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鄧中夏:中國工人運動的著名領導人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毛澤東主席詩中“五嶺”之一的騎田嶺,大部分位於湖南省南端的宜章縣,縣城北面的五嶺鎮也因此而得名。在五嶺鎮,有一個小村莊叫鄧家灣,這裡就是中國工人運動的著名領導人鄧中夏的家鄉。

來到鄧家灣村,循著一段青石階向裡,就到了鄧中夏故居前。這是一棟湘南民居格調的青磚瓦房,故居大門正上方懸掛著“鄧中夏故居”牌匾,進入大廳,關於鄧中夏生平的圖文介紹,很容易就將參觀者的思緒拉回到那激情燃燒的革命歲月。

鄧中夏,1894年10月生,湖南宜章人。1914年考入湖南高等師範學校,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後轉入哲學系學習。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任北京學生聯合會總務幹事,參與火燒趙家樓的行動。1920年3月,在李大釗領導下,鄧中夏、高君宇等人發起組織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同年10月,以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成員為骨幹,發起組織了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李大釗為書記,鄧中夏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

從1920年4月起,鄧中夏長期在北京長辛店從事工人運動,主辦工人勞動補習學校,建立工會,為北方工人運動培養了大批骨幹力量。1922年5月1日,他作為長辛店工人的代表,出席在廣州召開的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當選為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主任。同年7月,他出席黨的二大,參與二大宣言和黨的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被選為中央委員。不久,他又先後當選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委員長,參與創辦《中國青年》雜誌。1923年他受李大釗推薦參加創辦國民黨和共產黨合辦的上海大學,任總務長。1925年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後,任秘書長兼宣傳部長,留在廣州工作,不久參與組織和領導了著名的省港大罷工。

在大革命失敗的緊急關頭,他堅決主張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並受中央派遣到九江,與李立三、譚平山、葉挺、聶榮臻等開會,分析形勢,提出建議。隨後,參加黨的八七會議,堅決擁護會議確定的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被選為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1928年3月赴莫斯科,出席赤色職工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任中華全國總工會駐赤色職工國際代表。

1930年7月,鄧中夏從莫斯科回到上海。不久,中央任命他為中央代表赴湘鄂西根據地,任湘鄂西特委書記、紅二軍團(後改為紅三軍)政委、前敵委員會書記、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與賀龍、周逸群一起領導湘鄂西的武裝鬥爭。1932年調回上海堅持秘密鬥爭,任全國赤色互濟總會主任兼黨團書記。

1933年5月,鄧中夏在上海工作時被捕,隨即被叛徒供出身份。蔣介石聞訊後親自過問,並令立即將鄧中夏押往南京國民黨憲兵司令部監獄。在獄中,他以共產黨員的堅定信念和鋼鐵意志,挺住了敵人金錢厚祿的利誘和嚴刑拷打的摧殘。他對獄中地下黨支部負責人說:“請告訴大家,就是把鄧中夏的骨頭燒成灰,鄧中夏還是共產黨員。”

1933年9月21日,在南京雨花臺刑場,鄧中夏高呼著“打倒國民黨反動派!”“中國共產黨萬歲!”“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口號英勇就義,時年39歲。

鄧中夏烈士雖然遠去,但黨和人民沒有忘記他。如今,在位於宜章縣城的中夏公園裡,鄧中夏銅像佇立其中,目視遠方,而距離銅像十多公里外的鄧家灣更是面貌一新,寬敞的公路,乾淨的巷道,還有閃亮的太陽能路燈……慕名前來瞻仰的遊客,不僅為鄧中夏的革命事蹟所深深感動,也為鄧中夏故鄉的發展變化交口稱讚。(記者 陳文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