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些皇帝駕崩后妃子們要殉葬,殉葬時妃子們是直接被活埋還是先處死後再下葬?

哥低調至今


殉葬是古代帝王將相等社會頂級人物的死後享受的殘忍要求和實施內容。他們行將死亡時,要他們喜歡的人跟著來,一起死。凡點上名的,他的後繼者"謹遵遺命",強迫那些名單上的男女死亡,然後埋在"先人闆闆"的主墓附近。又稱陪葬。

據史籍記載,這一醜陋的反人類的殘忍的惡習在遠古經夏商周而至秦,再過漢唐宋元,至明初又成一高峰,清初康熙皇帝下詔廢止才逐漸煞住,但仍沒絕跡。

夏商就不說了,殷墟里有坑為證。"春秋五霸"有關於秦穆公該不該是五霸之一。《史記》明確記載不是。因為此公大搞"人殉",又叫"從死″。他有功於秦國不假,益國十二,開地千里,稱霸西戎,連周天子都嘆贊而送他一個金鼓,表示紀念。

秦穆公死後,按他生前的要求,殉葬的一百七十七個。賢良能臣如奄息,仲行等都在行列。結果呢,"不為諸侯盟主",秦在長時間不能東進一寸。致使晉國又強,奪了秦河西地。秦獻公(秦孝公父親),看到從死的惡劣影響,廢止殉葬。但僅是在秦國這一局部地區。

殉葬依舊根治不絕,到了明朝時,又興盛起來,皇家的領頭作用,讓許多無辜陪葬,實在慘絕人寰。

這裡說一個朱棣死後,宮中是怎樣讓殉葬嬪妃告別那些活人的。明成祖入葬長陵時,先有孝仁文皇后徐氏。後有十六位陪葬的妃子入葬陵園。據朝鮮《李朝實錄,世宗莊憲大王實錄》記載,殉葬的時候,妃子們先去一個庭院內赴宴,宴畢,引入殿堂,殿堂內放有一個小木床,正對木床上的樑上繫好索繩,女人們知道就要死去,立刻痛哭起來。在別人的強迫下,一個接一個地走上小床。把頭伸進繩套,之後,別人就抽去腳下小床,她們懸空繫頸便一個一個地被活活吊死。朱棣的太子仁宗朱高熾在她們進殿前,還假惺惺地與她們告別。有一韓姓朝鮮妃子,哭著求仁宗,說她奶媽黑金年老,希望送她回去。仁宗連連答應。韓妃把頭伸入索套,對奶媽說,"娘,吾去,娘,吾去",後半句未完,小床己抽開,雙腳亂蹬……

至到宣德十年明朝才讓奶媽黑金等五十三名朝鮮女婢回去。妃嬪殉葬的慘狀才被朝鮮官方記載下來。而其他文獻鮮有記載。





劉一千五


古代的殉葬制度是封建社會一整套吃人環節上的重要一環。(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想要弄明白古代皇帝駕崩後,後宮妃子殉葬是直接被活埋還是先處死再下葬。

其實這裡面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哪些後宮妃子需要殉葬?因為自殉葬制度產生以來,就沒有完全將後宮妃嬪統統殉葬的先例,因此這就需要做一選擇,選擇不是隨便做的,而是有一定的程序和標準。

再一個,是先處死再下葬還是直接丟進陵寢,任其自生自滅?

先說第一個問題,哪些身份的後宮妃嬪會被安排殉葬?第一類就是被打入冷宮的後、妃、嬪,這類人幾乎是殉葬的標配,因為她們是整個宮廷存在感最不強的一批人。

不但不強,還因為得罪了人,礙著別人眼了,雖然被打入冷宮的女子,很難再有翻身的機會,但對於她們的競爭對手來說,卻仍然是骨鯁在喉,只有死人不會生事,只有死人才會保守秘密,因此這部分人基本上是必死無疑。


