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去签那么多的不平等条约时,都没有想过自己的身后名吗?

江东汪郎


1868年,曾国藩转调直隶总督,当时就意识到清帝国的颓败远超想象,他说“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吾日夜望死,忧见宗祏之陨。”之从1868年到1895年,为了避免“宗祏之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人做了大量工作。

李鸿章练军、兴办实业、起用郭嵩焘、丁日昌等洋务派官员、大胆起用买办、收购船厂、扩建江南制造局、改善天津机器局,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应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了应对,他还主张改变科举制度的取士标准,“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没有用,朝内保守派一听有人要改千年一贯的科举制度,头摇得跟拨浪鼓一样。这是冒了风险的,一不小心前途就没了,李鸿章还是说了。

该说的说了,该做的做了,还能怎么办?不仅他说了,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等人哪一个也没少说,谁听呢?1868年曾国藩就觉得大厦将倾,1894年慈禧还挪用超过两千万两白银军费修造颐和园,以迎接自己的六十大寿。他们说有人听吗?现在事情到了节骨眼上,就都是他们的错了?

仗打输了,抵死不签条约,事情就能扛过去吗?李鸿章不去,谁去?爱惜名誉就能躲过去,自己把头闷起来当鸵鸟,危机就解除了?李鸿章也很无奈,签完《马关条约》没多久,他就郁郁而终了,郭德纲常念的那首定场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就是李鸿章的《绝命诗》。

事情玩砸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李鸿章不过是被历史推到了前台。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李鸿章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其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他尚且只能做到这一步,不得不屈辱的失了名誉,有谁替代他去签那些条约呢?谁替代他去谈判能有更好的结果呢?“量中华之物力,结洋人之欢心”的慈禧吗?

事情吊诡就吊诡在,有无数阴影中的人,会指着唯一在台前的那个人痛骂,让他赶紧下来,换个更好的演员上去,但有人指着他们的鼻子问,你们谁敢上去,谁配上去?竟无一人是男儿。


锻彰趣义


畅谈历史风云,看惜花讲历史。人活着总要有些追求,与其平淡一生,不如奋起拼搏。要么名垂青史,要么遗臭万年。在滚滚的历史长河里,能够被历史记住的都是有大才能的人。

李鸿章,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fú],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称“李中堂”。

参与的各大历史事件: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主要贡献:在作为洋务运动的核心领导者之一,先后创办从军工、民生、文化、医疗、教育、金融等各类与世界接轨的先进企业机构,建立起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变练具有现代意义的陆军淮军、兴办各类军工企业,如:江南制造局。建立各类军事院校水师学院等军校,传播现代意义上的军事文化思想。终其一生都在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由于种种的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洋务运动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落,也让他的功劳并不显著。

虽然,洋务运动失败了,大清王朝也成为了历史的尘埃。但却唤醒了更多的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找济世良方。为着后来的新中国的建立留下了诸多的历史贡献。

总之,在面对各方列强据理力争,怎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为着国家与民族,抛弃自身名声而不顾,为国鞠躬尽瘁。真乃名臣也。却无奈上至国君、下至同朝群臣的腐朽、软弱。让我大好河山、泱泱中华,遭受苦难,受尽屈辱,真是可悲、可叹。

创作不易,请给惜花多多的支持,关注一下!


惜花公子


李鸿章的聪明才智和办事能力,在当时来说可是无人能及,他怎么会不懂得签那些不平等的条约对自己日后的声誉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他怎么会不憧得自己签那些不平等的条约会连累到日后满门儿孙都抬不起头。可是漏子己被捅下,总不能让漏子接着泛滥成灾: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洋人把战火烧向全囯各地:总不能坐以待做亡国奴。恨只恨那帮不明事理、毫无政治头脑的义和团,因为一点小事,便聚众与洋教士和洋公使闹了起来,而且还打死打伤对方。试想,有那个国家的公使和公民在他国遇害后,还能忍气吞声地不闻不问而不讨个说法,特别是国力强大的美、德、俄、英、日等,他们更不会善罢甘休。还有更可气的,是那个为了达到自己目的的慈禧,以及清庭里的那些亲王,竟想借那帮不知天高地厚的义和团来对抗洋人,不经考虑后果便同时对八大强国宣战,这真是一个最愚蠢的决策。凭大清那时的国力,对一个强国宣战都没有什么胜算,对八大强国,这不是自捅马蜂窝吗?结果战败了,如果不以赔款达成停战,那人家就有借口瓜分我中华大地,那我相传几千年的炎黄子孙,岂不丢掉了地主的身份而变成了亡国奴,这样岂不是比赔款更丧权辱国。既要赔款,还得找个德高望重,能言善辩之人去交渉,这个差事总不能让那些毫无办事能力的亲王去担任,更不能在义和团中找哪个人去就能摆平,除了李鸿章,可能不会有更好的人选。

