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俄成立初期,各國派遣的干涉軍是怎麼被打敗的?

周智琛


引發外國干涉的最重要原因是沙皇一家被殺。

本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想把尼古拉二世一家送到英國避難,不過英王喬治五世拒絕了,然後沙皇一家就在軟禁中又過了1年多,最後在1918年7月中旬一個凌晨被布爾什維克秘密警察用機關槍集體處決。

當沙皇被殺的消息傳出,世界各國大為震驚,這巴黎公社又出現了,於是各國干涉軍不請自到,加上蘇俄國內的白軍等反對勢力,一起對蘇維埃政權進行武裝干涉。

相對沙俄時期,蘇俄控制的地區大為減少,但是紅軍一開始就控制著俄國的人口核心區,包括莫斯科、聖彼得堡一帶、中部的農業區、伏爾加河下游大部、白俄羅斯大部等,這裡集中了全國人口的一半多,這樣就極大地便於蘇維埃政權快速有效地徵兵,而且當時老百姓也比較擁護這個新生政權,成群結隊地報名參軍,戰鬥意志高漲。

協約國的干涉軍受制於一戰末期各國人民強烈的反戰意願,民意不支持,政府也左右搖擺,干涉軍在蘇俄也就是打打醬油的存在,一開始就是胡亂指揮,最後一看形勢不樂觀,就拔腿開溜,轉而對蘇俄國內的白軍等反對力量給錢給物給支持,寄希望於白軍能成氣候。

高爾察克從西伯利亞向蘇俄核心區進軍,雖然初期佔領了大片地方,但是他做不到穩紮穩打,部隊狂奔幾千公里,最後一潰千里,甚至連有效的防禦也組織不起來,最後一敗塗地。

鄧尼金從在南方組織志願軍向紅軍進攻,一度距離莫斯科只有200多公里,但是在紅軍優勢兵力的拼死反擊下,鄧尼金一敗塗地,最後出逃國外。

其他剩下的,就是日本的干涉軍了,表現算是各國裡比較積極的了,日本人的小心思就是在西伯利亞地區搞點傀儡政權,但是西伯利亞苦寒之地,經濟條件和各種基礎太差了,中短期來看日本根本無利可圖,佔領軍的費用開銷堪稱天文數字,最後日本人熬不住了也不得不撤出蘇俄。

為了保證革命的勝利果實,列寧實行了戰時政策,一切工作為了革命,建立了恐怖的契卡組織,對於一切反對派進行無情鎮壓,加上獨創的政委制度和冷酷的督戰隊,確保了全國齊心協力打擊外國干涉力量,而斯大林卓有成效的徵糧工作則為紅軍提供了物質保障。


雲中史記


蘇俄建立的時候,幾乎沒有流一滴血,建立之後的鞏固階段,卻流了太多的血。

蘇俄建立之後,馬上退出了協約國組織,與德國媾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佈列斯特條約》,沒法不喪權,這是列寧對德國支持的一種投桃報李。

英法不幹了,英國不認可尼古拉二世表兄弟下臺的事實,認為可以挽救一下,於是假裝蘇俄不存在,假裝履行協約國之間的義務,幫助沙俄抵禦德國的入侵,1818年3月,派兵在蘇俄西北部的摩爾曼斯克登陸,拉開了協約國武裝干涉蘇俄的序幕,法國人、美國人和意大利人的軍隊也隨之而來。到了1918年8月,協約國軍隊又繼續深入,佔據了阿爾漢格爾斯克。

除了小規模的直接干涉,協約國還扶持了幾個沙俄將軍,他們也對新生的蘇俄政權恨之入骨,他們分別是沙俄海軍上將、黑海艦隊司令高爾察克、步兵中將鄧尼金、步兵上將尤登尼奇、步兵中將弗蘭格爾等人,他們先後組建隊伍對蘇俄軍隊展開反撲,其中最著名的還是前兩位。

1919年3月,高爾察克指揮四十萬軍隊從東線向西一路攻入伏爾加河流域,幾個月之後鄧尼金從高加索一路向北攻至距離莫斯科僅200公里的圖拉。

沙俄組建的捷克軍團在1918年也發動了“叛亂”,與上述兩部形成呼應。在這嚴峻的時刻,蘇俄先是毫不留情的於1918年7月17日,趕在捷克軍團攻陷葉卡捷琳堡之前,處死了沙皇全家,使得叛亂者失去了精神牌位。

這還不算完,當德國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協約國達成一致意見,分兵兩端攻入蘇俄,西邊的是英法為主,東邊的則是以美日為主,中國的北洋政府也忝列14個帝國一員,派海軍艦隊和4000名陸軍參加了遠東地區的干涉任務,但打的旗號主要是“護僑”,然後根據局勢再籌劃點收回故土等追加目標。