再一種失寵的後宮女子,這類后妃嬪雖然不至於被打入冷宮,但已經被邊緣化,存在感不是很強,也可能被弄去殉葬。

其實還有一種,那就是比較得寵的。雖然一時得寵,奈何肚子不爭氣,沒有生下一兒半女,這類人在殉葬制度發生的朝代,往往也是比較危險的,生前就“集萬千寵愛於一身”,這種人若是陪著皇帝下地獄,先帝肯定高興。

最後是宮女,宮女是皇宮中最可憐最沒有地位的一個群體,他們看似是王的女人,其實就是犧牲品,宮女的殉葬數量視皇帝的喜好而定,但肯定不在少數,後宮妃嬪殉葬的越多,相應的陪葬的宮女越多。

至於說是先被殺死再下葬,還是直接殉葬。

其實道理很簡單,如果是活人殉葬,在陵寢的氧氣被消耗完以前,估計這幫怨氣很重的人,能把皇帝的屍體撓個稀巴爛。

但這並不排除活體殉葬,那就是被封閉在特定的墓室。

當然大部分還是被殺死後殉葬,簡單直接點的刀兵相向,溫柔點的白綾三尺,還有毒酒一杯的,死人陪死人的還是比較多一些的!


歷史三日談


在古代封建社會,妃子,宮女,奴才的命根本就不值錢,比如在秦始皇的時候,焚書坑儒的事情大家都聽過,而且在秦始皇死了之後,陪著殉葬人不計其數,其中有秦始皇在世的時候的妃子,還有很多宮女,可說是慘絕人寰。



那這些妃子陪葬的方式究竟怎樣的,是先弄死呢?還是直接活埋呢?我們印象中很多事活埋的,這應該比較普遍,但是,還有比較獨特的。

有一種是灌水銀,這種比較殘忍的手法,其主要目的是保護這些妃子的屍體,不讓他們腐化,古代的人相信天神,說人死之後還有鬼魂的,所以為了讓皇帝死了之後變成鬼魂還有人陪著,就想出來這樣的辦法。但是對於妃子來說,這樣的方式還算比較好的,因為在灌水銀之前會先把妃子弄暈,之後在灌水銀。



還有一種是自殺,在皇帝死了之後,宮中自然會有人去安排給每個妃子發一條白綾,作用是自己把自己勒死,但是總會有那些不想死的,那些反抗的就會直接叫人把他們弄死,然後再一起裝車,帶到皇帝的墓中去。

最殘忍也是最無情的一種就是活埋,但是做這個要點技巧,不能讓她們知道,所以就會把這些妃子用騙得方式帶過去,有的聰明反抗的就直接綁過去,等放進去之後,再由那些石匠封住,這樣那些妃子就活活的在裡面憋死。據說有的皇帝生前還留下遺願就是隻要活人陪葬,怕死人太晦氣。



據說那些古代那些建墓穴的匠師也是直接要被關在裡面的,不能讓他們出來,因為怕這些人知道機關,佈置,讓後人來盜墓。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看到殉葬,莫名想起小時候看的連環畫《一塊銀元》來,裡面曾講過一種慘絕人寰的殉葬方式。

話說有一對貧窮的夫婦,生下了一雙龍鳳胎,這對龍鳳胎長得精緻漂亮,但因家境太過貧寒,長到三四歲時,受一地主家的誘惑,把一對兒女賣給了地主家,想著孩子在地主家過得要更好。

不久,這個地主去世了,葬禮辦得聲勢浩大,隆重豪華,一條街熙熙囔囔都是圍觀的人,這對夫婦鑽進人群一看,自己一對龍鳳胎兒女也坐在靈車旁邊,跟以前一樣五官精緻漂亮,看著那稍微紅潤豐盈的臉蛋,夫婦兩欣慰不少。可是越看越覺得孩子不對勁,這對孩子的表情一成不變,眼光呆滯無神,夫婦兩在底下叫喚,毫無反應。後來才知道兩孩子已經被灌水銀殉葬,母親心痛到神經失常。



