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偷襲珍珠港是不是一個愚蠢的決定?

asd57362118


從戰略上來看,太愚蠢了,簡直愚不可及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一場全球性的戰爭,其並不是一次性爆發的,這場戰爭最先點燃於中國。1937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開啟了全面侵華戰爭,這是二戰各大戰場中最早打響的一個。但這時候的戰爭還僅限於中日之間,並沒有波及到其他國家。

當時的英國、美國都不是中國的盟國,德國也不是中國的敵國,面對著中日開戰這些國家只是出於自身利益從中調解。比如說德國就曾經試圖調停中日衝突,但因為日本法西斯提出的和談條件太損害中國主權了,國民政府真心接受不了,以至於德國的調停失敗。

由於軍事實力不及日本,國民政府在打了兩年的抗戰後丟失了東部大片國土。可仰賴中國實在是太大了,加之中西部山川林立,日軍一時也打不下重慶,雙方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1939年歐洲戰事爆發前夕的中國戰場,日本已經佔領華北、華中的大片地區)

到了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隨後又橫掃西歐對英法宣戰,二戰歐洲戰事爆發。

可這時的二戰還稱不上是世界大戰,即便是英國被納粹炸成了翔,它的老鐵美國也沒有出手幫一把的意思。

要知道美英的關係是何等的親密,可謂是同文同種!但看著英國捱揍,美國照樣不參戰。

而此時的蘇聯在西部與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相約瓜分波蘭。在遠動則跟日本簽訂《蘇日互不侵犯條約》,在這份條約中蘇聯和日本互相承認了雙方對於偽滿洲國和外蒙地區的控制,嚴重損害了中國主權。

這時的蘇聯可不像是一個反法西斯國家。

《蘇日互不侵犯條約》簽了沒幾個月,德國悍然撕毀了《蘇德互不侵條約》挑起了蘇德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空前擴大化。

但這時不論是德國、日本還是中國、英國、蘇聯,大家都是各自為戰。中國、英國、蘇聯仍舊沒有建立正式的同盟關係。

而德日雖然是簽訂有盟約,但日本也並沒有在德國進攻蘇聯後配合德軍對蘇宣戰,而是拿著個燈籠去茅坑——找屎(找死)去了。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瓦胡島上的飛機場,震驚了整個世界,史稱“珍珠港事件”。

(電影《珍珠港》片段)

受到攻擊的美國次日便對日本宣戰,並且順道也向日本的盟友德國、意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宣戰。

這下子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演變成一個全球性的大戰。在美國的牽頭之下,美、中、英、蘇締結成反法西斯同盟,共同死磕德日法西斯。

而也直到美國對日本宣戰之後,中國國民政府才正式對日宣戰!

在此之前的四年抗戰中,中日雙方竟然都沒有互相正式宣戰。就連欠著日本的庚子賠款,國民政府在抗戰前期也一直按時向日本支付,信用度真是槓槓的。

聽到日本偷襲珍珠港,最高興的當然要屬中、英、蘇了。最崩潰的估計就是德國了。

元首自從起兵以來,東征西討、戰天鬥地從無畏懼過!但唯獨擔心美國參戰。為此元首還特地交代德國海軍潛艇部隊,千萬別攻擊懸掛美國國旗的商船,以免給美國參戰的藉口。

結果千防萬防家賊難防!元首做夢也想不到日本人腦子裡的水會有那麼多,也沒跟自己商量一聲,直接就領著一幫弟兄把美國在太平洋的分店給砸了。

這下可好,有了美國的幫助,英國和蘇聯就難對付嘍。

(諾曼底登陸,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加速了納粹德國的滅亡)

美國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由於美國的加入,反法西斯同盟陣營得以建立,二戰的走向徹底被扭轉了。


千佛山車神


山本五十六:時隔多年,這件事又被大家提起,當年我的推斷是,日本必須要和美國開戰,雖然我不太情願,迫於陸軍部的壓力,制定了珍珠港計劃。羅斯福,你就沒有什麼想要說的嗎?

羅斯福:山本啊,事情都過去了這麼多年,你還是不甘心,你在美國留學的時候不是見識過美國的國力了嗎,日本當年的GDP90億美元/年,美國3000億美元/年,這是多麼大的差距,耗也能耗死日本。

山本:打消耗戰我是打不起的,開戰前我就預測過,一年之內毫無問題,如果拖到了兩三年,情況就很難說了。

羅斯福:所以,你不覺得當初偷襲珍珠港這個決定很愚蠢嗎?

