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开山之作,发表的是“斯巴达三百勇士”,其革命情怀可见一斑

1896年至1906年间,清政府派遣了12000名学生留学日本,在这批留学生中,就有我们后来大家熟知的鲁迅先生,那一年,是1902年。

在当时的日本东京,可谓云集了来自中国知识界的几乎所有精英,当下的清政府已经腐朽到底,世界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晚清政权正在迅速走向崩溃。

鲁迅开山之作,发表的是“斯巴达三百勇士”,其革命情怀可见一斑

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国内形势促使这些留洋的学生与流亡者分裂成了两大对立阵营,戊戌变法的领袖梁启超曾几何时还以“维新派”自居,却很快沦为了“保皇派”,力图阻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却被追随者逐渐所唾弃。而清政府营派的那些留学生,本意是为了拓开生路、苟延残喘,然而世事难料,他们却成了大清王朝的掘墓人。

鲁迅开山之作,发表的是“斯巴达三百勇士”,其革命情怀可见一斑

鲁迅到了日本之后,进入了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与科技知识。后来随着留学生反对晚清政府的风潮,他被深深地卷进了革命的漩涡中,同时,他结识了同在日本读书的挚友许寿裳,也就是在这时候。鲁迅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尝试。那时候许寿裳作为学校《浙江潮》杂志的主编,邀请鲁迅发表一篇文章,鲁迅则发表了自己的改写翻译小说《斯巴达之魂》,这篇文章叙述的就是《斯巴达三百勇士》的故事。其中,作者着意塑造了一位壮烈感人的妇女形象。这篇作品的面世,反应出了当年鲁迅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其中也包括了所有的赞美、愁恨、爱与同情。

鲁迅开山之作,发表的是“斯巴达三百勇士”,其革命情怀可见一斑

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像一股扑面而来的新鲜空气,深入到了他的每一个毛孔,使他处于一种不安的亢奋状态,长期的精神压抑找到了一个释放的出口。但鲁迅是孤独的。在后来的亲历中他看到了革命的蜕变,同时也目睹了革命者如何以别人的鲜血洗涤自己的双手。所以后来,鲁迅常常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与犀利的文笔来评判这个世界。

鲁迅开山之作,发表的是“斯巴达三百勇士”,其革命情怀可见一斑

至此,那些充满浪漫的想象和赞美的文词在他的笔端逐渐消失了。热情化为沉思,他诅咒般地批评那些盲目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他的文字开始走向了批判化的道路,并且在群体之间,他也越发地孤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