水銀殉葬的操作方式是在殉葬者的頭部、腳底、背部等敲開一個窟窿,然後在這些窟窿和嘴巴里灌上水銀,當然,為了讓水銀跟隨血液遍佈殉葬者全身,達到最好的防腐效果,這些操作都是在殉葬者生前進行的。

據說在朱元璋駕崩時他殉葬的妃子們也被採用此法。

當然,活埋的也有,這些被下旨殉葬的妃子們在規定的時間會被一齊驅進墓室,裡面會備有少量食物,當全部殉葬妃子進入墓室後,墓室的石門會被封閉起來,用鐵水加固,這些妃子們會漸漸死於缺氧之中。



不過古代殉葬,活埋的方式不是很多,一般都是白綾賜死或毒酒酖亡後與皇帝陪葬。比如明成祖朱棣駕崩後他的三十多個妃子被統一帶到大殿前用膳,食畢即帶入殿內,彼時殿內已放滿三十多張小木床,木床頂上的大梁懸掛著打著活結的白綾,妃子們見狀抱頭痛哭,一時哭聲震天。在腳下小木床被太監們踢掉的一刻,殿內又恢復死一般寧靜……

努爾哈赤死後,因涉及權力的博弈和皇位的競爭,多爾袞的生母阿巴亥被眾貝勒強逼殉葬,當然。也許有努爾哈赤的意思,畢竟努爾哈赤生前曾因阿巴亥和自己大兒子的私情大動肝火。阿巴亥的殉葬方式也是三尺白綾。

所以說,一入宮門深似海,偌大的後宮只有一個男人,每個女子天天在等待皇帝的臨幸中度過,幸運的生下一兒半女,老有所依;命苦的孤獨悔恨大半生,最後還有可能為一個形同陌路的男人殉葬,不得不讓人心疼。一嘆!


微影窺人生


歷史上,皇帝駕崩後,素有讓妃子殉葬的習俗。其中,朱元璋死後,就有46名妃嬪、宮女陪葬在孝陵,其中十幾名侍寢宮女全部生殉。

這些殉葬妃子的年歲,從十多歲到五十歲不等。活人殉葬,在殷、周君王死後就已經很盛行了,這一殘忍的制度一直到於清代康熙年間才被禁止。

那麼,殉葬的妃子到底是怎麼挑選的,哪些妃子需要殉葬,殉葬妃子又都是怎樣的死法呢?接下來,我們以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殉葬妃子,即多爾袞的生母阿巴亥入手,來進行詳細梳理。

阿巴亥是烏拉那拉氏,她是清朝努爾哈赤的第四任大妃,也是努爾哈赤最寵愛的妃子。她本是女真烏喇部首領滿泰的女兒,

12歲那年,失去父兄的阿巴亥被叔叔以“保全部落”的名義,嫁給了大自己31歲的努爾哈赤。

因為容貌清麗加上溫婉賢淑,阿巴亥剛剛嫁給努爾哈赤就得到了非同一般的寵幸。1605年阿巴亥為努爾哈赤生下了第十二子阿濟格,1612年,阿巴亥又生下了第十四子多爾袞,兩年後,阿巴亥又生下第十五子多鐸,母以子貴,十年就生下三子的阿巴亥被努爾哈赤視為心肝。努爾哈赤尤其疼愛阿巴亥所生的14子多爾袞,而且大有傳位於多爾袞的意思。

然而也正因為此,阿巴亥被迫捲入了宮中的權利之爭波濤洶湧,愛新覺羅氏家族的權利之爭禍及阿巴亥,在黨爭中,阿巴亥甚至遭受過汙衊,但好在努爾哈赤一直站在身邊保全她。但努爾哈赤畢竟年老了,1626年,86歲的努爾哈赤病逝了。努爾哈赤病逝時,僅有阿巴亥陪在身邊,故立儲之事陷入迷局。

隨後,失去汗王庇護的阿巴亥被皇太極為首的諸王威逼,他們宣稱先王遺詔讓阿巴亥殉葬。阿巴亥當然知道汗王不可能讓她殉葬,於是她拼命辯解,但皇太極等絲毫不肯退讓。

前面我們講到,

殉葬時的妃子是有選擇的,並非只要是妃子就需要在皇帝死後殉葬, 那麼到底是怎麼規定的,身為大妃的阿巴亥是否應該殉葬呢?

