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手握几十万大军的兵权,为什么不趁机自立为王反而叫刘邦封王?

怪岛


秦腔朱春登放饭里有个说法,早饭已过,午饭未到,你来得不是时候。韩信向刘邦求封齐王的时候,面对的就是这种情况,有兵有地盘就能自己称王的时候已经过去了,称王也必须依照基本法了。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攻占了陈郡,陈郡父老劝陈胜称王的时候,理由是陈胜起兵反对暴秦,对天下有功有德,所以可以自立为王。也就是说,陈胜称王是陈郡老百姓推举的。陈胜也是秦末天下大乱之后,唯一一个以这种方式称王的人。

陈胜称王建立张楚政权之后,战国七国中被秦国灭了的各国纷纷复国,称王的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刘邦派出去掠地的大将,被陈胜册立为王,比如武臣韩广,另一种就是六国贵族遗民起兵杀死秦朝的地方官,自立为王。

但这两种诸侯王的下场完全不同。秦派章邯率骊山囚徒出关东镇压起义,陈胜很快就兵败身死了,而受益于他起义才起兵复国的六国贵族建立的诸侯王都作壁上观,并未积极救援陈胜。而陈胜册立的两个诸侯王也很快就被消灭了,取代他们的是六国贵族。

但这时候的大形势仍然是六国合纵反秦,楚国是盟主。张楚也是楚,陈胜起兵后就是以六国盟主的身份主持反秦。陈胜死后,楚国仍然是盟主,只是这时候的楚国变成了楚国老贵族项梁找来的楚王景驹,后来又变成了从民间找来的楚怀王。

后来在灭秦过程中充当主力的刘邦和项羽,都是在楚国的旗帜下战斗的。甚至包括刘邦起兵后称沛公,也是按照楚国制度做出的决定。因为秦朝的县令叫县令,而楚国的县级长官就是称公的。刘邦起兵是在沛县,杀死秦朝的县令之后,沛县父老就推举刘邦做了沛县的县令,按照楚国的制度称为沛公。

项羽和刘邦率军灭秦之后,项羽对原来的诸侯王进行了调整,将各国的地盘拆分为三四个诸侯国,比如赵国分为常山国和赵国、代国,秦国故地分为汉国、雍国、塞国和翟国。除了保留原来的六国贵族之外,新增加的诸侯国基本上都是军功封王。

项羽对诸侯国的调整引起各诸侯国的不满,加上项羽杀死了反秦时的盟主楚怀王,所以刘邦趁机从汉中杀回关中秦国故地,很快就基本上占领了秦国全部故地,并为楚怀王发丧,号召诸侯联合起来反对项羽。也就是说,刘邦通过这个方式,把楚怀王的盟主身份接过来了,他成了新形势下的反项羽联盟的盟主。

就是在这个形势下,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率兵东征,先后灭了赵国、魏国,又迫使燕国向刘邦投降,然后转兵南下,攻占了齐国故地,为刘邦灭项羽的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时候因为留下来的诸侯基本上都是六国贵族,已经没有平民出身的诸侯了,刘邦也是按照楚怀王的许诺和项羽的分封建立的汉国。

所以,韩信这时候想成为诸侯王,就只能援引项羽调整诸侯王封地时候的做法,也就是军功封王。而在此之前,刘邦还没有采用过这个做法。因为项羽是在灭秦的任务已经完成之后,才像周初的分封一样,是在成功之后的分赃,而刘邦认为自己这时候还没完成灭项羽的任务,当然不能这么早就封王。

所以,刘邦的第一反应觉得韩信这是在关键时刻要挟他,不同意。而在张良暗示之后,刘邦瞬间回过神来了,现在的主要任务是灭项羽,这是大局,不能因小失大,所以就同意了韩信的要求,封韩信为齐王。

这之后,刘邦就开始为了联合更多人一起反项羽,分封了一些异姓诸侯王,为了灭魏,又封了彭越为梁王。但到封卢绾为燕王之后,就没有再封异姓王了。因为这时候已经天下大定,刘邦已经开始筹划消灭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以夹辅王室。

总结起来就是,虽然韩信封齐王的时候坐拥三十万强兵,又占据着齐国故地,却仍然要求刘邦封自己为王,就是因为他已经错过了有兵有地盘就可以自己称王的时期,也错过了项羽以军功封王的机会,现在还想封王,又不愿意等到灭项羽之后再封王,就只能求刘邦先封自己为齐王,而且是假齐王,也就是代理齐王。


萧武


简单说,刘邦是韩信的领导,韩信想升职需走组织程序——也就是刘邦点头,否则就是谋反。而那时韩信还没有谋反之心。

韩信平定齐国后,确实有三分天下的资本。谋臣蒯通劝他自立为王,又是看相又是激将法外带谈古论今,三寸之舌都说烂了,但韩信只倏忽悸动,便下了继续效忠刘邦的决心。因为这事远没在他规划之内,他彼时的格局和站位,就是帮刘邦打天下,然后刘邦“以天下城邑封功臣”时,里面有他,并把他列为重点就行了。


