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以後銀行都沒有保本型理財了,那麼哪家銀行的非保本型理財保險一些?

東皇蒼狼


自從2018《資管新規》的出臺,打破了剛性兌付,也就是要求,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所以很多以前投資保本保息的投資者很茫然非保本的產品是否有保障?哪種產品,哪個銀行的產品更安全可靠呢?



其實現在市場上仍然有保本保息型產品發行。雖然出臺了新規,但也給銀行兩年多的過渡時期,所以近期還是可以購買到此種產品,但此種產品會慢慢退出金融舞臺。

銀行的理財產品分為兩類:一類是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一類是代理銷售的理財產品。銀行自營理財產品分為三類:保本保息、保本不保息、不保本不保息。下面著重介紹一下不保本型理財產品。對於不保本不保息的理財產品,在銷售前會告知你相應的風險,並在你購買時,讓你簽署合同,承認知道所購買的產品的相應的風險,願意承擔相應的後果。所以對於這類產品而言,一旦真的出現本金虧損,那麼你必須自行承擔後果。但即使是這樣,銀行理財很少出現本金虧損的情況,只有達不到預期收益的情況發生。



另外購買非保本型產品不是哪個銀行決定的風險係數而是由所購買的理財產品的等級決定的風險係數,PR2級以下的產品安全係數都比較高。所以在購買任何理財產品之前,不能只考慮高收益。記住年收益率超過6%的理財產品,要做好出現本金虧損的可能性;6%以內的,應該來說安全係數相對高些,出現虧損的概率相對低些。另外代銷的理財產品儘量不要購買,銀行只是提供一個交易平臺,不對其負任何責任,飛單情況比較多。


坤鵬論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根據目前的監管要求,更準確的說法應當是:並不是2018年以後就沒有保本型理財,而是原則上過渡期(2020年底)結束後就應該沒有保本型理財。


2018年4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和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佈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第二條和第六條明確了“打破”剛兌的要求:如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要向投資者傳遞“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理念,打破剛性兌付。

其次,《意見》第二十九條中明確表示:過渡期為發佈之日起至2020年底。過渡期內,為接續存量產品所投資的未到期資產,維持必要的流動性和市場穩定,金融機構可以發行老產品對接,但應當嚴格控制在存量產品整體規模內,並有序壓縮遞減,防止過渡期結束時出現斷崖效應。

關於哪家銀行的非保本型理財保險一些?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是不是說,相對而言,國有五大行和12家全國股份銀行品牌、聲譽較強,就可以優先考慮呢?但非保本理財產品的選擇並非如此簡單,主要還需要考慮以下幾點。

第一,識別理財產品的主要風險。

風險指標包含多種:市場風險,該類風險跟理財產品的投向有關,例如投資債券的某一理財產品,在債市熊市中可能會出現價格下跌,這可能會影響到後期債券出售的淨值也出現下降;信用風險,假如投向信用債的某理財產品,發行該債券的企業出現違約、破產等情況導致不能到期兌付,也會導致理財產品淨值下跌;流動性風險,該類風險主要發生在理財產品的存續期間,投資者出現急需使用資金,從而面臨不能提前贖回理財資金或者以較低的價格變現所產生;政策性風險,該類風險因國家政策產生,例如政府出臺了銀行理財相關法規,導致銀行理財產品無法正常繼續運轉,甚至出現淨值下降等損失;其他風險,例如戰爭、自然災害等出現,導致理財產品的投資、兌現等無法正常進行。

第二、非保本理財產品需要關注風險層級。銀行理財不僅有風險,在目前的風險管理框架中,還有五個級別劃分,風險從小到大分別是:R1(謹慎型)、R2(穩健型)、R3(平衡型)、R4(進取型)、R5(激進型),一般認為的低風險投資主要是R1和R2兩種產品。商業銀行會對發行的理財產品會進行風險評級,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前也會進行客戶風險評級。建議尋找風險層級跟自己風險偏好相符合的理財產品,避免購買超過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

第三,對底層資產進行識別,做到定期跟蹤。《意見》的頒佈,商業銀行將會從過去不明確公佈非標資產狀況轉向理財產品相關信息向投資者明確公開,逐漸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理財產品所投資的主要大類資產以及風險都必須在公告中披露,這對於投資者來說是非常有利的,尤其是對於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狀況,必須特別關注。

此外,理財產品的存續期間會定期發出報告或者一些重大事項的披露,投資者需及時跟蹤這些信息報告,做到對自己投資的產品能有動態的把握。

最後,對於那些承諾畸高收益、故意隱瞞產品的信息、投向不明等情況,投資者要提高警覺,防範“飛單”、“虛假理財”等情況發生。一方面,可以在中國理財網等行業網站上隨時查看一般個人類理財產品信息並進行產品對比,也可輸入準確的理財產品登記編碼或產品名稱,核實理財產品是否為銀行發行的正規理財產品。另一方面,要提升自身的投資專業知識和風險識別能力,不要過於依賴或輕信某些個人或者團體。


巴曙松


先說一點,2018年並非沒有保本型理財產品了,確切的時間應該是2021年起才會沒有保本理財。

雖然今年銀監發佈的《資管新規》中要求:“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 但並非說直接取締,而是給了一個約兩年半的過渡期,時間截止到2020年。所有目前市面上仍發售了不少保本型理財產品。

不承諾保本就不安全?

