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闖進能源「碎片」世界的那個人

张雷:闯进能源“碎片”世界的那个人

(圖片提供: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紫宸2018年9月5日,在遠景集團上海總部的辦公室,創始人兼CEO張雷預計,2018年他的公司營收會繼續保持50%左右的高速增長——過去一年,這個數字還是116億元,與此同時,這家新能源公司的風機裝機增量目前處於國內第二位。

這個成績距離張雷的第一臺風機產品面世剛好10年。現在,他已經是中國新能源領域最為人熟知的面孔之一,遠景集團也成為中國的新能源市場中晉級最快的企業之一。10年前,這家公司研發的第一臺樣機在江陰一家臨時的工廠中裝配下線,張雷將樣機送給了彼時的風電開發龍頭企業龍源電力,並在江蘇啟東風電場進行了試用。幾個月之後,雙方簽署了第一筆訂單。

風力發電機的研發製造貢獻了這家新能源公司的絕大部分收入,但其眼下正在做的事情卻表明,這家公司早已不僅僅是一家硬件公司,同時也在提示著新能源領域正在發生著的一些變動。

張雷認為,伴隨新能源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未來的能源將逐漸進入一個”碎片“時代:人類正在逐漸與過去的集中式能源形態作別,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分散的能源布點——那將會是一個由數以十億計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儲能、用能設備構成起來的“碎片化”系統。

能源行業似乎開始往另一個版本進化,現在,能源物聯網將推動這些變化更快地到來,而商業世界的機會正蘊含其中。

每年一個百分點

張雷歸國創業那一年,中國光伏行業的創富故事以及明星公司已經開始湧現,風電行業也已經具備了雛形。此後的十年當中,中國的風電裝機容量呈現幾何式增長。2007年底,中國新增風電機組3155臺,新增裝機容量330.4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590.6萬千瓦,風電場158個。到了2017年,國內新增裝機容量19.66GW;累計裝機容量188GW,當年新增裝機容量佔全球比重37.40%,比排名第二的美國高出12.643GW;累計裝機容量佔全球比重34.88%,則是排名第二的美國的2.11倍。

光伏的增速在此過程中亦大跨度增長,不過他在對比之後依然選擇了從風電切入。“如果你去了解能源發展的歷史,會看到度電成本是非常關鍵的推動因素。在當時,一方面,風電是所有可再生能源中度電成本最低的類型,其次,和彼時已經大熱的光伏發電相比,風電也更具有技術含量。”張雷說。

也是基於這樣的判斷,當時他曾預測,未來光伏產品同質化會非常嚴重,也會更容易演變為紅海,因此,即便未來有一天涉足光伏,也不會走設備製造這條路。

張雷表示,這樣的選擇在今天看來依然是明智之舉:這不僅僅源自市場的持續性增長,更加關鍵的考量在於,從空氣動力學的設計,到發電機、齒輪箱、葉片、軸承的研發,再到智能控制等等,風機的製造留給企業的技術發揮空間更大,在這一領域的浸泡,讓他的公司在過去十年之間積累了很好的技術功底,更為其植入了技術驅動的基因。

直至現在,風電裝機收入依然佔據這家公司最大的營收板塊,但張雷的目光遠遠不是僅停留在這裡。

根據遠景提供的最新數據,這家公司正在運用的一種被稱作“EnOS™”的物聯操作系統,將數以億計的太陽能板、風力發電機、儲能乃至用電終端連接起來,這樣的物聯繫統,目前已經協同管理了全球超過100GW的能源終端和5000萬個智能設備,而這個數字在未來很可能會以加速度繼續擴容。這距離其推出這一操作系統僅僅兩年的時間。

遠景智能副總裁孫捷介紹,接入了物聯繫統的企業,既有民營的新能源企業和外資能源的巨頭,也不乏包括中廣核這樣的國有大型電力集團,遠景在幾年前與中廣核開始了在新能源板塊的合作。

2006年底,張雷放棄了在英國的工作,帶著一個10個人的海歸創業團隊回國,次年創立遠景,此後,來自麥肯錫的投資總監、華為公司的大客戶主管,乃至美國思科的技術專家等背景、身份迥異的人陸續加入其中。在此之前,張雷在英國倫敦從事金融衍生品相關的工作,頻繁與各大國際能源公司接觸。

2018年9月5日,在位於上海的遠景研發中心,張雷說,如果是十幾年之前,在中國做能源領域的創業創新,基本不太可能。但過去十幾年的時間當中,伴隨風電、光伏的快速發展,這樣的狀況改變了。

過去五年,遠景的新增風電裝機量每年增速在40%以上。和遠景一道,包括風電在內的中國新能源市場容量同樣行駛在高速增長的快車道上。根據《2018中國能源發展報告》中的數據,中國的非化石能源在一次性能源中的佔比在過去幾年中正在以每年平均1-2個百分點的數字在增長:2015年佔比為11.8%,2016年為13%,2017年則達到13.5%,在今年4月出臺的政府中長期戰略中,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上升至50%。

