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縣八百山:1600名和尚爲救一少女送命,書稿剛出土灰飛煙滅

易縣八百山:1600名和尚為救一少女送命,書稿剛出土灰飛煙滅

在易縣南城司鄉西部有一座山,名叫“八百山”,高1186.3米。遠遠望去,主峰“八百山”像一尊佛像,側峰“南八百”和“北八百”像抬著佛像的兩個頭陀,分列主峰兩側,主峰以下山勢平緩。相傳這裡曾有一片諾大的寺院,但現在只剩一處“和尚墳”了。

“八百山”曾有很多傳說,第一種傳說是:北宋時期一場特大地震把山寺夷滅,但這種說法很不可靠,如果是地震,史料應有記載;第二種傳說是:金朝時有位將軍的千金小姐上山敬香,幾位好色的和尚見小姐長的花容月貌、情竇初開,頓生歹意,強留小姐於寺中姦汙,將軍聽到後勃然大怒,率兵火燒寺院,血洗八百山,將一千六百和尚活埋。傳令官向將軍彙報完情況後,請將軍再下指示,將軍嘆口氣說:罷了,罷了。傳令官誤聽為“耙了”,“耙了”。就傳令官兵,用耕地的“耙”將和尚的人頭全部耙掉,讓和尚身首異處。

這個傳說成為罷了——“耙了”的由來。當然這個傳說也有不可信的地方,寺院乃佛門淨地,光天化日,公然強搶實不可靠。

直到公元1978年,一場意外終於使“八百山”的歷史真相大白於天下。

距離八百山北部10公里處有一座規模不大的寺院叫建城寺,建於遼代早期。說是寺院其實只留有遺址,遺址中最有發言權的是那株千年古柏,然而古柏比不得《天仙配》中的話音樹,不能告訴我們它曾經的歷史。1978年修建國道,國道從寺院遺址通過,雖然對古柏進行了特別保護,但還是傷了古柏半邊根系,在一個風天古柏連根拔起,人們從樹根下面挖出一個罈子,罈子裡整整齊齊放著一堆書稿,人們圍在一起觀看,書稿上的字多是老體字和繁體字,大多人不認識。後來人們請來了當地最有學問的小學吳校長,吳校長看後激動的老淚縱橫,書稿詳細的記載了九百年前“八百山”所遭受的那場史無前例的劫難。原來事實和傳說大相徑庭,一千六百名和尚為了一位少女免受摧殘竟獻出了他們寶貴的生命,而罪魁禍首恰恰是那位無道的將軍。吳校長剛看了序言和故事梗概,只見書稿像風一樣灰飛煙滅了。

今年冬天,為了重新整理這個傳說,我專程找到了吳校長,當提起那部書稿上的內容時,吳校長依然熱血沸騰,吳校長說那天他激動的一夜末眠,在日記上憑藉記憶完整地記載了從那部書稿上看到的歷史事實。說著,翻出了二十八年前那本發黃的日記。

日記是這樣寫的:

1978年7月28日晴陣風8—9級

今天我無意中看到了一部天書,天書詳細記載了淨安寺充滿斑斑血淚的歷史真相。天書是被人裝在罈子裡埋在建城寺古柏樹下的,由於年代久遠書稿見光不久就碳化了,對這件事我深感惋惜,我是書稿的重要見證人,也是書稿內容唯一的知情者,我深知這部書稿內容的重要性,趕緊趁熱打鐵記下了我所看到的書稿的全部內容。

按書稿記載“八百山”當時叫靜安山,山上建有一片寺院,名叫淨安寺。

淨安寺始建於唐朝大中年間,經遼代不斷擴建,至金代大定年間已具相當規模。

淨安山山勢平緩、土質肥沃,參天古木,高聳入雲,山頂有泉,泉水澄清,清泉似玉帶環山,匯入山下的靜安河,河水兩岸是美麗的桃花源(如今這一代仍延用這一地名,只是桃源現叫桃園)。站在山上俯瞰遠處,群山環立,其色蒼翠,豐草綠縟,佳木蔥蘢;其容俊秀,林壑嵯峨,光凝山紫;其氣高爽,朝霞夕暉,日出雲歸;其意纏綿,雲無心出(山),鳥倦(飛)知還。確是一處人間仙境。

淨安寺常住院建築在靜安山山腰,寺內建築隨山勢修建,錯落有致,雄壯活潑,寺院宏大,禪房花木曲徑通幽,從山門到後殿有七重院落,佔地4萬平方米,禪房千餘間,註冊僧人一千六百名。

