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爲什麼招中國父母恨?

“娘炮”为什么招中国父母恨?

“娘炮”为什么招中国父母恨?

視覺設計:大西

央視一檔專門給孩子看的節目請了幾位小鮮肉明星唱跳,臺下的孩子們聽的興高采烈,卻在屏幕外點燃了全民“火藥桶”。

說實話,被說孃的四位男明星僅僅是身材欣長、五官清秀。我們在大街上也沒見過許多五大三粗的男人,網絡上卻突然“群雄”奮起,荷爾蒙震耳欲聾,不僅罵聲激烈,甚至上升到“少年娘,則國家娘”的高度。

“娘炮”为什么招中国父母恨?

而且,用“娘炮”來罵人,不僅是對某一類男性的侮辱,也是對女性氣質的貶低,這種性別歧視簡直是double kill。如我是小鮮肉之一,不僅要委屈死,恐怕也要為背上誤國之名嚇死了。用外貌定義品行,與過去封建糟粕思想中所說“紅顏禍水”沒有區別。

“娘炮”为什么招中国父母恨?

舉國罵娘炮的奇觀背後,恰恰是一部分中國人喪失文化自信,感受到身份危機的贏弱表現。

“娘炮”为什么招中国父母恨?

在一篇百度搜索置頂的科教新聞報道中,一位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新華分社總編輯、著名詩人對中學生說:我心目中良好的初中生形象,就是男孩體格健壯,女孩落落大方。可見,對性別印象的偏見並不僅僅存在於只願意接受流行文化或刻板印象教育的人群中。

以“體格健壯”為代表的霸權男性氣質,即所謂男子漢氣概,是20世紀80年代,隨著西方思潮的重新湧入的舶來品。普遍認為是工業革命的發展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使人們對男性的勇敢和強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形成了西方最早的對男子氣概的研究。

《面具之內》是一部講美國社會文化是如何強迫男性擁有男子氣概的紀錄片。紀錄片中採訪了很多從小被教育“be a man”的男孩,他們從小就要學會壓抑情感,難過不許說,受傷也不許說,否則就被人認為是娘娘腔,只有憤怒的情緒才被認可。

“娘炮”为什么招中国父母恨?

《面具之內》中,卡洛琳·海爾德曼博士說:“男子氣概不是一種器官,它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對所有女性化氣質的一種抗拒。”

男子氣概的誤區之一:男子氣概等同於運動能力。

“娘炮”为什么招中国父母恨?

男子氣概的誤區之二:男子氣概等同於財富能力。

“娘炮”为什么招中国父母恨?

男子氣概的誤區之三:男子氣概等同於性徵服力。

“娘炮”为什么招中国父母恨?

今天中國社會對男子氣概的理解也大同小異,甚至更加異化扭曲。

“娘炮”为什么招中国父母恨?

把財富力量和社會地位與男性品行對接,甚至盲目地把他“英雄化”。

“娘炮”为什么招中国父母恨?

片中有科學家說,性別本身是生物名次,但性別又是社會構建

在20世紀70年代,人們開始意識到本質主義的性別研究的侷限性:人們所表現出的性別氣質傾向,與他(她)們的生理性別並不存在一種“天然”的對立關係。作為一種社會身份的性別(gender),與其說是一種自然屬性的呈現,不如說是一種與權利分配緊密相關的實踐。

男性特質與女性特質實際上是彼此重疊的。

“娘炮”为什么招中国父母恨?

在同樣一組心理試驗中,男性與女性提供答案的相似堵達到90%。心理學家得到的結論是,男性與女性本質上都是人,相似的地方遠遠多於不同之處。

“娘炮”为什么招中国父母恨?

實際上,男孩也有細膩、溫柔的情感,也有敏感、脆弱的內心世界,溫和、理性和富於同理心等品質。

“娘炮”为什么招中国父母恨?“娘炮”为什么招中国父母恨?

