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皇陵一座都没被盗过,清朝的皇陵却被大规模地盗窃?

易水渡


清朝皇陵屡遭盗的印象大概还是源于“东陵大盗”孙殿英先盗慈禧陵墓,后盗乾隆陵墓。除了这两个人的墓穴,其余的清朝皇帝帝陵也没有好下场,其中康熙皇帝的景陵因“东陵”被盗受到波及,许多东西都丢失了,连康熙帝的最爱“九龙玉杯”也丢失了。咸丰皇帝的定陵被黄金仲所盗,随葬物品洗劫一空。同治皇帝的惠陵被土匪王绍义所盗,匪徒们将陵墓里的金银财宝抢夺一空,不过这伙人后来被抓到了,王绍义被枪决。


清朝诸位皇帝的陵墓都没能逃掉被盗的下场,就连雄才伟略的康熙墓穴都没能逃过,而明朝皇陵却没有遭到大的破坏,唯一的万历皇帝定陵被挖掘也是因为考古需要,是国家同意的为了科学研究而进行发掘的。当时这件事是由郭沫若,吴晗等人牵头进行的,不过当时受限于科技水平,定陵里面许多珍贵文物都没能好好保存下来。除此以外,明代皇陵再未受到人为损坏。


为什么同是帝陵差距却这么大?明代皇陵未遭破坏,原因在于清代,民国政府为了笼络民心之需要。清代为了笼络汉人所以对明朝皇陵大加保护,以示自己对前明的尊重,安慰明代的遗老遗少和天下的读书人。到了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早年加入洪门,洪门的宗旨就是反清复明,等到民国创立,孙中山定都南京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拜谒明太祖陵,以示自己身份,所以民国政府对明代皇陵也是加以保护。

而清代帝陵则不同,从清朝灭亡的时候就已经注定清代帝陵没有了保护,因为当时的革命人士打的是“推翻清廷”的名号,虽清帝退位的时候有《优待条例》答应保护帝陵,但正是人走灯灭,条例是在袁世凯手上签订的,等到袁世凯去世以后,中国进入军阀混战的时代,谁还有功夫关心清代的帝陵,都是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这也是后来孙殿英盗墓的原因。


一树梅花一放翁


九十年前,孙殿英在连挖了两座帝后陵墓后当即震动了天下,受到了许多人的声讨,其中反应最激烈的是满清的遗老遗少们,熊熊的怒火在他们的胸膛炸裂着,使得他们无法平息自己的气愤。


这是清朝皇陵第一次被盗,孙殿英本来是打算挖三座墓的,他先是挖了乾隆和慈禧墓,把里面的金银珠宝通通都搬得一干二净。

当时他们也打通了康熙陵墓的地道,只不过在发现康熙陵墓里面全都是积水和恶臭的时候,他们并没有继续挖下去,因为当时时间紧迫,于是他们在连挖了两处陵墓后,就撤退了出去。

孙殿英之所以能挖清东陵慈禧和乾隆的墓葬,原因就是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在和北洋政府打仗,局势非常混乱,清东陵距离北京又有一段距离,所以孙殿英才能在蒋介石指派他剿匪的时候监守自盗,挖了清东陵。


清东陵在民国、抗日战争时期没有被盗的原因

清朝的皇陵之所以会被挖,主要原因就是战乱。

在溥仪退位后,袁世凯的北洋军阀统治了北方,因为清朝是和平退位的原因,北洋政府给当时的清朝遗老遗少们很多的优待。

他们每段时间都会给溥仪调拨大量的生活费,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清东陵、清西陵的保护也是非常好的。

而在1928年最后的北洋军阀张作霖退出山海关并被炸死在皇姑屯后,国民政府统治起了关内的大片土地,虽然他们和满清没有任何的利益关系,但因为自古所有正统王朝都不会掘人祖坟的原因,所以为了道义,国民政府也保护起了清东陵。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人进逼北京一带的时候,他们也没有动清东陵,因为溥仪当时正在他们的满洲国里当着傀儡皇帝,所以他们是根本不可能会动清朝皇陵的。