山本:你是說我們陸軍部那些大臣都是傻子嗎?任何一個決定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我認為並不愚蠢。

相反,我認為這是美國的陰謀,陸軍部的作戰計劃早已被其他國家破譯,也到了你的辦公桌上,可你無動於衷,你或許早就想對日本開戰了,一直沒有很好的藉口,所以任由我們偷襲,藉此開戰。

羅斯福:我可沒有這麼說,山本你不要血口噴人。

山本:哼,如果不是日本國內的資源緊張,你以為我們會跟你作對?如果不是你下令限制石油出口,日本會狗急跳牆?

羅斯福:是的,沒錯,我是限制了石油出口,可誰讓你們這麼不聽話呢。還幫助德國實行“海獅行動”,驅趕在華英國人,這損害了我盟友的利益,只好給點小懲戒了。

山本:莫不是蘇聯太過強大,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日本也不會失敗,北上受阻,日本只好向南洋進發。

羅斯福:南洋有美國的殖民地,也有英國的殖民地,你是知道呢還是不知道呢?

山本:知道又如何,我寧願當做不知道,只要能獲取資源,得罪英國美國又算什麼?

羅斯福:哈哈哈,山本,你是為了那些石油吧,你們國內在當時只開採了300多平方公里的石油礦區,北海道地區年產量7500噸,最富有的本州島也只有22.6萬噸,臺灣每年提供3.2萬噸,30年代日本的石油儲量只有180萬噸不到,你們可真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山本:你說的沒錯,但是我們能進口石油,美、英、荷、墨都是我們的進口對象,美國的“標準真空石油公司”與英荷的“太陽公司”在當時可為日本提供了60%的石油進口。

如果不是荷蘭撕毀了《日荷石油協定》以及1941年7月美國政府對日本徹底停止了石油禁運,陸軍部也不會拿南洋開刀了。

羅斯福:我記得,當時你們國內還有800萬噸石油儲量吧。

山本:就以日本當時的軍艦、飛機、坦克的燃料使用情況來看,800萬噸只能維持半年,如果半年內還搶不到石油,日本不攻自破。

得虧你限制了出口,否則我們也找不到另一個舉世矚目的大油田了。

羅斯福:你說的是東南亞的加里曼丹島?那個著名的婆羅洲石油?

山本:是的,不過我們也只享受了1942—1943年這一年的紅利期,多虧美國軍隊做的好事。

羅斯福:

誰讓你得罪了美國呢?我那些優秀的美國潛艇兵可不是菜鳥,他們對於同胞的死更為憤怒,只要你們的船敢出來,必須擊沉!

山本:哎,80%的商船被擊沉,9%的船被打殘,剩下的都不敢出海。

缺少了石油供應,日本的擴張舉步維艱,到後期甚至從大豆、椰子、花生等農作物中提取油料,當油料用完後,又從玉米、大米提取酒精,日本的發動機中裝的東西雜七雜八,只要能燃燒就好了。

羅斯福:所以日本在太平洋開戰一年後節節敗退,你們的飛機性能也遠不如從前,記得我手下有人試過,將航空汽油裝進日本“疾風”戰鬥機,竟然飛出了689km/h的速度,性能也強於美國一些戰鬥機。

山本:所以你還覺得偷襲珍珠港是愚蠢的嗎?完全就是被逼無奈!石油石油,資源資源,說到底都是因為資源,如果不是因為日本面積太小,如果不是資源匱乏,如果...

羅斯福:哪有那麼多如果,日本從明治維新就開始謀劃,到頭來還是一場空,或許日本的侵略註定不成功,因為日本在中國就沒挖出一滴石油。


逸聞軼事


有網友問:日本偷襲珍珠港是不是一個愚蠢的決定?其實實事求是說,這是當時的舊日本帝國唯一的選擇。美國已經在8月宣佈對日本進行徹底的石油禁運和經濟封鎖。日本除了開戰別無選擇。