我們來看王士禛《池北偶談》裡的記載,在此書中,王士禛寫到:八旗習俗,多以僕妾殉葬。另外,根據記載,一般生育子嗣的妃子,一般情況下都不需要殉葬,因為她們還負有養育皇室的重任。再回過頭來看阿巴亥,她是正妃,並非僕妾,同時她還生育了3個兒子。所以,按照禮制:阿巴亥不應該殉葬。

但阿巴亥最終還是在皇太極等的逼迫下,背叛殉葬了。她之所以如此,也是出於保全她三個兒子而考慮的。


古代的殉葬,一般有四種死法。

第一種是毒酒

這種死法十分溫和,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讓她死亡,擔任辦事的會將受害者的遺言直接記載上去,他們會選擇請他們吃飯,死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經選定為殉葬者,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大多是的無聲無息得死去,這其中沒有恐懼感。

第二種是上吊

第二種我們在電視劇裡經常見到,通常上吊殉葬又被稱為“白綾殉葬”,通常會有一位太監,手捧白綾走到你的面前,將其一切的妃子全部集合一處,他們下命令讓妃子直接上吊,太監會去勸導她們,這是和皇帝去享福。在這期間,如果嬪妃不肯的話,太監就會直接踢掉板凳,讓她們魂歸西天。

第三種是活埋

這裡的活埋和通常意義上的直接活埋是有區別的,它是指在下葬的時分,將殉葬的妃子們直接推入墓道里,讓她們在這裡等死。一般情況下,因為墓道封鎖性極好,所以這些殉葬妃子沒有逃脫的可能。個人認為,這種方法相對而已是非常殘忍恐怖的。

第四種是水銀殉葬

這一殉葬法,是患有焦慮型人格障礙的朱元璋皇帝發明的,大概也只有擁有此種人格障礙的人才能發明出這樣殘酷的殉葬法。具體是:先將殉葬妃子麻醉,再將其腦袋撬開一個洞,將其身體全部灌滿水銀,或許從受害者嘴巴直接灌進去,這樣做的原因是:水銀有很強的防腐性,此法可以讓死者身體永遠都不腐朽。


再回到阿巴亥殉葬時,因為她身份尊貴,是大妃且生前深得汗王寵愛,所以,她的死法也是最大限度地保全了尊嚴:白綾賜死。


可嘆,阿巴亥死前,哭求皇太極讓她見一見愛子多爾袞再走,但這一要求被皇太極當即拒絕了。一來,皇太極怕時間越長越容易生變,二來,怕阿巴亥和多爾袞說什麼不該說的話。所以,在努爾哈赤新死後不久,這個剛剛失去丈夫的可憐女子,就匆匆追隨努爾哈赤而去了。當時,阿巴亥年僅55歲。


奇扒公式


活埋和處死哪個更慘?如果可以自由選擇,你選哪一樣?我會選死後殉葬。

殉葬是一種愚昧、落後、反動、殘忍的制度,歷史極為悠久,尤其盛行於奴隸社會。

奴隸社會時,奴隸完全沒有人身自由,都是奴隸主的私人財產,跟阿貓阿狗、鍋碗瓢盆之類沒啥區別,所以經常會被作為陪葬品給主人殉葬,大奴隸主的殉葬品,動輒數百人。

強迫女性殉葬,跟奴隸殉葬差不多,萌芽於父系氏族社會末期,因為在父系氏族社會,女性是完全的附屬品,跟奴隸的地位沒有兩樣。

到了封建社會,這種殘忍的習俗多少仍有殘餘。比如秦始皇死時,他的兒子秦二世胡亥覺得老爹留下的女人不好處置,於是下令但凡沒孩子的,全給老爹陪葬,可謂殘忍至極。

但這種不人道的制度秦漢後基本就消失了,因為這種制度是反人性的。

不過到了明清時期,這種殘忍的制度居然又死灰復燃,大行其道。

明清兩朝,封建專制和獨裁統治達到頂峰,皇權得到前所未有的強化,妃嬪殉葬作為皇權的一種表現也大行其道,一向以對貪官狠辣,對百姓仁慈印象示人的明太祖朱元璋首次重啟殉葬制度。

