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尾凳在古代为什么叫“春凳”?

无卫说


在古代,新娘子嫁到夫家的时候,所有的锦被都是用一张凳子抬进婚房的。这张凳子不同于其他的凳子,它比较宽,大小可以做两人,也可以用来躺着。平时这张凳子就放在床尾,有点我们现代人床尾凳的感觉。而这凳子也有个别致的称呼——春凳。

古代人遣词造句比较隐晦,“春”这个字除了字面上的意思,还有一层暧昧的情趣意味,古人关于床笫之事,常用“春”一字来影射。比如春宫图,春宵一刻等等。那么这张小小的凳子到底是为什么叫做春凳呢?难道真的别有他意吗?

说到春凳,首先要说的就是和春凳搭配的春床了。春床顾名思义就是结婚用的床,春有开始和祝福的意思,也暗示着繁殖季节的到来。春床基本上也是选用香椿木制成的,古人对于香椿木有着特殊的偏好,长在院子东南角的香椿木是极好的,最好还是两棵并立的香椿木,寓意就更加吉利。长在野地之中的香椿木,一般人家是不能拿回来做床的,害怕把野地里的脏东西带回家中,反而给新婚夫妻带来不好的事情。

春床的设计比较讲究,不仅有顶棚,还有床邦,也就是床四周高高的床沿。目的就是婚后小夫妻俩有了小孩之后,防止小孩从床上面掉下来。而春凳相对来说就比较低调了,四条腿,造型简单,不大不小正好可以放在床尾,平时走过路过也不会太在意。要知道古人小孩子多,一旦生了二胎三胎,夫妻两想要亲热一下就很不方便。这个时候,春凳就派上用场了。

为了和床相匹配,春凳却是大多数也是椿木所制,作为古代女子的陪嫁之一,春凳怎么可能就是一张凳子这么简单,难道男方家还缺一张凳子给媳妇儿坐不成?自然而然春凳也是男女之事的象征。明清的小说之中也多有提起春凳,大部分也是作此用途,可见大家的猜测并非全无道理。

在古代,女子在闺中接受三纲五常的洗脑,很多姑娘在揭开盖头之前连自己的丈夫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更别说在结婚之前受到良好的性教育了。甚至有说法,娘家会将春宫图放进女子的三寸金莲之中,没想到嫁了人之后,连一张凳子都有这么多套路。不过古话说得好“床头吵架,床尾和”,大概就是说的床尾的春凳吧。

以上


木剑温不胜


一个叫“春”的凳子,一个用“春”修饰的词,想都不用想和什么东西有关,对比“春宫”、“春梦”之类的词就明白了。呜呜的东西我们稍后介绍,先说正经的。

1、何为春凳

《汉语大词典》对春凳的解释是“一种板面宽大的长凳”;《红楼梦语言词典》的解释是“一种既宽且长可坐可卧的凳子”。虽然解释得不够详细,大体上我们能知道就是一种比较大的凳子而已,有有靠背和无靠背之说,根据相关文献无靠背之说更为可信,再说有靠背的凳子不就成了椅子么。由于“春凳”具有坐、卧等多种功能, 甚至许多人的嫁妆里都有“春凳”。

2、春凳名称由来

明徐咸《西园杂记》云:“四时之景, 惟春为可乐。春时风日和畅, 花柳争妍, 百鸟交鸣, 人心悦怿。故人于此时, 曰`寻芳' , 曰`踏青。' 登山临水, 随意所之, 皆所以涤荡鼓舞, 用宣春机, 以助阳回之意, 故桌曰`春台' , 凳曰`春凳' , 肴馔之具曰`春盘' , 果菜之品曰`春盛' 。又曰`春' , 曰`春檠' , 酒曰`春酒' , 饼曰`春饼' , 茶曰`春茗' , 菜曰`春蔬' , 皆春时燕乐之具, 他时则无有也。”

不是所有的用“春”修饰的词都跟男欢女爱有关,用“春”命名仅仅是因为跟春天有关,如“春联”、“春卷”;春天的桌子叫春台;凳子叫春凳,酒叫春酒,茶叫春茗……类似的用法还有很多。

3、明清小说中频繁出现的春凳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早有丫鬟媳妇等上来, 要搀宝玉, 凤姐便骂:`糊涂东西, 也不睁开眼瞧瞧, 这个样儿, 怎么搀着走的? 还不快进去把那藤屉子春凳抬出来呢!' 众人听了, 连忙飞跑进去, 果然抬出春凳来, 将宝玉放上, 随着贾母王夫人等进去, 送至贾母屋里。”

文学创作虽然高于生活但还得源于生活,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营造的环境很大程度上能反应现实生活,“春凳”这一普通物品在明清小说中频繁出现,可以推测这种比较大的可坐可卧的凳子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并且在明清时期推广使用。上文中贾宝玉挨了贾政的板子,打的是屁股,凤姐等人将贾宝玉放在春凳上休息,自然是趴在凳子上,这也反应了春凳的功能。

