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一首詩時,哪個方面最重要呢?

a海洋之心


情感意境和平仄韻律,分別稱為詩詞的內容和形式,當二者在創作中“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時,我會選擇“內容為王,形式讓路”。

我國詩詞界橫空出世,一柱擎天的大詩家毛澤東主席,曾在1957年1月就對詩韻改革提看法時指出:“關於詩,(一)精煉;(二)有韻;(三)一定的整齊,但不是絕對的整齊”,“要編一本現代詩韻,使大家有所遵循”。可一直到了2004年,才有了由中華詩詞協會整理發佈的第一部新中國“韻書”面世。《中華新韻》在詩詞創作者的推廣和運用中,聽說又出版了更趨完善的《中華通韻》——

《中華通韻》的發表說明了什麼?當然是證實了用新韻作詩填詞的詩人詞家越來越多,現象十分可喜,應該繼續保持發展下去;也說明了中華詩詞的改革創新是一個長期複雜,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過程,不能等也不能急,要堅定不移地穩步前進。

如此:1·《中華新韻》的修改和完善,會讓創作格律時,選韻填詞更加寬鬆容易,更有可能做到“魚與熊掌可以兼得”。2·其實縱觀古人,其詩詞格律也有很多靈活性,步步拘泥於形式,反而傷害到詩詞的意境,沒有意境的詩詞,藝術質量也會降低。


寫詩哪個方面最重要,是想比較內容和形式孰輕孰重的問題。古人作詩也是靈活應對的,如犯了孤平之後,就會用拗救之術補救;今人寫詩就更要容變和大膽創新。

有不少形式主義者,把格律看得高於一切。如少數入門者,對詩歌鑑賞和文藝批評欠缺補課,講點格律也只會照本宣科,可見他們對律絕的創作技巧也只能似懂非懂,略知皮毛。有人一口咬定只要是破格出律,就不能算是律絕。可近體詩在破格出律後也是有補救方法的,比如說犯了孤平,拗救就能做到迴天有術。其實古人好多詩歌,就讓今人茫然生疑:這究竟算是格律?還是非格律?

比如敢叫詩仙李白望而卻步,擱筆不提詩的崔浩名作《黃鶴樓》就是一首拗體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此詩是被很多種律絕版本選入的上乘之作。但仔細分析,其首句“仄平仄平平仄仄”就違反了句內平仄交替的原則。頷聯平仄為“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出句與對句中的“不復返”和“空悠悠”也失對,這就同時犯了多種禁忌。

如果說唐代律詩有一個漸熟過程,那麼杜甫應當是公認的第一律詩聖手了,可是其不少詩作,比如《白帝城最高樓》一詩,就除了平仄不協調外,還有大量的奇險用詞。有興趣者可去找詩分析。——當然,這些名詩也得到了後來詩評家們精彩又合理的解釋。但毋庸置疑,崔浩和杜甫明知故犯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有了好詞警句,絕不削足適履!內容豈能遷就形式。而一些絕不死守陳規,善於容變的古詩人,就因其突破窠臼,才獲得了破繭成功,給後人留下了傳承千載的佳美詩句。

在《悟空問答》平臺的詩詞欄目,也總會遇到一些好為人師者。他們酷愛揪住你習作中的“破綻”指手畫腳,卻從不問一聲作者如此處理,是出於何種考慮?而對詩歌內容的讀後感如何,他們更是惜字如金,絕口不提。就好像圍觀圈養老虎,他們除了鑑定美麗斑斕的虎皮之外,就是鑑定虎皮的斑斕美麗。我想,形式主義者們如果在鑑定習作者格律詩的同時,也順便對內容做出幾個字的點評分析,最棒。這才會讓創作與批評共同發展並駕齊驅。而且,這樣做能讓被批評者更加樂意接受批評家的你。

批評和鑑賞,不能跛腳而行。而《悟空問答》是大眾詩歌愛好習作者的園地,要允許犯錯甚至“試錯”,鼓勵進步和創新。當然,水平高者要到詩詞網站或專業紙刊投稿,就必須中規中矩,這個另當別論。