日本只有2年的石油儲備,如果不開戰,最後也是石油耗盡,舉手投降。如果遵守美國的條件,日本也做不到,美國的條件是日本必須無條件的從法屬印度支那北部,中國等地撤軍。

日本人不甘心承認失敗,但是沒有了石油,就一天都過不下去。那個時候,蘇聯的西伯利亞大油田還沒有被發現,發現西伯利亞大油田那是60年代的事情了。蘇聯庫頁島的石油是此時日本唯一的石油來源,但是當時庫頁島的石油產量很有限,無法滿足日本的需要。

日本如果想獲得石油,只有4個地方,1個是蘇聯的高加索地區,1個是阿拉伯地區,1個是美國本土,還有1個就是南洋。日軍不可能打到高加索,德軍都沒佔領高加索。日本也沒本事進攻中東地區。

那麼唯一的選擇就是南洋,進攻美英法荷的殖民地。那麼,第一個就是要與美國開戰,硬著頭皮也要開戰。日本海軍認為:要擊敗象美國這樣的強敵,必須採取儘早迫使對方進行決戰的方式。

杉山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日美之間的軍備對比將對我們越來越不利。同時,他表示他對戰爭初期能取勝這點是信心百倍的。並且杉山元帥稱:“儘管如此,我們仍須面對打一場長期戰爭這個現實。”即使這樣,他認為日本能“建立自己堅不可摧的戰略地區,並能把敵人挫敗。”

1941年11月26日,美國的最後通牒再次送到日本,表示:要求日本“從中國(含東北)和印度支那撤出全部陸、海、空和警察部隊”,以及,在實際上,廢除三國同盟條約。

同時,美國還指出了日本接受這方案後在經濟上能得到的好處:日本的資產將被解凍;在互相實行最惠國待遇的基礎上籤訂貿易協定,穩定美日元之間的兌換率;和在經濟上給予其它較大讓步等等。

這份電報送到日本,電報送到時,剛好日本御前會議休會,大家在進午餐。東條朗讀了電報內容。一片死寂。正是在這個時候,日本下定決心開戰,正是在11月26日,收到最後通牒以後,日本聯合艦隊開出港口,目標珍珠港。

深度軍事


偷襲珍珠港,日本真的是別無選擇,只有這一條路了。我通俗易懂的理一下,大家就明白了。

大家都知道,侵華戰爭的初期,日本的計劃是快速滅亡中國。因為對於日本的兵力和資源來說,是耗不了太長時間的。

但是到了1940年,日本已經深深的意識到,他們快速滅亡中國的野心無法實現了。雖然佔領了相當大的領土,但是後續作戰越來越困難,就算是對淪陷區的統治,也並沒有想象中的穩定。

這種情況下,日本軍部其實是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如果繼續耗下去,兵力和資源消耗是他們不能承受的,而且北邊還有蘇聯虎視眈眈的盯著呢。但如果不再繼續進攻,就只能收縮兵力,防守最重要的已佔領地區。

就在這時,納粹德國在歐洲戰場一路高歌猛進,所向披靡。日軍看蒙了,德國人都可以這麼容易勝利,這麼容易佔領多個國家,日本為什麼不行?千萬不能錯過這個好機會。

最重要的是,德國在歐洲戰場的勝利,使得英法忙的焦頭爛額,完全顧不上他們在東南亞的殖民地了。東南亞有什麼?石油、橡膠、大米等等戰爭急需的資源。

一定要拿下東南亞,這樣自己後續的戰爭才能繼續下去!

但是,日本一向東南亞伸手,美國不願意了。東南亞怎麼說也是盟國的殖民地,而且當時日本的很多資源都要向美國購買,比如最重要的石油,日本戰爭所需的一半以上的石油都是購買美國的。

美國首先是宣佈對日本的鋼鐵禁運,這很嚴重,但是不致命。

日本為了佔領東南亞的目標,先是與德國和意大利簽訂同盟協約,接著又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甚至還裝模作樣的和美國談判,干擾美國的視線。

雖然希特勒入侵蘇聯讓日本軍部稍有猶豫,但是經過討論,日軍還是決定放棄進攻蘇聯,全力奪取東南亞。很快,日軍就開始動手了。美國方面得知消息,反應十分強烈,迅速宣佈凍結日本在美國的一切財產,並且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飛機燃料和機械工具等等也在禁運的名單中。

