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优步合并之后,移动出行有哪些变与不变?

陈罗彬


软文,软的够白痴的!鉴定完毕!滴滴能改邪归正,猪都能上树!没有滴滴,出行更美好

赵爸爸赵妈妈千万别原谅滴滴!是他们害了您女儿!真凶尚未伏法!我们还要追问!

全国有良心的网友,都不要原谅这个恶魔公司。

这种企业应在地狱十八层存在!

分母只占他业务的百分之5,一年大概是1500万人次,而三个月大概是四百万人次,三个月死了两条人命,高达两百万分之一,再就是重复率,假设一个人每天做两次顺风车,一个月坐十天,四个月就是80次再用200万÷80,得出滴滴顺风车死亡率 2.5万分之一。再来计算女性死亡率!可能高达万分之一!足以危害公共安全!

他们也是受害人!受害于某个类似“传销”的非法垄断平台

我只反驳一点,如朋友亲自找上门来了,说明事情紧急!警察找上门来了!说明事情万分紧急!还有必要找借口码?

还反驳一点,有些人说钟元是人渣,去哪都会犯罪!但我想说的是,人家为什么要选滴滴犯罪?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滴滴为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犯罪平台呢?假如没有这次滴滴提供的机会,他也许就不会犯傻了!也许被女朋友啊父母啊,改变了!

再反驳一点,从小姑娘的角度看,真的冤枉无辜的!她做到了一个小姑娘能做到的,包括白天打车、微信联系朋友,这位小姑娘平时用滴滴应该是比较多的一类人,以前都没事,但不巧这次!她成了猎物,她想不到的是,是滴滴把有犯罪想法的人送到她旁边的!而且还美其名曰:性感!

结论:在8月24号那天下午,滴滴平台成功的帮助钟元实施犯罪想法,及时拖延了救援!滴滴平台是杀害小姑娘主要凶手!同时破坏了两个原本美好的家庭!

关不关闭滴滴,那是民意、天意和法治!!一个在产品安全上,全不得多花一毛钱的企业,注定活不长久!人命案、性侵案接二连三,可滴滴?只顾埋头兼并、扩张、垄断并数钱!

要能执行世界最严《反垄断条例》!

他以为300万应该能摆平!!但在中国,300万也不是一个天文数字!!

我以为家庭赔付标准应该上千万!最好是3000万!国家处罚标准应该上亿!最好是3亿!

政府应鼓励其他保护女性的打车产品!不能再给滴滴试错的机会!

一条人命只值区区300万?一套香港的房子早就过亿?柳青,你的命只值300万?

以前的滴滴可以原谅!现在滴滴已经不能原谅!或者他们可以去找那3个无辜惨死的冤魂原谅!他已经被资本妖魔化了!柳青的加入就是个开始,资本的套路以利润为中心。他给你的便利,其实是你自己牺牲安全换取的。他什么也没给你,相反,他掠夺了很多很多很多

早己臣服了霸道资本,我们需要幕后老板的歉意声明――那位教孩子们玩农药的大佬!

不负责的尿性还敢谈无人驾驶!卸载是王道

用滴滴也就最近一两个用吧,因为打车不晕车!但是我现在改变主意了,直接卸载,永不再用!现在的出行可替代性太强了,不负责任的公司,在我看来就是垃圾般一个存在!

我希望滴滴垮掉!!能拆分也很好!最少最少也要剥夺他网约车的资格!

劣币驱逐良币,资本为恶!我只敢在今曰头条上这么说,百度就

其实跟过去“改朝换代”差不多,上位之前“不要群众一分钱”!上位后,“只要群众红老板”。

这回加上回,死的都是漂亮美女。我是非常难受的,上次的空姐可能高攀不上,这次小赵实在甜美,深感可惜!也为三千万男光棍可惜!如果谁能娶到她们中任何一位,生活肯定非常幸福!愿三位美女亡灵保佑三千万光棍,每人都找得到如花似玉女友。

为祭奠她们亡灵,己卸载滴滴,下载曹操专车、首汽约车、滴嗒。奉劝各位,注意安全

怎么会出现夺命顺风车?四年50起相关案件? 三个月连续两起人命?这是因为垄断企业原罪! 出这个事后,我虽为男人,也是怕。

我每月都有一两百的打滴车费。如果司机真的想谋害我,我是干不过的。 前几天,去大梅沙,回来时打了一个的。后来,我上了另外一个车,原先约好的车主恼羞成怒,我说给他补偿10元,他就是不肯!