附填詞習作修改稿《鷓鴣天·松》。


翡翠虯龍勁骨沉,攀崖巨爪嵌巖深。

昂頭吐落山中日,舞臂牽來嶺上雲。

抓閃電,抖龍鱗,呼風喚雨鬥乾坤。

弄潮綠海掀濤吼,鑄就霜姿傲雪魂。





默金cc






文化圓場:人生階段與詩詞之路

作詩時哪個方面重要?回答這個問題可與人的成長相比。人的成長期大體分為幼兒期、少年期和成年期,當然成年期又能分若干時期。同理按階段,作詩一般可分學習階段、創作階段和自由階段,其中學習階段還可分為基礎階段和臨摹階段。

幼兒期什麼重要?學走路、會走路。作詩學習階段什麼重要?打基礎、多臨摹,就像開始學書法描紅一樣。這個基礎又是什麼?先學對對子,初步掌握詞句的平仄,也就是句式韻律。因為學會它,不僅是掌握了對聯這個獨立的文學體裁,而且也會在作詩填詞中會自覺的應用,可以說會作對子是作詩的第一步;其次多背誦一些詩詞,因為學會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少年期什麼重要?進學堂識文斷字最重要,不僅如此,還要系統地學習各科知識,為後來進一步深造打下基礎。對應作詩,應該到了獨立創作的階段,那麼,創作時什麼最重要?其實,這個階段,作詩不要太奢望出意境,因為意境是建立在嚴格的操作方法,而這個方法正確與否,決定著這個意境的真實價值。怎樣才能掌握作詩的正確方法呢?對照唐詩作,要講平仄、押韻,如果剛開始用不好《平水韻》,那沒關係的,可以用現在的北京話四聲先湊合一下,等練熟了,達到心手一致的時候,再回頭用中古四聲。現代四聲與中古四聲,雖然均稱為四聲,但陰陽上去與平上去入差距很大。它們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現代四聲沒有入聲。那麼,入聲哪兒去了呢?它們分別派到陰陽上去四聲上去了。有人或許問,現在又不是唐宋時期,為何要押那個時候的韻呢?很簡單,唐詩宋詞是人家那個時候的,如果你不用,古人會深感興慰,因為看到子孫後代創造出時代文學了!可是讓古人失望了,我們還是按他們那時的詩樣照葫蘆畫瓢呢,而且又不專心的畫,還夢想如何的改變和突破呢!
古人會說那不行的,照著作詩填詞可以,必須用我們那時的韻,因為作詩填詞不單是押韻的問題,主要牽扯到樂律呀,去掉了入聲,句式字句與樂譜樂段上的標號不符,從詩詞來講是失律,從音樂上講是跑調了呀!還是多問個為什麼、多思量,就更為穩妥一些。從理論上講,既然現在與唐宋時期相差很久了,詩句押韻完全可以押現代韻了,即剛剛頒佈的《中華通韻》,那為什麼古典詩詞還要用《平水韻》及派生出專用於填詞的《詞林正韻》呢?原因前面說過了。寫現代詩歌及戲曲唱詞等完全可以用新韻,正如元代在古典詩詞上延用中古韻,在創新的元曲上用新䪨《中原音韻》一樣,後來清代也是這樣,官話京腔,作詩填詞是唐宋之聲,《佩文詩韻》就是例證。佩文,何也?康熙大帝之齋號是也。

成年期什麼重要?創造條件進入高等學府深造,為國多出力,多做貢獻。對應作詩填詞就是創作的自由階段。由於少年時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有創作經歷和作品,經過課堂學習和社會實踐,閱歷豐富了,觀念形成了,這個時期的創作不會無病呻吟,寫景抒懷由感而發,可以說到了創作的自由時期,抽屜裡裝滿著作品,積攢下來,如果傳世了,那麼就為我們這個時代爭光奪彩了!

結論雖然寫一首詩涉及到平仄、押韻、意境等方面,裡裡外外都要顧及到,但最主要的問題還是押韻。中國古典詩詞怎麼用韻,這是其內核的音樂性要求所決定,非人力所能為之。新韻就在努力創造新文化上用功,不要總是在古詩詞上打注意。一代有一代的文化,這是文化歷史的規律,也是賦予一代人的歷史使命和責任,關鍵要有改革創新,要挖掘和利用好文化的自覺性,要有足夠的自信心和能力,努力打開一扇新的窗口。

如果真的想學詩詞,那就請關注《三上詞話》,儘管她出自自詡為“黃河學者”之手!舉一舉手,輕輕地點擊下面的鏈接,就會發現許多問題並非是傳說。


三上詞話作者


寫詩要平仄協調,要有韻律,《七絕》一定要有七字四韻,平仄之間雖然不要太嚴,但基本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沒有這種規律,就不叫《七絕》詩,那就成了現在的順口溜,總之平仄要懂,後知壓韻,才能寫出《七絕》詩來,

