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拯救特斯拉嗎?

特斯拉落戶中國終於有了眉目。來自中國的工商信息顯示,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於5月10日獲得了上海浦東新區市場監管局核發的營業執照。

中國能拯救特斯拉嗎?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這次可算是如願以償。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已經連續三年全球第一,馬斯克很早就盯上了這片藍海,三年前他就曾公開表示在中國建立工廠的意願,卻遲遲未能行動。根據我國相關政策,外商來華投資建廠需要同中方企業合作運營,且外資佔股比例不得超過50%。對於這一點,特斯拉並未與當地企業達成一致。

不過,事情迎來了轉機。4月25日,工信部表示,將在今年取消新能源汽車的外資股比限制。得到消息的特斯拉第一時間在上海成立了獨資公司。在經歷市值蒸發、信用大跌、高層變動、車禍疑雲之後,馬斯克總算是等來了好消息。

只不過,建立公司容易,建立工廠卻很困難。對於內外交困的特斯拉而言,想在中國市場落地生根,實現本土化生產、銷售等一系列運作,還需要至少跨過3道門檻。

第一道門檻:資金

一季度財報顯示,特斯拉僅有不到27億美元的現金,相比2017年底的34億美元,虧損了7.85億美元。按照彭博社的計算,特斯拉每分鐘要燒掉6500美元。更慘的是,華爾街認為,除非有新的資本注入,否則僅憑特斯拉27億的現金儲備,根本不足以支撐到今年年底。

但想在中國設廠,沒有大規模資金可不行。特斯拉不妨看看前輩小鵬汽車和奇點汽車,二者對新設工廠的投資額分別是100億和150億人民幣。而特斯拉也號稱將為首座“超級工廠”投資50億,問題是,資金從哪裡來? 業界分析,要麼特斯拉以中國工廠和中國市場的前景為誘惑,吸引新的投資者加入;要麼允許在中國的子公司獨立運營,特斯拉總部以技術入股。後者似乎更可行,因為它給了中國本土企業投資機會。

最近幾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迅速,資本互搏也尤為激烈。和中國的“造車新勢力”比起來,特斯拉在品牌、渠道和技術能力上有著一定的優勢。去年3月17日,騰訊就通過旗下黃河投資公司,在公開市場收購了特斯拉5%的股權,成為特斯拉第五大股東。這一點,至少折射出中國投資者對特斯拉的“欣賞”態度。

中國能拯救特斯拉嗎?

第二道門檻:供應鏈

據知情人士透露,馬斯克目前最大的麻煩還不是資金,而是產能。新車型Model 3剛剛出產的時候,馬斯克號稱其日產500量,意味著該車型的周產量將達到3500臺,但目前Model 3的最高周產能不到2000臺。

截至目前,仍然有45.5萬輛Model 3還未交付。儘管馬斯克聲稱本季度末Model 3的產能將提高至每週5000輛,但現實很骨感,大家顯然都不買賬,特斯拉爆發信任危機,多家信用評級機構對其信用等級進行了下調,其中穆迪將特斯拉評為“垃圾”級……

在中國建廠的重要原因也是為解決產能問題。特斯拉汽車的供應商有一半來自中國,因此在中國生產著實可以幫助其節約運輸、關稅等成本,有利於在整個亞洲地區提升競爭力。

不過特斯拉的“中國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例如特斯拉目前唯一的電動機供應商富田電機,幾年前曾試圖與浙江當地企業入股合作,最終被駁回。在國內,留給特斯拉的選擇並不多。

而且Model 3的“難產”顯示,特斯拉可能並不是一家能夠很好管理供應鏈的企業。通用、日產汽車往往只依賴少數幾家一級供應商進貨,特斯拉卻試圖對供應鏈進行垂直整合,手邊供應商大大小小多達130多家,再加上它的生產環節過度自動化,因此付出的代價也不小。

第三道門檻:資質

據工商註冊資料顯示,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的經營範圍並不包括整車或者電池製造,而是以技術研發和銷售為主。馬斯克的“建廠”計劃很可能面臨資質問題。自去年5月下旬起,國家發改委就暫停了對新能源汽車投資項目的核準。在累計發放的15張牌照中,僅有6家企業有車在售,大部分還未進入市場。而對資質非常“渴望”的新造車企業,諸如蔚來汽車、奇點汽車等品牌,卻被卡在資質環節,沒有資格進入市場。因此政策上是否會對特斯拉開綠燈,依舊是個未知數。

但退一步想,特斯拉入駐中國,就好比在魚池裡放一條鯰魚,可以加劇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進而加快迭代進度。對中國市場而言還是很有意義的。

總而言之,雖然前路漫漫,道阻且長,但能拿到在華的獨資營業執照,對於正陷入虧損泥淖的特斯拉,無疑是個好消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