這樣的增速預期得到了新能源領域專家的認同。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院士杜祥琬認為,能源轉型的方向首先即是向新能源方向的轉變,不僅在中國,非化石能源的佔比在全球範圍內還將在現有基礎上持續地走高。儘管眼下,棄風、棄電這樣限制行業發展的技術屏障依然還沒有徹底解決,但新能源對於化石能源的替代則是不以人力轉移的趨勢。

能源的“碎片”

2016年,遠景智能副總裁及光伏業務總經理孫捷,在美國硅谷參與創建了遠景海外光伏技術創新中心。現在,這個硅谷中心與上海的研發中心分工協作,用以開發光伏數字化平臺上的應用。

現在,超過10GW的全球光伏發電資產正在這個平臺上運營,它們中的80%來自於中國的市場。“ 硅谷創新中心側重算法和前沿技術的研究,中國技術團隊更側重於創新應用和產品開發。國外的光伏電站和風電廠已經經歷了大規模增長的階段,如今這些區域更多處於精細化運營的階段,他們對於電站的運營管理和數據分析擁有更多的經驗,而中國的新能源還處在大幹快上的過程中。 ”孫捷說。

這是這位前麥肯錫諮詢能源領域的高管在遠景工作的第8個年頭。在此之前,他主要服務中國的大型能源央企,例如中石油、中石化這樣的傳統油氣公司,以及國家電網這樣的電網公司。孫捷回憶,加入遠景的那一年,中國風電市場的整機制造商至少有7、80家,遠景也遠遠稱不上是體量乃至聲名顯赫的企業,但這家公司在新能源領域做的事情似乎有一些不同。

孫捷提到了創始人張雷曾經在他加入初期給到的一個建議:絕不能只關注風能,而是要多看風電市場之外的事物,併發掘新能源市場的10億美金級機會究竟在哪裡。

張雷則回憶,當年在倫敦從事的金融衍生品工作,並不是他所認為的“最有意義的事情”,而對能源行業的接觸則讓他意識到這個行業可能面臨的深刻變化:十年前,氣候和環保問題不僅在全球是一個曠日持久的話題,在中國也日益成為公眾乃至政府機構加以重視的工作。

張雷認為,眼下的能源世界其實已經置身於一場重大的重構進程當中,人們正在經歷的能源變革,其中最為顯著的變化是,一個碎片化的能源系統開始加速形成。

與傳統在某個地區建立煤電工廠這樣的集中式發電方式相比,現在的能源市場開始逐漸轉變為一個充斥著“碎片“的世界:從一個光伏面板到一臺風機,浩浩蕩蕩的碎片化能源,成為了這十幾年能源變革最主要力量。

在張雷看來,碎片化的本質在於風電和光伏在技術的進步之下逐漸走向高度的經濟性。儘管目前的風電和光伏依然還需要依賴政府的補貼,但其度電成本每年在呈現一定比例的下降。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理事長、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長高紀凡認為,隨著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成本的快速下降,並最終達到低於火電的成本以後,可再生能源發展將會成為最主要的發展動力。去年全球太陽能新增裝機達到103GW,未來這個水平還會繼續提升。

高紀凡亦認為,高度分散化的可再生能源,必然要需要藉助智能化的手段進行信息和能源的深度互聯,構建起一個聯絡生產端和使用端的穩定可靠、富有效率的體系。

張雷則提到了光伏安裝規模的增長,過去一年,中國僅分佈式光伏就安裝了30個GW。因為碎片化的到來,能源系統已經變得越來越“面目全非”,每一塊光伏面板,每一個風力發電機,每一個儲能電站,每一臺電動汽車,都是一個智能物聯網終端,而包括天合光能這樣的光伏設備製造商正是這個進程的助推者。

正是因為如此,張雷的物聯網業務具備了得以開展的前提。

一個月之前,遠景集團以不菲的價格從日產旗下買下了汽車電池公司AESC,那是一家業務涉及電池研發、生產、組裝乃至系統管理的全產業鏈的公司。

在張雷構想的“碎片世界”中,電動汽車是最為重要的主角之一,對比他解釋說:“如果是一輛燃油車,你永遠沒有機會去改變燃油車裡面燃料的顏色,因為那只是石油的顏色。而這一次,因為電力化,電池中的能源,得以改變了顏色,它可以是‘黑色’的煤電,也可以是清潔的、‘綠色’的光伏和風電。”

張雷認為,那些數以千萬、數以億級的消費者,將會成為這場能源形態進化的最終的顛覆者,新能源和電動汽車則構成了能源市場最重要的兩個變量,而能源物聯的技術將使得汽車成為能源網絡中的一個節點。

早在2011年,這家有志於打通新能源產業鏈的公司,就曾對汽車電池做過先行的嘗試:當時找了日本的團隊進行儲能電池技術研發的一些前沿的一些探索,但彼時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和經濟性還遠不能達到要求,整個市場也並沒有發展起來。

“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這很重要。”孫捷說。

孫捷認為,對於這家能源科技企業而言,此時涉足電池行業已經到了一個恰當的時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