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而朱棣却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

非常茴香豆


很简单,李世民和朱棣水平差不多,但李渊和朱元璋的能力差距太大。如果朱棣敢在朱元璋在世时造反,信不信朱元璋能把朱棣打回他娘胎里去。

先说李世民和李渊父子,两人差距不大,所以李世民敢冒险一搏

历史上,李渊被塑造成一个没有存在感的皇帝,李世民则是唐朝第一明君,以至于有些不太懂历史的会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这很可能当时史官为了吹捧李世民造的假。

李世民出生于598年,少年时就跟着李渊南征北战,李渊晋阳起兵时,李世民20岁,心智体力完全成熟,和李建成、李元吉哥几个一起辅佐父亲,并肩奋战,立下不少战功。

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在李渊的几个儿子中当属第一,这是毫无悬念的。

破薛举薛仁杲,败宋金刚、刘武周,巩固唐朝后方,虎牢关一战,歼灭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这两个最大的敌人,后又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这些都是李世民实打实的功绩,为唐朝统一华北立下社稷第一功,因此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其时已经是仅次于皇帝李渊、太子李建成的第三号人物。

626年,李世民29岁,秦王府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明着看是长安城内仅次于皇帝、太子府的第三大权力中心,实际上李世民的实力已在皇帝和太子之上。

由于长期带兵打仗,李世民在军中威望极高,心腹众多,而李渊、李建成因为亲自带兵打仗少,已经失去了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权,而军队是政变成功能与否的最关键因素。

李渊、李建成还有一处败着,他们已经觉察到李世民势力的膨胀,李建成甚至已经想要除掉李世民,却迟迟没有动手,也没有迅速把他赶出京城,就让他呆在身边,才给了李世民冒险的机会,使得李世民可以在短时间内除掉对手,掌控局面。

李渊、李建成、李世民能力都不差,但李世民更占据优势,他的威望、能力、权谋比父亲和长兄都要强,又掌握着主力部队,住在京城,所以他敢冒险一搏,成功性很大。

再看朱棣和朱元璋,爷俩差距太大,朱棣不敢造次

当了皇帝以后的朱棣确实不比朱元璋差很多,永乐大帝的名号也不比洪武大帝差多少,但朱元璋在世时,朱棣的能力水平还是差的太远,差到不敢有任何想法。

朱棣出生在1360年,他出生的时候,朱元璋正在带兵打天下,等朱棣长到17岁,可以帮助父亲的时候,明朝已经建立好几年,没有他发挥空间了,所以朱棣没能在明朝开国过程中做出贡献。

朱元璋是个明白人,他吸取其他朝代混乱或灭亡(包括玄武门之变)的经验教训,早早立了长子朱标为太子,并把其他儿子全都分封为王,干出京城就藩,目的就是让他们彻底死心。

朱棣到北京就藩后,经常和蒙古打仗锻炼身体,成绩不错,在军队中积累了人望,跟其他兄弟相比军事才能是最强的,但相比李世民在唐朝开国过程中的贡献,朱棣就太逊了。

李渊在世时,李世民在唐朝堪称开国功臣之首,名义上的三号人物,实力上的一号人物;朱元璋在世时,朱棣对明朝开国屁毛贡献都没有,不用说朱元璋,那些开国将帅个个都能秒杀他,他哪里来的胆子造反?

李渊跟朱元璋一比,能力上是天壤之别,李渊是养虎为患

朱元璋的江山是一刀一枪拼下来的,他本人就是军队最高统帅,亲自带兵打仗,对将领和整个军队保有完全控制权,不像李渊那样靠李世民包打天下,把儿子给养肥了。

朱元璋有一个聪明之处,他不但把其他儿子赶到外地做藩王,还严格限制他们的兵力,并且禁止藩王进京,这相当于把藩王给阉割了,基本杜绝了藩王造反成功的可能性。

即便朱元璋不停地杀功臣,但后来朱棣造反还是遇到了很大困难,甚至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光是靖难之役和朱允炆就足足打了3年。若是换成朱元璋在世,朱棣连造反的想法都不敢有。

如果李渊当初学朱元璋这一招,恐怕李世民也不能如此轻松夺取皇位。

试想,如果李世民像朱棣那样早被安排到外地就藩,李世民根本不可能得到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机会,即便他公开造反,李渊和李建成也可以从容应对,李世民绝不敢轻易冒险。

归根结底,李世民和朱棣的水平或许差不多,但李渊和朱元璋的能力差距太大,若把李渊换成朱元璋,李世民绝不可能得到“玄武门之变”的机会。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说造反可能不太合适吧!