淨安寺主要是觀音菩薩的道場,山泉居寺的中央,穿寺而過,相傳當年觀世音在此講經時,一時口乾舌燥,就見她隨手從玉頸瓶中拔出一枝橄欖枝,在地上輕輕一劃,一條清澈的泉水流了出來,不但解決了自己的口渴還為眾人也解決了口渴。人們把這泉水叫做聖泉,盲人用它洗眼可復明,聾子用它洗耳可復聰,啞吧喝了會唱歌,凡人喝了可消滅祛難。人們在菩薩曾經講經的巨石上清晰的發現了菩薩的腳印,為了頌揚菩薩的大功大德,後人在那塊留有菩薩腳印的巨石上建起一座白塔。白塔八角十三層,高約24米,基座為仰蓮託,頂部舍利封蓋。

淨安寺的山門聯為:“古剎無燈憑月照,佛門不鎖待雲封”。一進山門,一股股盛大的香火氣息撲面而來,淨安寺供奉的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人們把淨安寺當成理想的“祈福”場所,悟佛聽禪,祈福還願。

作為北方名剎,除了奇山秀水外,離不開歷代帝室對寺院的資金贊助和設施維護,更離不開香客的佈施。離淨安寺30裡的南城司有一個姓張的員外,良田千頃,富賈一方。由於淨安寺地處長城腳下,為兵家必爭之地,歷代帝室只顧攻城掠地,那還顧得寺院的事情。淨安寺多次崩毀,都是張員外出錢修葺,張員外一生修橋補路慈悲濟貧,是遠近聞名的活菩薩。淨安寺擁有土地200餘公頃,其中遼代賜田100公頃(在今白麻、尚莊一帶,統稱官地,現仍留有官地的地名);另外100公頃良田為張員外私增。

說起贈予這100公頃土地,其中還有一段奇妙的故事。

張員外家大業大,騾馬成群,事業上紅紅火火,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張員外雖然有三妻四妾,身邊卻無一男半女,眼看著張員外早已年過半百,膝下仍無子嗣縈繞,這可急壞了張員外。早知淨安寺觀音菩薩有求必應,卻沒有正式祈福許願,或許怠慢觀音大士。這天張員外親率三妻四妾來寺中求嗣,在菩薩面前鄭重許諾:我張老漢日後若能得一男半女願獻百頃良田。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重賞之下連菩薩也會心動。祈願之後幾個月,小妾的肚子終於有了反映,這給幾乎絕望的張家帶來了久違的歡聲笑語。這樣張員外高興地將100公頃良田贈予寺院。往往是好事多磨,小妾臨盆時遭遇難產,時間恰巧趕在晚上,窗外是烏雲密佈、大雨傾盆,伸手不見五指,情況十分危急,正在為難之際,霎時只見窗外雲開霧散,月朗中天,小女哇的一聲落地了,張員外急忙出門叩謝,感謝月神娘娘親來相助,併為小姐取名月仙。

張員外老來得女,對月仙視若掌上明珠,光陰荏苒,日月如梭,十六年後月仙小姐更是出落的亭亭玉立,國色天香。青黛點眉,櫻桃鑲口,天姿掩藹,容顏絕世,似一朵欲開不開之菡萏,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多少王公貴人慾結秦晉之好,但都被張員外擋了回去。

古詩上說: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一日春和景明,張員外閒來無事決定陪月仙進寺遊玩,當行至桃花源處,月仙見四下游人希少,便落轎步行,“翠裙鴛繡金蓮小,行即羅裙掃落花”。你看她輕移蓮步徜徉於桃花叢中,桃花人面,似粉蝶飛舞,一顧傾城,再顧傾國,此情此景就邊張員外在旁邊看著都有些呆了。

進到寺來,早有知客僧服侍左右,引領觀賞。一進山門,彌樂佛供於佛龕之中,彌樂佛又稱“大肚佛”或“皆大歡喜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說的就是他。看到大肚佛憨態可掬的樣子,月仙心裡非常高興。