協約國的兵力達到了20餘萬,僅日本就出動了7萬,但是除了日本兵比較賣力,其他國家的士兵剛打完一戰,誰也不願意真正與蘇俄軍隊大打出手,主要還是出錢出槍,為白軍提供訓練,所以性質基本屬於俄國內戰。各國作戰也不統一,出發點和心理都不盡相同,像北洋海軍還借給蘇俄軍隊艦炮使用,讓他們去轟擊日本兵,根本無法做到齊心協力。

白軍內部也是如此,最後被蘇俄裹挾著沙皇政府的舊軍隊一一擊破,最終全部肅清,將領們死的死,流亡的流亡。

到1922年,軍心渙散的各國干涉軍隊也被蘇俄軍隊趕走,日本一直在庫頁島熬到了1925年,也宣告退出,至此,國內國外的反擊勢力全部被蕩清。


歷來現實


作為曾經的協約國成員,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是非常不給力的,手握著百萬雄師的俄國軍隊不但沒有對德國及奧匈形成什麼太大的威脅,反而在戰爭後期爆發了革命,新成立的蘇俄政府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德國與奧匈簽訂了極為苛刻的《佈列斯特和約》。

《佈列斯特和約》簽訂

對於協約國來說,盟友發生革命,政權發生了更替對他們可能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並不是什麼不能接受的事情,但是新政府直接退出了一戰,還把大片的土地和資源割讓給德國和奧匈,增強了德國與奧匈的實力,就讓協約國不能接受了,因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沒有結束時,協約國就已經開始了對蘇俄的干涉。

《佈列斯特和約》割讓土地

1918年3月,英軍就在俄國的北方港口摩爾曼斯克登陸,揭開了武裝干涉俄國革命的序幕。隨後,日本在海參崴登陸,入侵遠東地區,英、美也相繼侵入海參崴。不過由於此時一戰還沒有結束,協約國主要的目標還是德國和奧匈等國,所以對於蘇俄的干涉規模還不夠大。主要是扶持俄國內部的叛軍(白軍),以及策動了捷克軍團叛亂,威脅蘇俄新政府。

而蘇俄政府在危難關頭執行了一些列的政策,包括“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統一分發口糧,實施“紅色恐怖”,嚴厲鎮壓反革命。基本上阻止了國內叛軍的進攻勢頭,暫時鞏固了革命政權。

協約國干涉俄國革命

一戰結束之後,儘管蘇俄宣佈廢除《佈列斯特和約》,收復了割讓的土地,但是協約國並沒有因為戰爭勝利了,就忘記了與俄國的舊賬,規模更大的武裝干涉才剛剛開始。

協約國在俄國南部集結了13萬軍隊,與俄國內部的白軍一起向北推進。不過經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人心思安,厭戰情緒高漲,協約國的士兵拒絕干涉蘇俄的聲音很高,加上俄國的宣傳,協約國軍隊出現不穩定,最終選擇了撤退。隨後把主要精力和希望放在扶持俄國白軍的身上,提供了大量的軍火與物資。

鄧尼金

高爾察克

俄國國內的叛軍領導人主要是前沙皇海軍上將高爾察克和步兵中將鄧尼金,他們在協約國的幫助下,再次發動叛亂,掀起內戰。

俄國內戰

在頂住了第一輪的干涉之後,蘇俄紅軍的戰鬥力已經明顯增強,軍隊數量也不斷增加,對付國內的叛軍已經顯得遊刃有餘。很快,白軍在紅軍的進攻下相繼失敗,高爾察克最終被活捉,槍斃於伊爾庫茲克,而鄧尼金流亡海外。

蘇波戰爭(1919—1921)

在國內形勢逐漸穩定的時候,蘇俄的世仇——波蘭在協約國的支持下,與蘇俄兵戎相見。這場戰爭是世界近代史上的一場爭議極大的戰爭,從爆發到結束,口水不斷,爭議不斷。

波蘭領導人——畢蘇斯基

關於這場戰爭的爆發,蘇俄自稱是波蘭干涉俄國革命,而波蘭自稱是蘇俄陰謀顛覆波蘭資產階級政府。而這場戰爭的過程也是一波三折,先是波蘭順利的攻入了烏克蘭境內,扶持烏克蘭民族勢力成立了政府,隨後蘇俄軍隊又反攻入波蘭,一度就要顛覆波蘭政權,最後兵敗華沙,兩國議和。對於這場戰爭的結局,波蘭自稱自己打敗了俄國的侵略,蘇俄自稱挫敗了波蘭的干涉,誰是誰非,很難說清。

遠東共和國

波蘇戰爭結束後,蘇俄西部國土上的協約國的干涉也好,叛軍也罷,基本上肅清,剩下的就只有一個日本了。為了和平解決遠東問題,同時儘量避免與協約國的進一步摩擦,蘇俄成立了所謂的遠東共和國。最終,在1922年11月,蘇俄基本趕出了外國干涉軍隊,遠東共和國也正式加入蘇俄。十月革命後,新政府岌岌可危的局面也基本解除。