直奔主题,概括为一句话:条件不一样!

1、影响不一样

(1)功绩不一样

于大唐而言,李世民有半壁江山之功。隋末天下大乱,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开创李唐王朝。在唐朝建立过程中,李世民一直统兵征战,大唐的江山,有一半是李世民率部打下来的。因而,李渊特别给李世民设了一个官职:天策上将。并且给予开府置署的特权。

再看朱棣。大明王朝建立时,他还是个十余岁的孩子,对大明王朝的开疆拓土功绩基本可以说是没有!

(2)地位、权力不一样

李世民这个秦王,虽然比太子地位低,但是天策上将加开府置署的权力,基本可以和太子的东宫相抗衡了。特别是李世民又担任着尚书令,百官之上。

朱棣除了燕王的封号,没有其他朝廷官职。并且同等地位的还有其他兄弟,例如周王等。

(3)麾下人才不一样

李世民秦王府麾下的人才,占据了大唐王朝当时朝廷能人干将的一半以上。而且还个个都是不一般的人物。有政治人才,有谋略人才,更是不乏能征惯战之将。

朱棣燕王麾下,那就没法比了。人才少得可怜。要不是当时的南京中央政府当权者不行,否则朱棣绝对不可能从北京打到南京。

2、能力不一样

李世民是个综合型的统帅。政治和军事都同样出色。

而朱棣,最大的能力是军事方面的。是一个征战沙场的战将型人才。在能力上和李世民不可相提并论。

3、老爹不一样

朱元璋不是李渊。朱元璋除了对老婆马氏不狠以外,对自己都狠的人,从一介要饭的,走到九五之尊的地位,那是李渊这个世家之后不能相比的。

所以,朱棣没有那个条件。


志军翔宇


这个问题问得好。一方面,李世民和朱棣确实有不少类似的地方,比如作为非第一顺位的接班人,他们都非常能干,都赢得了天下,都开创了盛世。另一方面,他们也有很多不同点,比如李世民的江山是从父兄那里抢来的,朱棣是从侄儿那里夺来的。

那为什么李世民敢在李渊还在世的时候就动手抢班夺权,可朱棣却不敢呢?

第一,李世民比朱棣更有本钱和筹码——开国战功。李唐夺取天下的过程中,李世民立下的功劳太大,几乎是李唐的战神,尤其是虎牢关决战,以2500骑兵击破窦建德10万大军,一举奠定胜局。可以说,没有李世民,就没有李唐的江山。这一点,朱棣完全无法比。朱元璋驱逐北元和扫平天下群雄的战争中,大家记住的是刘伯温、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人,朱棣还真轮不上。从这一点上说,朱棣比李世民差得远。

第二,李渊在立储问题上不如朱元璋有智慧,给了李世民机会。可能是出于皇帝维持平衡的考虑,李渊担心李建成当太子时间过长,形成一套稳定的班底,对自己的皇权形成一定压力。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他必须抬出一个人来制约太子,维持平衡,这个人就是李世民。李渊不止一次对李世民许愿,想立他为太子。李世民也许本来没和哥哥争位的想法,但经不住李渊一次次诱惑,最终兄弟反目,手足相残。反观朱元璋,早早立下太子朱标,并辅之以名师猛将,更从未流露过换储的想法。一早就断绝了其他所有王子的想法。可以说,如果太子朱标不是英年早逝,朱棣也就只能一辈子在北京吃吃涮羊肉。

第三,李世民的身份和血统比朱棣高贵,抢班夺权更有合理性更容易得到支持。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一样,都是李渊皇后独孤夫人所生。所以,他们都是嫡子,唯一不同只是建成年长为兄,世民年少为弟。在古代,嫡庶之别大过天,李世民这个嫡子的身份,使他更能得到很多人支持,这也是他夺位的底气之一。再反观朱棣,他的生母到底是谁,可能是千古之迷。从明朝中期开始,就有很多人质疑其生母不是马皇后,大文学家钱谦益也提出过疑问。甚至有人怀疑朱棣故意抹去了自己生母的历史,只承认马皇后,这更说明了嫡庶在古代的重要性。从这一点上说,无可争议的嫡子李世民,完胜黑幕重重的“假嫡子”朱棣。

