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不能「疑」?「疑人」就不用嗎?

用人要疑,“疑人”可用

經常有人大義凜然地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為由拒絕監督管理,將自己置於制度之上。用人就不能“疑”嗎?以選人定終身合適嗎?王莽沒有篡位前一直是一位賢能之臣,和珅也清正廉潔了很多年,作為清廉幹才被乾隆提拔重用,後來才一點點成為鉅貪。聖雄甘地說:“世上的物資足以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唯獨滿足不了人們的慾望。”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說過:“權力會滋生腐敗,絕對權力產生絕對腐敗。”當和珅權位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時,除了皇帝,沒有人可以監督他、管理他時,不貪都難。失去有效監督的權力一定滋生腐敗,古今中外沒有例外。

“疑人”就不用嗎?滿大街都是有缺點或不足的普通人,自私自利是普通人的天性,人有天使的一面,也有魔鬼的一面。“疑人不用”是在沒有事實根據的情況下,全面否定一個人,結果是沒人可用。上帝創造的人都是有缺點的普通人,那些沒有缺點的天才、聖人在人才市場上找不到,據說百年才能出一個聖人。組織要做的就是通過分工、協作和監督管理,讓普通人做出不平凡的業績,揚其長避其短,將可疑的人用制度、流程管理好,做到“疑人要用”。

用人不能“疑”?“疑人”就不用嗎?

當陳平被舉薦來到漢營不久,有人檢舉說陳平和嫂嫂私通,還收受賄賂。劉邦聽後大怒,找舉薦人魏無知來質問:“你怎麼給我推薦這樣的人!”魏無知答:“您是問我有沒有能幹可做軍師的人,並沒問我誰是君子。”劉邦後來重用陳平,六出奇計,為漢室開國做出巨大貢獻。世無完人,只要用其長限其短,有缺點的人才依然能夠善用。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出自宋朝陳亮《論開誠之道》:“臣願陛下虛懷易盛,開心見誠,疑則勿用,用則勿疑。與其位,勿奪其職;任徽事,勿間以言。”由於古代通信條件差,特別是將在外的情況下,如果不信任將軍,派監軍、欽差監督將軍、懷疑將軍,那麼,就沒有勝仗可言。在這種背景下,對感覺不錯的認為可用之人就放心使用、大膽使用,在使用過程中也不必有疑慮;對感覺靠不住、沒把握、不放心或認為有問題的人不能使用。還可以解釋為:用了人就不要對人不放心,懷疑人就不要用人。

如果一個企業將“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作為用人理念,那麼,這個企業距離垮掉就只有一步之遙了!

首先,用人就必須有監督機制,任何人都不能例外,絕對權力產生絕對的腐敗。人才只有在有效監督的情況下,才能有效管理,發揮人才的價值。“用人要疑”實際上是對員工的呵護,可以防止員工犯大錯誤。其次,要防範“完美的陷阱”。企業不能要求員工完美,是人就有缺陷。企業就是要用有缺陷的員工(只要不是致命缺陷),否則,企業將面臨無人可用的怪圈。

如果企業家只相信自己,事事插手,企業家就會成為企業發展的天花板、效率瓶頸。諸葛亮天縱英才,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事,然而,他事必躬親,只落了個“出師未捷身先死”。領導事必躬親,新人難以成長,能人不願留下,結果是“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沒人可用,領導不得不繼續事必躬親,形成惡性循環。

用人不能“疑”?“疑人”就不用嗎?

在企業初創期,有多少員工,老闆一目瞭然,對員工的工作能力等方面瞭如指掌。這個時期,可以採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人才策略。

三國時期的劉備,他當然信任關羽、張飛、趙子龍,因為他只有這幾員大將,根本不用質疑。然而,當企業上規模後,老闆不得不為不認識的人簽字發工資時,這個用人原則就不切實際了。員工太多了,老闆不可能看到所有員工的業績表現、瞭解每個下屬的能力、性格和忠誠度。如果家庭包機就沒必要進行安檢,一家人同呼吸共命運;如果飛機將要承載更多的互相不認識的乘客時,就必須通過安檢保障全機人員的安全。隨著企業發展,業務規模擴大、人員逐漸增加,人才需要靠制度管理。

企業管理中要用崗位職責、流程管理、績效考核和監督機制完成對人的監督,而人才要被管理者賞識,讓管理者少些疑慮,亦需要參與管理過程中信任機制的建立和監督機制的完善,少做讓管理者擔心或者不放心的事情,積極配合企業的崗位、流程、監督考核機制,在管理系統中盡忠職守、發揮才能。如果用人不疑,規章制度豈不成了擺設了?

當企業在試用一個還不是很瞭解甚至是還不成熟的人時,“用人要疑”就非常重要。不但是企業對這個人負責,而且還把可能產生的風險降到最低。疑人要用就是在其人格、能力不確定的情況下,本著保護人才、愛惜人才,觀察他,大膽選拔和使用他,避免埋沒人才和浪費人才。

如何做到“用人要疑,疑人也用”呢?企業需要有一套合理的監督管理制度。沒有監督的權力會造成腐敗,有了好的機制和制度,壞人不敢做壞事;沒有好的機制和制度,好人也會變成壞人。但過分的懷疑,沒有制度上的空間,會導致人人自危,不敢做事。

用人不能“疑”?“疑人”就不用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