清东陵的第二次被盗是在日本投降后,当时国内爆发了内战,没有人顾得上清东陵,所以清东陵被一群土匪光顾了,他们找到了曾经被孙殿英挖开的康熙陵墓地宫,进入了积水众多、臭气熏天的康熙陵墓中,对其大肆搜刮了一番。

明朝陵墓没有被盗的几个重要原因

清东陵的位置距离北京有一百多公里,并不在北京的管辖范围内,所以在战乱的时候很容易被盗,与此同时清西陵也距离北京有一百多公里,所以也有几处陵墓被洗劫了。

而明十三陵则坐落在北京周围,北京因为重要的政治影响力,所以无论发生再大的战乱,都必定有一方会入主北京,在他们入主北京的时候有重兵巡梭,即便他们没有直接派兵把守明十三陵,但也绝对没有盗匪敢在他们的眼皮底下动明十三陵,这就是民国时期清东陵被盗、明13陵没被盗的原因。

而在明朝灭亡后的历史中,李自成正忙着在北京城内抢劫官员大户们的财产以及准备出兵解决守在山海关的吴三桂,因此没有对明朝的皇陵动手。

而满清就不同了,他们为了能取信于汉人、减少汉人的抵抗,所以他们没有以侵略者的身份进入山海关,他们是打着帮明朝报仇、平息战乱的名号进入中原的,在他们的口号中,他们的身份是正统的,因此,为了保持自己身份的正统,盗墓这样的事情他们肯定是不会干的。

虽然明朝皇陵与日本人的关系没有清朝皇陵那么密切,但因为日本人当时是打着要打造一个“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是用着跟清朝差不多的套路、口号占领北京的,所以他们也没有动明朝的皇陵。


明朝皇陵没有被盗,但是却被挖掘过

不过虽然说明朝的皇陵没有被盗,但是被挖开的却有一个,这个皇陵就是明朝万历皇帝的定陵,而主持这个项目的是吴晗和郭沫若。

这次项目是郭沫若提起的,不过因为当时考古界有很多人以技术不成熟、会破坏文物的原因反对郭沫若挖皇陵,所以郭沫若才把地位极高的吴晗拉入了这次行动中,以此堵住众人的反对声。


而原本在郭沫若的想法中,他要挖的并不是万历皇帝的定陵,而是朱棣的长陵,但是因为朱棣陵墓太过宏大、太过复杂的原因,当时考古界没有挖这类皇陵的经验,所以在巨大的压力下,郭沫若决定找一个简单一点又与朱棣陵结构差不多的皇陵试试手,所以万历皇帝就悲催了。

在万历皇陵被挖开后,因为当时技术真的非常的落后,所以当时有不少文物在被氧化过后,出现了很多的损坏,而也因为数年后特殊年代的大动荡,万历皇帝和他两位妻子的骸骨被人们当众烧掉了,落得一个灰飞烟灭的下场。


如果不是当时国家的大佬意识到技术真的不到位的话,可能到时候被破坏的就不止万历皇帝一座陵墓了,因为在挖了万历皇帝陵墓后,郭沫若又继续申请起了挖掘朱棣陵墓的项目,不过被当时明智的大佬给否决掉了。

所以说明朝皇陵之所以没有被盗,是因为距离北京比较近,容易受到保护,不像清东陵、清西陵那样距离北京有着大概一百多公里,因此就没有被盗墓贼光顾过,至于很多人说的什么满汉之分我觉得是不合理的,因为土匪真的需要钱的话,他们不可能会去管你是满人皇帝还是汉人皇帝,只要有钱、他们有能力发掘,他们都是会毫不犹豫出手的,历史已经说明了一切。


孤客生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明十三陵和清朝的东陵,西陵都经历过改朝换代,也都经历过乱世混战,但是至今为止,除了明定陵因为考古发掘打开地宫之外,其余十二陵皆保存完好,甚至