还说什么他现在还没有拉到客,费用要我承担!最后没办法,只好付给他20元!

此前就遇到过滴滴司机,吹嘘自己睡了多少女乘客!

竞争很重要,最好是一个企业的市场份额在一个城市不能超过――30%的安全市场占有率上限。请列入《反垄断法》。

二是:反隐形垄断或交叉持股垄断。一个企业最多只能控制自己企业集团,对跨业垄断行为必须严审重查!

就因为跳单了,滴滴就不理不问,故意拖延找借口? 相反,我还是以为滴滴的责任,无法推卸。

一:司机的审核不严。对于司机的异常的征信把关不严,涉嫌违规作假!

二:滴滴既然开了顺风业务,名字意思“很安全”。然而,在安全投入上,却很不力。涉嫌公众欺诈!

三:乐清美女是大白天打的。平台给她安排了一个“sexy”男性,这样的安排,是否经过“美女”同意?没有,涉嫌强制服务。涉嫌诱惑犯罪!

四:家属朋友营救时,客服的处理冷淡。甚至警察来了,还拖延!这安全服务!如属实,涉嫌干扰执法!

五滴滴公司的安全体系究竟处于abcd的,哪一等级呢?

六:滴滴的抽成是不是太高了?这么高的抽成,这社会能有好处吗?



七七小票虫陈振华


变:

对司机:

上周跨城搬家,用了下已经小有名气的货拉拉,定位起点,输入目的地,选择车型,系统自动估价,发布需求后,很快就有司机抢单,价格居然也很让我惊喜。

高速上和司机聊天,你们这不是像滴滴一样吗?司机原来真的开过滴滴,但是最后还是选择买了辆面包车来拉货,“我们不用像滴滴一样那么累,平台不抽成,每个月交几百的服务费,一天拉3-5单,每个月就有7、8千的收入。”

不少曾经怀着“共享经济”的美好愿望的专车司机已经早早离场,另一些将专车作为谋生或者贴补家用的手段的司机,也渐渐感受到“没有以前好做了”。

不好做的最大原因,当然是平台补贴的减少,20%多的抽成,让不少司机苦不堪言,为了维持供应端的数量,滴滴现在还有完成一定单数给司机奖励的政策,这样的结果就是,滴滴司机要不停地接单、接单、接单,他们已经越来越像出租车司机。

另外一个对司机影响最大的是网约车新政,滴滴、Uber合并之际,各地网约车新政陆续出台。去年12月,深圳网约车新政开始实施:除了有本地户籍或居住证,车辆要是两年内新车,司机还要通过网约车驾驶员证。我自己打车时,不少司机说网约车驾驶员证很难考,数据也有说明,6月份有媒体报道:《深圳网约车新规过渡期只剩十天 司机考试通过率仅21.3%》。

而深圳的新政已经算宽松,不少地方直接规定本地户籍。对于那些从枯燥、劳累的工厂、小餐厅离开,专职开专车,甚至以车为家,把一家人的生活寄于一身(这是我坐过的一辆专车的司机的真实故事)的司机们来说,他们的专车梦和城市梦结束了。


对乘客:

尽管问题补充里说明“除了贵”,但是价格应该是我们都体会最明显的一点了。

不过有一点我觉得还是应该承认,短途出行中,网约车的价格是略低于或等于出租车的,而且网约车不管是车况还是司机,整体依然优于后者。网约车最初的优点还是延续了下来,尽管价格的优势已经很小。


还有一个我觉得非常好的服务——跨城顺风车。我经常要往返于深圳和东莞之间,过去的路线是坐地铁到深圳北站——坐高铁到虎门站——地铁或打车到目的地,而现在顺风车直接省去了中间步骤,价格不到70。过去那些跨城的黑车已经几乎不见踪影,他们或者离开,或者加入滴滴司机的队伍,从挑活儿、加价变成了老实赚钱的人,不管怎么说这是个好事儿。


对网约车平台:

面对严苛的网约车新政的出台,不少人说两家合并,Uber从中国全身而退,简直是最大赢家。但谁都没想到,还不到一年,Uber CEO卡兰尼克就被投资人和董事会夺去大权,这个曾经毫无畏惧的“战士”,最终因为自己的好斗失去了战场。

