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国与货币

货币的命运最终也将成为国家的命运。——

弗兰兹·皮克”

自美国成立以来,商人、政府官员、经济学家和记者一直都在思考如何拓展与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贸易,以使美国经济增长受益。他们经常寻求在美国和中国的货币体系之间建立更密切的联系,以帮助促进这种贸易。

19世纪和20世纪的中国官员有时抵制这些美国的提议,有时试图吸引美国支持中国的货币,因而反过来又支持中国政府。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美贸易急剧增长。然而,到了20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固定汇率成为世界两大经济体之间紧张关系的根源,美国国会中的许多人都试图将中国标为“货币操纵国”。

实际上中美贸易关系中的货币问题已经存在了200多年。


美国与清政府的早期贸易

中国、美国与货币

中国皇后号

1783年,中国皇后号商船驶离纽约港,开往清朝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广州。此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帝国之一,其贸易商品——茶叶、丝绸、瓷器——在世界各地受到热捧。新独立的美国希望成为这一贸易的一部分。

在美国“革命财政家”罗伯特·莫里斯的支持下,中国皇后号离开了新成立的美国,用毛皮、人参和其他商品在广州进行贸易。这艘船的货物还有其他东西:超过20,000枚西班牙银币。美国人带来的商品不足以购买他们希望购买的产品。交易商不得不用西班牙银元结算剩余的款项。

中国、美国与货币

美国在广州的第一个使领馆被称为“美国花园”

从墨西哥城到马尼拉,西班牙银元在十八和十九世纪的全球贸易中自由流淌。在美国,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把它们作为他的《铸币报告》(Report on the Coinage)的重要参考点,该报告最终将美国置于复本位货币之上。事实上,西班牙和后来的墨西哥银币(又叫“墨银”或“鹰洋”)是在19世纪50年代美国的法定货币。

西班牙银币是彼时中国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金属储量并不显著,所以需要进口,首先来自日本,然后来自美洲。(铜币通常用于本地贸易,而银币则用于区域间和国际贸易中。)

从目前的角度来看,清代货币制度可能显得繁琐复杂。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中国皇后号获得巨额的利润。

听到这个消息,约翰·亚当斯(美国第一任副总统)写信给约翰·杰伊(美国首任首席大法官),说“给美国商人最好的建议莫过于尽快地将他们的贸易推向东印度群岛。”。商人们听取了这个建议,纷纷启程前往中国。


银币之缚


中国、美国与货币

康斯托克矿脉

十九世纪,清朝遭受了外国战争和内部叛乱。而美国在经历了内战之后,踏出了迈向国际经济强国的第一步。

白银越来越多地将这两个国家联系在一起:美国在内华达州发现康斯托克矿脉之后成为该金属的主要生产国之一,而清朝是像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一样保持银本位的人口最多的地方。于是美国转向了黄金。

经过多次讨论和争议,美国在1870年代转向了金本位。1873年的《铸币法》禁止银锭持有者再将拥有的白银送至美国铸币局打造成拥有完全法定货币地位的标准银元,美国的金银复本位到此划上句点,全面进入金本位时代。

中国、美国与货币

此后不久,《铸币法》就因为其批评者声称暗中将美国置于金本位而被称为“1873年的罪行”。随着威廉姆斯·詹宁斯·布莱恩和其他人猛烈抨击金本位,该法案最终构架了1880年代和1890年代的美国经济和政治辩论。

但是,1873年的《铸币法》也做了一些其他的事情:它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硬币,即美国贸易银币,用于与中国的商业往来。

此前的美国银元并不受中国商人的欢迎,他们仍然喜欢西班牙或墨西哥银元。

中国、美国与货币

来自墨西哥的1888年“贸易银币”,中国商人制作了多个“印章”标记来验证其真实性

随着康斯托克洛德银矿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矿藏之一,同时随着美国走向金本位,贸易银币就意味着美国银的出口。美国政客和商人希望这种新硬币能成为中国商人的货币选择。

美国贸易银币在中国南方的确找到了一些立足点,在那里银币是普遍使用的,但是银币被中国商人盖上了戳,以证明那是一枚真正的硬币。美国官员抱怨说这是对一枚美丽的硬币的玷污。有一些贸易银币因为比当时流通的许多其他硬币重而落入熔炉,因为贸易银币里含有更多的银。