對日本是致命的打擊,沒有石油,意味著無法作戰。

日本不指望美國能回心轉意,只能把目標放在盛產石油的印度尼西亞。而且,日軍也明白,石油禁運和凍結資產,已經是在宣戰的邊緣了。

一旦美國採取進一步措施,日本將很難對抗。假如等到美軍宣戰,雙方在太平洋麵對面的死磕,日本那點家底子毫無勝算可言。

不如趁著美軍還沒有準備,拼一把,通過偷襲的方式,一次性把美軍的太平洋艦隊打殘了,逼迫美國簽訂對自己有利的協議。然後爭取一年的時間在東南亞站穩腳跟,一旦有了資源,後面的事情就好說了。

山本五十六心裡很明白的,和美國開戰很難獲勝,但是如果現在不打,以後就更沒有機會了。這是個險招,是在賭博,但又不賭不行。

所以,偷襲珍珠港不能說是愚蠢的決定,只能說是無奈的決定,賭博一樣的決定。


七追風


基本是不明智的決定,因為日美二戰時,兩者實力差太多了,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上的對手。事實上日本和美國之間的國力差距,日本人是知道的,比如日本海軍司令山本五十六就和日本天皇上奏:兩國實力差距太大,開戰後一年內還能扛得住,但是後面就很難說了。之所以如此日本還要開展的原因是日本當時被主戰派控制了思想,反戰人士和提出反對者都被抓了起來。於是乎,當珍珠港被炸的那一刻,就已經決定了日本的戰敗。

日本偷襲珍珠港前日本海軍實力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英國和美國。雖然美國比日本排名靠前,但是美國海軍裝備和日本差不多,航母比日本還要略少(日本開戰前有10艘航母)。但是日本戰爭潛力差,戰前雖然裝備多,但是一旦開戰,本土遭到封鎖後,工業生產會急劇下降。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日本成功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主力,當時美國還有三艘航母和一些中小型艦艇。日本這時候實力要明顯超過美國不少。但是到了1944年,僅僅3年多的時間,美國航母總數猛增到將近100艘,海軍各型戰艦超過1000艘。日本則相反,超大型主力艦隻有1艘信濃號航母,而且沒出港就被美國潛艇擊沉。。。其他方面就更不必多說了。所以日本和美國開戰,那絕對是自殺的行為,必死無疑。換個角度,看日本當時在華作戰,雖然說中國當時有一些英美蘇的援助,但是主要能把日本拖入泥潭的原因還是因為中國是個大國,硬實力在那裡。假如美國不援助中國的話,可能戰爭時間還會更長,但是日本還是贏不了,因為中國太大了,後勤補給根本就不可能全都展開。


長江新聞號


很多夥伴認為日本攻擊珍珠港與美國開戰犯了大忌,原因是雙方的戰爭潛力根本不在一個重量級。然而筆者認為,攻擊珍珠港是日本冒的一個巨大的風險——與美國開戰,但卻又是不得不走的一步棋!即便沒有珍珠港,美日也會開戰,因為戰爭都符合雙方的利益。日本想要獲得戰爭資源就繞不開美國,美國想要實現大國崛起,就不得不加入二戰戰團。

日本繼諾門坎戰役受挫,陸軍主力又深陷中國戰場,美國又恰在此時對日本實施斷貨,資源匱乏的硬傷再次深深折磨著日本。

而解決資源匱乏問題的辦法除了退出戰爭外還有三個,一是佔領蘇聯的西伯利亞,二是吞併中國,三是佔領南太平洋的菲律賓、荷屬東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地。前兩個短期內根本無法實現,唯一的途徑就是南洋了!但是一旦日軍南下,勢必會讓已經緊繃的美日、美英矛盾瞬間激化。英國還好說,雖然海軍世界第一,但是在亞太的比重畢竟有限,而日本的現役海軍力量也堪稱世界最強,因此打垮英國自然不在話下。

日本唯一擔心的是美國,美國海軍最強的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正對著日本海軍的南下通道,如同達摩克里斯之劍一樣。一旦日軍南下,美國太平洋艦隊勢必攔腰一劍砍來,或直取日本本土。所以打掉太平洋艦隊就成了當務之急。而美國尚未加入戰爭,國內經濟也沒有走上戰爭軌道,太平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相比較,前者更遜一籌。因此,日本唯一的勝算就是迅速打掉太平洋艦隊,解除南下的後顧之憂,等佔領南洋以後依託資源地帶再與美國周旋。

