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和《西安晚报》怎么了?为何纷纷报道陕西这所高校的学生

俗话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个好的大环境里,优秀大概是会传染的吧。国家奖学金学生代表,长安大学李永胜同学的优秀事迹在2018年2月28日的《人民日报》上刊登这件事给广大学子树立了榜样,而在2018年3月16日之前,已经有三位长安大学留学生登上了《西安晚报》,

作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的《人民日报》以及中国西部历史最悠久的大型城市报纸《西安晚报》为什么都要纷纷报道长安大学的学生呢?

《人民日报》和《西安晚报》怎么了?为何纷纷报道陕西这所高校的学生

《人民日报》和《西安晚报》怎么了?为何纷纷报道陕西这所高校的学生

《人民日报》刊登李永胜同学简介

关于李永胜同学,他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认真听课的高效率学习以及对努力和态度的坚持是他优秀路上的基石,不仅如此,他总是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志愿活动,把爱传递给更多人,充满正能量,这就是被《人民日报》刊登的国家奖学金学生代表李永胜。

除了国家奖学金代表,长安大学的留学生也是各放异彩!接下来,我们就通过《西安晚报》去认识三位最“有故事”的长安大学留学生吧。

《人民日报》和《西安晚报》怎么了?为何纷纷报道陕西这所高校的学生

自2018年《西安晚报》在“城事”板块开设“古城墙里洋故事”专栏,刊登在西安留学的外国人与西安的故事起,长安大学便积极组织留学生撰写文章、拍摄照片,抒写自己与西安的留学故事。

《人民日报》和《西安晚报》怎么了?为何纷纷报道陕西这所高校的学生

2018年1月3日,专栏刊登了长安大学与中国路桥公司合作培养的塞内加尔本科一年级留学生高飞的稿件,高飞同学学习汉语不到一年,却已可以使用幽默诙谐的汉语撰写自己的留学故事。这位学霸除了学习成绩优异之外,还爱上了中国书法和传统乐器“埙”,他的古城故事就讲述了自己和埙的有趣故事。

《人民日报》和《西安晚报》怎么了?为何纷纷报道陕西这所高校的学生

2018年1月24日,《西安晚报》刊登了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伊力哈穆的文章,伊力哈穆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乌兹别克斯坦,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国通,不仅翻译编写了多部汉乌图书,而且参加过一带一路建设的工程项目。他在晚报上通过一封给西安的情书表达了自己对西安的深厚感情,是一位连接中乌友好往来的使者。

《人民日报》和《西安晚报》怎么了?为何纷纷报道陕西这所高校的学生

2018年3月15日,晚报刊登了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叶丽娅的文章,叶丽娅是企业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因为西安这个第二故乡,她不但实现了来中国留学深造的梦想,而且成为了中国媳妇,成为了古城里的一份子。

很显然,刊登在《西安晚报》上的三位留学生他们的故事从语言、文化、生活各个方面展示了留学生知华、爱华、友华的心声,这也是长安大学来华留学教育事业不断取得成果的表现。

那么我们再回到最初的话题,为什么作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的《人民日报》以及中国西部历史最悠久的大型城市报纸《西安晚报》都要纷纷报道长安大学的学生呢?这些优秀的学子身上都有哪些特点及共性?答案其实很简单。

《人民日报》和《西安晚报》怎么了?为何纷纷报道陕西这所高校的学生

修炼自身之品学,是每位长大学子不懈努力之所在。无论是身为品学兼优学霸存在的李永胜还是热情有趣的留学生们,他们身上都有着浓浓的长大气息,这种气息来源于学校孜孜不倦的教育与优良开放的校园氛围,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铸就一个个出类拔萃的长大学子。长安大学作为国家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全面发展一直是长安大学所关注的,与此同时,长安大学也在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力度。长安大学从未停歇,不断储备顶尖人才来提高学校的科研实力及教学质量,同时不断从各方面提升实力,为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而努力奋斗!

欢迎关注“长安大学本科招生”,获取关于长大的一手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