丰县是兄弟姐妹县,沛县有此荣耀,丰县不该没有呢?刘邦一听,老泪纵横,说朕有天下,不在乎区区小县之地。只是想到刚刚起兵时,雍齿把丰县让给魏国,让朕无落脚之地。心头不是味道。父老乡亲再三请求。刘邦才让丰县与沛县一样待遇相同。

封雍齿是为了稳定人心。

这雍齿被封什方侯。三国中蜀丞相诸葛亮平南中,其中有个反将叫雍凯,就是雍齿后人。





劉一千五


别以为这是刘邦的宽宏大量,这只是一场政治做秀。


当初还在沛县的时候,刘邦起义反秦,雍齿也跟着造反。可是这个雍齿一向是看不惯刘邦的。雍齿是当地豪强,对于一个地痞子当自己的领导当然不服气。但是刘邦很看重雍齿,认为他是一员大将,在刘邦征伐的时候,将自己的后院沛县交给雍齿来镇守。可是雍齿却背叛刘邦投奔了魏国,在刘邦背上狠狠地捅了一刀。刘邦几次三番反攻雍齿都没有拿下,最后还是项羽借兵给他才夺回了沛县,雍齿也向他投降,刘邦当时正值用人之际,也没有杀雍齿。刘邦

到了西汉开过之后,刘邦大封功臣二十多人,但是像雍齿这样的也有很多没有被封赏。这些人整天聚在一起议论被刘邦看到,张良就告诉刘邦说,这些人可能会因为没有得到封赏而造反。刘邦很担心就问张良怎么办,张良说,他们之中你最恨谁?刘邦说,当然是雍齿,这个人背叛过我,早就想杀了他。张良说,不但不能不能杀,你还最应该封赏他。只要你封赏他,其他人就不敢造反?刘邦深以为然,就封赏了雍齿。

雍齿

张良给刘邦的这一招其实很高妙,雍齿作为未收封赏的代表,又是刘邦最想杀掉的人,如果封赏他,其他人自然就不会担心有性命之忧,也就不会造反。从另一方面来说,通过封赏雍齿这件事来做秀,也显得刘邦宽宏大量,不仅可以安抚天下臣民,特别是那些手握兵权的将领,还可以让那些还在抵抗的小股敌人可以放心大胆地投降。

可以说,这场秀的好处很多,只是作秀的刘邦心里可能很不是滋味。毕竟刘邦是个瑕疵必报的人,放过雍齿也不知道他心里有多憋屈。


围炉煮酒话春秋


简而言之,这么做是刘邦让大臣们安心的策略。这个做法是由张良提出来的。

下面细细说来。

西汉刚刚建国的时候,百废俱兴,各种事情很忙。刘邦一时疏忽,忘了把各位开国功臣的封赏事宜提上日程。于是,随着日子越拖越久,那些功臣们每天议论纷纷,各种谣言越传越离谱。人心惶惶,许多人不仅担心有功不得赏,还害怕刘邦反过头来清算自己当初的种种错误,自己可能有杀身之祸。这种情形再继续下去,很可能引发叛乱。于是萧何,刘邦和张良就开始商议如何去安慰大家的心。

一番谈话之后,刘邦说出自己最恨老乡雍齿。这时张良就建议刘邦马上先封赏雍齿,而且要重赏。刘邦心理上很别扭,但是他理解了道理之后就执行了。

封赏雍齿以后,大家都说——“连刘邦最痛恨的雍齿都被封侯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我们等着封赏就是了。”

此后大家的议论渐渐平息下来,人心也安定下来。刘邦稳定人心的目的达到了。

这种做法其实就是拉出一个大家认可的人给大家做榜样。类似的例子还有商鞅变法。一开始的时候,商鞅让一个人移了一个柱子,赏了他千金。这种示范表示自己言出必行,新法不是闹着玩的。


芙蓉芳


这是个比较有知名度的历史故事:

