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里蓋被,十二月無米」,這句話是否有道理?你怎麼看?

棒奔霸


“六月裡蓋被,十二月無米”,是我國農民群眾根據六月份氣候現象預測一年收成的又一句農諺。意思是說,如果六月(農曆)天氣該熱卻不熱,睡覺的時候幾乎得蓋被子,那麼到了臘月年關的時候,農民們就會無米可下鍋了!就會餓肚子!

這句話在從前是非常有道理的。人們會根據六月份的氣候條件,早早的打算好如何應對艱難的年景!

農民們常說,“好過的日月難過的年。”舊社會,每年臘月是農民們最難熬的日子,清黃不接,門頭差事又多,農民們的生活只有依靠土地的收入。六月該熱不熱,一年的收入又泡湯了!到了年關,卻連吃的都沒有啦!又得向地主借,寅吃卯糧,又是一個壞年景!

那為什麼六月不熱就會影響收成?因為農曆六月,正是大多數農作物果實灌漿時候,溫度過低,積溫不夠,灌漿就不好,自然會減少收成!

現在條件好了,這句話就有了一苦思甜的味道!“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現在物流交通調用都及時而發達,無米下鍋這樣的極端情況,應該是再也不會發生了。但老輩人總結的農諺俗語於我們卻還有積極的意義,讓我們學會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從容應對生活中的各種艱難挫折!

你認為呢?

【關注村姑說村事,我們有緣再相會。】


村姑說村事




新年轉好運1336919


農村諺語“六月裡蓋被,十二月無米”:就字面而言,就是告知如果六月天該熱的時候不熱,莊稼收成就會很差,打得糧食吃不到臘月青黃不接了。


分析應該和“立秋”(時間)早晚有關,如果立秋較早,在六月便立了秋,天氣涼得早,很多農作物的生長受到影響,收成不好,糧食不夠吃的,吃不到臘月也就可以理解了。

農村生活的人都知道,有節氣(按照二十四節氣)管著,立秋之後不久,天氣就會轉涼。縱使天氣再熱,晚上也會明顯涼快很多。


如果立秋早,六月裡晚上天涼(蓋了被),那麼很多農作物的生長都會收到影響了,收成自然不好。如此說來,六月裡蓋被,十二月無米那就好理解了。跟著差不多意思的還有一句,“六月立秋、兩頭不收”。

我的老家魯西北農村,農曆六月恰是夏玉米“拔節—抽雄”生長的時候,需要一定的高溫和溼度。還記得小時候,六月裡熱得難受,父親就會說,熱點好啊,熱了棒子(玉米)才能長。最好是晚上下雨,白天響晴。


農民喜歡“秋熱”,秋熱對莊稼好啊,更適合作物生長。當然,也不是說越熱越好,畢竟授粉期的玉米如果遇到長時間超過35攝氏度高溫,就會影響授粉結實。

這些傳統的農村諺語,是古代農民在長期勞動中對氣象規律的一種總結,都有一定道理。不過也是有地域限制的,二十四節氣一般適宜於黃河流域的農耕,“六月裡蓋被,十二月無米”,也同樣在黃河流域能說得過去。


歡迎關注“漫行草木間”。草木心,鄉間味,細細品,漫漫行。

漫行草木間





張君仁2


農村諺語“六月裡蓋被,十二月無米”:就字面而言,就是告知如果六月天該熱的時候不熱,莊稼收成就會很差,打得糧食吃不到臘月就青黃不接了。

分析應該和“立秋”(時間)早晚有關,如果立秋較早,在六月便立了秋,天氣涼得早,很多農作物的生長受到影響,收成不好,糧食不夠吃的,吃不到臘月也就可以理解了。


健康一線


呵呵,現如今這句說已無用了,東北都種大米了,眾觀世界六月蓋被睡覺多的是,十二月無米中國中泰邊境種米的地方多的是。幾百年前的環境和現在都在變化之中。其實這就是以前農民二十四節氣的諺語,。


老每123086580


農民說這話為老古語,過去不向現在較通發達,過去到京城考試都是步行,提前幾個月就開始走,老百姓說的都是指農曆,6月心必須熱,過去種稻是種雙季稻,要不農民在雙搶時,又要割,又要栽,忙,不熱的話糧食不長,一熱地裡粧稼長的快,好收成,大豐收,有錢有糧,到年關有錢過大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