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締造者—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

帝國的締造者—阿道夫·希特勒

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德語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奧地利裔德國人,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總理,納粹黨黨魁,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889年4月20日,希特勒出生在奧地利,布勞瑙,1914年8月,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1919年9月,加入德國工人黨(納粹黨)並擔任黨主席團委員,1921年7月,成為德國工人黨元首,享有指揮一切的權力。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發動啤酒館暴動失敗,1933年上臺成為元首。1938年3月11日,佔領奧地利,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序幕,1939年到1941年相繼佔領了歐洲的14個國家,並且把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南斯拉夫變為自己的僕從國。1941年6月22日,進攻蘇聯,之後陷入蘇德戰爭的不利局面。1945年4月28日希特勒和愛娃·布勞恩正式結為夫婦,1945年4月30日下午3點30分,在德國總理府地下室自殺。希特勒積極宣揚法西斯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反共產主義、反資本主義、反猶主義,改組並建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試圖在歐陸建立以納粹德國為首的新秩序,力主擴大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間並重新武裝德國。成為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後,積極擴軍備戰,並於1939年指揮德軍入侵波蘭,直接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期間犯下種種罪行,並迫害和屠殺六百萬的猶太人。

人物生平

帝國的締造者—阿道夫·希特勒

早年的希特勒

1889年4月20日18時30分許,希特勒出生在奧地利布勞瑙的一家名為波麥的小客棧裡。他是奧匈帝國一個海關職員在第3次婚姻中所生的第3個孩子,有三個兄弟和兩個姐妹,均幼年夭折,只留下哥哥阿洛伊斯·希特勒和妹妹保拉·希特勒。希特勒年幼隨父親加入天主教成為信徒。1895年,父親把年滿6歲的希特勒送到一家公立學堂唸書,他在小學的成績一貫良好。恰好這年正是希特勒的父親58歲從海關退休的時候。在今後的4年中,他在林茨附近的許多村莊裡搬來搬去。直到希特勒12歲的時候,已經搬了7個地方,換了5所學校。希特勒在蘭巴赫附近的本篤派修道院學習了2年,他參加了唱詩班,選擇了唱歌課。跟據他自己的記載,他夢想將來當個牧師。[1] 1900年,希特勒被送到林茨上中學。這需要他父親破費一點錢,也說明他父親有志讓兒子走自己的道路-當個公務員。但這卻是希特勒最不想做的事。他與父親發生爭執,希特勒想當畫家,這次衝突的結果是希特勒在學校裡就不再好好唸書。希特勒在林茨中學在還沒有得到應有證書時,不得不轉學到距林茨相當遠的希泰爾州立中學,他在那裡呆了不久,沒有畢業就離開了。[1]

1905年,16歲的希特勒開始熱衷於政治

帝國的締造者—阿道夫·希特勒

希特勒

他對奧匈帝國哈布斯堡王朝境內的所有非日耳曼民族已經產生了強烈的憎恨,對於凡是日耳曼民族的一切,都有著同樣強烈的熱愛,成為了一個死不悔改的狂熱的日耳曼民族主義者,並忽然喜歡起讀書來。他參加了林茨的成年教育圖書館和博物館學會,大批大批地借閱圖書。他的少年友人回憶,他總是埋頭在書堆裡,其中,最喜歡閱讀的是關於德國的歷史與德國的神著。[1] 1906年,希特勒過完17歲生日後,千方百計的勸說母親同意他到維也納藝術學院去就讀。[1] 1907年和1908年,他兩度被維也納藝術學院拒絕。[2] 父母雙亡之後,希特勒的生活日益窘迫,之後因為奧匈帝國這個他憎恨的多民族國家徵兵,他逃到慕尼黑,不得不流浪到維也納街頭行乞,靠賣畫為生,有時被僱傭來掃雪、扛行李。

1909年11月,他來維也納不到1年就不得不放棄在西蒙丹克衚衕租賃的房屋,在今後的4年中,他一直住在只有鋪位的雞毛店裡,或者位於多瑙河畔的維也納第二十區的默爾德曼街,幾乎同樣簡陋的單身宿舍裡棲身,靠光顧施粥站打發飢餓的日子。希特勒稱他至少得當一陣子"畫家",但他在自傳中沒有詳細說明這份工作的情況。