对于网约车平台来说,中国甚至海外的大局已定,开拓并占领更多市场,已经不是他们的头等大事。精细运营,更好地盈利才是它们工作的重心。

除了补贴减少,还有个小细节,你也可以验证一下,滴滴正在大力鼓励拼车(尤其是高峰期,拼车往往更容易叫到车)。据司机反映,市内的订单,拼车和非拼车单,司机获得的收入相差无几,但平台却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


对Uber、滴滴员工:

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群人。我接触的滴滴员工不多,但采访和接触过不少Uber中国的员工,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两家合并时,Uber中国的员工同样是最后一刻知道的,他们也是最难以接受的一群人,整体间弥漫着一种“前方的战士仍在冲锋,将军却突然宣布投降”的气氛。随着合并,很多人暂时加入滴滴,但他们大多身在曹营心在汉。之后,Uber中国区负责人柳甄加入今日头条,Uber上海负责人王晓峰加入摩拜任CEO,另有不少高管和基层员工加入摩拜、ofo、小蓝单车。

尽管合并时Uber中国员工做了一些略显矫情的事,但我还是很欣赏他们在运营上的才华和热情。摩拜后来推出的广受好评的红包车活动,就有很明显的Uber痕迹。


不变:

合并一年,变化真的很多,我能想到的唯一的一点不变,就是国外公司在进入并占领中国市场的尝试中又一次失败了。

但和过去国外公司忽视中国市场需求、不接地气不同,Uber其实是罕见的非常有侵略性,同时非常接地气的国外公司。这点相信大家都有体会,我听过一个八卦,有一位知名媒体人曾经在报纸上为某地对专车的开明态度点赞,Uber中国得知后立刻找来,要给这位媒体人送上2万元“感谢费”。这位媒体的前辈断然拒绝后,也对Uber的“中国化”有了新的认识和警惕。

Uber在中国的失利,有不少原因要归功于中国的腾讯和阿里巴巴。滴滴创始人程维曾经透露,Uber一进入中国,卡兰尼克就找到滴滴,“你们要么被我收购,要么被我们打败。”程维为此分别向柳传志、马化腾和马云请教,得到了极具个人特色的建议。“柳传志建议打游击战并发挥本土的优势,马化腾建议正面迎战,而马云则说‘帝国主义是纸老虎,先拖它两年。’”

柳传志和二马的建议,反映了中国科技互联网行业两代人对待“外敌”的不同态度,现在,对于国外公司来说,中国市场已经更难攻克。


结论:

看起来,滴滴和Uber在中国的故事,是一个两家各自调动数十亿美元资金,惨烈竞争,最后走到原点的故事。但是,我依然觉得,它还是让我们的出行更美好了一点。


蒋鸿昌


这位骚年,我看你骨骼精奇、面相惊人,一定是一位经常打滴滴打不到车,或者打到车后感觉涨价了然后很不爽的人…

即然如此,为了安抚你的不爽,智东西以就来帮你解答一下!祝你能够早日打上车···

一、先来说说你所谓的“贵”的问题。

大家都明白,2016年8月1日滴滴收掉Uber中国之后,滴滴实际上相当于是干掉了自己在中国的最大对手,因而也成就了自己的垄断地位,进而:给用户和司机的补贴减少,用户觉得价格高了,司机觉得滴滴的抽成少了。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问题:1、滴滴垄断。2、滴滴涨价并提高抽成。

1、先来说说第一个问题,滴滴吃掉了自己最大的对手Uber中国,确实占据了国内第一大网约车公司的名头,但也并不是说这个行业就被滴滴垄断了。

国内还存在首汽约车、易到出行、曹操专车、神州专车等平台与之竞争。

据我所知,吉利参与投资的曹操专车在杭州地区拥有比较高的知名度,我去杭州出差的几次,相关的主办方给我安排的车辆都是用曹操专车叫的,可见其在当地的影响力。

而首汽约车、神州专车等公司从一开始走的就是B2C的专车模式,而非滴滴C2C的模式,

说简单点,滴滴的价值是撮合司机与乘客,而这些B2C的专车公司自己是拥有车辆与号牌的,他们是通过招募司机进而向客户提供服务,所以这些公司对车队和司机的管理更加严格,服务品质会更有保障一些。