帝国主义与中国货币


中国、美国与货币

十九世纪末,清朝连遭打击。

1895,日本在第一次甲午战争中打败了清朝。清给予日本多项让步,还必须支付巨额赔偿金。数年后的1900年,义和团起义,但最终被由八国联军打败。后来,包括美国在内的外国,得到了清朝的另一项巨额赔偿。

在20世纪头20年,由于欧洲国家、日本和美国在借钱给清廷以及中国应如何改革货币以促进贸易方面进行合作和冲突,中国成为大国政治竞争的中心。

中国、美国与货币

一副1898年的漫画描绘了门户开放政策

随着清朝的蹒跚前行,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的政策。国务卿约翰·海伊提出该政策的目的是为所有国家提供平等的与中国的商业机会。海伊希望阻止任何帝国势力对中国的贸易、政治和行政行使专属权力。然而,美国缺乏执行其愿景的手段。

美国试图实现门户开放政策的一种方式是向清朝发放贷款。在二十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清朝用借来的钱偿还债务。

清朝是一个很好的借款人,没有拖欠任何款项。清朝官员也很精明,经常往来于不同的欧洲国家的银行家之间,利用这些银行家之间的竞争,以获得更好的条件。欧洲银行家本身也不是傻瓜,很快就组建了一个银行财团,这样清朝不再能够就更好的交易进行单独谈判。

中国、美国与货币

美国政府希望美国银行家加入国际财团。当时,威廉·霍华德·塔夫脱总统(1909-1913)奉行“美元外交”政策,要求外交官和银行家共同努力,向拉丁美洲和亚洲的国家和项目贷款。

1910年,一个由摩根大通领导的美国银行财团同意向清政府贷款,用于满洲的发展,并改革中国的货币体系。对于清朝来说,贷款的目的显然是政治上的。清政府试图通过吸引美国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进入东北地区来平衡日本在东北地区日益增长的势力。

1910年后不久,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的银行财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该合同是在1912年清朝垮台之前不久签订的。

那一年也是伍德罗·威尔逊当选总统时美国政治中的重要一年。上任后,他承认了在夏威夷受过教育的孙中山领导下的新生中华民国,并将美国从刚刚加入的国际银行联盟撤回。

中国、美国与货币

此时清朝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岌岌可危。清朝重要军事人物袁世凯夺取了孙中山的权力,孙中山最终逃到日本进行重组。袁世凯在国际银行联盟的帮助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巩固了权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改变了东亚政治的轮廓。日本加入了同盟国的冲突,占领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岛屿,以及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青岛港。

日本政府不久就向袁世凯递交了《二十一条》的文件,这份文件将使日本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事务拥有前所未有的控制权。袁世凯一方面拖延时间,讨价还价,另一方面依靠泄露内容来制造国际反对,以便避开最糟糕的条款。

中国、美国与货币

当时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关注着欧洲的冲突,日本则乘机试图利用中国日益动荡的局势。袁的侍从和同僚后来争夺权力。日本再次试图利用这种局面,安排商人和中间商西原龟三在袁世凯的一位同僚领导下,与名义上的国家政府签订多项贷款协议。

其中一笔贷款涉及货币改革,并明确指出,在新兴货币集团中,人民币将与日元挂钩。

这一步激起了美国的反对意见。1917年,美国驻北京公使馆在给中国政府照会中提出,美国保留对中国币制借款合同的权利和利益,“1903年和1910年中国政府直接向美国政府而非向任何个人提出的币制改革借款的要求……,为美国政府造成了对这一计划的利益,因而,关于中国政府实现这一计划而拟采取的任何行动,都应考虑到美国。这项利益,美国政府从来未放弃。”,并抗议最近的贷款协议。

中国民众也起而抗议西原的贷款条款。与此同时,美国外交官和银行家采取措施重新进入和改革在第一届威尔逊政府开始时留下的国际银行联盟。

中国、美国与货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当世界各国领导人在凡尔赛开会,以建立新的世界秩序时,银行家们正在努力达成一项改革国际银行联盟的协议。

《凡尔赛和约》签署之后,中国继续破裂,军阀割据。

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国民党巩固政权的时候,中国仍然是银本位货币体系。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随着大多数国家采用某种形式的金本位,白银的价格持续下跌。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金属的价格上涨了,但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却下降了。