话说刘邦打败了项羽,登基称帝之后,一度是志得意满,每日花天酒地,开始享受胜利的果实了。这时候功劳最高的几位功臣已经得到了爵位和封地,然而排在后面的众多功臣们却因为功劳大小未计议得定,还没有来得及封赏。忽然有一天,已经是皇帝的刘邦无意间看到自己的一群老伙计聚在一起,偷偷议论着什么。于是他就问已经封为留侯的张良:“这些人在做什么。”张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陛下,他们是在商量谋反啊!”刘邦大惊,这天下已定,他们都是跟着我出生入死的弟兄,为毛要造老子的反啊?张良解释道:“正是因为天下已定,皇上您称帝了,跟着皇上创业的那些有功且亲近的人也都被封侯,可他们这些人却迟迟没有得到封赏,心中不平,怕这天下的土地皇上已经舍不得封给他们了,跟着皇上打仗九死一生,到头来没有得到任何名利,他们能不造反吗?”



刘邦一听确实是这么回事儿,着急了,向张良讨教应对之策。早就心中有数的张良要求刘邦把自己平时最讨厌的人进行封赏。刘邦最讨厌的这个人就是雍齿,于是封雍齿为什邡侯,食邑二千五百户,这样一来其他功臣们看到,连最不受皇帝待见的雍齿都得到了封赏,自己就更不可能不封侯了,于是都安下心来。张良就这样,使用了一个小小的计策,为刘邦排除了一个随时有可能爆发的政治隐患。

雍齿这个人,与刘邦是同乡,从小与刘邦,夏侯婴,卢绾,这些人一起长大,据史料所述,雍齿的家族在当地比较有势力,也许正因此,雍齿一贯看不起为其他小伙伴所服膺的屌丝王子刘邦。刘邦起事后,雍齿虽然也跟随一起造反,但却打心眼儿里就不服这个“沛公”,有一回刘邦带领弟兄们去攻打别的县邑,让雍齿留守丰邑,等于把自己一半的身家性命交给了雍齿,结果呢?在魏国人周市的威逼利诱下,雍齿未做丝毫的抵抗就带着丰邑向周市投降了。这可是在创业最艰难的阶段,可以想象不止刘邦恨死了雍齿,丰沛造反创业集团的其他人也恨不得生吞活剥了这个背叛组织、背叛革命的家伙。刘邦带兵回救,雍齿坚守,居然两次都打不下来丰邑。最后还是向項梁借兵五千才打下了下来,收回了根据地。

雍齿后来又辗转投降了项羽,刘邦与项羽相争时,项羽把刘邦的家小抓住,想以烹杀刘父(著名的典故“分一杯羹”)要挟刘邦投降的主意恐怕就是雍齿出的,雍齿虽然无耻,可就是这么卑鄙无耻的主意,被某些人想象为顶天立地的大英雄项羽也特么做出来了呀😒!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德却聪明的雍齿将军发现——原来这霸王项羽就是特么一个完蛋货(啥叫日久见人心呐?)居然,居然……😂又跑回去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求刘邦饶恕并收留他,刘邦也是心大,再混蛋也是一起长大的!居然还就把雍齿留下了,从此以后雍齿一直很老实,打仗也非常卖力,但是刘邦再也没有敢让他独当一面了,每有攻伐,雍齿都被任命为副职……

其实雍齿的结局还算不错,可是作为第一个被委以重任但却背叛刘邦的人,他为后来的政治格局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他的所作所为几乎改变了刘邦的人格,可以说是雍齿给刘邦上了一课,刘邦再也没有完全信任过任何人……也许正是被雍齿改变的
刘邦才能最终取得天下,这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谁知道呢……


羔羊爱吃苹菓


这是刘邦采纳了张良的计谋,为的是稳定众将士的情绪,开国之初,刘邦害怕大封功臣造成不公而引起动乱。于是刘邦封了他的老乡,也是他最痛恨的人雍齿为什邡侯,这样做的结果无形之中告诉众将士,就连我最恨的人都封了侯,以后肯定不会亏待你们,好好干吧。

换言之,刘邦是咬牙封的雍齿,是出于政治目的,而不是多么看重他的老乡关系。那么,老乡雍齿为什么这样让刘邦恨呢?既然这样恨他,为何还要给他封侯呢?欲知详情,接着往下看。


(刘邦)