自立就要和领导决裂,这个对韩信来说也挺难的。此前刘邦一直对他不错,也就是他回绝项羽的说客武涉和谋士蒯通时,反复念叨的诸如拜他为大将军,分给他兵马,以及无微不至的生活关怀。这些只在梦中才有的美事,突然密集出现且相去未远,仍在持续发酵,他很珍惜也很感恩,所以非常诚恳地请求刘邦批准他为假王,代理齐国之事。

这要求其实并不过分,而且理由也站得住脚:齐国“伪诈多变”,又与楚国相邻,没个当家做主的震不住。齐国情况确实复杂,光田氏就分了三国,而后田荣并三齐一通招呼,项羽打败田荣后又立了田假,田荣的弟弟田横又赶跑田假立了田广。韩信作为田氏之外的征服者,没个名分很难立足。南边跟楚国接壤也是事实,打败龙且大军还是不久前的事。而且齐地立王,对楚国也是一种政治——而非单纯的军事——威胁。

韩信可能真的出于政局稳定的考量,而非索要官职。之前平定赵地,他也曾报告刘邦,请求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抚其国”。龙且增援齐国时,有人出主意,说让田广召集旧部策应,可见潜在威胁仍在。而且韩信要的只是个假王,临时的,不行将来可以换。连真王都不敢要,别说自立为王了。然而别人并不一定这么想。

刘邦收到申请书,估计都没细看,便大骂韩信“欲自立为王”。彼时刘邦正困于荥阳焦头烂额,气头上发牢骚也不意外,过了就没事了。没成想张良、陈平又烧了把火,一边搞小动作拿脚碰刘邦,一边凑到耳边嘘声嘟囔——当然也是为了防止走露风声,说主公别这样,这样韩信就要生乱,还是从了吧。神秘而紧张的气氛,一下把韩信归入另类。刘邦对半路跟随的韩信一直不太信任,此前诸般之好不过是拉拢手段,二人再一拱火,就更加没了好感。所以刘邦打败项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袭夺齐王军”,收了韩信的兵权。

多年以后,在韩信最为失意的岁月,蒯通成了他生命中念念不忘的人。刘邦陈县设局,他想起了蒯通“野兽已尽而猎狗亨”的良言;被吕后和萧何诓骗被杀时,又发出“悔不用蒯通之计”的慨叹。韩信如果知道身后事,当初一定会听蒯通话的。


路卫兵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秦二世二年(前208)投奔项梁,参加反秦斗争。项梁阵亡后归属项羽,任郎中,曾多次献策,都未被采纳。刘邦受封为汉王后,韩信即由楚归汉。

(由此可见,刘邦是韩信的伯乐,韩信就是刘邦的千里马,千里马的能力是伯乐刘邦赋予的)

汉四年(前203),韩信平定了齐国全境,派人向汉王刘邦上书,要求让他做一个假齐王。刘邦此时正受困于项羽,看到韩信的书信勃然大怒。在张良、陈平等人的提醒下,刘邦改变了主意,派张良前往齐国,册封韩信为齐王。(讨封是此时韩信觉得功高,并无反意,如真有反意,一定会韬光养晦,不会过早暴露。)

这就是问题的来源,韩信手中掌握着兵马,为何不称王反而要求刘邦封为齐王?

这个问题说起来还是韩信性格决定的,韩信不是不想称王,而是他犹豫不决,总是下不了决心。这从临死时,他说出后悔没听蒯通之言可见一斑。

性格决定一切,当初韩信能受胯下之辱,就说明能忍,不到万不得已,即便是后期由王降侯,韩信都能忍受。再就是韩信只念刘邦的小恩小惠,刘邦的“披衣赠食”就把韩信的念头打消了。这也说明韩信没有远大的政治目光,所以,命中注定韩信就是“宫狗”。刘邦是驾驭“宫狗”的人。

最后强调一点,韩信的军队首先就是刘邦的军队。打败项羽以后,刘邦用突然袭击的方法收走了韩信的军队,并没有引起丝毫的震动,说明这支军队的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最高领导是刘邦而不是韩信。更为重要的是,韩信手下带兵的将领是刘邦的老部下曹参、灌婴,这两个人是刘邦早期的起义弟兄,对刘邦忠心耿耿,韩信自立为王,必须首先解决了这两个人的问题。假如这两个人反戈一击,韩信立刻就会变成孤家寡人。


秉烛读春秋


#民心思治,野心不足#

1.经过多年战乱,民心思治,渴望太平。

2.韩信及其下属,如果说没有野心,谁都不信,人必定往高处走。

3.韩信最后为吕雉所骗,仅此一点证明:韩信精于兵事,政治非其所长。刘邦早起,编了斩白蛇起义,神化自己出身,政治上树立自己合法性。中期,项羽废楚帝,失去合法性,刘邦等人,打着为楚帝复仇旗帜,集聚各界人才。

4.没有合适政治口号,想想最多打着“清君侧”旗帜,历史上,只有永乐大帝成功过。

PS:韩信已完成历史使命,早点闪人比较合适。


垚淼森焱鑫


韩信这个人那,就不是搞政治的料。当然,他是一个军事天才,可政治真的是门外汉。

什么是政治,简单说就是:拉帮结伙打群架。

要有兄弟伙给自己用啊!!!

