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拯救特斯拉吗?

特斯拉落户中国终于有了眉目。来自中国的工商信息显示,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于5月10日获得了上海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核发的营业执照。

中国能拯救特斯拉吗?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这次可算是如愿以偿。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已经连续三年全球第一,马斯克很早就盯上了这片蓝海,三年前他就曾公开表示在中国建立工厂的意愿,却迟迟未能行动。根据我国相关政策,外商来华投资建厂需要同中方企业合作运营,且外资占股比例不得超过50%。对于这一点,特斯拉并未与当地企业达成一致。

不过,事情迎来了转机。4月25日,工信部表示,将在今年取消新能源汽车的外资股比限制。得到消息的特斯拉第一时间在上海成立了独资公司。在经历市值蒸发、信用大跌、高层变动、车祸疑云之后,马斯克总算是等来了好消息。

只不过,建立公司容易,建立工厂却很困难。对于内外交困的特斯拉而言,想在中国市场落地生根,实现本土化生产、销售等一系列运作,还需要至少跨过3道门槛。

第一道门槛:资金

一季度财报显示,特斯拉仅有不到27亿美元的现金,相比2017年底的34亿美元,亏损了7.85亿美元。按照彭博社的计算,特斯拉每分钟要烧掉6500美元。更惨的是,华尔街认为,除非有新的资本注入,否则仅凭特斯拉27亿的现金储备,根本不足以支撑到今年年底。

但想在中国设厂,没有大规模资金可不行。特斯拉不妨看看前辈小鹏汽车和奇点汽车,二者对新设工厂的投资额分别是100亿和150亿人民币。而特斯拉也号称将为首座“超级工厂”投资50亿,问题是,资金从哪里来? 业界分析,要么特斯拉以中国工厂和中国市场的前景为诱惑,吸引新的投资者加入;要么允许在中国的子公司独立运营,特斯拉总部以技术入股。后者似乎更可行,因为它给了中国本土企业投资机会。

最近几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资本互搏也尤为激烈。和中国的“造车新势力”比起来,特斯拉在品牌、渠道和技术能力上有着一定的优势。去年3月17日,腾讯就通过旗下黄河投资公司,在公开市场收购了特斯拉5%的股权,成为特斯拉第五大股东。这一点,至少折射出中国投资者对特斯拉的“欣赏”态度。

中国能拯救特斯拉吗?

第二道门槛:供应链

据知情人士透露,马斯克目前最大的麻烦还不是资金,而是产能。新车型Model 3刚刚出产的时候,马斯克号称其日产500量,意味着该车型的周产量将达到3500台,但目前Model 3的最高周产能不到2000台。

截至目前,仍然有45.5万辆Model 3还未交付。尽管马斯克声称本季度末Model 3的产能将提高至每周5000辆,但现实很骨感,大家显然都不买账,特斯拉爆发信任危机,多家信用评级机构对其信用等级进行了下调,其中穆迪将特斯拉评为“垃圾”级……

在中国建厂的重要原因也是为解决产能问题。特斯拉汽车的供应商有一半来自中国,因此在中国生产着实可以帮助其节约运输、关税等成本,有利于在整个亚洲地区提升竞争力。

不过特斯拉的“中国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例如特斯拉目前唯一的电动机供应商富田电机,几年前曾试图与浙江当地企业入股合作,最终被驳回。在国内,留给特斯拉的选择并不多。

而且Model 3的“难产”显示,特斯拉可能并不是一家能够很好管理供应链的企业。通用、日产汽车往往只依赖少数几家一级供应商进货,特斯拉却试图对供应链进行垂直整合,手边供应商大大小小多达130多家,再加上它的生产环节过度自动化,因此付出的代价也不小。

第三道门槛:资质

据工商注册资料显示,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并不包括整车或者电池制造,而是以技术研发和销售为主。马斯克的“建厂”计划很可能面临资质问题。自去年5月下旬起,国家发改委就暂停了对新能源汽车投资项目的核准。在累计发放的15张牌照中,仅有6家企业有车在售,大部分还未进入市场。而对资质非常“渴望”的新造车企业,诸如蔚来汽车、奇点汽车等品牌,却被卡在资质环节,没有资格进入市场。因此政策上是否会对特斯拉开绿灯,依旧是个未知数。

但退一步想,特斯拉入驻中国,就好比在鱼池里放一条鲶鱼,可以加剧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进而加快迭代进度。对中国市场而言还是很有意义的。

总而言之,虽然前路漫漫,道阻且长,但能拿到在华的独资营业执照,对于正陷入亏损泥淖的特斯拉,无疑是个好消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