在老朱的帶動下,後面的皇帝紛紛效仿,明英宗以前的太祖、成祖、仁宗、宣宗、代宗時期,每一個皇帝死了,都要讓未生育的妃嬪殉葬,以至於成了“祖宗之法”,歷代沿襲不變,直到明英宗死時才被廢除。

有數據統計顯示,明太祖朱元璋死後,殉葬嬪妃38人;明成祖朱棣死後,殉葬嬪妃30多人;

明仁宗朱高熾死後,殉葬嬪妃5人;明宣宗朱瞻基死後,殉葬7人;明代宗朱祁鈺死後,殉葬人數不詳。這5個皇帝加起來,殉葬嬪妃接近100人!要知道,這幾個皇帝大多是以明君形象示人的。

清初時期,殉葬又開始抬頭。清朝前幾個皇帝,如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清世祖福、睿親王多爾袞死後都有妃嬪殉葬,因為滿清要營造這樣一個氛圍:妻妾殉夫是“烈女節婦”的表現。

這個惡劣的習俗直到康熙時期才被終結,這是女性地位提高至關重要的一步。

明清時期的嬪妃殉葬,處死最常見有三種方法:

第一種是毒酒。

這種死法比較溫和,因為毒酒是立竿見影,死的快,沒有多少痛苦,痛苦一時就解脫了。

第二種是上吊。

有時是自己拿三尺白綾上吊自盡,有時是由太監動手,直接勒死。別管哪種方法,都不心甘情願。

第三種是活埋。

活埋是大規模殉葬的常見方式,殉葬者被推入墓道,活活餓死或渴死,不如處死來的痛快。

綜合來看,嬪妃殉葬只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習俗,大多數時期是被禁止的。即便偶有殉葬,也都是先處死後殉葬,活埋實在是太過慘無人道。
這正是:生前未曾承恩寵,死於殉葬不瞑目,一入皇宮深似海,香消玉殞幾人憐?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人殉雖然廢除比較晚,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就為社會所憎惡。漢之後廢除,到了朱元璋時期又得到一段時間回覆。

漢之後對於殉葬的人來說,大部分都是處死後在陪葬,活人殉葬的情況比較少見,但是依然有,不過通常為地位低下的宮人,至於皇帝的妃子還是比較仁慈,自縊或者絕食、鴆酒。

明朝時期的殉葬

昔 始皇 為冢,斂天下瓌異,生殉工人。

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序記載" 殷王或高等貴族的墳墓,也有不少的生殉和殺殉,……",商周時期生殉還是比較普遍。

朱元璋時期,中原一度式微的殉葬又被重新用起來。《彤史拾遺記》記載,“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有人說這十幾個侍寢過的宮女是生殉。

明成祖時期,有30多個嬪妃被逼殉葬。

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掛繩圍於其上,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

可見明朝時候的嬪妃殉葬,是先處死,而不是生殉的方式。有生殉情況也是地位比較低下的宮女之類,而不是有位份的妃嬪。

人殉,其他答案說的差不多,簡單介紹一下人牲、人祭與人殉

上面說的人殉,可以看出,人殉的目的是為了讓死者到了陰間繼續享受殉葬人的服務,所以選擇的都是一些親近的人,比如寵臣、妃嬪、宮女等。

人祭,比較容易理解,有個祭字,跟宗教肯定脫離不了關係。南蠻、羌胡、迦太基人、以色列人等都有過以頭生子女或孩童作祭品的習俗,有的還要把獻祭過的食物吃掉,據說可以保佑家庭獲得豐收、人丁興旺等。