如律詩它八句,平仄更加嚴,中間四句,平仄一定要分清,對句恭整,動詞對動詞,名詞對名詞,量詞對量詞,平仄一定要搞好,寫出來的詩,淳厚有趣,朗朗上口,非常舒暢,

寫不好的律詩沒平仄讀起來拗口,不適,所以好多寫出來雖然八句,其實是個冒充貨,以不懂而蒙不知。


笑看人生liu1964929


寫詩哪方面最重要?我想眾口一辭會是意境,這也經常作為反駁格律的理由。的確,寫詩當以意境為追求,但這並非適合每一個人。

學詩如同建築,須重視積累,而意境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每個階段的突破口都不相同,因此我認為,學詩最重要的是有自知之明

如何寫詩?

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是,格律與意境並非是對立的。古人能在格律的前提下寫出意境,今人也是可以做到的。

對於初學者而言,最重要的是瞭解詩的[規則]。詩有古體與格律詩之分,初學可從古體短詩入手,有一定基礎之後,有興趣再學格律詩。寫詩不一定非要格律,但如果標為[絕句]或[律詩],還是得按照格律的規則來寫。

在熟悉寫詩規則之後,下一個突破點是[辭藻]。詩講究文采,詞彙自然是不可避免的。積累辭藻最好的方法是讀古詩,不一定要會背,只需挑選符合自己氣質的詞彙即可,這點對以後形成個人風格比較重要。

有了文筆作為基礎,[技巧]是下一道難關。這個階段需要學習的有[謀篇佈局]、[寫作手法]、[煉字煉句]等,內容比較多,大部分人寫詩都處在這個階段。很多人寫詩崇尚自然,所以不學技巧。殊不知,只有經過反覆的鍛鍊,才能真正達到[天然去雕飾]的境界。反之,多是打油詩或老幹體。

而最終目的,自然是[意境]。往往有以上的基礎,才能體會出意境的細微之處,自然也能讀懂何為好詩。古人云,[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正是意境之道。當然,如果你自認為是寫詩天才,可以直接忽略以上幾個步驟。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歡迎詩詞愛好者關注,共同學習交流——詩詞補習班

詩詞補習班


寫一首最重要的自然是意境,而一首好詩的意境則是靠各種手法來描寫。



我們隨便拿一首古詩來看,首先看到的是它的格式整齊,唐詩五言絕句七言律詩都是講究對仗工整,每一行字數都相同,且有的詩還講究押韻。可那畢竟是古詩,現代詩少有講究是否對仗,更不用說平仄韻律了。

而靠辭藻堆砌起來的詩句文章美則美矣,卻沒有靈魂,我們看詩不是看花看風景,只看表面。千古流傳的好詞佳句哪個不是意境深遠。

在寫詩的情感方面,看過許多詩句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間接抒情,通過借景借物等方式表達情感,而這種寫法反而更好的的寫出了意境。

先看《詩經》中的千古佳句:

1.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這句詩意境深遠不用多說,難得的是不靠任何華麗的詞語就把求而不得的惆悵心情訴說出來,且引發眾人的共鳴。句中沒寫情,卻讓人感受到了主人公想要訴說的千言萬語。

2.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



這句出自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結合前句“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這句描寫了邊塞的雪景,而下句的立馬與冬雪形成鮮明對比,讓人們眼前出現一幅萬物復甦的春景,帶來暖暖的春意,象徵了滿滿的希望。

再看看現代詩:

3.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這句耳熟能詳的佳句出自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簡潔明瞭,沒有過多的修飾,輕盈歡快,充滿願景,就這句詩而言。

4.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這句出自卞之琳的《斷章》,你正在看風景,此時你和風景正是別人眼裡的風景。講述著人與人之間奇妙的相遇,緣分。



看過一些現代詩,可以發現好的現代詩並沒有堆砌辭藻,講究平仄韻律對仗,反而是寥寥幾個字寫出了深遠的意境,表達內心的情懷。

在現代環境裡,不一定要學著古人寫律詩,也沒必要去講究對仗平仄韻律,我們生長的環境、讀的書到底是與古人天差地別,寫詩最重要的是求一個意境深遠,情感到位,格式好不好不那麼重要。

