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淘汰「水課」要靠「良法善治」

教育部日前印發通知,要求全面整頓本科教育教學秩序,嚴格過程管理,全面梳理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合理提升學業挑戰度、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加大過程考核成績在課程總成績中的比重,嚴把畢業出口關,堅決取消“清考”制度。(9月5日新華網)

連日來,教育部通知引發熱議,如《新京報》9月7日刊文《取消“清考” 大學教育不再“放水”》。淘汰“水課”,取消“清考”,意味著我國大學朝著實行嚴出培養模式邁出了重要一步。但是“淘汰”不是“萬能藥方”,過去淘汰就業率低專業難以服眾,今天淘汰“水課”也同樣難以服眾,因為這裡面缺少客觀、科學、公認的制度護航。大學要淘汰“水課”,就要靠良法善治護航。

大學淘汰“水課”,要有好機制。怎麼判定“水課”,最終決定權在校方,總不能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因人而異,因人設課吧?淘汰要讓人口服心服,不能空口白牙,必須要有依據,大學就得立好規矩。淘汰“水課”, 牽涉到授課老師的權益,牽涉到廣大學生的權益,就得廣泛徵求意見,不能徵而不聽,不能一手包辦。徵求意見後,還得公開辯論,經過多方博弈,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出淘汰機制。

大學淘汰“水課”,要有保護條款。一些大學允許老師開辦一些創新課程,如如何談戀愛之類,由於通過容易,學習者眾,能說這些就不是“水課”嗎?恢復高考以來,一些名校多次出現一人畢業的專業,不是專業“水”和課程“水”,而是沒有幾人願意學。類似並不少見,某職院大學生蜂擁報考會計專業,焊接專業成了冷門,全國出名的導師也招不來焊接生源。社會奇缺焊工,當然要保護好焊接等課。

大學淘汰“水課”,“量化”要慎重。推行“淘汰”,避免不了量化考核,比如學生給老師授課打分等,能“量化”的就是好的?筆者30多年前給專業老師打分過,這事不好乾,很難做到客觀公正,比如學生想輕鬆通過,要求嚴格的老師或許得分低,要求寬鬆的老師或許得分高,務虛不務實,左右逢源的老師容易處處得利,導致“劣幣驅逐良幣”,毀掉專業前景及學校聲譽等,如此“量化”能有多少可信?

大學淘汰“水課”,要有嚴標準。大學老師對學生能否畢業有決定權,不管文科還是理科,沒有人敢隨隨便便質疑老師。給老師打低分,淘汰“水課”路難行。比如林語堂、梁實秋允許學生向老師公開要分;竺可楨違心接受退伍軍人就讀浙大,但是考核標準一視同仁。淘汰“水課”標準要嚴格,要在追求學術自由和公平原則的基礎上統一標準,老師、學生、校方應是平等的參與者、制定者,互相監督和制約。

大學淘汰“水課”,要有替補策。“水課”淘汰後,怎麼辦?有替補嗎?依據專業課程設置,學生是要修滿規定學分的,不管必修課還是選修課,必須達到多少學分,淘汰了“水課”,有相應的課程替補上來嗎?總不能走一步,看一步,摸腦袋把“水課”淘汰吧?用什麼替代“水課”,能保證替代的就不是“水課”嗎?怎麼選擇替補課?大學生真的不是小白鼠,不能總在做試驗品,就得建立替補的預案機制。

伴隨改革開放,大學淘汰了越來越多專業,相應地,淘汰某些專業課程完全可行,比如學不到東西的“水課”,跟不上時代的課程,都可以淘汰。如何淘汰專業和“水課”,就要把大學的前途和學生的前途,專業的發展和學生的發展等有機結合起來,循規前進。總而言之,大學淘汰“水課”要靠“良法善治”護航,這樣才能讓大學、老師、學生、專業、社會等實現一舉多贏,齊心協力來推進社會的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