远在南京的明孝陵和玉泉山的景泰陵也都安然无恙,而清朝皇陵,东陵无一幸免,而清西陵的崇陵也有被盗记录。

具体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明代皇陵自身的特点导致防盗措施非常出色

明代帝陵的深度都比较深,以目前已经打开的明定陵为例,其地宫处于地下27米的处

,如果大家没有概念可以找一栋十层的楼房做一下比较,如此深的地宫开凿难度非常大,想要盗墓难度也很大。

另外明代皇陵宝城非常大,而且墓道并不在宝城的中轴线上,想要找到墓道并发现地宫的入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一般的盗墓者来说难度可想而知。

明代皇陵位于北京这个政治中心

“十三陵”位于北京,自明朝建都以来北京始终是中国的政治中心,相对于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和位于河北易县的清西陵,位置比较敏感,盗墓后面临的风险也就更大。

明代皇陵有着先天优势

作为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正统王朝,明代皇陵有着先天性优势,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这恐怕是“十三陵”面临的最大危机。

历朝历代农民起义军盗掘皇陵的事情屡见不鲜,赤眉,黄巢都有盗墓经历,但是由于李自成在北京一共就呆了42天

,期间除了控制局势还要面对山海关的吴三桂以及关外的满清,无暇顾及十三陵。

清军入关后,由于是少数民族政权,面临着少数统治多数的不利局面,为了缓和满汉关系,对于明代皇陵清朝不但没有破坏反而进行了一番修缮,比如草草葬入妃子陵的崇祯皇帝和周皇后,就是由清廷修葺了地面建筑并命名为思陵,所以整个清朝统治时期,明朝皇陵都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

相对而言清朝皇陵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清朝灭亡后清东陵被盗掘一空,盗墓的孙殿英因为父亲死于旗人之手,所以为报父仇的理由非常充分,甚至理直气壮的将这种行为比喻为革命,其实这些都是借口,谁都知道皇陵的地下宝藏才是真正的目的。

对于很多人来说,明朝不仅仅是一个封建王朝,更是一种象征,是汉民族的象征,所以大规模的盗掘明皇陵风险太大,而普通的盗墓贼想要盗掘防盗非常出色的明皇陵难度太大,基于以上这些原因,经历了数百年明朝皇陵没有被盗成功的记录。


一点点历史


盗墓类小说近年来很火热,无形中给人的印象,盗墓很简单。要真那么简单的话,秦始皇陵早就被铲平了,武则天墓也不可能留到现在。现在人们发现一个问题,明朝皇陵大多保存完好,而清朝皇陵却被盗掘不少,这是个什么情况?待【尔朱少帅】为您细细道来:

古代盗墓分为官盗和私盗。顾名思义,官盗就是朝廷的官方行为,私盗就是几个盗墓贼组一团火就可以开工了。国人历来讲究死者为大,不管是官盗还是私盗,都受到传统道德的严厉谴责,所以大部分时候,盗墓行为都是比较克制和隐蔽的。但凡盗墓猖獗的时期,必定是天下大乱的时候,没人看管的地方。

明朝皇陵保护比较好的一个原因就是,明清朝代更替的混乱时间很短。清朝入关以后,为了显示朝廷的德行,不但没有破坏明皇陵,还对明朝皇陵进行了很好的保护。清朝不但派人保护,遇上自然损坏还花银子修缮呢,这事做得不错,本少帅都忍不住给清朝统治者点个赞。

明朝皇陵没有被“官盗”,那么“私盗”呢?为什么不去光顾一下呢?这就说明朝皇帝们聪明吧。明朝皇帝们的陵墓都在哪里?明皇陵总计15个,南京紫金山1个,北京玉泉山1个,北京天寿山13个。这位置都很显眼,在大城市里人来人往,官方守备力量很足,谁敢光天化日明目张胆去盗墓去?