而滴滴的C2C模式,则是普通用户自己把自己和车辆挂在平台上,有单了自行去接单,滴滴很难对他们的服务与质量进行监督管理。

前几日和一个甘肃的朋友吃饭,他就聊起来说兰州地区用神州专车的倒是挺多,因而城市小,打车型更好的专车也没多少钱。

所以总体上来说,在在专车市场上,这些公司是有能力与滴滴的专车业务一战的,滴滴依然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2、滴滴涨价与调高抽成的问题。

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商品或者服务的价格一定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滴滴涨价的背后是因为网约车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即需求大于了供给,所以才会涨价。

滴滴收购Uber之后,原有的供给——就是司机们,原有的供求关系并没有发生巨变,还是那么多司机跟乘客,只不过Uber中国的APP后来变成了滴滴罢了。

而用户觉得涨价了的原因是之前的补贴大战没有了,优惠、打折、红包扣除之后,才是市场的正常价格,所以说现在的问题是价格回到了市场的正常水准。

但事情并不止于此。

2016年12月21日,京沪网约车新政正式落地。用一句话说就是——从业要求需要是当地人当地车。

新政在小城市倒是没啥问题,但是在北京上海这类网约车的主要市场来说,可就算是重要限制了。因为这些城市从事网约车服务的,有大部分都是外地人…,以及外地车。

说起新政,北京车牌至少还能租,但是户口这玩意哪儿解决去。

于是一大波外地人选择退出网约车行业,不仅是滴滴,其他平台上这类C2C司机的供给量都减少了,从而又有了供不应求的趋势,导致价格一定程度上升。

再加上之前的补贴减少,用户的感觉当然是变贵了。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题外话,新政出台后,上述一群觊觎网约车市场的平台也都看到滴滴受到的制约(即滴滴强势)

那么在第一部分总结一下,滴滴和Uber合并一年后,用户在价格上的感受是贵了,但是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规律是不会变的。

二、全球网约车市场格局的变化

Uber是全球网约车的鼻祖。

经过7年多的发展后,其估值已经超过了700亿美金,是全估值最高的创业公司,在全球70多个国家的400多百座城市运营,是网约车界当之无愧的一哥。

滴滴在全球的影响力虽然不及Uber,但是其仗着中国市场的巨大体量,发展到了4亿用户,日订单量超过千万的规模,并且又在去年成功收掉了Uber中国,成了网约车市场中仅次于Uber的二哥。

在最初的网约车格局中,大概就是Uber覆盖了欧洲、亚洲、东南亚、大洋洲、美洲等大部分市场,而滴滴则把持着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与之对峙,而北美、欧洲、东南亚、印度则各自存在着Lyft、Gett、Grab、Ola这类当地网约车公司与Uber在当地的势力进行对抗的局面。

总体上说,就是Uber一个超级大国,滴滴一个大国,以及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局面。

但格局从今年年初开始发生了转变。

2月19日,一名前Uber的员工在社交网络上撰文揭露了Uber内部的性骚扰问题,引起媒体关注。然后又被谷歌Waymo告上法庭,接着出现了大批高管离职,甚至CEO离职的坏消息…..

Uber“内乱”的结果自然是影响到了外部的市场情况。

7月13日,Uber宣布与俄罗斯搜索巨头Yandex成立由后者控股的合资公司,以整合Uber与Yandex在俄罗斯等六个东欧国家的业务——相当于退出了俄罗斯市场。如果从地图上看,退出中俄两大市场的Uber已然丧失了欧亚大陆超过一半的“领土”。