在那需要力挽狂澜的时刻,李鸿章他不在乎个人的得失,不计效个人的声誉,不考虑个人的安危,义然担起了这个令后人误解的差事,这是一般人所没有的胸襟,他这是卖国吗?不,他这是在救国,救我中华民族不沦为亡国奴,救我中华大地不被烈强瓜分。

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当代人,应该用理智的头脑去想想,像李鸿章这种顶身而出只为挽回中华民族少受一场灾难,却被后人扣上了一顶买国贼的帽子,我们现在该不该给他平反?


脱俗道人


关于李鸿章为什么不顾名声去签那么多不平等条约,其他很多答主都答了这是因为历史和清政府把李鸿章推到台前的,有他的无奈和不得已,这里我就不啰嗦了。这里我再提一个观点,就是在当时,其实大多数人都是知道李鸿章的无奈,除了个别政敌,大多数人并不会骂他,自然在民间的声音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差。真正后来不分青红皂白骂李鸿章,给他挂上大汉奸,卖国贼标签的,那都是当代的事了。

首先正史《清史稿》中就不用说了,他被主编赵尔巽赞为“中兴名臣”、“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梁启超更是对其重视,说“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其中最为权威的来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说他“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西方的报纸也对其报道:“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

再加上由于身处那个时代,所以大家都能明白李鸿章的无奈以及他在谈判中给国家争取的利益,他们更能感同深受的去体会。所以说在当时,贬低或者责骂李鸿章的人当然有,其中很多是集中在李鸿章位高权重,过于傲慢之类,骂其汉奸、卖国贼相对少数。所以对于李鸿章来说,他或许有意识到可能身后会骂名不断,或者也并没有意识到会严重到多大的地步。正如赵尔巽说的“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换句话说,李鸿章相信大家都能理解他的苦衷。而其去世之后,多地都有建“李公祠”以纪念。

万万没有想到,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新中国建立后,风向一转,大家把近代史屈辱的所有仇恨都发泄到清王朝身上(现在其实也是如此)。李鸿章更是首当其冲,无数文学作品和电视电影都把其描绘成“奸臣”,其原本保存完好的尸骨也被愤怒的人民在70年代挖出来挂在拖拉机后面拖拽游街,最后直至挫骨扬灰。

我想对特别重视死后留全尸的中国人来说,如果李鸿章知道自己死后会尸骨无存~估计都能后悔当官了,还拯救啥拯救,让这群人愚昧去好了。


三观粉碎机


李鸿章岂能不知自己去谈判必定落个“卖国”、“汉奸”的骂名?但是他不能不去:洋人指名要他出场,因为当时清政府真正懂外事的只有他,洋人不想跟别人缠不清浪费时间。朝廷当然要他出场。他也知道换个人去弄得不好吃亏更大。

于是,明知落个骂名也必须去。应该说他还是不辱使命的:利用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争取到了最小的赔偿额,避免了被瓜分。

当然,骂名是逃不掉的,而且保持得相当长远,至今一百多年了,认为他是卖国贼的还是很多,反对为他“洗白”。可是,真正认真读了史,又不为偏见所惑的人明白,他其实是个替罪羊。一个简单逻辑问题:国是皇上的,他拿什么去卖?就是卖了,他能践约吗?老佛爷怎么会不砍他的头? 实际上,李鸿章是寿终的,朝廷赐谥“文忠”,还立了祠。卖国贼能有这个待遇吗?

