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須有、意有之、水太涼,猜猜這三個典故分別指的是哪三位奸臣?

說到中國歷史上有關奸臣的典故,很多人會想到“指鹿為馬”的趙高,“路人皆知”的司馬昭以及“衝冠一怒”的吳三桂等等。其實在他們之中還有幾個典故比較有意思,那就是“莫須有”、“意有之”和“水太涼”,有的朋友可能不說就已經知道這三人分別指的是誰了,他們分別指的是害死岳飛的秦檜、害死於謙的徐有貞、不明不清的錢謙益(此人身為明朝的官員不為明朝辦正事,投降清朝又不為清朝辦正事,所以號稱“不明不清”)。下面我們來看看這三個典故的由來:

莫須有、意有之、水太涼,猜猜這三個典故分別指的是哪三位奸臣?

指鹿為馬雕像

莫須有

這個典故相信大家是最熟悉的,當年奸臣秦檜等人羅織罪名陷害岳飛父子以及大將張憲,韓世忠實在是看不下去了,就跑去詰問秦檜:岳飛到底是犯了什麼罪?當時秦檜並沒有找到岳飛等人確切的犯罪證據,只是含糊其詞地說:“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意思就是說,岳飛的兒子岳雲寫給張憲的反動信件雖然沒有找到,但這件事可能是存在的。韓世忠聽後非常氣憤地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從此以後,“莫須有”也就成了秦檜的代名詞。

莫須有、意有之、水太涼,猜猜這三個典故分別指的是哪三位奸臣?

岳飛與秦檜

意有之

這個典故的由來和岳飛的冤案有得一拼,只不過故事的主角變成了另一個民族英雄于謙而已。明朝“土木堡之變”發生後,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首領也先俘虜,也先還想乘勝一舉攻下北京滅掉明朝,此時的明廷則是群龍無首,一片混亂,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在此緊要關頭,臨危不亂的于謙挺身而出,一方面當即擁立了正在北京監國的郕王朱祁鈺(明代宗)為新皇帝,另一方面召集全國各地的軍隊進京勤王,並且還組織軍隊打贏了北京保衛戰,破壞了也先的圖謀,可以說是幾乎憑一己之力撐住了岌岌可危的大明。明英宗成功復辟後其實也不願意殺他,稱“于謙實有功”,但徐有貞等人認為“不殺于謙,復辟之事師出無名”,明英宗最終只好同意殺掉于謙。

莫須有、意有之、水太涼,猜猜這三個典故分別指的是哪三位奸臣?

于謙劇照

因為于謙為人剛直不阿,幾乎讓人找不到把柄,當錦衣衛對死刑犯進行最後的核對時,一幫人找不到相應的罪名,這時候徐有貞又站出來說:“雖無顯跡,意有之。”意思就是說,于謙雖然沒有什麼明顯要謀反的跡象,但是應該已經有這樣的念頭了。於是,從此以後,“意有之”變成了徐有貞的代名詞。

莫須有、意有之、水太涼,猜猜這三個典故分別指的是哪三位奸臣?

于謙

水太涼

這個典故可能瞭解的人相對較少,因為前面兩個人是因為殺害了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岳飛和于謙才“名震天下”的,而現在小編要說的故事主角則是南明的禮部侍郎錢謙益。錢謙益本來是一個沽名釣譽的政客,在明朝為官時就沒有什麼政績,一味地在東林黨和閹黨之間周旋以謀取私利。據說當年清朝軍隊兵臨城下時,錢謙益本來和自己的紅顏知己“名妓”柳如是說好了要相約跳湖殉國的,但是當他試了一下水以後,說了一句“水太涼,不能下”。話音剛落,柳如是便“奮身欲沉池水中”,結果也被他硬托住沒跳下去,所以世人紛紛嘲笑他的節操還不如一個妓女。

莫須有、意有之、水太涼,猜猜這三個典故分別指的是哪三位奸臣?

錢謙益與柳如是

錢謙益怕死也就罷了,畢竟他開城投降的理由是為了拯救全城百姓(不投降就要屠城),於是他以明朝東林領袖、當世名士的身份投降了清廷,在當時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投降清廷也就罷了,他又“當了婊子又要立牌坊”,不但不為清廷辦事,還暗中聯絡反清勢力意欲復明。後來乾隆皇帝就對他非常反感,說他“其意不過欲藉此掩其失節之羞”,並毫不客氣將其寫入滿清的《貳臣傳》。後世為了諷刺錢謙益的失節行為,就用“水太涼”三個字來代替他的名字。

莫須有、意有之、水太涼,猜猜這三個典故分別指的是哪三位奸臣?

錢謙益與柳如是

當然除了以上三個典故以外,可能還有別的“三字代碼”,如果有想到了的歷史達人們歡迎留言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