综上所述,李世民在战功、实力、身份、血缘等几个方面都完胜朱棣,而朱元璋在对待接班人问题上的坚定也远超李渊,所以,李世民敢对父兄直接动手,而朱棣根本不敢。

1.欧阳修:《新唐书》

2.张廷玉:《明史》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肯定会认为是老子与老子不同,儿子与儿子不同。

就是说,一方面,朱元璋杀伐果敢,大权在握,而李渊宽厚优柔,大权旁落,朱元璋比李渊厉害。另一方面,李世民手握兵权,心狠手辣,而朱棣稳重谨慎,持正守中,李世民比朱棣厉害。

(朱棣,图片取其意)

此消彼长,因此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而朱棣不敢向朱元璋造反。

不过,这样的分析固然有道理,但是,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朱棣为什么要造反?李世民又为什么要造反呢?

在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朱棣想都没想过要造反。

朱元璋对大臣们很刻薄,利用了“洪武四大案”,处置了不少开国功臣。在所有开国皇帝中,他是杀开国功臣最厉害的一个皇帝。但是,他对他的儿子们非常不错,把他的儿子们都封为藩王,给予他们很大的特权和优待。

从西汉开始,中央政权一直在打击藩王的存在,一直在试图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到了唐宋元的时候,可以说,藩王的问题基本上不存在了。皇帝当然要封自己的儿子、兄弟及亲戚为王,但一般都只是让他们当富贵闲王,不会让他们管事,也不会让他们去封国。所以唐宋元这些朝代,都没有藩王作乱,都没有削藩这样的事发生。

朱元璋对他的儿子们很好,把之前废弃的制度又捡起来(当然和西汉、西晋那时候的藩王概念有区别),目的就是,让他的儿子们大家都享有坐天下的感觉。

而对于朱棣来说,他更不可能造朱元璋的反。因为他是朱元璋儿子中最能打的那个,朱元璋长期和他浴血奋战,和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且朱元璋把他放在边关,专门让他对付蒙古人,对他寄予很高的期望。

可以说,朱元璋在世的时候,他从来就没想过要造反。甚至后来,如果朱允炆不在大臣的撺掇下削藩,他也没想过要造反。

(李世民,图片取其意)

李世民的情况和朱棣不太一样。

前面说了,唐朝的王都是富贵闲王,没有明朝那么大的权力,更不可能有自己的封国。因此,当李渊称帝后,李世民就将面临着一个巨大的落差。他在打江山时候拥有的一切,包括军队,包括那些拥戴他的集团成员,都会很快失去,他的未来,除了还有一个“王”的称号外,其它都不再属于他了。

因此,李世民迟迟不愿意放弃手中的这些特权,就是承受不住这样的落差。

这个道理,太子李建成也是明白的。所以,他对唐朝已经建立后,四海之内已经太平后,李世民还手握重兵,还有那么一大帮拥泵者非常不满。他不愿意等到李渊去世后,再向李世民动手。那时候,李世民已经坐大,动手也搞不定了。更何况,当李世民手握重兵,身边又有那么多人才的时候,太子之位会不会一直在自己屁股底下,自己将来会不会当上皇帝,都无法确定。所以,李建成不得不动手。

而李建成一动手,李世民便先下手为强,率先把李建成干掉。

(玄武门之变)

干掉李建成后,就面临着要受到他爹处罚的问题。(李渊也不可能不处罚李世民,不处罚,完全无法向天下交代)。要想不受李渊的处罚,唯有让他爹提前退休当太上皇,自己当皇帝。这样一来,天下都由自己说了算,也不可能承担啥责任了。

由此可见,朱棣不是不敢造他爹的反,是不会。李世民不是敢造他爹的反,是迫不得已。


张生全精彩历史


首先做个总结:唐朝皇帝李渊和明朝皇帝朱元璋不在一个档次。唐朝太子李建成和明朝太子朱标,也不在一个档次。李世民面对的对手,和朱棣面对的对手不同。一个是哥哥,一个是侄儿,造反的难易程度,显而易见。

首先我们来看看李世民,其实李世民的功绩比哥哥李建成要大得多,最开始发起反隋的人是不少李渊而是李世民,李渊打心里不敢造反,因为当时李渊在做官掌握兵权,李世民建议老爸造反,李世民给了他勇气,李渊做皇帝还真是李世民的功劳。李世民在大唐建立之前,一路过关斩将,军事成就很大,大唐江山没有李世民是万万不能的。李渊曾经还答应把太子之位让给李世民,只是李建成是长子,虽功绩虽没有李世民这么大,但是也没有犯什么过错。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李建成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除非李建成死了,要不然李世民就不可能做皇帝。