聖經中上帝曾讓亞伯拉罕獻祭以撒。

人牲,顧名思義,就是把人當做牲畜。有些墓室有大量的人骨,很多人會認為,殉葬了很多人,實際上,可能很多事人牲而不是人殉,比人殉地位還要低。很多時候人牲也會如同牛羊等牲畜被遺棄用來祭祀先祖或者圖騰等。

人牲人殉,即用人作為祭祀的犧牲或墓中的殉葬器,一般使用戰爭中的俘虜、被征服部落貢納的青年男女及兒童或由此而形成的奴隸。

很多墓坑中發現大量散落不全的屍骨,不一定就是人殉,有可能是人牲進行人殉,這種情況下自然不必考慮死的得體。

頭都被砍了,肯定不是親近人人殉


妖鬼雜談錄



中國歷史上,人殉制度可謂源遠流長。

早在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之時,就出現了人殉這一制度。在殷商周時期,人殉的習俗更是達到了一個鼎盛高峰。《墨子·節喪》中道:“天子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所以,人殉非王侯將相不能享受也。

古來帝王貴為九五之尊,上天之子,其葬禮乃是一場盛大的殺人禮宴。據記載,殷墟侯家莊商王大墓中有164具殉葬者的骸骨;商王妃婦好墓有16人殉葬;曾侯乙墓有21具殉葬者的屍骸。周幽王墓中發現百餘具屍體;秦穆公死時,殉葬人數多達177人!這裡面不僅有宮女、妃子,還有太監、大臣。



結束生命的方式有很多種,在人命如草芥,毫無人權概念的等級社會,殉葬之人最大化地為死人服務才是統治者所追求的。

砍頭是最直接的結束殉葬者生命的方式,速度快,痛苦少,但是不能留得全屍,就不能完美地到另一個世界侍奉死者。

為了能讓皇帝繼續享受在陽間的榮華富貴,還有縊死、毒死、活埋、灌注水銀、放血……無所不用其極的方式。

縊死殉葬。有的宮女先被縊死,然後再裝殮入棺,死狀甚慘。縊死是十分殘忍的,畢竟死亡的過程遠遠比一刀砍頭痛苦一萬倍。

毒死殉葬。還有些是被毒死,一碗“催生飯”之後,去陰曹地府繼續服侍天子。毒死和縊死的痛苦程度不相上下,死相也慘不忍睹。

水銀殉葬。

還有中民間傳聞說,給殉葬之人強行灌注水銀,水銀毒性強烈,喝了之後會立即死亡,因水銀有保持屍體不腐不爛的功效,這樣就能得到不腐之身永遠守候墓主。

活埋。另有一種,就是將殉葬者手腳捆住,擺成一定姿勢,將其“活埋”。為了讓殉葬者失去反抗能力,有時會使用麻醉劑一類的東西,讓其“安樂死”。

放血刺死。後世講究全屍,獵殺方式就是直接將其放血刺死。所以,砍頭多在早期或犧祭時才出現。對奴隸社會等早期奴隸主墓穴考古中,曾發現殉葬者的頭被有規則地排列在一起,而屍身則另擺一處,推測就是生前遭砍頭。


在漢朝,人殉就逐漸減少了,遇見開明的皇帝,無子女的嬪妃可以直接出宮,有自封王的嬪妃,就可以到兒子的封地頤養天年。

明朝時再度春風吹又起,明太祖朱元璋開此惡例,他死之時,陪葬嬪妃四十餘人,再一次掀起人殉熱。朱元璋在兒子朱爽死後命其兩個王妃殉葬,好讓兒子有人相伴。明英宗時期,人殉制度才被暫時廢除,自此後,明朝消滅了人殉制度。