為了節省時間,日本幾乎是把攻擊珍珠港和南進作戰同時進行。遺憾的是日本重創了太平洋艦隊卻沒有將其打死打殘,而美國的戰爭潛力發揮速度超乎了日本的想象力,沒幾個回合下來日本便就只有招架之功無還手之力,隨之走向了滅亡……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不能簡單說日本偷襲珍珠港是不是一個愚蠢的決定,事實上任何一項國家戰略計劃的出臺必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日軍偷襲珍珠港也不例外。從事後歷史的發展進程來看:日本作出偷襲珍珠港的決定是極其不明智的,畢竟美國的戰爭潛力遠遠不是日本所能比的,事實上對此在日本內部石原莞爾、山本五十六等人也是有清晰認識的。既如此,那麼為什麼日本還是選擇偷襲珍珠港呢?

事實上無論日本是否偷襲珍珠港都無法改變自己將被美軍蹂躪的結局:這時的美國正處於國力穩步上升的階段,其實早在二戰前甚至還在一戰前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就已躍升世界第一,只是這時美國僅就直接軍力而言還無法完全同英、法等老牌強國抗衡,但在支撐戰爭的工業生產能力上已是無人能敵。二戰使英、法、德、蘇、日等國深陷戰爭泥潭而無法自拔,這就使美國的實力凸顯出來——無論美國加入哪一方作戰都將極大改變雙方的實力對比。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其實自己也有心改變傳統的孤立政策,轉而開始謀求世界霸權。正在謀求世界霸權的美國自然無法容忍其他國家崛起成為某一方區域霸主,進而威脅自己在該地區的利益。日本恰恰在謀求成為東亞地區的霸主,這已威脅到美國在華利益以及東南亞的菲律賓等美國殖民地。美國無法容忍日本進一步擴張,因為這甚至會威脅到美國的國防安全。有鑑於此的美國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否則將對日本實施包括石油禁運在內的一系列制裁措施。

這樣一來對日本而言:處境就相當尷尬了——如果答應美國的要求,意味著日本必須放棄已到手的諸多利益;如果拒絕美國的要求,那就必須面對美國的制裁。而日本作為一個資源匱乏的彈丸小國如果被美國製裁,那麼其原本就並不強的戰爭潛力將遭到進一步削弱,這對已深陷中國戰場無法自拔的日本而言顯然是不能承受的。況且在日本看來:美國在採取制裁行動後是否會進一步加大對日本的打擊力度呢?如果美國主動進攻日本,那麼以日本的國力是完全無法與之對抗的。既如此,不如索性對美國採取先發制人的打擊,從而爭取戰略主動權。

從珍珠港事件的具體策劃來看:不僅不愚蠢,甚至還設計得天衣無縫——日軍繞過了距離自己更近的菲律賓和馬里亞納群島,悄無聲息地偷襲了珍珠港。這次偷襲使美國海軍在此後的六個月中無法發揮應有的戰鬥力,日軍得以從容不迫地橫掃東南亞、太平洋西南部。至於最終日本的戰敗是由兩國整體實力決定的,即使日本不偷襲珍珠港,美國也會採取各種手段打壓限制日本,而日本面對美國的蹂躪同樣將無計可施。然而在珍珠港事件中日軍依然犯下了致命的錯誤:日軍並沒對珍珠港的戰略目標進行認真的分析,而僅僅滿足於狂轟濫炸一通以增強該事件的國際影響力,結果導致日軍事先沒掌握美軍航母的動向,使美國航母躲過了這次劫難。除此之外,日軍在轟炸中只著眼於美國戰艦,而沒對船塢和油庫進行轟炸。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日本偷襲珍珠港,導致美國直接出兵參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陣線成立,由於美國的強大國力,使得美國在後面的戰爭中成為主力,最終日本、德國等戰敗投降,二戰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勝利而結束。

從事後分析來講,很多分析都認為日本偷襲珍珠港是導致日本失敗的一大關鍵原因,那麼事情到底是不是這樣的呢?且聽常人與你娓娓道來。

由於日本本土是個島嶼國家,各種資源貧乏,雖然在對華侵略戰爭中佔據了大片土地並掠奪了巨量資源,但是因為中國軍民全面抗戰的爆發,日本還是為資源問題受到很大影響,為獲得更多的資源,日本在1939年制定了分別針對蘇聯和東南亞的“北上和南進”兩個戰略,並於1939年5月發動了針對蘇聯的試探性進攻,結果遭到慘敗。“北上”戰略宣佈破產。