再加上之前退出的台湾、澳门市场,Uber在东亚仅剩下香港一个立足之地。

与此同时,东南亚、印度、欧洲地区当地的网约车公司,以及Uber在美国本土的对手Lyft也在趁势而起。

8月1日,东欧与非洲网约车公司Taxify获滴滴投资,双方进一步展开了合作。7月24日,东南亚网约车公司Grab宣布获得滴滴与软银联合领投的超过20亿元投资。

6月份,印度网约车公司Ola宣布获得来自Tekne Capital的5000万美元融资。而在5个月前的,其还获得了软银的3.3亿美元投资。

事实上,Grab与Ola正在东南亚与印度和Uber展开激战,相关的报道与数据显示,这两家公司已经逐渐追平Uber并正在通过对本地市场的了解,以干掉Uber。

例如很有意思的是,Grab与Ola针对当地的经济特点,甚至还有打三蹦子和打摩托车的服务——这并不是发源于最发达国家的全球科技巨头Uber所擅长的东西。

而另外一个你需要知道的是,印度市场有10亿人口、东南亚地区共有6亿人口,加上中国的13亿和俄罗斯的1.4亿人口。

Uber已经丢掉,和很有可能丢掉的市场,就超过了30亿人口。

与此同时,在欧洲地区还有Gett,以及出租车公司与传统汽车租赁公司搞的网约车平台mytaxi、hailo、haxi、myDriver等平台的存在。

而比较重要的还是,Uber在美国老家的老对手Lyft趁着Uber内乱也在快速成长。据多家外媒报道,Lyft第二季度的总预定量已经超过10亿美元,比第一季度增长了25%,而Uber同期的总预定量增长率却只有10-15%。

Lyft专车司机在上半年的总结单量为1.6亿次,几乎等于去年全年的数量,可见其增速之快。

当然,Lyft的总体量仍然落后于Uber,外媒报道称Uber在二季度的总预定量就达到了82.5亿美元。

但这也不能否认全球网约车格局正在发生的变化:即老大Uber的地位正在下降,第二名滴滴正在通过投资与合作的方式快速上升,而Grab、Ola等公司也在加快了发展的步伐,持续打击Uber。

关于全球网约车市场格局的变化,可以参照智东西(车东西)之前的深度文章:

1、http://zhidx.com/p/88340.html 围剿Uber

2、http://zhidx.com/p/85001.html Uber内乱的原因


智东西


2016年8月1日,滴滴出行宣布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滴滴出行将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根据当时双方签署的协议,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将相互持股,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股东。Uber全球将持有滴滴5.89%的股权,相当于17.7%的经济权益,优步中国的其余中国股东将获得合计2.3%的经济权益。

7月30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商务部反垄断局已多次约谈滴滴出行,正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等法规对滴滴出行和优步中国合并案依法进行调查。也就是说,滴滴与优步中国的合并依然没有尘埃落定。

不过,就在这一年里,中国以及世界的移动出行市场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红遍互联网江湖的滴滴、优步都在经历阵痛,甚至是不可挽回的痛苦,而另外一家出行公司易道更是因乐视而陷入到了几乎倒闭的危机中。

如今,很多人依然喜欢用滴滴叫车,但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已经随处可及的快车专车越来越少,本地车牌本地司机的要求让很多人无法再名正言顺的上岗。有人说,这样的规定是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甚至只是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的行为。可是,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互联网的发展提高了效率,但公平却应该是得到最低限度的保障,极速前进的滴滴们无法维系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这样的创新本来就应该有节奏的推进。

在6月底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滴滴出行总裁柳青表示,去年有1700多万的司机在滴滴平台上赚取收入,其中有400万来自于去产能省份的钢厂、煤矿、退伍工人队伍。这样的数据,确实可以给滴滴争取一些善意的支持,可是,在钢厂、煤矿、退伍工人队伍跨省开车的同时,又有多少以开出租为生计的司机和家庭无法维持基本生存?用兼职的生活压力人群的改善去剥夺了一些人生存的基本条件,这样的互联网创新不是社会需要的创新。

如果我们还在谈中国特色对滴滴带来的压力,那么看看全世界对互联网出行的压力就可以知道,滴滴们面临的困境并不只是中国。2017年6月22日 - 优步创始人兼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已于20日正式辞去职务。此前,优步已经有11位项目负责人及以上高管离职,包括COO、CFO、CMO、总法律顾问等都在空缺,CEO也走了,优步管理层几乎处于真空状态。这样一家曾经世界互联网的翘楚成为了尴尬的存在。

更多人关注的是,滴滴与快的合并,然后又合并了优步中国,然后,接下来的便是一系列的风波,以前的烧钱补贴没有了,各种优惠也越来越少,调度费却不断提高,风雨雪时的加价到了无可容忍的地步,然后就是遭遇强监管,集中度如此之高的行业成为了所谓的共享经济的第一个试验田,而试验田里的韭菜如今被割了一茬。