雍齿是刘邦的老乡,刘邦反秦的时候,雍齿也追随刘邦参加了反秦义军。不过雍齿是沛县里的贵族阶层,平时从心里看不起刘邦混混做派。

话说刘邦和樊哙、萧何等人,带领义军攻下了第一座城池丰邑,刘邦把这个地方当成了自己的根据地,为了保险起见,让老乡雍齿把守县城,可见当初多么信任雍齿啊。这好比荆州对刘备的重要性,雍齿就好比刘备看重的关羽。

然而,没过多久,雍齿被魏国的相国周市策反了,雍齿连带丰邑县城都投入了魏王的怀抱,刘邦在前线得到了消息,气的暴跳如雷,发誓抓住雍齿非把他千刀万剐了不可。


刘邦仗也不打了,直接带兵攻丰邑,想夺过来城池,结果久攻不下,刘邦打仗能力不敢恭维。刘邦决心不惜代价攻下县城,于是向当时还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项梁借兵,项梁借给了他5000人马,再次攻丰邑,这次终于攻克了下来,不过让雍齿跑了,雍齿连夜逃回了魏国。

雍齿跑回了魏国,当时魏国也被项羽收拾,朝不保夕,雍齿见风使舵,转而投奔了项羽。这时项羽和刘邦争天下,两人进行着楚汉之争,雍齿给项羽献计,把刘邦的老爸和老婆孩子统统抓起来,然后大锅里把油煮沸,扬言要油炸刘邦的老爸。于是就有了刘邦让项羽把他老爸的肉汤分点吃的故事。雍齿处心积虑的在背后捅刘邦的刀子,刘邦对雍齿恨不得吃其肉,扒其皮。


(雍齿)

但是,雍齿再一次发现自己选错了主子——项羽用人不善,开始出现了倒台的征兆。刘邦在张良、萧何、韩信的辅佐下,反败为胜步步紧逼,项羽失败是早晚的事了。这时雍齿再次调整人生的风向标,他要投奔曾经被自己看不起的刘邦。

奇怪的是,雍齿每次都能很快调整方向,他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悔恨表白,说自己上了奸人的当,不该背叛老乡,看在老乡的面子上,给他一次戴罪立功的机会吧,刘邦本来想杀了他,可是架不住老乡都为雍齿求情,刘邦再次收留了雍齿。

在这之后,雍齿一直表现得非常老实。他为汉家天下四处奔波、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立下了不少战功。而刘邦也再未给过他背叛自己的机会,每次出征,雍齿都仅是随将,而非主将。

多年征战以后,刘邦灭了项羽,终于从“汉王”熬成了“汉高祖”。天下初定,下一步自然是要论功行赏。但他只是将曹参、萧何等20多位亲信厚封重赏,其他人他却并未重视。这引起了许多将领的不满,尤其是从项羽阵营或者六国诸侯投降过来的将领,纷纷心中不平、怨声载道,“日夜争功不决”。

有一天,刘邦闲逛,看到操场上三三两两的将士们在一起交头接耳,好像商议什么。看到他走了过来,大家立刻毕恭毕敬,三缄其口。于是,刘邦派人将首席军师张良找来了。刘邦把事情经过讲了一遍,刘邦问张良,这些人干什么呢?张良说,这些人商量着造反呢!闻听此言刘邦当即大惊失色——他刚坐稳江山,怎么就有人想造反?

(张良)

接下来,张良对刘邦说:“陛下可以得天下,仰仗的是全体将士拚下的江山,大多数将领有功没禄,他们自然要想办法啊。说不定哪天就会造反。

刘邦一听就急了,如之奈何?张良说:"陛下和谁有仇,也就是说,你最恨谁?刘邦说,我最恨老乡雍齿!是他当初背叛我,为难我,我恨不得杀了他,张良说,不能杀,相反马上加封他,刘邦一脸茫然,张良继续说道:立即重赏雍齿!这场灾难便可消弭于无形了。”

张良的意见,刘邦素来是听的。于是,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封雍齿为什邡侯,食邑两千五百户,并为此大摆酒宴,这么一来,全朝文武都放了心——连雍齿这个让刘邦痛恨的家伙,令皇上恨得牙根痒痒的货色都能有如此待遇,我们哪个不比他强,哪个不比他忠心?以后薪酬和官职肯定不会亏待我们的。就这样,一场暗流涌动的封官逆流,被张良只言片语消弥于无形之中。