所以,兄弟相残在所难免。李建成也知道自己的影响力不如李世民,所以想除掉他。其实,李世民也想做皇帝,毕竟李建成是嫡长子,无可奈何。当然,也没有机会杀掉太子,不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所以李世民抓住了机会。在玄武门李世民先发制人,先干掉了太子。太子都挂掉了,李世民顺理成章的是皇位继承人,李渊不同意也得同意,太子都没有了,李渊别无选择。

我们再来看看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位极具军事才能的皇帝,也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平民皇帝,在历史上除了刘邦,他是第二个平民出生的皇帝。大明的江山是他靠实力打下来的,而李渊基本靠儿子李世民。在军事成就上,李渊根本没法和朱元璋来比。所以,朱元璋非常有魄力,他说一,儿子都不敢说二。

在朱元璋的几个儿子当中,朱标是最具才能的,能文能武,又能能服众。朱棣虽然也具有军事才能,但是朱棣的功绩没有朱标的功劳大,影响力也不行。另外,朱标是嫡长子,是朱元璋重点培养对象。朱标在众多兄弟当中,都相处融洽,他做太子几个兄弟心服口服,没人反对他。所以,朱棣不具备与朱标较量的资本,更别提跟朱元璋作对了。

朱元璋在太子死后把帝位传给他的孙子,足见朱元璋是多爱朱标。假如,朱允炆不急于削藩,朱棣估计也不会造反。当然历史的发展是这样子的,如果朱标做了皇帝进行削藩,朱棣估计也会造反。这个和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相同。所以,朱棣在朱标还活着的时候造反,简直就是找死。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就更别说了。


朕史





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是因为他的战功在李渊之上,当初太原起兵反隋,就是李世民出的主意,父亲李渊被鼓动下,才开始反隋的。那时,他还承诺要立李世民为太子,原因是他这个儿子有远见和胆识。唐王李渊起兵后,率先攻取长安,正式将自己的封号,建为大唐,那时的大唐被隋末军阀包围,它算上只有河东和关中。李世民掀开了统一战争的序幕,李渊那时是很器重这个儿子的,每每出战都用他,因为这个儿子会打胜仗,而其他两个儿子呢,他们三个都是一母所生,他俩都不及李世民的胆识和谋略。这是以后为什么李世民不服李渊这样的安排,立李建成为太子,而不立他,玄武门之变和逼宫退位的种种结果都是因它而起。


李建成那时已经是太子了,位居高位,他却不满足,生怕有谁抢他的饭碗,那个抢他饭碗的人恰恰确是他的兄弟李世民,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后,在府邸里招贤纳士,培养势力,手下有杜如晦,房玄龄,武将有秦琼,敬德,朝中也有他的支持者长孙无忌。李世民打心底就想显示自己的实力,靠着他们,带兵南征北战,现在大唐在带领下打败了王世充,窦建德,刘武周等,大唐因他而走向统一,这一点,李世民很自豪,原因大唐是他打下的,而坐在深宫享清福的太子哥哥和父皇却对他另眼相看。只封了他区区一个大将军兼秦王,李世民感觉自己被埋没了,他不希望自己靠实力拼搏的功劳化为乌有,一味的给他们打工,于是有夺皇位之心,太子位才是他真正要的,李渊当初承诺成一张白纸。等李世民还没主动出击时,对方已经开始行动了,慢慢钻进自己的设下陷阱里。李建成联合李元吉兄弟俩,处处为难李世民,他们联合朝中有权位的大臣裴寂,魏征等,想将李世民势力排挤出去,两方因此发生冲突,李渊看在眼里却疼在心上,当初立李建成为太子是有他的道理,必须长幼分明,现在他也无能为力,只能任事情发展下去。该到的日子终于来临了,曾经恶意想毒死李世民的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在玄武门被李世民部下当初击毙,走上了隋朝太子杨勇后路,李世民变成隋炀帝,他更果断,凭借强大的军力后盾,逼其父退位,当李渊得知李建成和李元吉一死时只能用悲伤擦洗心中的悲愤。他之所以不敢公然指责李世民手足之残,原因他心里明白整个唐朝是他给打下的,这个皇位等于是李世民把他捧上来的。李世民后来当上皇帝,成为闻名于世的唐太宗,与他的超人的远见和才能分不开的,这也是他为什么敢造反的原因。