中國從來不是一個推崇男性要荷爾蒙至上的社會。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理想的男性氣質分為兩種:文和武。常看古裝劇的人都熟悉一般對帝王將相的素質要求:文治武功,現代人給男孩取名時也常用“斌”字,寄予文武兼備的期待。

“武”代表了具有男子氣概的英雄傳統,而“文”則強調一種溫和的理性與智慧。在明清流行的才子佳人小說之中,文弱溫和的男性更受歡迎。

但需要注意的一點。這種“文弱”不是對女性視角的迎合和對女性氣質的模仿。無論是文質彬彬中的“文”、還是剛柔並濟中的“柔”,都不意味著男性對女性的認同,而是源於中國的科舉取士和文官制度對文人氣質的推崇

“娘炮”为什么招中国父母恨?

中國對男性“文”的期待,其實與西方推崇強調強健體格、強悍體能的霸權男性氣質一樣,包含著同樣的機制:對權利掌控和等級秩序的重視,是另一種構建男性主導位置的方式罷了。

人們願意把性別塑造歸因於文化環境影響,實際上更重要的是社會權利分配主導。消費主義社會中女性想象對男性氣質的改寫有目共睹

2000年前後,紅袖添香、晉江、起點等專門為女性寫作的網站發展起來之後,在通俗文化層面上,陰柔男性氣質已經有了相當高的接受度。

《媒介與性別》中提到,網絡女性書寫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出現了大量投射女性原始慾望的、富於想象力的對男性氣質的描述。由女性所構想的男性氣質不再以塑造充滿陽剛力量的男性權威形象作為最終目的,而是呈現除了更為豐富多元的樣貌。

“娘炮”为什么招中国父母恨?

這類小說中得男主人公不僅是溫和的,甚至會具有細膩、體貼、擅長照顧人等母性情懷。對於女性來說,他們不僅是合作者,甚至有時候也是養育者和教導者。

兼具女性品質的男性似乎更符合自然生物基礎和現代文明社會進化。

不僅僅是女性網絡文學興盛,90年代吹進中國的韓流一直長盛不衰,今天大多數十幾歲的女孩們喜歡EXO組合和TFboy,在影視作品和文化作品中,兼具兩性之美的主人公也比比皆是,這種男性形象在流行文化中成為主流。

“娘炮”为什么招中国父母恨?

| 《龍門飛甲》中陳坤飾演的雨化田

“娘炮”为什么招中国父母恨?

《媒介與性別》認為,陰柔、文弱的男性氣質遭到社會的貶斥,是由於中國知識分子喪失了文化自信,感受到強烈的身份危機

勇猛、果斷、激進等品質更符合商業社會的生存法則,文人氣質不再是階層晉升的一部分,甚至知識變現的風潮的主力都不是所謂文化知識分子,過去天之驕子成為時代進步車輪下甩下的破落戶,於是要向霸權男性氣質靠攏。

節目播出後,很多家長激烈吐槽,認為媒體不應該用陰柔男性形象誤導孩子。他們從小生活在教育的競爭壓力之下,長大後又進入機會少、壓力大的職場。

“娘炮”为什么招中国父母恨?

中產父母永恆的焦慮是被時代拋棄,階層下滑,溫柔的男孩與不溫柔的女孩都是他們不能接受的。

溫柔的男孩無法為適應狼性的競爭文化,為自己和家族爭取到最多的資源,不溫柔的女孩也無法通過最傳統便宜的婚姻之路達到階層穩固或晉升。

但籠統地將形象俊秀、舉止溫和的男性誣衊為娘娘腔並不能顯得另一類人孔武有力,男子氣概也並不是一身腱子肉能全面代表,擁有與刻板印象不同性格、特點的男性不應該成為文化汙衊的對象。

微博上,很多人舉出臺灣紀錄片《不一樣又怎樣》的故事說明狹隘的對男子氣概的定義對男孩,男人甚至社會的傷害。

“娘炮”为什么招中国父母恨?

紀錄片的內容並不侷限於同性戀權益。我們也希望這次討論不侷限於所謂性別氣質,而是關於自我認同,關乎反歧視,關乎平權,關於勇於做自己。

“娘炮”为什么招中国父母恨?

就像一位豆瓣網友說的:世界上只有人,有各種各樣的人,但沒有一種叫娘炮的人。

《媒介與性別 女性魅力、男子氣概及媒介性別表達 》徐豔蕊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娘炮”为什么招中国父母恨?

ID:reknow24

日 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