很多人感觉,现在用滴滴叫车更难了。根据滴滴7月25日发布的大数据显示,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2017年6月早晚高峰与夜间时段的“打车难”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深圳早晚高峰打车难度上升幅度最大,增幅同比达22.5%;而北京夜间打车难度上升幅度最大,增幅同比达17.9%。在高温与暴雨天——打车需求最为旺盛的场景下,北上广深打不到车的情况更加严重。其中,深圳雨天叫不到车的情况同比增幅达40.2%;高温天深圳、上海同比增幅分别达29.2%和24.4%;暴雨天北京打车难度也大幅提升,增幅同比达21%。这样的数据是一家之言,但也反应了一些事实。所以有人说,最近很多城市,以前的黑车又躲起来了,市场需求存在,既然不能被招安,那就还是偷偷摸摸的上梁山好了。

当然了,滴滴也没有闲着。既然已经有法可依,那就按规矩来吧。截至目前,滴滴出行已经取得超过20张线下运营牌照;神州专车目前已经取得32张线下运营牌照;易到也取得了7张牌照。各地的驾驶员培训和考试也在进行,只是结果惨不忍睹。在司机的从业资格证考试中,广州首场考试的通过率仅有1%,深圳为7%,南京首场考试的通过率为12%,长春9.8%。可以看出,如此低的合格率,也暴露了很多风险,严格的监管还是非常有必要。

在这样的情况下,滴滴只能是蛰伏,利用手中的余粮维持生计,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了新的共享单车的大战中,并收获不小,其投资的ofo小黄车已经成为了国内共享单车行业的零头羊之一。既然打车不好办,那就大家去骑自行车吧。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滴滴出行也走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有一些弯路也很正常,只要坚持走下来,而且不要过度的占用良田和踩踏草坪,就一定可以走出一条新路出来。


马继华


时间过得是真快,一转眼优步和滴滴都合并一周年了。

先说不变的地方,并不多:滴滴依然保持着国内出行巨头的市场地位,暂时还没有别的企业能超过它;市民移动出行的消费习惯还是首选网约车,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手机获得服务的趋势不易逆转,除非网约车被彻底封杀。

变的地方相对比较多:

1、快车司机数量大幅减少,出行叫车的预约率远不如前,特别是高峰时段供需矛盾更加明显。由于供给减少,因此价格也有所上升了(不让说贵我也得说,这是事实)。从用户角度来看,不如原来方便还涨价了,体验下降明显。

2、随着网约车数量的减少,路面招车出现了回流,出租车公司的日子好过了一些。

3、本来几乎要绝迹的黑车重现出现,没办法,之前的外地网约车司机也得养家糊口。

4、网约车出行市场从两家争霸的对峙,变成了一超多大的混乱局面。滴滴虽然在规模上远大于对手,但并没有呈现压倒一切的竞争优势。而且在区域市场上,像首汽等地方小巨头背靠地方政府的支持,而拥有了与滴滴较较劲的实力,并不好对付。

5、共享单车的出现则完全是意外之喜,给了市民短距离出行的新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网约车大幅减少给用户带来的不便,也让网约车供需关系有所缓和。

最后我想说的是,以上种种情况虽然是出现在优步和滴滴合并之后,但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却不是两家的合并。除了共享单车之外,造成以上现象的首要原因是国内各城市出台的网约车新政,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推出了本地人本地车的严苛条款。坦白说,各地网约车新政有着不合理之处,甚至可以称为政策倒车,使得出租车行业从打破冰封又退回到原来的垄断状态。在保护了出租车公司既得利益的同时,也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蚂蚁虫


打滴滴,跟师傅随口聊天——两人总不能瞎坐着一句话不说。

提问简单粗暴:

“现在做滴滴一个月还能赚多少?”

回答无外乎:

“比以前少多了,几千块,刚够糊个口的。”

“滴滴抽成太多了,赚不了多少的啦。”

“现在哪有补贴?想跑到有补贴,简直做梦。”

“不干这个干什么去呢?先跑着吧,反正闲也是闲着,好歹有个事情做。”

“我们外地车牌,不给我们派市内的单啊,只能接接番禺的单,你说能赚多少?”

……

诸如此类。

这基本代表了滴滴司机的几大心声。

站在用户角度,会怎么考虑?

