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山東人爲什麼愛練武術?

聊一聊,山東人為什麼愛練武術?

山東人為什麼愛習武?在武術領域,從古代的至聖先師孔子到三國的太史慈、于禁、李典,隋末唐初的秦瓊、北宋的水滸好漢,再到近代的“神拳大龍”蔡龍雲,直到當代的超級散打王柳海龍等,都是山東人習武的楷模和代表。從古到今,武術的最前沿一直都活躍著山東人的身影。

聊一聊,山東人為什麼愛練武術?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究其根源,是諸多人文、地緣的因素造就了齊魯大地之人愛武習武的特點。

習武文化源遠流長

山東“一山一水一聖人”,我們先從孔聖人說起。我國最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春秋末期的先賢孔子,就是一位文武兼備的大師,只是由於他在文的方面的造詣遠遠大於其武的造詣,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孔子是溫文爾雅的儒生甚至是手無縛雞之力、百無一用的書生。對史實的無知或偏見,完全掩蓋了孔子作為一名武林高手的“本質”。

聊一聊,山東人為什麼愛練武術?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就是一位武功了得的武將,其最著名的一段佳話就是公元前563年,《左傳·襄公十年》記載叔梁紇帶兵在城內撤退的時候,突然城門下落,士兵有被困城內的危險,叔梁紇衝過去雙手撐住城門讓自己的士兵安全撤出,可見其父膂力過人、武功深厚。

孔子教育倡導的“六藝”當中的御、射,就是騎馬、射箭等軍事技術。還有書記載孔子“身材魁梧,力能搏牛”。聖人崇文尚武,澤被後世深厚悠長。

近代在舊上海,就有打敗西洋拳擊界名手、俄籍拳師馬索洛夫的“神拳大龍”蔡龍雲。當今尤其是散打搏擊界更是數不勝數,例如:超級散打王柳海龍,征戰散打王賽場的付高峰、馮傑,世界散打冠軍白近斌、邊茂富、康永剛,武林風悍將王洪祥、一龍、洪光,崑崙決的孔令峰、鄭召玉、薄福凡等。

聊一聊,山東人為什麼愛練武術?

民間習武蔚然成風

山東土地肥沃,良田眾多,自古就是農耕為主。人們在農閒時娛樂方式相對匱乏,除下棋、聽戲等外,武術也成了一種重要的娛樂方式,而且很多武術不僅能表演娛樂還能用於實戰技擊,迎合了人們的娛樂、健身、養生、安全等多種需要。

很多傳統武術包括一些有鮮明地方特點的地方拳種:大洪拳、小洪拳、梅花拳、查拳、八極、螳螂、太極、形意、八卦等等都被群眾所習練和傳承。

武術在山東過有很好的群眾基礎,在農村常常可以看到很多被稱為“野場子”教拳場所。

這種形式一般是一個具有功夫的成年武師去農村在田間地頭,利用農閒時教授村裡的孩子們武術,並收取一定的費用,一般都是外來的武師到某一個或幾個自然村進行教授,這樣山東的武術氛圍慢慢的培養起來,並形成文化傳統,也造就了很多全國武術之鄉,像菏澤的鄆城、濟寧的梁山。

多元文化交流融合

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對於山東武術的繁榮和發展也有著積極的作用。首先,戰爭是一個重要原因。山東的地理位置和經濟政治地位決定了其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戰爭對於武術的交流從主客觀上都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例如,清代的義和團又叫義和拳,他們活躍在山東、河南、河北一帶,開始以練習拳棒、傳授武術,散佈傳單等形式,進行“扶清滅洋”活動。這時武術就得到了地域間的交流。

山東與河北武術之鄉滄州和中原少林寺、太極陳家溝都距離較近,從而讓山東能更好地接觸到這些先進的傳統武術並形成自己的地方拳種。

武術也有“砸場子”,也叫“踢館”,講江湖道義和市面規矩,在公開、公平情況下,對抗與較量後獲勝,才會被大家認可、站穩腳跟,這從主觀上促進了武術的交流。

聊一聊,山東人為什麼愛練武術?

還有一些次生因素,比如押鏢,山東有很多押鏢為職業的鏢局存在,很多鏢局的鏢師在押鏢途中經常遭遇衝突,當然除了生死搏殺以外,也有很多交流,不僅僅能驗證自身的武功也能學到別人的“殺手鐧“,甚至和其他鏢師或“江洋大盜”“綠林好漢”交流學習,客觀上也促進了武術的豐富繁榮。

防身自衛安全需要

山東地理位置發達,連接東西、貫通南北,無論是戰爭還是經濟發展,都處在要衝位置。尤其在動盪歲月,如何獨善其身,練武防身就是上策。在中國古代就有“山東響馬”一說,表明了山東這個地方民風彪悍。

另外學武防身自衛也就成了一種需要。歷來都有打家劫舍的綠林人士,加上過去社會治安和宗族之間的鬥爭,治安環境差等等,讓人們有迫切需要,而武術作為一種重要的搏鬥技擊技術,就成為人們的首選。

聊一聊,山東人為什麼愛練武術?

性格豪爽 以強者為尊

山東人,常有“山東大漢”一說,為人正直,忠誠,熱情,重義輕利。山東男人脾氣暴躁,路見不平常常拔刀相助,山東女人大膽潑辣,敢愛敢恨。條件越艱苦,越能造就這方面的人才。“山東響馬”的諢號在某種程度上集中反映了山東人的性格特點。山東人也對勇敢、俠義和武術功夫高的人推崇備至,習武之人受人尊敬。

正是多種因素的作用下,山東的武術蓬勃發展,各地都興建了很多武術學校,例如山東鄆城宋江武校和萊州中華武校就造就了大批武術人才。這些武術名校對於山東武術的推廣有著積極的作用,人才輩出,蔚為可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