清末到现代的历史上,有几个长期背着不相称的骂名的,李鸿章就是其一。


手机用户62830801642


事实上,要脸不要脸的!当时百姓有几人知道呢?倒是朝中有同僚,难免会骂他卖国!但事实上,也没有人敢说什么啊?可见那时候的思想意识上的奴役程度!连左宗棠这样的人都不不敢有何举动!诶?好像是骂了!十个法国将军都不如李鸿章坏事儿!但是,结果又如何?李鸿章自有他为人处世之道!李鸿章是乱世之能臣,不是奸雄!只要做朝廷鹰犬就够了!所以,谥号是“文忠”!他的出身决定了,他只要衷心朝廷,就够了!该贪就贪!该用就用!反正是为了朝廷!不是为了百姓!康有为就一个屌丝。梁启超,谭嗣同就是败家子和刁民!懒得理你们?包括孙文,也是刁民一个!对于他来说,尽力而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够了!重整山河的事儿,待后生吧?


萌大叔来了


李鸿章被后人骂为卖国贼,其实想想当时中国的国情,也是无可奈何的事,他也不想签这丧权辱国的条约,但打又打不过人家,讲道理人家能听吗?弱国无外交,真理永远在大炮的射程之内!他也是尽最大的努力来争取最有利的结果,即便他在被日本人在当地枪击受伤的情况下,任然不忘记用此做砝码去争取自己国家的利益,做为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能做到这地步也真不容易了,并且谈判的情况时时汇报给当时的国内政府,国内当权者不同意,他敢签字吗,当时能担起这个担子的,我看也就李鸿章一人耳!


双子星座972


李鸿章成为清政府对外事务中的主要负责人,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从而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因此,他屡屡被时人以:卖国贼,称之。客观而言,李鸿章签订这些卖国条钓,只是安照清朝统治者的意志行事,他只不过是清迋卖国的替罪羊而己,但他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正反两方面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一方面,他为了迎合统治者主和需要,对于列强提出的条件,几乎全部都答应,这一点是他值得诟病之处,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他尽力在:弱国无外交,的艰难处境下,试图为国家争取一丝生存空间的努力。实际上,他与曾国藩性格差异,曾国藩是个非常注重德行的人,被人骂:卖国贼后,心中惶恐,难以接受,而李鸿章被骂了几十年,依然我行我素。李鸿章本身就是个很:痞子,的人,他是进士出身,却毫无书生的斯文之气,对待不堪所用的人很是礼貌,而对待可用之人却是粗言恶语。


茹叔敬


清朝后期,政府腐败无能。慈禧专权,祸国殃民。洋务运动,昙花一现。晚清政府看不清世界形势,一味夜郎自大。而西方列强筹谋日久,瓜分中国之心早己昭然。“量中华之物力,结夷人之欢心。”最高领导者慈禧太后都一味妥协示弱,毫无斗志。国内的投降派更是趋之若鸷,你想想能不败吗,更何况实力本就悬殊!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李鸿章受命,焉敢不从。国体事大,李在前台受命,只好作替罪羊。非为李鸿章开脱!签丧权辱国的条约国人谁不辱骂痛恨之!但打又打不过,列强虎狼又张着血盆大口。讲合总比亡国要强!倾巢之下,安有完卵。败军之将,岂可言勇!



江山多娇21392


是否带走当局色彩批判这位不同的人?

世人言李鸿章,多为声讨,纵有维护者,不过言清廷腐败。何妨放下民族(满清)再看看当时?

开放通商口岸,租借商区,其实换作今天如果我们对不愿意做生意,冥顽不灵的非洲人这么做,是否不平等?自然,优先进入工业化的老爷国家们确实享有某些特权,但是相比一国之进步,此等琐事委实微不足言。

是故,李鸿章之所谓过,过在违背社稷(农业社会)而被迫进入先进区域,李鸿章之功,功在清廷意识下莫名其妙帮助中国的进步。所以,这个人没什么可说的,莫名其妙办了几件好事而已

附:清之意识,简单解释戊戌六君子被腰斩菜市口时,民众向他们吐口水扔石头,大骂忤逆。一国硬实力不足是灾,软实力不足呢?我们还自诩5000年文明,不要让我们自己都觉得可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