就比如北京天寿山的“明十三陵”距离紫禁城也就不到五十公里,那就是在天子脚下不远处呀。谁敢去盗墓去?官盗有能耐搞,但不好意思去。私盗呢?私人团伙去那块儿盗墓,还不如说是给自己掘墓呢?保准你锄头还没落地就被逮了。其实地理位置就是主要原因。朝皇陵没有被盗的另一原因是,明朝皇陵普遍防盗措施做得不错。规模庞大的地面建筑就不说了,挖一座明皇陵,你就是挖掘机上阵也得个把月才能推光地面建筑。地下建筑就更狠了,地宫的深度普遍在地下二三十米,即使知道地宫入口,也不是半年八个月可以挖开的。

更何况,一般人也真不知道地宫入口,去明皇陵盗墓一年半载保你累死也挖不出来。有了人说了,一年不行我挖两年。我呸!你当你愚公移山呐,你当北京城和南京城都是无人区呀!

有个现成的例子,当年郭沫若考古发掘定陵(明成祖朱棣的墓)。知道什么是考古行为吗?就是官方认可的盗墓,那可是设备齐全,人才济济呀,让“私盗”团伙看了那阵容不知道得多羡慕嫉妒恨。就那样在已经知道地宫入口的情况下,还折腾了一两年都没弄利索。可想而知,想要盗墓明朝皇陵的难度了。

为什么清朝皇陵保存的不好呢?原因就是明朝皇陵的优势,清朝皇陵统统没学。清朝亡国之后的民国军阀乱战,谁也没心思保护它们。更有诸如孙殿英之类的军阀人才,直接动用军队去撬慈溪的棺材板。还有清朝的皇陵大部分在兔子不拉屎的荒郊野岭,这不是给盗墓团伙送菜么?

最后,清朝满清贵族估计是汉文化学习的不够精通,对墓葬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明朝,舍不得在皇陵方面花费银子。清朝皇陵普遍规模小、结构简单,地宫浅,这就让盗墓的难度大大降低,可便宜了一大帮子盗墓贼。怪不得好多人现在老夸清朝好呢,估计是当年挖到宝了。


尔朱少帅


明朝的皇陵并非没被盗过,像“思陵”,就是朱由检的墓,就被盗过。但总体来说,明朝的皇陵确实被盗得比较少,这有一些政治因素和自然因素在内。

清朝开始时,统治者为了彰显自己对于明朝并非侵略,而是替代接管,采取了比较强的保护措施。清朝明令保护前明皇陵,并把明朝皇族后代封邑在明皇陵附近,让他们自己看着,又重兵把守,这些政策都是为笼络汉族人心,但同时也保护了皇陵。

当然,不是说乾隆曾拆过思陵隆恩殿的金丝楠木吗?那不叫“盗”,那叫“明抢”。而且只是地面建筑,地宫部分始终都没动过。

再者,明皇陵和十三陵处于南京、北京郊区,虽说是郊区,但也并不是荒凉到数里之内都没有人烟的样子。而明皇陵修筑得也比较牢固,想盗墓,无法做到特别隐蔽,而声势一大就很容易被发现,盗墓贼由此顾忌,不敢动手。

再拿明十三陵来说,其地宫构造复杂,仅仅是找入口就比较麻烦。当初,文物部门曾想挖开朱棣的长陵的,但找不到地宫入口,只得放弃。盗墓贼想要盗墓,找入口,就得经常出动,增加了被发现的风险。

况且,相比之下,清朝陵墓的深度都只有几米,而明朝皇陵,例如十三陵,其深度超过20米,这样的盗墓难度,也使很多盗墓贼退却。军阀混战时期,盗墓的军阀们一心想要迅速得到财物,而不想再因盗墓举动增加开支,因此,也都选择盗挖比较容易探知和挖掘的陵墓。清朝皇陵都在深山之中,人烟稀少,军阀们只要对山区进行封锁,随便找一个理由,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偷偷对皇陵进行挖掘,位置偏远不易被人发现。

另外,实际上,明朝皇陵的施工时间比较长,算是比较完备的,基本上已经设想好了对付盗墓贼的各种手段。而清朝皇陵相较之下,施工比较仓促,其各代后人对于先皇的陵墓,也不如明朝皇族那么用心。不是说清朝皇陵做不到,而是他们的心思没放在这上面。