在滿清帝國,人殉再次盛行。最著名的當屬努爾哈赤死後,大妃阿巴亥被逼殉葬和順治帝死之時,董鄂妃自願殉葬兩件事。

最終結束了人殉制度的是康熙大帝,他明令禁止八旗包衣佐令以下的奴僕隨主殉葬。自此,人殉這一陋習終於走到了盡頭。

一個人的死亡要拿千萬人作陪葬,這是野蠻,是醜陋,是人最惡劣的一面。但凡文明的國度,都不會如此踐踏人的尊嚴。幸好,現在已然不見。


蔡駿


死後下葬的話,皇后叫合葬,嬪妃叫陪葬,而不是叫殉葬,殉葬就是把活著的嬪妃殺死埋入地下。

人殉是人類歷史中最殘忍最愚昧的一種祭祀先祖的方式,是一種非常迷信的一種生活方式,這種方式起源非常的早,從人類矇昧時期就有了,而且所有人的民族和地區都有這種現象。

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古代人類認為人死了以後靈魂並沒有消失,而是換了一種方式重新在世界上生活,因此為了能讓自己在死後還能像活著的時候一樣享用榮華富貴,在人類社會就出現了大規模的厚葬現象。

這種厚葬方式往往會消耗一個國家大量的財富,下至有錢人,上至帝王,都會將自己省錢賺取的財富和喜歡的物品帶入墳墓,甚至帝王們在從繼位開始就為自己修陵墓,有的短命帝王死掉的時候,陵墓都還沒有修好,由此可見古代帝王們對厚葬的追求。

與此伴隨的就是人殉、畜殉現象的出現,就是將大量的活人、活畜殺死,然後依照一定的規格擺放在墳墓四周,以供墓主人死後驅使。這種現象在春秋、戰國時期發展到了極致。直到漢朝一統天下之後,才漸漸的改成由陶俑替代活人進行陪葬。

但是從古至今用活人陪葬的事情,直到明朝的時候還出現過。有些明朝的皇帝在死後,也還使用了人殉。比如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就要求自己的46名嬪妃陪葬。

這些美女一般會被直接殺死,然後放入棺槨跟隨皇帝埋入地下,殺死嬪妃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下毒、用白綾絞死等等,據說朱元璋的嬪妃基本上都是被用白綾絞死的,原因可能是為了避免在葬禮上“見血”。


落下m


封建王朝裡,嬪妃只是皇帝的附屬品,皇帝駕崩後,妃子作為殉葬品進行人殉的事件屢見不鮮。

漢武帝、明英宗、清康熙都曾下令廢除人殉制度,但是都未能徹底根除這項陋習。

至於嬪妃們殉葬的方式,每個時期都不同,最常見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自縊。皇帝駕崩後,會賜予殉葬的妃嬪七尺白綾,令其自縊後葬入帝陵。若是遇到妃子反抗,會有太監直接將其勒死,再扔進墓裡。

鴆酒。有些朝代在皇帝駕崩後,會為殉葬的妃嬪準備一杯毒酒,因為嬪妃們是代替新皇帝去伺候已故皇帝的,是有功之臣,所以新皇帝會盡可能讓其死前少些痛苦,一般準備的都是劇毒,須臾之間就能斃命,隨先帝一起葬入地宮。

活埋。相對於自縊、鴆酒,活埋就更加殘忍了。由太監將殉葬的嬪妃引入地宮,然後封閉地宮,妃子們只能在地宮裡等死。隨著空氣越來越稀薄,妃子們呼吸艱難,最後在絕望與憤怒中窒息而死。據說,這樣被活埋妃子死後怨氣極重,成為盜墓賊的噩夢,間接的守候皇陵免受侵擾。

灌水銀。有些朝代為了保持妃嬪、宮女的容貌,讓已故的皇帝死後也豔福不斷,採用了一種非常殘酷的方法保存屍體,防止腐爛。把殉葬的女子聚在一起,給她們喝下了含有安眠藥的茶水,待她們睡著以後,用刀切開頭頂一塊,順著切口將水銀灌入女子身體裡,這樣可保屍體千年萬年不腐不爛,永生永世守候著墓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