1909年和1910年,他的情況略有改善,可以不必再當普通小時工。這時他開始當素描畫家和水彩畫家。1913年,希特勒遷居德國慕尼黑前無固定職業,成為民族主義和反猶主義的狂熱信徒。

初入政黨

奧匈帝國政府在戰爭爆發前要求在慕尼黑逗留的希特勒回國參軍,希特勒返回奧匈帝國後,裝病沒通過體檢,之後返回巴伐利亞。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希特勒志願參加了德國巴伐利亞預備步兵團第16團,在西線與英法聯軍作戰,先後參加了第一次伊普雷戰役、索姆河戰役、阿拉斯戰役、巴斯青達戰役。1917年,他由"傳令兵"晉升為上等兵,且因作戰勇敢獲得一枚"一級鐵十字勳章"和一枚"二級鐵十字勳章"。曾跟他在一個部隊的士兵說他在軍中不愛與人交談,收到的信件寥寥無幾。希特勒在1916年的索姆河戰役時,大腿被炮彈炸傷,在1917年3月1日返回戰場。1918年10月14日,在威爾維克村附近,希特勒遭芥子氣攻擊而短暫失明,在此養傷期間,德國向協約國宣佈投降。1919年7月,希特勒奉命和其他"偵察員"一道前往萊希弗爾德的收容所,肅清那些曾在大戰期間被俘虜過的德軍戰俘們中間滋長的斯巴達克思想傾向。

1919年9月,希特勒又接到陸軍政治部的一項命令,要他去調

帝國的締造者—阿道夫·希特勒

希特勒其人其事

查一下一個自稱"德國工人黨"的小政治團體的情況。就這樣,希特勒以一個可以說是特務的身份第一次結識了當時只有54名黨員的這個黨。這個黨的綱領是社會主義、國家主義、反猶主義。由於希特勒在旁聽這個小黨的開會發言時,痛斥了一個主張巴伐利亞脫離普魯士,並跟奧地利組成一個南德意志共和國的言論,他立即引起了與會者的注意和興趣。兩天後,希特勒突然接到一張明信片,通知他已經被受邀加入了德國工人黨,開始他覺得"又好氣、又好笑"。但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希特勒決定成為這個黨的第96名黨員,並擔任了黨的主席團的第7名委員。希特勒邁出了他人生中最具決定性意義的一步。

在希特勒加入德國工人黨後,他在履行偵查員職責的同時,就滿腔熱情地投入到德國工人黨的工作中去。他從事多方面的社會交際,在國家主義者刊物《慕尼黑觀察家報》上刊登黨的啟事,組織群眾集會,發表演說宣傳自己,竭盡全力擴大黨的影響。希特勒在群眾集會上施展演說才能,竭力向到會的大學生、小業主、軍官們煽動對"凡爾賽和約"、"11月的罪人"、"猶太人的仇恨"。他的演說通俗易懂,因此其聽眾,特別是一次大戰中的士兵們倍感親切,從而也使他們始終保持高度的狂熱。

就這樣,希特勒組織的群眾集會不久便聞名遐邇。他演講的內容、語言的才華、雄辯的論據很快吸引了大批追隨者,納粹黨對他頓時刮目相看,納粹黨的主席力排眾議,遂將希特勒任命為"宣傳部長"。希特勒大權在手,就著手進一步鞏固其在黨內的地位,他重新安排了工人黨的日常管理工作。接著又跟工人黨的主席起草了新的25條黨綱,基調是反猶主義、國家主義、社會要求,其內容,除了猶太人,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從中嚐到一點甜頭。為吸引群眾,他利用德國當時盛行的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兩股潮流,將德國工人黨正式改名為"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