举个例子。清朝末年庚子事变,有一个叫廷雍的官员,以支持义和团的嫌疑被八国联军斩首,牺牲在保定。廷雍无头的躯干运回北京后,打造了一颗银头,合躯葬于清河镇。廷雍的墓至今没被盗,甚至无法找到。因为,据说当初建廷雍墓时,施工深挖数十米,建好之后又利用人工强行将河水改道,令廷雍墓深埋河底之下。祭扫时,只在保定城隍庙内祭祀。

清朝的皇陵要是都像廷雍墓一样,那就不可能被盗了。可是,旧皇帝驾崩,新皇帝登基,只顾着自己了,对于已经死去的先皇,意思意思就算了,实际上做得并不太用心,这才给后来的盗墓贼留下了可钻的空子。


纯钧LHGR


明朝皇陵并非一座也没有被盗,比如2016年思陵石烛台就曾被盗,还有之前康陵也曾遭受土夫子光顾,但是也都没有进入地宫,小打小闹,无伤大雅之事而已。


至于明陵为什么被盗那么少,就不得不说明朝皇帝的深谋远虑了。

明朝乃我汉人当家,再不济,他也算是我华夏的祖龙,自掘祖坟,不少下斗的土夫子还是有所忌讳的。

其次,明朝的皇陵大多在南京或者北京郊区,因为京城重地,派遣重兵把守那是理所当然,老虎屁股拔毛,非死即伤。即使是到了清朝,满清入主关内,也依然派遣重兵把守明陵,因为他们宣扬“满汉一家亲”的鬼话,为了收拢天下汉人的心,朝廷汉臣的心。


(南京明皇陵)

并且,明陵大多结构复杂,土夫子在京郊下墓,避开守墓的重兵把守尚且不易,黑灯瞎火,别说是进入地宫摸一把金,就是要让他找到地宫的入口也够呛。

即使是1956年建国后郭沫若先生带头想要挖掘明永乐皇帝朱棣的长陵又怎么样,光天化日之下,一大群所谓的专家利用当时最先进的学问与技术,楞是没有找到进入定陵的墓口,最后才退而求其次,挑了个软柿子万历皇帝的定陵捏。


(定陵挖掘)

清陵墓那就不一样了。

清朝皇帝没有把我们汉人老祖宗狡兔三窟的精髓给学到家,陵墓构建简单粗暴,把陵墓地宫入口直勾勾地杵在那,信奉寻龙点穴却邯郸学步,楞是把陵墓挪到一块,并且还挪到了远离京城卫戍的地方,满清在的时候还好,派遣重兵把守。等到民国之后,满清亡了,直接被各种三教九流的土夫子一锅端了。

位于唐山遵化的清帝陵,1928年,军阀孙殿英便将慈禧与乾隆的陵墓给端了,方法简单粗暴,直接用炸药就炸开了。


1945年8月左右,因为派遣在该地的国民党驻军北调准备内战,当地土匪张进忠与当地刁民、官商勾结,共三百多人把那的十几座帝陵都给撅了,直接把康熙大帝的遗骸抛弃在了臭水里。

归根到底来说,满清不是汉人,所以有孙殿英这样的人与土夫子如此猖狂至极,肆无忌惮。因为清陵并非祖龙,所以他们心理上没有过多忌讳,所以如康熙大帝遗骸才遭受如此令人发指的侮辱。

如果是我汉人帝陵,孙殿英敢大张旗鼓去盗,回头不被蒋介石给弄死,也会让我华夏四万万同胞的唾沫淹死、打死。


不书公子


同样为皇陵,明十三陵保存相对完整,而清东陵却被大规模地盗掘,为何差别就这么大呢?主要有三点原因,其中清东陵惨遭盗掘主要是自己作死,也算是报应。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明十三陵的选址好,明十三陵坐落于现在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距离天安门也只有五十公里,距离北京城区比较近,在众人的视线之下,盗墓贼不敢公开地盗掘;反观清东陵距离北京有125公里,直接就在河北省了,在当时是相对比较偏僻的地方,民国初年哪里盗贼横行,给了盗墓贼可乘之机。