秦末大乱,几千人的造反队伍不吭胜数,后来的反王彭越、英布都是自己拉杆子造反,有自己的基本盘的。韩信呢,先投项羽,再投刘邦。要不是萧何,他还要再投一个主公。本身就没有当老大的欲望,只想着给人打工。

刘邦拜他为大将军,他自己独立带着一只军队,先后灭掉了赵国、燕国、齐国,可以说北半个中国都是他平定的,要是其他人,早就称王独立了。可是韩信却要刘邦封他才能成王,好像只有这样才是合法的,,这样才能让人服。

为什么?只能说就算是他韩信带出来的军队,也只认刘邦是他们的老大,韩信不是,韩信在军队中没有刘邦的政治威望。

所以,刘邦有两次,当被项羽打成光杆后,立马跑到韩信军中,直接就夺了韩信的军队。韩信屁也没放一个,几十万军队也屁没放一个。

韩信这人缘混的真差呀!


故纸汇


是因为要韩信获得一个大义的名分。因为它是在汉王手下的,以汉王的名义进行的东征,他讨伐了赵国,灭掉了齐国,最后在齐国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其实韩信当时是想称王的,所以他向刘邦去讨封一个假王。当他去讨封的时候,刘邦其实已经明白,无法实际控制住韩信了,所以就顺水推舟封了他一个真的齐王,这也是出于一种无奈。

而对韩信来说,封王已经到头了,也是韩信最大的理想,他不想与项羽和刘邦三分天下,他只想做一个诸侯王。

在这里我要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即使在楚汉争霸期间。天下并不像后来人所想的,都渴望统一和建立一个稳定的帝国,其实当时社会还停留在战国时期的一种模式和思维,我们可以称这个时代为后战国时代。

比如项羽自称为西楚霸王,他没有称皇帝,而是叫霸王,作为霸王就跟战国时代一样的霸主。

而韩信的想法也是差不多的,他的想法就是封一个齐王,今后可以永远的驻留在齐国,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这个时候是不是奉刘邦为主,都不重要了,关键在于有自主的自治权。

简单的说,韩信既没有当皇帝的野心,也没有当霸王的野心,也就是盟主的野心。他的政治目标只是一个诸侯王。

当时刘邦和韩信的关系,并不像后世王朝那样,君君臣臣的关系,所以我们也不能用我们后世的一种常规的思维去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韩信首先没有做皇帝和做霸主的野心,而且他也达到了,作为一个诸侯王的政治目标。所以对韩信来说,没必要自立为王,同刘邦撕破脸皮。


历史麻辣锅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3c77000297002891835f\

嘘树开花了


这个问题要从韩信的经历说起。我们都知道韩信受过胯下之辱,早年熟读兵书,先是投奔项羽,却未能得到重用。可以说一身本领无用武之地。后刘邦提供了一个施展全部军事才能得平台。好比一个频繁换工作的人,公司老总给足权力,大展拳脚闯出一片天地,正常人都会深感知遇之恩。


这个问题可以推开,比如郭子仪,曾国藩,都是手握雄兵,为何没有选择问鼎最高权力呢?古代战争不是最能打仗的帅才就一定能最终胜利的。项羽是战术奇才,却是战略庸才。即使打赢九次战争,最后一次败了可能就是身死国灭。韩信也一样。即使短期可以实现三分天下,最后的结局还是会被刘邦一统,只是时间问题。


冬虫可语于冰


如果仅凭军事指挥能力就可以称王称霸的,在中国历史上多如牛毛,这种所谓的“兵圣”大多数只有一技之长罢了,即使一时可以称王得势也不会维持长久……

王者:能容人所不能容、忍常人所不能忍,并且会有德高望重的文武大臣自愿辅助他们。

纵观韩信其他,统兵的确一流,但称王的其他条件完全或部分欠缺,充其量也就楚霸王项羽的角色。


作茧自缚56285543


韩信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或者说没有那个胆量。有帝王胆量的人敢于几十人起家造反,这样的人虽然很多是本事不大,最终被斩。而韩信本事虽大,可天生是为老板打工的胆。当时他的军队实力很大,也听他指挥,若换了刘邦早就自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