而朱棣为什么不敢造反呢,原因他父亲朱元璋是位政治强人,朱元璋是出了名的狠角色,为人专狠,手段恶劣,他白手起家,从一个无业的和尚,经过风风雨雨,带兵打败一个个对手,推翻元朝,才建立起了明朝,而那时的朱棣呢,只不过是个普通的皇子,排名老四,他是朱元璋一手培养出来的,早年在开平坐燕王,常年随蓝玉征大漠,历练出来的,即便如此,他也还没有胆量和朱元璋叫板。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也是奠基者,他废除了丞相制,诛杀胡惟庸,严办蓝玉案,大力封王于全国,为老朱家控固了江山,燕王朱棣那时也是随父愿镇守北方边陲的。他还算干的不错,朱元璋都曾器重他,原因是这位儿子和他有同样的血性,但抹不去一点就是太残忍了,这是朱元璋为什么不立他为太子的原因,其中还有个原因是长幼之分,应当把长子放首位,没立多久,而他喜欢的朱标恰恰英年早逝。这时候的朱棣已经崭露头角,他和李世民一样,已在诸王子中,战功卓越,可最终插肩而过。结果让他没想到的是洪武帝朱元璋却将皇位传给了长孙朱允炆,在他眼里,朱允炆要比他器重朱棣好的多,而且仁孝,国家该休养生息了,相反朱棣的残忍会续写他的罪恶史的,若他坐了皇帝,会与他的政策背道而驰。晚年朱元璋的决断,没有让四子朱棣放下念头,他和李世民有同样的观点,皇位应该属于有实力的人,而不是靠恩宠得来的,李世民当机立断逼宫。而朱棣呢,他不敢在强势的父亲面前逼宫,只有等,等到朱允炆时机会来了,趁削藩,靖难之名血腥的夺回了皇位,那时的他就是永乐大帝,朱棣和李世民一样可以说开创了一个盛世,他之后的政策如朱元璋所料成真,明朝自闭关锁国后一段时间走向开放,郑和下西洋带领大航海时代来临。


龙文history


文|佳文


唐太宗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上台,明成祖朱棣却是在朱元璋死后发动靖难之役逼死侄儿朱允炆。那么朱棣为何不敢在朱元璋生前搞事情呢?说到底李功劳太大,而朱元璋能力太强,父子间能力的差异造成了不同时间点的造反。


我们先来看李世民,从打薛举、薛仁杲父子开始,当时的李世民就很懂得排兵布阵,身先士卒取得了不错的战绩。到后来奠定唐朝基础的东进中原,大战窦建德、王世充,李世民为父亲李渊打下了半个江山。更厉害的是李世民聚拢了大批卓越人才,很早就开始谋划大事,而早年的朱棣不具备这条件。



朱元璋是一个狠角色,说他狠不只是表现在杀戮功臣这一点,还有就是他对局势精确的把控能力。当红巾军兴起之时,他投奔郭子兴建立功勋,借助其他红巾军的阻挡,避免了和实力强大的蒙古军队正面交锋,很快取得了自己的根据地。要是朱棣在朱元璋在位时期举事,很大可能会死的很惨。



李世民敢动手是有利条件出现的比较早,而朱棣则不然。当时朱元璋的儿子里,宁王朱权也是位骁勇善战的人物,可以制衡朱棣的势力,更何况打天下的将领们对朱元璋本人还是很敬畏的,在老子面前动手显然是很不明智的。


归根结底,朱棣动手是在等待一个好的借口,所以打起了清君侧的名目。而如果在老爹在世时就动手,会陷入不孝的骂名之中,削弱反叛的合法性。而李世民这一家族本身有很大的少数民族特性,对忠孝并不是很敏感,这也可以解释唐代父子关系的持续紧张。