二、不得不承认清朝对明十三陵的保护功不可没,李自成的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后,清军入关打着为崇祯皇帝报仇的名头,并且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笼络人心,清朝的皇帝不仅对明朝的皇帝进行了祭拜,还派兵进行了保护。



三、清朝自己作死,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具体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明十三陵修的坚固异常,以万历皇帝的定陵为例就地宫就深达27米,考古队为了寻找地宫入口就大费周章,整个挖掘用了1年多,工程量大,而清东陵可谓偷工减料,地宫只有十几米,并且墓道简单,几包炸药就解决了问题;二是民族仇恨,清朝对汉人进行了长达200多年的统治,满清误国,汉人早就对其恨之入骨,挖掘清东陵完全没有负罪感,而且还是为了报仇雪恨。反观明十三陵,汉人还是比较敬畏的,并且有清东陵这块肥肉,肯定是先干清东陵了。并且正是由于清东陵惨遭盗掘,也使得当时的政府加强对明十三陵以及清朝皇陵的保护。



实际上,明十三陵的定陵虽然逃过了盗墓贼的毒手,但逃不过那个郭姓的盗墓狂人。明朝的万历皇帝的定陵可谓考古界的永远的痛,当考古人员打开万历皇帝的棺椁后,精美的龙袍等丝织品迅速氧化,成为碎片,令人痛心。后来,万历皇帝以及皇后的尸骨更是被焚毁,真是惨不忍睹呀!

总之,明十三陵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等综合的结果。而反观清东陵就是自己作死,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看了那么多回答,好绕,真能有说服力的没几个,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文化,保护了明十三陵。

说中国人没信仰,没上帝,没真主,没……,真这样吗?中国人的信仰是自然,是祖先!儒家也可以被称之为儒教,主导了中国二千多年,儒家敬的是“天、地、君、亲、师”。天、地是自然,是大道。君是市俗政权,忠君是让市俗政权永不灭儒家子弟。亲是亲人和先祖,小是家族大到民族的先祖,解决哲学三大终极问题中“我从那里来”的问题。师是保证文化的传承,这也是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重要原因。

由此衍生的文化中,对祖先的不尊重,是绝对不能被容忍的,无论是对自己的,还是他人的。语言上辱及他人先祖,都被视为奇耻大辱,会以死相向,何况挖坟掘墓,历朝历代都把挖坟掘墓列为十恶不赦的死罪,不管何种原因有人这么做,就算乱世中一些枭雄无法马上受到惩处,也会被民众所不容,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明崇祯帝景山自缢,李自成想得天下,都还得好好下葬,如果对前朝皇帝只灭不埋,天下汹汹,就别想得民心了,注定只能是短命王朝,更不要说去掘前朝皇家的祖坟了。所以李自成不会去毁明陵,同理满清入关后也不会去,日本侵华,名义上要建“大东亚共荣圈”,也不会去。

孙殿英一流寇军阀,无争天下之心之力,只是利欲熏心,还得以军事演习之名掩人耳目,事发后还得编出满清皇帝是外族,自己先祖与清皇族有世仇,挖坟是为先祖报仇这样的借口来平覆全国一片喊杀之声,可见这种行为大犯众怒。

皇家陵园,工程浩大,防盗方式众多,还有人常年看护,一般小规模的盗墓团伙,几乎是没有成功的可能的,风险却巨大,按现在说法,性价比极差,这也是明皇陵能保护下来的重要原因。

小说是小说,当真了就傻了。哈哈





净月暖阳


明十三陵和清东陵的命运可算冰火两重天,一方面明十三陵三百多年间一直有人护卫没有被挖掘过。而清东陵却在北洋政府期间被大盗孙殿英挖了个烂七八糟,更在抗战后又被盗墓贼光顾。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原因,主要是政府的积极保护和民族情节作祟造成。

(一)

明十三陵坐落在京郊的昌平,距离北京较近。清军入关,历代清朝皇帝都以天朝正统自居。为了收揽民心,将自家看成明朝的继承人而非取代者。这使得清朝两百多年间对明十三陵一直派兵保护。并设立司香内使、陵户及明裔一等侯。