途經鐘鼓樓、白塔、香積廚,知客僧引領張員外父女來到佛陀殿、羅漢堂、菩薩殿、毗盧殿瞻仰佛像,泥塑和壁畫中的佛像人物盡面含微笑,溫和可親;再往前是方丈室,主持方丈青雲大師,慈眉善目,道骨仙風,堅持“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眾生”持寺方略,廣結善緣,懸壺濟世,救蒼生於水火。方丈身後的牆上畫滿壁畫,描述的是屍毗王割肉救鴿、薩陲那太子捨身飼虎等佛經故事。最後去的是大雄寶殿,來到階前,抬頭望去,大雄寶殿飛簷斗拱,穩建雄麗,氣勢非凡,比別處更顯威嚴。大殿正中端坐的是釋迦牟尼如來佛祖,觀音菩薩居於右側,左側迦葉和阿難,十八羅漢分列兩邊。看觀音菩薩和迦葉、阿難聚精會神的樣子,如來佛祖一定在吩咐他們什麼事情。

張員外領月仙小姐正舉步邁入正殿,這時從正殿中風一樣衝出三個人,其中一位身高八尺,帶魚眼,金魚口,面如重棗,疙哩疙瘩,如金毛太歲轉世,又似巡海夜叉降臨。你道這是何人,這位就是有名的殺人魔王,橫掃燕雲十六州的金國平南大元帥,金朝海陵王完顏亮的侄子完顏虎。完顏虎三人和張氏父女走了個對面,幾乎撞在一起,完顏虎斜眼觀瞧,見面前小姐,情竇初開,含苞待放,眉如遠山,臉若芙蓉,走起路來似風擺楊柳,朱唇未啟自帶俏,眼倦慵開分外嬌。完顏虎生於蠻夷之邦又多年征戰,哪見過如此貌美之人,竟看得一時傻了。對身後發生的這些,月仙父女沒一點察覺,月仙跪在蒲團上先向佛祖叩首,再向菩薩叩首,祈求佛祖和菩薩的保佐,等到月仙小姐拜閉,一回頭看到剛才的那個漢子還在貪婪地盯著自己,不禁慌了手腳,忙藏到父親的身後,這時張員外才看到眼前的一幕。孟子曰:“男女授受不親,禮也。”眼前如此舉止輕佻、形核放蕩的男人真是大煞風景。張員外忙領月仙小姐走出大殿,想近快逃離男人的目光,說時遲那時快,月仙父女剛要離開,那大漢頓生歹意,只聽他大吼一聲:小女子休走。然後吩咐他的隨從上前就搶,在這千鈞一髮之際,禪房中的數名禪僧箭一樣衝了出來,將張員外父女護在當中。青雲方丈從方丈室走了出來,先道一聲佛號:阿彌陀佛,善哉,善哉。完顏施主,此乃佛門淨地,乾坤朗朗,哪容你強搶民女,做此等傷天害理之事。完顏虎自小飛揚跋扈、欺男霸女無惡不作,如今當上了平南大元帥,早已習慣了別人對他言聽計從,哪受得了方丈的指斥,氣的哇哇怪叫:跑了和尚,跑不了寺,禿驢你們聽好,限爾等三日內把小姐送出來,與俺成親,萬事皆休,如若不然,本元帥定會馬踏你靜安山,火燒你淨安寺。說完,完顏虎氣沖沖地邁出了寺院。

完顏虎說的並非戲言,他的十萬軍馬正駐紮在30裡外的紫荊關,不出兩個時辰他的兵馬全部趕到,在山下安營紮寨(當時安營的地方如今叫“營安”)。看得出完顏虎是善者不來,來者不善,大有不達目的死不罷休之勢。

完顏虎軍臨山下,將至寺邊,淨安寺的前途命運危在旦夕。若把月仙小姐送交完顏虎,猶如羊如虎口,如若不然,淨安寺凶多吉少。如果要論武力,不要說寺內僧眾不懂廝殺,就是人人驍勇善戰也只能是以卵擊石、寡難敵眾。眾人正在為難之際,只見月仙小姐一頭向方丈室內的明柱撞去,多虧了隨身丫鬟眼明腿快,搶前一步擋在明柱前面,丫鬟被月仙撞到了明柱上,昏了過去,眾人又都圍過來進行搶救,只聽方丈室內哭喊聲和嘆息聲響成一片。正在這時,只聽方丈輕咳一聲,眾人都將目光投向青雲主持,只見他輕捋長髯,目光如電,從喉嚨深處發出一聲嘆息:也罷。