其實目前我們買的理財產品,基本還是和以前的銀行理財產品一樣,只不過對外不能說保本了。我們看一組數據,截至2017 年底,我國非保本產品的存續餘額為22.17 萬億元,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75.05%;保本產品的存續餘額為7.37萬億元,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24.95%。因此在我國發行的產品主體一直都是非保本理財,過去這麼多年,大家有感覺非保本理財就不安全嗎?


2018年第一季度,我國的封閉式非結構性(中低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型產品共有23087款到期,其中公佈了到期收益率的產品有13908款,公佈的產品中僅有6款未實現預期最高收益率,且整體差額僅有0.1個百分點。

另外本季度結構性產品(高風險)共1830款,其中公佈了到期收益率的產品有763款,公佈的產品中206款未實現收益區間中間值的產品,比例較高。因為數量眾多,我們不在一一羅列。

因此,雖然銀監不允許銀行在承諾保本理財,但銀行的非保本理財仍是我們做理財投資時,低風險產品中一個最佳的選擇。

哪家非保本理財安全點?

銀行理財產品最主要的是看產品的風險層級,而不是看哪家銀行,比如,整體理財能力上,工行的能力肯定高於農商銀行,但是具體到產品上:工行的結構性理財風險度肯定高於農商銀行的非結構性理財產品,所以購買理財第一要看產品的風險等級,第二才是看銀行,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結構性理財主要投資於匯率、指數、利率、現貨等高風險產品,而非結構性產品主要投資於債券類資產、現金及銀行存款等,全部度完全不是一個層級的產品。

如果一定要看銀行理財產品的綜合能力排名,那麼可以參考普益標準,這個在業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及認可度,下圖是2017年末最新的一期全國性銀行的理財能力排名,但我個人認為,整體上其實各家銀行的差距並不大。

總結

現實中基本所有銀行都出現過理財收益率未達到預期甚至虧本事件,但這些主要出現在高風險產品中(虛假理財及飛單另說);購買理財最關鍵的是要看產品說明書,可以這麼說吧R3級別以下(5%以內的收益率)的產品,跟保本其實差不多,就像餘額寶也不承諾保本保收益,大家懷疑過它會虧損嗎?所以銀行不承諾保本,並非說理財就再也不安全了。

而無論我們在怎麼調侃銀行也好,不可否認的是,它仍然是這個市場中,最為專業的金融機構。


鯉行者


沒有就不要買,不然虧了找誰賠,如果投資方跑路,是不是血本無歸?

銀行為什麼不敢保本,肯定是知道有風險,才不敢保本,風險要買理財的人負。

如果這樣,還不如自己找項目投,虧了也知道為什麼虧了。

銀行的理財產品都是不透明的,不會告訴你投給誰,會不會有風險,都不敢打保票保證收回投資。

等於在忽悠投資者,用你的錢去投資,風險還是你的,虧不虧不敢保證,可卻賺了對方手續費,只賺不賠。

現在經濟不行,互金天天曝雷,說明投資環境很差,不比前幾年,才不敢保本。


光芒萬丈34957


2018年以後銀行沒有保本理財是不對的,而是從2018年開始,銀行的保本理財逐漸減少,這個過渡期會持續兩年時間。

這是由今年發佈的資管新規所規定的,大意是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且不再承諾預期收益,而是向淨值化管理轉變。

除打破剛兌,銀行理財也降低了門檻

緊隨資管新規之後,我國又出臺了理財新規,將以往公募理財產品只能投資貨幣市場的監管放寬,可以投資公募證券投資基金,擴大了理財產品的投資標的。同時降低了投資門檻,其銷售起點由5萬元降低至1萬元。使得更多投資者可以選擇銀行理財產品,擴大投資品種也會為投資者帶來更多收益。

銀行理財風險也有分級

銀行理財產品會按照風險高低分為五個等級,其中R1、R2為較低風險,R3-R5則為中高風險的理財產品。雖然銀行理財產品將打破剛性兌付,但分級仍然不會變化,依據風險等級作為產品選擇的指導還是比較科學的,低風險理財的投資標的多集中於貨幣市場,以及債券、票據等固定利率產品,即使打破剛性兌付,發生虧損的可能性也比較小。