當然,要想寫好詩得多看看古詩,多揣摩,那些好詩經過大浪淘沙流傳至今,其中智慧不是三言兩語可以道盡。


派小星的海洋世界


題主羅列的這幾點,我覺得情感和意境最重要吧。

情感,不光是詩句,是一切文體的基礎。沒有情感就沒有靈魂,文字就成了堆砌,毫無靈性可言,不如不寫。

意境,是詩詞勾勒出的一種景象,通過文字營造出的一種氛圍。讀者通過意境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和喜怒哀樂。與意境相近的有王國維老先生提出的“境界說”,並有名句“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可以看出境界有多重要了。

相比較平仄、押韻、對仗等,情感和意境是核心,平仄、押韻是為了朗朗上口,對仗是為了整齊工整,後三者是手段是工具,明顯服務於作者表達情感和意境營造。

從各種詩體發現的歷程看,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詞敝則有曲。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照此說,文體也像人從幼年到盛年再老去,漸漸失去生命力,逃不出始盛終衰的宿命,“各領風騷數百年”。一種文體為什麼會失去生命力,最要的一點是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格式逐漸固定,規律太多,只留下了空殼和花架子,思想性藝術性被排擠在外逐步喪失,生命力也便枯萎。

由此,題主羅列的幾點,我認為最無用的就是辭藻!華服愚多形式愈精則愈掩蓋本真。愚以為,不光是詩,在寫各種文體中,辭藻都排在最後,最不宜過份渲染著力!

贊成愚見與否,請關注“也耕也讀也采薇”原創,思維碰撞出火花!


也耕也讀也采薇


其實,一首好的,成功的詩歌,涉及到方方面面都優秀和出色,否則就會有以詞害意,或有筋無骨的詬病。如果確實要選一個重要,或優選哪一個為先的話,就要先說清楚它們的概念。



1、情感,辭藻,對仗,平仄這是一首詩歌的某一方面,某一個方面的要求;而意境,則是一個審美範疇,與其它四者並非並列關係,但和情感,辭藻的聯繫更加密切,豐富的情況,優美的辭藻,可以營造出不同的意境;而在一首詩歌的意境中,也可以看出詩人的情感。所以非要選的話,意境情感是最重要的,辭藻次之,對仗平仄又次之。

2、在我國詩歌源頭一是《詩經》,二是《楚辭》。從這兩部詩集來看,也是情感意境最重要的,《詩經》開篇就是《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就是直接抒發了愛慕的情感,和求而不得的遺憾之情;同時營造了唯美而優雅的意境。在這裡幾乎沒有什麼辭藻對仗平仄這些。《楚辭》的名作《離騷》同樣也如此。孔子就是說過: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就是明白的指出,發乎情感,使人獲得相關的審美情趣。表明,詩歌最為重要的就是情感意境。



但是,並非說辭藻與格律(平仄、對仗)沒有用了,隨著詩歌的繼續發展,到了南北朝時期,陸機在《文賦》中提出“詩緣情而綺靡”,既說明詩歌在情感表達的首要特點,也強調了詩歌在文字方面的整體性特徵,說明辭藻與格律的重要性。其實在《尚書》中,也提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意思是作詩以言志,高歌以詠言,作聲以依詠,演律以和聲。詩歌要用來唱誦,它的格律平仄、對仗,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尤其在文字並不是很發達的時候,詩歌要流傳下來,靠的是人民的口口相傳。



3、歷史上的名篇詩作來說,也往往是情感意境第一位,例如李白的短詩《靜夜思》既表現了自己的相思之情,又營造了優美的意境,使人如身臨其境一般。同理在陶淵明的“採菊東南下,悠然見南山”這麼平實的句子了,就是意境塑造最成功的例子了,王國維稱頌道“無我之境”,做到無分物我,是最高的境界。還有數不勝數的名作都一樣。

4、但是,無論怎樣說,也要明確辭藻和平仄,對仗對於詩歌的重要意義。為什麼現代很多人說,現代詩不優美了,就是不注重辭藻和格律的負面的影響,忽略了詩歌的音樂性、可讀可頌的特徵。所以,一首成功的詩歌,既要有充沛真實的感情流露,塑造優美真切的意境,也要有優美的辭藻,同時注意修辭、韻律等的綜合運用。


龍31991660


一、回答這個問題前,還是先看一首詩: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此詩詞句幾乎是口語話,內容也很直白,至於“詞藻、平仄、韻律、對仗”也不講究。如果不清楚此詩的人,尤其是抱著格律不放的人,看到“一杯一杯復一杯”這句時,難免會嗤鼻一笑——這也叫詩?