",這便是納粹黨。黨綱和黨名都是在1920年2月24日的群眾大會上向公眾公佈的

狂熱元首

希特勒在政治上整肅內部時,又把全部經濟都納入受國家控制、適應政治需要、實行強制生產的軌道,以更有利於擴軍備戰。接著希特勒就開始將其計劃付諸實施。

1934年9月底,希特勒下達了一個重整軍備的秘密手令,到1

帝國的締造者—阿道夫·希特勒

希特勒與各國元首及大臣的會晤, 1935年春,則公開宣佈了此計劃:將國防軍由10萬擴充到30萬。這是公開違反《凡爾賽和約》,它立即引起西方國家的強烈反對。法、英、意都提出了抗議,並達成共同防禦的協定,但一切只不過是停留在紙面上,從未去實施。希特勒確信:這裡出現的又是一幫和他昔日國內政敵一樣不中用的傢伙,只要他堅決、突然地把既成事實擺在這些傢伙面前,他們勢必束手無策,聽之任之。於是,希特勒於1936年3月7日悍然宣佈廢除《洛迦諾公約》,不顧凡爾賽和約的規定竟派出3萬德軍開進萊茵非軍事區,並沿德國西部邊界建立起防禦工事。此時,法國和英國等西方國家只要稍有動作,希特勒就會乖乖地縮回,但他們又只是滿足於提出抗議,並未採取任何切實的對抗措施,這就使希特勒更加膽大妄為,加快了向外擴張的步伐。

1936年11月,德、日締結反共產國際協定,1937年9月意大利加入此協定。德、意、日三國就正式結成法西斯集團,三國軸心正式形成。希特勒最終擺脫了《凡爾賽和約》的束縛和外交上的孤立處境,於是,希特勒於1937年11月5日召集國防部長、國防軍三軍總司令和外交部長等頭目,向他們宣佈最遲在1943至1945年之間解決德國的生存空間問題,要佔領與德國直接接壤的居住空間和原料基地。而征服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是他的第一個目標。這時的德國軍事力量已有了相當的規模,經濟形勢也進一步好轉。所以希特勒自我感覺有了資本,就開始把他的計劃付諸實施了。

橫掃西歐

1938年3月11日,希特勒在奧地利的親德份子和納粹份子的幫

帝國的締造者—阿道夫·希特勒

1938年希特勒在奧地利

助下,兵不血刃佔領了奧地利,走出了他在中歐侵略擴張的第一步。英法兩國對希特勒的這一行動又只是聽之任之。吞併了奧地利之後,希特勒就策劃向捷克斯洛伐克開刀。他瞄準英法等國不願承擔戰爭風險的心理,通過1938年9月30日凌晨英、法、德、意四國首腦簽署的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一槍未發地又把蘇臺德地區佔為德國所有。

1939年3月,希特勒又撕毀了《慕尼黑協定》,兵不血刃地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對希特勒的這一行徑,英法除了提出口頭抗議,並沒有採取任何重大措施。蘇聯鑑於英法同自己的談判缺乏誠意,背地裡還向德國大獻殷勤,繼續推行禍水東引的綏靖政策,斯大林為了保護蘇聯的安全及利益,決定放棄與英、法共同對抗納粹德國,反而與納粹德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關係,以爭取時間及空間應對納粹德國在日後可能進行的軍事行動。另一方面,希特勒為了執行1939年4月3日製定的閃擊波蘭的"白色方案",避免過早地與蘇聯發生衝突,陷入兩線作戰的困難境地,所以也願意與蘇聯簽訂非戰條約。終於在1939年8月23日同納粹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希特勒則由此去掉了擔心出現一場兩線作戰的心病並還能經常不斷地從蘇聯那裡得到糧食和原料的供應。

帝國的締造者—阿道夫·希特勒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向德國宣佈德國遭到了波蘭的入侵,德國被迫予以還擊,隨後,英法兩國被迫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0年4月,希特勒開始把他在1939年10月10日發佈的進攻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的密令付諸實施。但他首先卻去攻佔了丹麥、挪威以保證德國有海上的戰略基地和瑞典鐵礦沙的供應。接著,於5月10日至5月28日,命令德國軍隊攻佔了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5月13日,德軍大舉入侵法國。6月22日,法國被迫在一戰結束時德國向其簽署投降書的貢比涅車站向德國簽署了投降書。在法國被佔領後,希特勒的對手就只剩下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中被嚴重削弱的英國了。希特勒首先對英國實行誘和,條件是英國必須承認德國在海上的霸主地位,但沒有成功,他下令實施在英國登陸的"海獅計劃",但未能實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