於是,日本只剩“南進”一條路可以走了。

東南亞當時是美國(菲律賓)、英國(馬來西亞、緬甸等)和法國(越南)的殖民地,因此日本的“南進”對這些國家的政治、經濟等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為了限制和警告日本(同時美國對於日本想要全面佔領中國也存在不同看法),美國、英國人等國家對日本進行制裁,對包括武器、石油、鋼鐵等在內的物資進行了禁運,這使得日本的形勢更加嚴峻,同時,中國軍民不折不撓的抗戰也使得日本捉襟見肘(在1941年的時候日本國內的石油存量已經只夠維持半年的時間了)。

為了緩解壓力,擺脫美英制裁帶來的影響,日本在經過多次論證後,選擇了戰略冒險。

當然結果大家都看到了,最終日本戰敗。

其實,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日本與美國的作戰並不處於下風,甚至在菲律賓戰中還取得了重大勝利,全面佔領了菲律賓,並迅速佔領新加坡、緬甸等地區(那個時候都是美英等國的殖民地),獲得了在東南亞區域的巨大優勢,使得美國在太平洋的戰略局勢急劇惡化。直到中途島海戰(美國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日美之間戰爭的天平才開始向美國傾斜,並逐漸擴大優勢。

其實,從客觀上說,雖然美國的參戰是日本最終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即便是沒有珍珠港的偷襲,日本的戰敗也是必然的,因為一方面日本沒有足夠的兵力全面佔領中國(中國的廣大地域使得日本無法長期維持戰爭消耗,持久下去日本必然會因為後力不足而失敗);同時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美英等國對日本的石油禁運已經使得日本難以為繼了,因此,日本對美國的偷襲是不得已而為之。

所以說,日本偷襲珍珠港只能說是又一次戰略投機,不涉及聰明與愚蠢的問題。


一介常人


日本北上被蘇軍痛殲無果只能終止北上的計劃。南下南洋一帶歐美殖民地東南亞去掠奪資源,所謂孤注一擲只能打美國太平艦隊的主意。如果好彩能一舉成功殲滅美國艦隊那麼南太平洋所有戰略資源盡收囊中,解決日本的國內外經濟問題以及戰略資源。戰略部署是合理的也算成功一半的(只痛擊幾艘巡洋艦航母卻安然無恙。)只是沒有想到偷襲珍珠港驚醒了一代巨人讓美國人民空前的一致團結,變得更加強大而一發不可收拾,戰後不更主導世界經濟更成為國際警察的代名詞,一躍而成為世界超級大國。瓦解了世界強敵前蘇聯,成功地阻止了共產主義的發展,全球邁向資本主義主導世界經濟(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


手機用戶6500758392


日本襲擊珍珠港其實已經是一個其在當時背景下的必然選擇了,日本當時已經對東南亞垂涎,並引起了美國等國的制裁,因此兩國開戰是早晚的事。於是日本選擇先發制人,意圖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來贏得時間。

在太平洋戰爭前,日本已經佔領相當廣大的土地,包括朝鮮半島、中國臺灣島,以及幾乎一半的中國領土,但是由於中國縱深過大,日本的進攻鋒芒已經大不如前。同時,當時的很多戰略資源,中國尚未開採出來,這就迫使日本意圖進攻其它國家和地區。


然後為此日軍內部有了北上和南下兩種想法,但是在和蘇聯的對抗中,日軍遭遇慘敗,因此放棄了北上,全力開始計劃奪取東南亞等地。而二戰正式爆發後,荷蘭、法國等國相繼戰敗,英國元氣大傷,這些國家在東南亞的殖民地被日本更加垂涎,其於1940年進入越南。日本的行動引起了美國等國的反應,對日本進行了禁止石油等出口的制裁。



最終,日本方面已經認為必須奪下東南亞,而這就意味著和美國等國的開戰,考慮到美國海軍實力較強,因此才有了偷襲珍珠港在戰爭一開始就徹底殲滅美太平洋艦隊的計劃。否則正式開戰後,太平洋艦隊將會是日軍所難以應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