可是迷底揭開,這首詩的題目叫《山中與幽人對酌》,作者居然是詩仙李白,不屑者該傻眼了。誰再有才,也不敢跟他論詩啊。就是公認的格律詩最精妙者——詩聖杜甫,在李白面前也是甘作小弟,對李白的才情和氣度佩服得五體投地。

那這首詩能被流傳,難道只因為它是李白寫的嗎?要是他人寫的,是不是就會被扔進紙簍裡呢?

其實,真正打動人的是這首詩本身蘊含的情感和意境:

在山花爛漫的時節,和志趣相投的友人開懷暢飲,一杯接著一杯,不知不覺中就不勝酒力、昏昏欲睡。剛囑咐友人先離去,卻又酒醉心明,不忘與友人約好下次再聚,還要帶著琴來增添雅趣。

這是多麼愜意的場景啊,忘卻了世俗的紛擾,盡情享受美酒和相聚的快樂。人生苦短,何不放下心中的愁緒,珍惜當下好時光。

老子說:“大道至簡”,寫詩亦有相通之處,就拿此詩來講,第二句“一杯一杯復一杯”看似直白粗糙,實則是不加刻意雕飾、快意直爽。讀到此句,馬上就會浮現詩人暢飲的畫面。詩人善於“化腐朽為神奇”,全靠意境取勝,這才叫技高一籌。



二、回到題目上來,意境與格律(平仄、對仗、韻律)、詞藻的關係應該是並不排斥的,但若非要有取捨,那自然是選意境。舉個通俗的例子,一個優秀的歌手錶演時可以沒有華麗的衣妝,可以沒有配合的舞蹈演出,可以不要炫耀的舞臺,他只要一開口,哪怕就坐那兒,他也能鎮得住場,觀眾聽著他的歌也是一種聽覺享受。詩也是這個道理,只要有好的意境,那些外在的包裝有也不多,無也不少。至於情感,那是必不可少的,所謂“詩言志”,沒有哪個詩人寫詩時是不灌注自己的情感進去的,情感是融入到詞句中,再營造出意境。這是詩的魂和骨肉,是支撐起詩歌的樑柱。


過客春


我覺得寫詩,最重要的是詩從意出。我寫詩就是信手而寫,一氣呵成,詩己在意中,什麼修辭,詞藻等等信口而來,把心中意念充分表達,信馬由韁,到一定程度,覺得可以了,詩的初稿,大架搭成,再看結構,定格式,修飾,選擇適當詞彙,推敲成詩,但以原意為中心。寫的象古體詩,近體詩,詞類?有偉大文學家說過,不贊成太拘泥於文言文,格律。可以按接近的形式改寫。我覺得這樣作的詩詞,文章,意能盡情,詞彙切意,朗朗上口,讀之順溜。但有缺點,改之困難,筆拙詞窮。這是我的寫法,君有何好方法,公之共享!


多彩人生1250382763


整體的把握和個性的彰顯。比如朱元璋登基時,一個放牛、當和尚的草根出身也能"詩性大發"、出口成章?"公雞一叫撅一撅",底下大臣們就楞;"公雞兩叫撅兩撅",大臣們就笑;"三聲喚得扶桑日",大臣們就欏住了;"掃盡殘星與曉月!"群臣立馬伏地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為何?從前句看,平淡無奇。就象"窗外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一樣,看似重複,實則不然:一則醒人耳目,二則著意強調其艱辛,三則緣自環境,即接地氣,又觸景生情,還能讓人倍感親切!實則隱喻自已身世。這是伏筆:醞釀,造勢。第三句便鋒芒畢露,氣象萬千。令群臣激奮,擦拳磨掌。第四句則風捲殘雲,一掃而光。以霸氣十足,王者歸來的形象屹立在群臣心尖一一一個大明王朝的時代來臨了!這首詩看似粗製濫造,粗陋不堪……整體效果卻不錯,值得借鑑、欣賞。尤其其氣勢,更是油然而生,發自肺腑,與其說"令群臣眼前一亮",還不如說它更符合朱元璋本人個性。好詩就須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