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年把徽州婺源划给江西?

明如镜211346712


安徽只是个地名,去过安徽和安徽生活的人都知道,安徽的文化风俗习惯南北差异非常大,所以从文化角度说婺源是安徽的站不住脚。

安徽徽派文化,其实江西来说,不止婺源保留了徽派文化,江西赣中北基本都是徽派风格。青砖绿瓦江西古村比比皆是。所以婺源从文化上并不和江西冲突。

婺源在江西并没受到委屈,反而名扬天下。现在谁在要回婺源,谁做在搞事。?当然不是婺源人而是安徽一些吃饱了没事干的人,眼红加嫉妒心。看到婺源出名了,就想占为己有,哪怕沾边也好。

在江西并不丢脸,唐宋开始到明代,江西一直是江南鱼米之乡,人们生活富足,文人辈出,生意做到天南海北,从事盐商的基本都是江西人。人口的增加造成了人口迁移,湖南四川贵州湖北多地祖辈从明清史查都是来自江西。近代更是革命的兵源地,江西人民有利的支持了革命战争。

从富有程度看,江西也不穷。为啥都说江西穷,第一是上海人败坏的名声,80年代前上海已经有高楼大厦,而江西大部分人住着祖辈留下来的青砖绿瓦的古房子,格局当然没上海漂亮,所以上海人以前一提江西就是穷,那个时候要是去其他地方,大把人还在住土房子。第二就是国家每次规划都是先满足京广线而不是京九线,江西的发展总是放在第二梯队。给人遗忘的感觉。第三就是一些江西人不爱吹牛甚至喜欢自黑江西。如此三点下来江西不穷才怪。

农村小镇来说不比安徽差。婺源在江西不亏。


Hess1163173093


我们姑且先不讨论婺源为什么划给江西,换个思路,看看民国以后婺源地区著名的“回皖运动”,所谓“回皖运动”,顾名思义,就是要回到安徽。

1934年,国民政府正式公布将婺源划归江西,由此引发徽商的强烈反对。民国时期,商人组织有很多,像商会、会馆、不同行业的同业公会以及在外省的各地同乡会。首先反对的就是这些商人组织,尤其是婺源旅沪、徽宁旅沪、安徽旅沪同乡会以及上海徽宁会馆的商人,他们强烈要求收回成命,言及徽州六县千百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早已融为一体,不容分割。他们的反对最终引起了蒋介石的重视,故有《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令婺源县政府文》,其核心意思是正值“剿匪”的关键时期,婺源与江西的浮梁、乐平、德兴三县地域犬牙交错,且有两条重要公路,均分隶两省,不利于剿匪,所以婺源划归江西不容有改。

因为蒋介石的强硬,“回皖运动”陷入低谷。同时,当时江西省长熊式辉和安徽省长刘镇华都是政学系成员,是蒋介石的铁杆粉丝,所以,“回皖运动”陷入低谷和他们也不无关系。此后,又经抗战等,婺源始终隶属江西。

1934年报刊《人言周刊》关于婺源改隶江西的讨论

1946年,中华民国还都南京,国民大会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主张回皖运动的各团体均认为抗战胜利,婺源划归江西的主要原因已经不存在了,所以均以国民大会为契机,准备以婺源回皖。为此,他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其一,成立专门的组织,即回皖运动委员会,下设总务组、宣传组等六个小组;其二,组织婺源、徽州等在外的商人组织负责联系国民大会代表,希望在大会上提议回到安徽;其三,组织县内各商人团体等筹集经费;最后,鼓动婺源县各界以罢工、罢课等形式请愿。声势浩大的运动最终引起了国民政府的注意,确切地说是警觉,国民代表大会召开在即,担心这次的请愿是别有目的的活动,但所幸江西省及婺源县的报告均表明是纯粹的请愿活动,回皖运动遂得以继续。最终在国民大会召开时期,引起了包括徽州籍胡适等的重视,由胡适提交了请愿书,与此同时,婺源县继续进行罢工等请愿活动,国民政府遂同意与1947年初派员实地勘察。1947年8月,国民政府最终同意将婺源划归安徽。

并且,回皖运动影响的不仅是婺源,还有1934年同时划入江西的福建光泽,也同时划归福建。

1947年报刊《地理教学》中婺源回皖的报导

后来,红军“二野”解放婺源,后来解放江西的“四野”进驻,为方便管理,遂将婺源划归江西,新中国成立时,婺源被江西接收,遂至今一直划归江西。

参考文献

唐立宗:《省区改划与省籍情结———1934 至 1945年婺源改隶事件的个案分析》

徐建平:《互动:政府意志与民众意愿——以民国时期婺源回皖运动为例》


楚邾


  婺源自唐朝开始就属于徽州地区,关于婺源划给江西的一些波折。这个还是要从国名党围剿红军开始,婺源离上饶更近,在行政上婺源划给江西更利于统治。

  1934年9月4日,国民政府需要,将婺源划隶江西。这个是婺源第一次脱离安徽的管辖。

  1947年8月16日,婺源划回安徽,隶属安徽省第七行政区。第一次回归安徽。

  两年后(1949年),婺源县解放,属华东区赣东北行政区,又划给了江西。这是第二次脱离安徽的管辖,从此婺源一直属江西管辖。

  有人说把婺源划给江西,亏待了婺源。其实很不对,现在的婺源是全国最美的乡村,整个县都是国家级的3A景区,一个5A级景区(婺源江湾景区),篁岭景区(十大最美梯田之一)与北京电影学院合作成立“北影驿站”,这种殊荣在全国是绝不仅有的。

  婺源交通优势明显,现已开通京福线与九景衢,也可以选择自驾游。


睡觉觉觉觉考拉


题主穿越到1934年去问问民国政府当时研究这一问题的专家学者吧,或者去查查民国档案看是否留有记载。现代人给你说的都只是现代的分析、推测,甚至只是猜测,谁说的也不是权威答案。


朴人1


为什么当年把徽州的婺源划给江西?