讲真,如果在出租车流动密集地有出行需求,我会选择直接招手打车,放弃“滴滴一下,马上出发”。一来,现在滴滴的这个马,有点难上;二来,实际上,在滴滴和Uber中国合并之后,尤其是网约车新政出台并加以执行后,滴滴的价格跟出租车的价格在竞争上其实并无优势可言,甚至在极端情况下——比如上下班高峰期和雷暴天气——略显虚高。

用户的心理无非都是便宜活好耐操嘛,无可厚非。以至于今年初的时候,一轮“滴滴打车就是贵,滴滴打车就是难”的舆论风向随之而起,倒也正常。但,同学,以前那个能够补贴补到吐血,便宜到跳楼的滴滴,是再也回不来了——就像你几十年后再见到邵音音阿姨,是再也想不到她是那个《官人我要》里能激起你肾上腺素爆发的妙龄少女。

往事只能回味。

滴滴是一枚非公益民间企业,吃着资本投递的口粮长大,身体发育成熟了自然要物尽其用。一间民企,最公正的回馈方式当然就是好好赚钱,良性运转。所以,滴滴作为合格的市场主体,抽佣提成、平衡价格是它进行运转的必要条件。至于价格贵贱、补贴有无,是由市场本身以及它对此的判断来决定,人民会用手投票——要么招手,要么打开客户端,要么,尝试尝试地铁公交,挤挤呗。

抛开题主所说商业上的并购行为,单独说,这类方式有没有改变人们的出行习惯?肯定有,起码多了一项选择,至少在四五年之前,你是不可能作出掏出手机来打个车的行为的。至于现在打不打,全凭个人需求和支付能力及意愿。

而不变的,永远是你此生活到现在那些无法操控、市场之外的事情——有的手,的确不合时宜地伸得太长了。


叫板


变化是,一年后,滴滴越来越嫌贫爱富,早先打快车的上班族们,终于又被赶回了地铁。

一年前,滴滴优步红包不停,新的拼车和顺风车模式上线,更多车主的加入,让整个移动出行市场充满了向上的活力,相应地,原本价格较高的打车出行,也在市场竞争中跌了下来。

当年优步推出拼车模式的时候,我下班的路费最低只要五块钱,而平时如果打出租,25起,可想而知,有多少北上广的上班族,不再需要穿着衬衫在地铁里和大家伙肉搏战了。

我没有明确的统计数字,就从我家楼下的地铁站看,移动出行市场火爆的时候,早高峰的地铁还是有空间的,而如今,早高峰的地铁站,根本挤不上去一个人。可见,当年的滴滴优步运载了多少上班族。

到了今天,出行的价格比当年还贵。非北京户口的外地司机只能偷偷摸摸开快车,价格比出租车高,车况比出租车还差,车的数量锐减,高峰时段,你压根别想打到车。

这是垄断和政策管制的双重结果。没人想到,移动出行的这场战役结束得这么早,也没人想到,政策管制的介入速度如此之快如此严苛,逼着滴滴提价远离人民群众。

至于不变的,可能,唯一不变的就是,公众对所有这些,都没有什么话语权。


胡涵marvin


滴滴优步合并一周年之际,可能消费者感知最为明显的是专车已经没有了此前那么多的优惠了吧。也是许多人吐槽的越来越贵。而在消费者关注层面,对于共享专车的关注早已不在,反而是对于新生的共享单车表示了强烈的关注。

但是越过消费者层面,从行业层面来回首滴滴优步合并一周年。其实在合并一周年之际,滴滴或者说共享专车都在进入一个新阶段。


首先从共享专车的层面来说,是其从过往的略带灰色地带走到了阳光层面,其合法地位在法律层面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在交通运输部颁发的《网络预约出租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中承了其合法地位。当然随着《办法》的施行,共享专车的规范化(对车辆的准入条件、驾驶员、运营平台)也在进一步的发展之中

而从滴滴自身层面来说,则是滴滴的估值进一步提高与其自身角色的一种转变。

在吞下Uber中国以后,滴滴在汽车出行领域(共享专车)的领先优势得以进一步扩大与巩固,其已经近乎于占据垄断地位,曾经我们所希望的另一个类似于优步的挑战者并未出现,而在这一年以来,滴滴也继续获得了外界的投资,滴滴的估值得以进一步的提高。

而从角色转变来说,在合并一年之后,滴滴也在扩展自己的边界,开始从被投资者转变为投资者。最为经典的案例可能是其投资了ofo, 将其培育为摩拜单车的竞争对手,共同主宰共享专车市场,成为了共享单车市场背后的大赢家之一。