1、中国历代战争史,中信出版社

2、明朝的政治变迁历程,吴晗

3、明朝那些事,当年明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4、中国战争史,解放军出版社


生猛历史


这问题其实很简单,李唐是家族企业,朱明是个人创业,企业的根儿不一样,权力结构自然就不一样。

李渊在隋末群雄中,其实属于反叛较晚的,一直到大业朝末期,他才以河东留守的隋官身份背叛,这个时机抓得很准,也很巧,等于是坐看群雄互相消耗,而他一直坐山观虎斗。

当然,不要相信什么李世民是起兵主谋的鬼话,那都是李世民自己给自己贴金改的史书,在李渊亲近旧臣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里写得很清楚,整个反叛的谋划,李渊是一直有谱的,他本人在得天下后也和群臣说过,早在大业九年他就和宇文士及讨论过谋反的大事儿,哪儿用得着一个18岁小青年给他拿主意。

不过,正因为李渊反叛晚,他的核心团队没有经过“历史的考验”,实际上就是他自己的“亲友团”,所以,他分三军之后,就自统一部,让李建成和李世民分任左右都督,让李元吉留守太原。

基本上,就是创业公司,以仨儿子做核心团队。

等到占领关中之后,统兵的将领把持方面军队,其上必以诸王领军,如淮安郡王李神通、庐江王李瑗、赵郡王李孝恭、任城王李道宗等人,都是李渊的堂弟、堂侄,形成了李渊儿子之外的领兵族人群体。

而朝堂上,则是李渊自领的一群“亲友”,比如裴寂、宇文士及,以及后加入的丘和等人,这些是李渊本身就有的老面子拉来的队伍,还有武德十七功臣,里面还有刘文静、殷开山、长孙顺德等人。

不过整体来说,唐朝的创业团队,就是用家族亲疏构成的远近圈层。

这个团队,李世民初起时优势并不明显,他的优势真正发挥是在平薛仁杲之后,他在高祖三子中的军事能力脱颖而出,而李建成长期留守关中,此消彼长之下,李世民的功劳越来越大,指挥的军队胜利也越来越多,只能在秦王之外,任命天策上将,并允许开府。

这就等于是在创业团队中凌驾于除了李渊和李建成之外的一个大山头,而李渊的山头,本身又与李建成共享,当二人没有嫌隙时没有问题,偏偏在武德七年发生了所谓的“太子李建成暗通庆州都督杨文干”谋反案,李建成奋力自掷,险些把自己摔死,终于得到了李渊的谅解,这也造成了父子的嫌隙。

这种嫌隙越来越大,最终被李世民利用,用他手下的800勇士,完成了以小博大的大业。

而需要注意的是,李世民赖以完成政变的军队,实际上是李渊允许他畜养的,同样,太子宫有长林兵2000人,齐王府也有近1000人。

这种情况,也和刚刚入定关中后李渊本人对于家庭的爱护有关,甚至三个儿子都在宫中分殿居住,也没个上下尊卑,使得太子之外的俩儿子有想法也是很正常的。

可以说,李唐是成也家族,败也家族。

反观朱棣,他在明太祖取天下的时候才出生,生下来就是个“权二代”,也无所谓定策征战之功,日后由于与徐达家族的结亲,出镇北平参与几次战争,也无非就是跟着打打,在诸多功臣宿将中间,也不会让他真的大放异彩。

所以,他的一切都是明太祖赐予的,包括王府,包括将领,包括他的三护卫。

而相对于掌握整个王朝的明太祖来说,他的那点护卫兵马就是九牛一毛,如果他谋反,不用大兵压境,就是一道圣旨,恐怕就都下马投降了。

更重要的是,朱棣在南京城中没有力量,就算想搞事情,面对整个南京城厚集的兵力,尤其是宫城、皇城的军力,他的那点兵马,根本不够看,想斩首也没戏。

而在玄武门之变中,由于李世民动作迅速,渗透得也深,皇城周围驻扎的8万府兵宿卫根本没有反应,只是在玄武门与北门屯营的部队有过照面,当然,从事后给殉国的北门屯营将军的追封来看,这支部队也已经被李世民渗透了,反过来对攻来的太子、齐王军大打出手。

综上所述,朱棣在明太祖朝,要力量没力量,要资格没资格,要胆子没胆子,怎么敢玩儿玄武门?他配吗?