这一趋势使中国的出口更便宜,反过来也提高了来自国外的进口价格。随着大萧条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1930年代初席卷全球,中国最初避免了最坏的影响,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国沿用了旧时的银本位,对外贸易是使用白银结算,银本位与国际金价不挂钩,白银在国际上不是货币,而是与铜一样的金属。当国际金价恐慌变动时,中国币值与之无关,进而使得中国经济不受危机影响。

然而,一些美国政客对白银在中国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美国在控制人民币方面的努力取得了新的、更紧迫的方向。


大萧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国、美国与货币

来自内华达州主要产银州的参议员Key Pittman这样解释大萧条:因为银价太低,中国人负担不起从国外进口货物,尤其是从美国进口货物。银价下跌导致可能卖给中国消费者的产品过剩,商业活动放缓。

他认为,如果美国政府采取行动,以高于市场价格购买白银,提高白银价格,中国普通消费者将能够负担得起世界产品,而缓慢的经济状况将结束。

正如Pittman在1930年代初给一位熟人的信中所解释的那样,“如果白银稳定在合理的价值以满足东方人的需求,那么他将放弃白银,生意将继续下去。然而,如果稳定值太低,他的白银将保持原样,不会有贸易发展。”

中国、美国与货币

Key Pittman

Pittman对大萧条的解释以银价和中国为中心。他认为,他的提议将有益于中国、世界经济,以及银生产国。

不过中国许多人反对Pittman的论点。反对者认为白银价格的人为增加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银在国际市场上比中国硬币更贵。在这些条件下,银将流出中国。由于银在中国是货币,所以减少银会导致通货紧缩,这正是中国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大萧条初期所避免的。

中国的抗议和游说努力并没有阻止美国国会通过1934年6月的白银购买法案。根据该法案,财政部将购买银,直到其在世界市场上的价格达到一定水平。正如Pittman所解释的,这个想法是为了刺激金属价格的上涨,从而提高世界特别是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Henry Morgenthau部长承诺执行政策,并开始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白银。

可以预见的是,银子很快就从中国流出了。

到10月份,中国财政部长孔祥熙要求Morgenthau缩减银购计划。

孔祥熙的一位美国顾问Arthur Young猜测,中国的前途只有几个选择:它可以对白银出口征税,这可能在短期内缓解局势,但无疑会鼓励走私。或者,它可以对其货币体系进行长期的改革。

1935,Morgenthau继续购买白银,中国官员策划了他们的下一步行动。

中国、美国与货币

法币

1935年11月,中国政府宣布银本位结束,政府发行的法定货币“法币”开始生效,法币承诺将美元和英镑的汇率维持在一定水平。中国的每个人都必须用白银兑换新钞票。

然而,一个重要的问题困扰着新的货币体系。中国大部分外汇储备都是以白银计价的,而不是美元或英镑。既然中国已经控制了国家的银,它就试图把金属换成外币。不久,中国财政部长派遣银行家陈光甫到华盛顿进行协商。

美国人不太清楚如何使用新的中国货币。它与英镑或美国元挂钩吗?如果它确实与英镑挂钩,Morgenthau肯定不能通过购买银来帮助中国人。同样,Pittman和银联盟希望确保中国至少有一些白银市场。

1936年春天,经过几个星期的谈判,Morgenthau和陈光甫就美国继续购买白银达成了协议。正如Morgenthau告诉陈光甫,由于美国是白银的最大买家,而中国是白银的最大卖家,他们两人可以把白银的价格放在他们想要的任何地方。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新的法币仍然保持其价值,而且银价走势比许多外国和中国观察家预期的要好得多。但1937年日本对中国的入侵不可逆转地改变了这一点。

中国、美国与货币

1937年的一元伪满币

1937年和1938年,随着日军横扫中国东北,日本在其控制的地区设立了一些银行,这些银行发行自己的货币,并试图破坏法币的价值、声誉和威望。

日本的入侵既是军事战争,也是货币战争。

法币的价值逐渐被侵蚀,然后急剧下降。国民党通过印刷机为不断增长的预算赤字提供资金,据说印刷机工作没有中断,需要不断的纸和墨水来制作钞票。通货膨胀激增;它花了大量现金购买基本物资;不确定性和不满情绪增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民党在1948进行了最后一次货币改革,但没有成功。国民党很快就逃到了台湾。

回顾这场货币之争始末,我们依然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如果国家出台经济政策仅考虑本国国内局部利益的话,结果可能反而损人不利己。两国摩擦最终的解决之道,还是该回到合作的轨道,彼此携手维持国际市场稳定,才能实现双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