邻章


滴滴与优步从分庭抗礼到握手言和,见证着中国网约车行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发展过程。如今,谈到共享出行领域,滴滴绝对是首屈一指的巨头公司。在与优步合并以后的滴滴,经历了网约车新政等一系列来自政策层面的改革和规范。

不变的是需求。网约车的出现在传统出行领域撕开了一个新的入口,网约车模式的便捷也让越来越多人有了共享出行的需求。需求的增加带来很多问题浮出水面,无论是滴滴还是优步,在用车需求层面经常遇到翻倍加价的问题,网约车的安全问题等等,虽然饱受诟病,但是反映出来的恰恰是这个行业需求的火爆。

而谈到变化,最大的变化是政策的不断改进。网约车发展火爆的同时,各项监管政策也在加紧制定,从网约车牌照,到京沪等一线城市不断出台的各地网约车细则,对于滴滴和优步而言,网约车这个行业面临巨大市场需求的同时,来自监管的压力一直在不断变化,出新。

作为网约车行业,无论滴滴还是优步,对于政策的改革和对行业的规范,要做的就是适应。

与优步合并后,在快车业务上滴滴已经取得超过九成的市场份额,滴滴已经开始了国际化的战略以及更多元化的业务推进。滴滴方面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经过中国这个全球最具挑战性市场的淬炼,滴滴在拼车、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产品和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相信能为其他城市和社群带去价值。”


创业邦


去年的今天,滴滴和uber这两个死对头合并了,这真是出乎意料的大动作,过去的一年里,移动出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说说uber吧,前两天柳甄发了uber中国离职员工聚会的集体照,离职后各奔前程,但那么多人能重新聚在一起,可见对uber还是有很深感情的。

虽然,uber中国的App依然存在,期间还进行过升级,但早已是名存实亡的状态,而曾经的uber中国一姐柳甄也跳槽去了今日头条。

再来说说滴滴的变化吧。。。

合并后uber退出中国市场,而易到因为乐视的关系原地爆炸了,滴滴可谓一家独大,不再烧钱赚吆喝,顶多在特定节假日发发优惠券。

然后收费明显的增长,都快赶上,加价时甚至还超过了出租车的费用,消费者怨声载道。

而滴滴司机也好不到哪去,补贴少了,扣费多了,加上网约车政策出台后,门槛也高了很多,越来越多的司机都不干了。。

跟司机聊天的时候,他们都是微笑中透露着绝望:我能有什么办法,我也很绝望啊,不做就没有工作了。

今天回答这个问题,不是来抱怨滴滴的,当然了,也不会给滴滴洗白,它确实越来越贵了,而且再也回不去了。


但不得不承认,滴滴影响了整个城市的交通调度,以我所在的杭州为例,除了滴滴司机外,出租司机也都接入了滴滴,师傅能知道附近哪里有人需要用车,然后能直接去该地点,而不是大街上漫无目的的等乘客招手。

这不仅节省了司机的成本,其实对消费者来说也是一种便利,你不用去大街上招手,你也不需要走到主道上等车。

特别想我们这种地段稍偏一点的,半个小时都遇不到一辆出租车,但是滴滴可以让我提前约到车,然后出门直接上就好。

现在滴滴有快车,专车,出租车,顺风车,滴滴代驾,自驾租车等,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我一个上海的同事,周末都会从杭州去上海,每次都叫顺风车,150元不到,如果换常规的路线:打车去杭州东站——坐高铁——打车回家,时间和金钱的成本都是双倍。。。

所以说,滴滴影响到一个城市的交通调度一点也不夸张。

很多人现在讨厌滴滴,凭什么以前那么便宜,那么多优惠券,现在什么都没了,还那么贵,我们还不如打出租车,我们还不如坐地铁呢。。

站在消费者角度,确实是这么个理,但是滴滴又不是公益公司,曾经赔钱争夺市场让大家尝的甜头不可能一直有的,当市场稳定后赚钱是无可厚非的。

而且近一年来,滴滴的服务质量,相比一年前确实好了很多。(那时候真的乱,大概是没工夫管吧。。。)

滴滴专车,代驾等师傅的服务态度相对好了,而且硬件也在不断提升吧,开始用科技手段检测司机是否飙车,急刹车,急转弯,疲劳驾驶等等。

简单来说,合并之后,滴滴从一家烧钱的网约车公司,已经成为继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之后,最影响中国人生活的互联网公司。

看完记得关注差评哦,差评大胆揭露社会乱象,也愿为美好发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