秉烛读春秋


这就是刘邦皇帝的权求。刘邦生平最恨的是谁?不是项羽,不是韩信,而是雍齿,这雍齿没少让刘邦受苦。

所以在刘邦心里一直是很想报仇的,但是刘邦最后却能封雍齿为侯,这就是皇帝的权术,也是刘邦过人之处。

刘邦本是一个泗水亭的小亭长,经过三年反秦,四年抗楚,终成帝业,建大汉朝,即皇帝位。这不仅是刘邦一个人的功劳,还有刘邦手下的功臣的功劳!



既然是功臣,就是有立大功的,也有立小功的,总之建立大汉的有功之臣很多。刘邦登基后,开始封赏功臣。由于人多,总有遗漏或者不妥之处。一时有的人还没有封赏到。

这样下面就出现的怨言,觉得自己立过功,没有得到封赏。这传到刘邦的耳朵中,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刘邦的大臣给刘邦出个主意。说皇上最恨的是雍齿,只要封赏雍齿,就可以平息此事。因为连皇上最恨的雍齿都能封侯,那立过功又不是皇上恨的人,当然也能封赏了。

这就是刘邦要封处处让他为难的雍齿为侯的原因!


中孚鉴


雍齿和刘邦两人虽然是同乡,但是二者的家世却是相差甚大。雍齿家里有钱有势,属于地主阶级,而刘邦从小就是个地痞流氓,大家都知根知底,所以雍齿从小就瞧不起刘邦。然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等到刘邦起事时,雍齿反而成了刘邦的手下。刘邦还很信任这个老乡,连起兵的根据地都交给了雍齿管理。雍齿虽然家世不错,但是品行不佳,是个苍黄翻覆的小人。在各大势力之间“审时度势”,先是投降了魏国,而后是赵国,然后又是项羽,最后看到还是老乡刘邦厉害,兜了一圈还是选择跟随刘邦。

刘邦当然早就看透了雍齿的为人,曾多次和手下说过“恨不得杀了这个背信弃义的家伙”,可是为何到后面还封他为侯呢?

当时的背景是,刘邦打下天下后,就马上将韩信和张良这些从龙之臣以及部分刘姓亲属封王封侯,但是由于职位一时有限,所以中层干部还都没来得及分封。眼看着有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了,为数众多的中层干部当然就有意见了。

这天下谁都能坐得,底下干部明白,刘邦当然也明白。刘邦一看形势不对,马上就求教于张良。于是就有了后来雍齿被封侯的奇事。出奇事当然就得有奇效了。中层干部一看连雍齿这种人渣都能封侯,反思一想“自己总比这人强,肯定也少不了自己的那份”,一伙人的情绪马上就安稳了下来。

这就是响当当的“封一人而安天下”策略!

当然我们反思一番,如果刘邦没有容人之量,放下心中的恨意,此计也就无从谈起。那我们不妨设想自己就是当时的刘邦,我们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是不是还有更好的做法?


历史从未如此有趣,更多内容请关注猫哥历史。


猫哥历史



稳定和安抚人心。天下太平后刘三儿开始对手下的马仔论功行赏,但第一批只封了酂、留等少数大咖。手下其他马仔在还没有封侯拜相之前,心里难免没着没落的,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赶上趟,到处串联、勾兑,打听和传播小道消息,人心不安……这时刘三儿给雍齿一个什邡侯就是明明白白告诉大家:“你们这帮瘪犊子别闹腾了,连雍齿这个老牌二五仔老子都给他封侯了,少不了你们那份!有点儿耐心,等老子想想给你们封点啥……”



農民工老楊


刘邦有一天上朝,发现好多武将都三五成群窃窃私语,于是刘邦找来张良询问,他们都在议论什么?张良答到,他们都在讨论造反!刘邦大惊,询问原因!张良解释,大王得天下后,未进行及时分封,大家议论纷纷,心有不安!刘邦又问何解?张良说,大王找一最恨的人进行分封,则皆心安!于是,刘邦先等雍齿以安功臣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