关于婺源为什么划给了江西!我想这是所有老一辈的徽州人身上的一块伤疤!

堂堂徽州一府六县,被拆的七零八落。


婺源县

在江西它是一张名片,回到安徽不知道命运如何。林子在这里不敢乱说,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婺源人百分之九十的人不愿意在回到安徽省。

这是一个何等卧槽的问题!当年国民党为了剿共的方便把婺源划归到江西。建国后直接就划给了我们浮梁专区,历经几次的变迁划归现在的上饶市管辖!

看看林子老家景德镇的地图你们觉得不卧槽!

无论将来的老徽州地区和婺源发展如何!请把徽州文化传承下去,婺源文化传承的不错,想想现在的黄山市林子能笑出声来。

好好的徽州叫什么黄山市!


一点少年郎


我是徽州人,婺源是如何分割出去的基本上大家都知道了,我站在一个徽州人的角度,说说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虽然跑题了,但是反映了一部分民声吧。从徽州人的感情来说真的希望婺源能早日回来,婺源回归可以保证徽文化的完整性!更能保证徽文化的传承。这是感情问题,徽州人特有的这种感情也许外人不理解吧!但是从婺源自身经济角度考虑,婺源就是江西的宝,一个小小的婺源能让江西宣传的那么好,旅游业做那么强,在安徽能不能做到,大家看看现在徽州就知道了,虽然做的不错,但是无法跟婺源比,一个婺源盖过了整个徽州。婺源的发展可以说是徽文化的大幸,就让婺源留在江西吧,只是希望那里的徽文化能好好传承下去,这就是我一个徽州人或者徽州后人希望看到的。


我心依旧45814602


这是一个被提及很多次的问题,婺源划给江西了,很多人对此也是褒贬不一。大部分的婺源人似乎都认为因此而亏待了婺源。那么,既然如此,当年为什么还是把婺源划归江西呢?其实历史上婺源的归属问题有多次变更。

第一次变更

在清朝时期,婺源一直都属于徽州府所辖的六县之一。直到1934年,国民政府为了在江西进行“剿共”的需要,把婺源划归江西省第五行政区管辖。

第二次变更

1947年,因为买盐的价格安徽比江西便宜,婺源百姓极度反对将其划入江西,于是再次划回安徽省第七行政区管辖。

第三次变更

1949年5月1日,婺源获得解放。解放婺源的是解放军的“二野”,和解放江西的同属一支部队,为了军事管理的方便,当时又把婺源划归江西省赣东北行政区浮梁专区管辖。此后,婺源一直都是江西管辖。

很多人认为婺源划到江西不合理,其实我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全国这样的现象其实并不少。难道把婺源划回到安徽,婺源就能够发展的比现在好?我看未必!


历史评说


因为婺源在江西当宝,在安徽只会堕落的跟其它几个古县一样,弄不好还会像徽州一样名字都被撤了。哪能有现在的婺源。没有江西也没有现在的婺源,江西给婺源一点都不少于其它景区。所以说婺源在江西是最好的归宿。


亲一口给你电子竞技


前面几位大仙已经讲了婺源从徽州划入江西的历史变迁,我就不重复了。我来分析一下婺源划入江西的利弊。

一、婺源位于江西五大河流之一的饶河主支之一的乐安河上游,属于鄱阳湖水系。乐安河发源于婺源县北部大庾山、五龙山南麓,经婺源、德兴、乐平,在鄱阳与昌江交汇后称饶河,然后继续向西汇入鄱阳湖。也就是说,大庾山、五龙山是分水岭。以分水岭作为分界,是区域划分的主要方法之一,既可避免两地因水资源起纠纷,也有利于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二、婺源的徽派文化、建筑,放在安徽省,一点都不起眼,只能被淹没、被遗忘、被边缘化。古徽州的黟县、祁门、歙县、绩溪等,徽派建筑多且盛,徽派文化也更丰富。相比较下,处于古徽州边缘地带的婺源,这方面的资源则相对逊色。那为什么安徽那些坐拥更丰富资源的地方,在旅游发展上却不如婺源呢?原因就是婺源幸运地划入了江西。因为在江西,她的这些旅游资源是独一份的。这使她既能得到省里、市里的眷顾,获得大量的政策、资金、推广和客源支持,又没有同质化的竞争对手,可以说发展得十分从容。而在安徽,数个古徽州县资源严重同质化,相互间竞争激烈,省里、市里手心手背都是肉,不可能厚此薄彼。因此这些古徽州县难以获得像婺源那样的政策、资金和推广支持。更糟糕的是由于黄山的名气实在太大太耀眼,光芒几乎盖住了古徽州的徽文化旅游资源,导致很多游客只知黄山而不知古徽州。



三、婺源如果留在安徽而不是划入江西,那么她的交通不可能像今天这么便利。比如九景衢快速铁路和景婺常高速公路,江西肯定选择从景德镇经德兴入浙江,而不会选择经过婺源。


婺源划入江西,得万千宠爱,成为了江西的一张名片,真是婺源之幸。


西山红袖


嫁出去的女儿,婆家对她好,娘家也该欣慰。徽州文化的确不同凡响,在古代徽州商人是三大商帮之一,在江苏特别在扬州徽派建筑很多,都是徽商所建,扬州还有专门的徽州饼。徽州地区人才辈出,人文之盛落到只剩自然风光,啃历史,令人不胜唏嘘,徽州加油,一个值得尊敬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