刘三解


这个问题答案很简单,情况不一样。

一、李世民手下文武人才济济,相当于一字并肩王,位高权重;而燕王权小人才少。李世民太原起兵,立下首义之功,开始建成和世民一样在前线厮杀,攻下长安后,李渊作为皇帝、李建成作为太子,长期留守长安。而李世民依然作为统帅,冲锋在前线,他曾经对虎将尉迟恭豪迈地说:凭你手中槊,我弓中箭,即可纵横天下。多年下来,文有房玄龄、杜如晦…武有长孙无忌、尉迟恭、秦叔宝、程咬金、侯君集、张亮…秦王府就是个小朝廷!他凭着显赫军功,开府仪同三司,拜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居洛阳,自陕(州名,治所在今河南省陕县)以东都属世民管辖,可用天子旌旗,如汉梁孝王故事。而朱棣只是朱元璋众多儿子中的一个,封燕王而已,手下拿得出手的也就有文臣姚广孝、武将张信、朱高煦而已!

二、李渊相对而言对儿子、大臣较宽容,很少下杀手,而朱元璋号称屠夫,杀人不眨眼,朱棣不敢逆他的龙鳞。

朱元璋整了一个胡惟庸案,不但处死了宰相胡惟庸及全家,还诛连杀了大大小小的官员及家属一万五千多人。连开国公、前宰相李善长当年被朱元璋称为自己的萧何,也被杀。

公元1393年,又捏造大将军蓝玉谋反案。这位扫平北元残余势力的功臣,被诛灭九族,受牵连的达二万余人。

再看李渊当朝,李元吉告秦王府车骑将军张亮想造反(并不是诬告,据《资治通鉴》:秦王派张亮率秦王手下心腹王保等千人到洛阳,暗中结交和招纳崤山、函谷关以东的豪杰,以待时机;秦王拿出大量金钱、丝织品,让他们放手使用。非反而何?)李渊派人抓了张亮,审讯张亮,张亮没招供,不久让他回洛阳去了。李渊要换成朱元璋,张亮十个脑袋也被砍掉了!尉迟恭也如此!

三、朱元璋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远胜李渊、朱棣,朱棣不敢造次。

朱元璋从乞丐、和尚起家,扫平陈友谅、张士诚等诸雄,又横扫北元,他是卓越的政治家、战略家、杰出的统帅,徐达、常遇春、蓝玉、傅友德这些名将无人不服。朱和尚还经常亲自冲锋陷阵,朱棣远不是父亲对手,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朱棣不敢冒泡;朱元璋立朱允炆这个太孙,朱棣也不敢冒泡,他敢冒泡,由着老爹的性子,可能会把他鞭死!

四、李世民赖在京城,可以玄武门之变这样的宫廷政变解决问题,朱棣连呆在京城的资格也没有。

明朝对藩王控制甚紧,非诏连离开封地都是死罪,朱棣离皇位十万八千里。

要不是朱元璋大量屠杀,使允炆一朝几无老将,只要有徐达、常遇春、傅友德、蓝玉等一两员虎将,借朱棣十个胆也不敢反哪,一旦交手,相当于徒弟打师傅,找死的节奏啊!

李世民因长期征战,手下文臣虎将比建成还要牛得多!

望斧正!





苍茫大地顾炜斌


简单说,这不是敢不敢的问题,是不能不反的问题,不反就得死。

世界上好多事情看似复杂,实际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利益。李世民和朱棣造反前都遇到了同样的双选题:造反or被弄死。两个人选择了相同的答案:前者,既证明两人的勇气和魄力,也说明了古人的至理名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1、玄武门之变的背景

618年,隋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据说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是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

也就是说,随后的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李世民是不得已为之,否则早晚死于太子之手。

2、靖难之役的背景

朱棣造反前,朱允炆已废削五王: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齐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两个月后,明廷削岷王朱楩,废为庶人,徙漳州。由于削藩激化矛盾,藩王与朝廷开始决裂,此时实力最强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众藩之首。而朱允炆与朱棣之间的博弈亦逐渐激化。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先装病,后装疯。但由于王府长史葛诚叛变,密奏朝廷“燕王装病”。朱棣装疯被发觉。随后,朱棣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

可以说,朱棣造反是必然的:如果不反一定被朱允炆的手下抓捕,之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将他贬为庶人都是命大的,杀掉他有很大可能。毕竟其他藩王们都在看着,朱棣此时处于风口浪尖上,朱允炆需要找只鸡杀给猴子们看。

综上所述,李世民和朱棣都是官逼民反,不得不反。在现实的利益面前,没有什么亲情友情之说,只有利益才是唯一选项。敢不敢这时候就放其次了,或者说,平时不敢的也敢了。再比如这位老兄:

武二郎:这是敢不敢的事吗?不打死他俺就变成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