投資均有風險,根據風險承受能力進行選擇

投資者在投資之前,銀行都會要求投資者做一份投資者風險能力測評,根據風險承受能力將投資者分為五個類型,投資者一定要明確自己的風險偏好,如果是偏好穩健收益的投資者,要看好理財產品的產品分級,選擇較低風險等級產品,可以很大程度保證穩健收益。

以上就是銀行理財產品發生的幾點變化,從中可以看出,投資者要轉換投資理財,不能再“閉著眼買理財”,而是要對理財產品的投資標的、風險等級等情況有全面瞭解,購買適合自己的產品,只有這樣,即使銀行理財不再承諾保本,也能夠最大程度的保證投資安全。


度小滿金融


主要看收益率,如果收益率太高了,肯定會有風險,如果收益率不高的話,那就還好 。只要記住收益跟風險是成正比的就可以了, 並且銀行的理財一般收益率都不會太高 ,年化6%左右就可以了 。如果超過年化8%,那麼就有很大的風險 ,如果低於4%,那麼也沒多大意思,還不如存餘額寶 ,基本上就這個情況。

銀行理財主要是看資金量,如果資金量足夠大的話,收益率還是很高的,如果資金量小的話,一般收益率都是固定的 , 唯一會出現的問題就是能不能達到預期收益率 ,銀行宣傳的預期收益率 ,一般都是能達到的, 如果達不到銀行也不敢宣傳 ,有時候沒有達到預期收益率,都會被客戶鬧的雞犬不寧,所以銀行在這方面還是很保守的 。

在銀行購買理財,一定要認清楚是銀行本行產品還是代銷產品 ,本行產品可能稍微靠譜一點,代銷產品收益率高一點,但是銀行要收取賬戶管理費 。


王龍說財


保本這個詞其實就是一種誤解,在投資領域不存在所謂的保本,不論從前、現在還是將來,都沒有,區別不過是風險大小。所謂的保本只是說風險非常低,發生虧損的可能性很小,趨近於零風險,我們習慣稱為保本罷了。

新資管規定取消保本理財這一說,並不是說產品性質本身發生變化,而是規範金融市場,金融領域投資理財本來就沒有保本這一說,只是更加客觀讓大家瞭解而已,以前有的理財產品依舊,並不會因此改變,我們需要關注的是產品風險,以及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

如果風險承受能力低,可以選擇低風險理財,比如國債,貨幣基金,逆回購,相對普通儲蓄收益高,但風險又相對較低。

我是Roseview財經,更多問題敬請關注,歡迎一起交流討論,希望對您有幫助。


Roseview財經


題主的說法存在一定的問題,資管新規落地以後以後,銀行確實不能再發行保本型理財產品,但是存續期為2年,截止到2020年底前依然可以發售保本型理財產品。另外,非保本型理財產品雖說不保本保息,但是安全性依然較高,到期以後都是按照預期收益率進行本息兌付的!

  • 國有銀行安全性最高

目前國有銀行一共有六家,分別是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以及交通銀行。國有銀行的特點在於實力雄厚、國資背景、知名度高,各方面都是同業當中的佼佼者,它們發售的理財產品安全性肯定也是極有保障的,大家可以放心購買!

  • 風險控制靠前的銀行安全性相對較高

1.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

排名前五的分別為招商銀行、中國光大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和華夏銀行。

2.城市商業銀行

前五的分別為江蘇銀行、北京銀行、南京銀行、包商銀行以及寧波銀行。

3.農商行或者農信社

前五分別為武漢農村商業銀行、青島農村商業銀行、北京農村商業銀行、廣東順德農村商業銀行以及山西河津農村商業銀行。

綜上所述,2018年保本型理財產品依然在售,但是截止到2020年底就會全部取消。到時候銀行發行的將全部都是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選擇一家安全性較高的銀行機構是明智之舉!


銀行小學生


銀行不推出保本理財是趨勢。

為何取消保本型理財

以後的市場環境不是特別好,銀行本身也不敢打保票說以後的理財一定保本了,所以很多銀行逐步取消了保本型理財。而且對於很多保本理財來說,銀行甚至會貼錢進去,補利息差,因為現在的環境,投資什麼都不穩定,不一定會產生收益,所以取消保本型理財,銀行發行非保本理財顧忌沒那麼多,投資收益會比較多,所以大規模推出銀行非保本理財。



非保本理財哪家好?

越大的銀行越好,非保本理財每期都會有改變,不能單獨得說哪家好,每家行都會拿出之前沒有虧過本的案例來說事,但是越大的銀行擁有的資源,人力會越多,對於投資標的把控能力會更加強,所以越大的銀行會越好。

建議

建議去購買銀行或支付寶寶寶類產品,這類產品收益相對來說高點而且風險較低,隨時支取,購買方便,使用靈活。



關注銀行小狗,帶你揭秘更多銀行內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