不但如此,清朝皇帝还经常对明十三陵进行祭祀和维护。并且将自己的行为昭告天下。这是精神文明建设。最有意思的,对随着明崇祯皇帝殉国的太监王承恩更是大力歌功颂德。塑造模范榜样。这样的前提,明朝皇陵怎么可能被破坏呢?清末辛亥革命后,当初的民族情绪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甚至反清复明。这样明十三陵只能更受到优待。绝不会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十三陵动手。即便在抗日战争期间,北京地区依然有各方势力存在,日本人也不敢对十三陵动手。就这样,十三陵得以保全。


(二)

清东陵的噩梦是军阀大盗孙殿英的杰作。这已经成了震惊中外的民国丑闻。挖坟掘墓到什么时候都是缺德事。可动荡年代,有些人就管不了那么多。脑袋都在裤腰带上。挖别人祖坟算什么?

清东陵之所以被洗劫。主要是它处于河北境内,再怎么折腾也没人管。虽然有皇室守陵人。可他们自己都自顾不暇,还能保护得了皇陵?

孙殿英之所以敢挖也是利用了当时受压迫群众的思想。解脱了被清朝两三百年的精神束缚,人们也迫切需要一个精神发泄对象。孙殿英自以为自己站在理上,尤其对慈禧那个老女人根本不客气。事后还是很有人拍手叫好的。

除了孙殿英,抗战后,建国前。当初被打开的康熙皇帝陵也被光顾。这次是盗墓贼。他们将这位皇帝的陵墓洗劫一空。造成建国后考古人员只是看一眼后就决定封陵不抢救发掘,可见破坏之严重。估计是赶集一样来来往往无数次了。


(三)

很多人说的最多的是万历皇帝陵墓的考古发掘。郭某人一直被骂来骂去。我觉得没必要做这种起码牛之叹。诚然考古损失了无数的文物。可没有这次考古,人们并不知道将如何对待此类陵墓的发掘。对于后面一系列出土陵墓的发掘也没有借鉴意义。

有些事件在历史来看事很恶劣的事。但对于民族文化来说未尝不是好事。起码让我们知道,想要窥视几百上千年的历史,现在时机并不成熟。

作为一个对历史非常痴迷的国度,我们很多历史需要靠考古发掘予以佐证。未来的某个时间,不排除还会有某个抢救性发掘的时候。对于陵墓来说,没有任何时候是合适的时机。只要打开就是破坏。陵墓里的东西,不打开就永远和泥土无异。打开了就有它的价值。也许这样想,就会觉得当年的发掘不算最坏的事。未尝不是对民族文化有益。当然本人并不赞成这样的行为。可现在每年还不是有很多古墓考古在发生。只是不是明清罢了。得到的价值远大于牺牲的价值。也是不能否认的。


我是君笺雅,偶尔也侃侃与红楼以外的文化和历史。欢迎大家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明朝皇陵不是一座也没被盗过,朱由检的思陵曾两次被土匪光顾,而定陵是考古。总体来说,还是几乎没被盗过。而清朝的确是大规模被盗,著名的盗墓者是孙殿英,一盗走红。

先说明朝

明朝的陵寝在南京(孝陵)、北京(明十三陵、明代宗)。



至于为什么没被盗,有以下原因。

其一,明朝是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朝代,这意义就不言而喻。

其二,为笼络人心,清朝对明皇陵加以保护!

其三,明皇陵在南京、北京,盗墓这动静会不会引起人的警觉?

其四,盗墓需要找入口,而明皇陵地宫构造复杂,这入口得找多久?会不会引起官方的注意?

再说清朝

清朝的陵寝有关外三陵、清东陵、清西陵。前一个在东北,后两个在河北。



至于为什么被盗,有以下原因:

其一,清朝灭亡后是战乱时期,战乱让人疯狂,何况陵寝的地理位置还偏;

其二,对清朝十分痛恨,认为满清误国;

其三,清朝没灭亡多久,修建陵寝的工匠多少还在世,这就容易找到入口。

当然,还有很多原因,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补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