徽南城意


圖注:正在向工人群眾發表演講的列寧,圖片來自網絡


在蘇俄建立初期,也就是蘇維埃建立初期,為了撲滅在蘇俄大地上燃起的紅色火焰,協約國向蘇聯派出了干涉軍,但是主要集中在北方的摩爾曼斯克和東方的海參崴。由於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沒有結束,因此數量並不多的干涉軍也沒有與蘇聯紅軍爆發大規模的衝突。

圖注:在摩爾曼斯克登陸的英軍,圖片來自網絡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儘管英法美日等國戰勝,但是以英、法為代表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也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和削弱,美、日因為遠離歐洲,也不想盡全力去撲滅俄國的革命。在這種背景下,協約國主要靠支持和資助沙皇俄國將領組織軍隊與蘇維埃政府對抗,這就是著名的白匪軍,當然還有臭名昭著的捷克軍團。白匪軍派系林立,頭目眾多,最著名的還是海軍上將高爾察克和陸軍中將鄧尼金,他們指揮的軍隊一度威脅到新生蘇維埃的安危。到了1919年之後,隨著蘇維埃戰時政策的奏效和紅軍戰鬥力的提升,在挫敗了白軍發動的多次大規模進攻並且消滅對方大量有生力量之後,蘇軍轉入全線進攻,打得白軍節節敗退。

圖注:漫畫,代表了帝國主義列強扶持的各白軍實力,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有“紅軍之父”稱號的托洛斯基檢閱紅軍,圖片來自網絡


隨著戰爭局勢的扭轉,協約國方面看到白軍已經大勢已去,干涉軍也無法擊敗蘇聯紅軍。考慮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不久,國內財政緊縮,反戰情緒高漲,而且工人們階級為了聲援蘇聯革命不斷舉行罷工,協約國最終決定撤軍。其實在整個內戰時期,干涉軍並未與紅軍大打出手,打敗他們的不是機槍和火炮,而是無法阻擋的共產主義洪流。

圖注:在莫斯科接受檢閱的紅軍,很多還穿著俄軍制服,圖片來自網絡


古生物探索


俄羅斯於1917年11月7日成立後,到1922年12月30日蘇聯成立的五年被稱為蘇俄。外國干涉軍主要是協約國在1918年3月6日,英法美等在歐洲的摩爾曼斯克發動進攻;4月5日,日英美等在亞洲的海參崴發動戰爭。整個干涉軍的主體在1919年即被蘇軍擊潰,在歐洲部分,1920年起蘇軍即開始進行戰略反攻。

(1)20幾個國家的聯軍對蘇俄發動進攻,為什麼會被擊敗

“協約國”武裝干涉蘇俄主要是英法美日四大國為了自身利益,在“一戰”人困馬乏下挑起的不義戰爭,屬於侵略他國。俄羅斯人民兩千多萬人被飢餓和疾病奪去生命,但蘇俄還是勝利了。

主要原因在於:干涉軍內部不和諧以及內戰叛亂者間的爾虞我詐。儘管有些人說蘇俄的政策多麼失誤,但不爭的事實是:支持蘇俄的人比反對他的人多得多。依靠大部分人地支持,在軍事策略正確指引下,勝利自然是得本國民心者。

協約國入侵、大饑荒,讓蘇俄人口銳減

(2)世界各國人民心中都有一杆秤,“中國勞工”三分之一加入蘇俄一方抵抗入侵,世界工人階級紛紛反抗本國的干涉行為。同時,列強間為了自身利益也是爾虞我詐

“一戰”中,日本藉口進攻德軍威脅中國領土完整,欲“獨佔”中國利益。英國向中國建議如果中國是“參戰國”,英美可以從中以“都是盟友”的關係進行制衡。由此,北洋軍閥政府在1917年宣佈對德宣戰,同時派出11萬以上的勞工幫助協約國進行後勤工作。

蘇俄成立後,有3萬到5萬勞工直接加入抵抗“干涉軍”的隊伍。相反,北洋軍閥政府派出4000餘人在日軍的領導下,於1918年4月從海參崴發動進攻。北洋軍閥軍負責協約國的所有軍事設施的維護,經費方面與各列強平均。

日軍在11月已有十幾萬軍人進駐中國東北,這時,與日本在東北亞地區有競爭關係的美國,便於11月16日向日本提出抗議,美日之間爆發外交爭奪。但這時,日本利用“英日同盟”對美佔據主動地位。

同時,日本也在“干涉軍”西伯利亞地區佔據英國之後的軍事主導權。美軍處於下風狀態下,在接連受挫之際,於1920年1月率先撤軍。到1922年,各國干涉軍歐亞兩地基本都撤出。


坐古談今


各國派遣的干涉軍,規模很小,出兵最多的日軍,總兵力才7.2萬人,且廣泛分佈在蘇俄的數個州,平均一個州里的干涉軍僅數千人,同期蘇俄紅軍總兵力過百萬,干涉軍這點人,對蘇俄紅軍根本夠不成威脅,更無力干涉蘇俄革命,就是借“護僑”之名搶地盤。白衛軍失敗後就基本撤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