直到這時眾人才敢稍稍一吐胸中悶氣,知道方丈已有對敵良策。面對眾人,方丈說出了自己的打算,趁完顏虎尚未對淨安寺實行完全包圍之前,先派兩名僧人從後山護送月仙小姐去五臺山暫避,剩下寺內所有僧眾,願意留下的隨我一同堅守,不願意留下的可儘快逃亡。方丈擺出一付誓與淨安寺共存亡的決心,所有僧眾無一人逃亡,決心捨生取義,與淨安寺同歸於盡。這也正是後人慨嘆“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主要緣由。

三日後完顏虎率軍衝進寺院,搜遍了寺內所有能容身之處,都不見小姐的蹤影,直氣得火冒三丈,腳底生煙。面對方丈,惡狠狠地大聲說:老禿驢,你們到底把小姐藏到了哪裡?給我說。方丈面無表情,用眼角餘光瞪著完顏虎沉靜地說:不知道,要殺要剮,悉聽尊便,動手吧。完顏虎見問不出話來,便指揮官軍放火洩憤,火燒淨安寺。青雲方丈望著歷代主持花三百多年建立起來的宏偉基業,竟斷送在自己的手裡,不禁潸然淚下。完顏虎看到方丈流下了眼淚,認為方丈已經心動,再次上前打探小姐的下落。青雲大師最後看了一眼完顏虎,閉起眼睛就再也沒有睜開。

一不做,二不休,氣急敗壞的完顏虎早已失去了起碼的人性,傳令將淨安寺一千六百名和尚全部活埋,在寺院的菜園裡,眾和尚被深埋至頸部,地面以上只留下一個個光禿禿的人頭,現場慘不妒忌睹。傳令官向完顏虎彙報完埋人的情況後,請元帥再作指示。完顏虎知道自己闖下了滔天大禍,心中有愧,情不自盡地長嘆一聲說:罷了,罷了。傳令官把“罷了”誤聽成了“耙了”。下去傳令官兵,用“耙”把和尚的人頭全部耙掉,致使和尚身首異處。

淨安寺的大火燒了二十餘天,為了毀屍滅跡,消除罪證,完顏虎指揮官兵對寺院大肆劫掠,能帶走的帶走,能燒燬的全部燒燬,不能燒燬的強行拆掉,這樣白塔、禪房、殿閣、泥塑、壁畫、山門拆的拆,砸的砸,前人化費三百多年建立的宏偉基業,僅僅用了不到三十天時間,便被完顏虎用殘忍的手段從大金國的國土上消除了。真是一夥強盜,一夥野蠻成性的強盜。

回朝後,朝廷問及此事,完顏虎只是說:淨安寺和尚姦淫敬香少女,敗壞民風,為了嚴懲奸賊,以震國威,我率軍前去營救,遭遇寺院僧從的頑強抵抗,被逼無奈才將寺院焚燬。等到金朝皇帝完顏寶聽到完顏虎焚燬淨安寺的真相時,也不免汗顏,緊急組織人力,封鎖一切有關淨安寺的消息,銷燬所有與淨安寺相關的史料,就連唐詩中涉略到淨安寺的詩句也一併銷燬。並在民眾中廣泛宣傳淨安寺和尚不守寺規,姦淫敬香少女,金國大將為解救少女,嚴懲奸賊,才火燒山寺(以訛傳訛,就形成了上面提到的第二種傳說)。這是金朝實施的一項愚民政策,也是一場針對淨安寺的文字獄。

多年以後,人們常常見到一位漂亮的女尼,每年四月的這一天都到寺院遺址拜祭,並將揀到的和尚頭骨集中掩埋(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的和尚墳,現仍存和尚墳遺址)。熟悉的人知道那就是當年的月仙小姐,後於五臺山出家,最終成為一代有名的宗師。

吳文峰

7月28日凌晨3點於自家陋室

以上就是吳校長日記的全部內容,也是我所整理的《八百山傳說》的第三種傳說,如果按當時的地名,或許叫“靜安山傳說”或“淨安寺傳說”更為恰當,但和現在的地名又相距甚遠,仔細想想延用“八百山傳說”這一名稱,其實對那些冤死的靈魂更具有紀念意義。為了便於與現在的地名相吻合,我又在吳校長日記中用(……)的形式作了適當補充交待。通過以上這些,相信人們對八百山傳說會有一個更深刻、更清醒的認識。

吳校長是我的老師,發現天書時我也在場,但那時我還是一懵懂玩童,在重新整理這個傳說時,得到吳校長的大力協助,在此我表示感謝,同時也感謝原書稿作者和把書稿裝入壇中埋入地下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