除了正常使用的功能,出现春凳的明清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将春凳男女享受鱼水之欢的场所,例如:

《姑妄言》:“(聂变豹)叫丫头们抬过一条春凳, 铺上褥子, 地板铺了红毡。叫他扶起爬在春凳上, 站在毡上。羸阳此时身不由主, 凭他们摆布停当了。聂变豹浑身脱光, 笑对那妾同众丫头道:‘你们都不许去, 在这里看我老爷试新。’”

《欢喜冤家》:“二官道:‘夜间待我想个法儿起来, 与你长会便是。’把二娘就放在一条春凳上, 两个又干了起来。”

参考文献:

[1]魏启君,孔令彬.“春凳”考略[J].红楼梦学刊,2009(03):313-318.

[2]霍省瑞.“春凳”与“‘春’凳”——兼与魏启君、孔令彬先生商榷[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03):114-118.


考古班二愣子


看了不少大神们的回答,我真的坐不住了:辣眼睛。而我天生嗜辣,自然得来参活一下了!

就此问题而言,一个普普通通的凳子,就因为名字里有个“春”,竟被解释成了做那种羞羞之事的用具,着实有些令春凳委屈啊!

或许,此时的春凳,正躲在某个角落偷偷地落泪,并碎碎念地埋怨:“为什么你们不去侮辱春联、春卷、春茶、春饼?也不去诋毁方凳、圆凳、长凳、矮凳?我春凳招谁惹谁了?

说起来像是个笑话,但其实把春凳解释成做那种事的用具,还真是有些冤枉了它。毕竟,它不过是个凳子,只是长得有些怪异而已。

↑春凳

在古代家具中,有一种长而宽的凳子,可以坐,也可以卧,被称为“春凳”。

无论大家去翻简本的新华字典,还是去查专业的家具图录,得到的答案都是一致的,而且还非常明确:春凳,一种板面宽大的长凳。

它之所以叫春凳,不过是一种雅称,与情色无关,也与可用作嫁妆无关。或者说,在命名与功用的先后上,不是因为这种凳子上可以做羞羞之事,而被称作春凳,也不是因为它属于嫁妆中的一类,而被称作春凳。

再换个角度来解释,这种凳子就做成板面宽大的长凳,我们可以叫它夏凳,也可以叫它秋凳,还可以叫它冬凳。因为,就此件家具而言,其得名,与功用有关的只有“凳”字,而春乃是一种雅称而已。

↑春凳

另外,在见一些大神配图时,似乎也没有完全理解何为“春凳”。

前文已述,春凳是一种板面宽大的长凳,但由于现代家具与古代家具差距较大,后人在撰写网文时常为了配图而配图,因而使得经常出现各种错误。显然,这种错误也被个别回答传承了下来。

据不完全阅读,发现有人配的是“脚踏”,有人配的是“脚箱”,还有人索性连琴桌、卷头案、平头案等陈设性家具办了上来。其实,尽管它们长得像,当然,有些根本不像,却已被混淆地一塌糊涂了。

↑春凳

再有,春凳真的可以当做羞羞之事的场地么?

对于这个问题,我并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春凳板面较宽,且体量较长,既可坐,也可卧,是可以躺在上面休息的。

而且,在南方的某些地区,春凳常常成对制作,两件大小相同,可并在一起使用,分则为凳,并则为床。夏季乘凉时,可根据需要拼合使用,或单独乘坐。当然,春凳也不见得就是置于床尾的,置于床尾的,也不都是春凳。

就此来看,如果使用者不嫌在上面硌得慌,倒也可以体验一番别样的风情。

↑春凳

好了,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解释一个问题:春凳乃是雅称,大家就别过度解读了。放过这个单纯的凳子,好不好?


碣石樵子


赵忠祥先生语录:“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又到了动物……”咳咳,春天,不仅给人以生机盎然的感觉,而古人又赋予了“”这个字以新的含义。



人常言:春宵一刻值千金。人们又把专供成年人阅读的图画称为春宫图,另外还有春梦、春药、怀春等等,古人将春与性行为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毫无疑问,春凳也带有一定的暗示性,那么古人为什么把床尾凳叫做春凳呢?

古人相较于今天的人来说对于性这一话题,谈论甚少,但不谈性并不代表不重视,在古人的传统思想下,多子多福、子孙满堂是一个家族最为重要的事情。而想要多子多福子孙满堂便不可避免的要令家族里的新婚的年轻人对性生活和繁衍生殖产生足够的兴趣。


既然不能开口明说,于是古人便发挥了中国人一贯善用的意会手法,疯狂暗示新人,于是新婚夫妻的新房里有了一些寓意深远的名字,如放在床尾凳便被叫做“春凳”,放在箱子底下的图画被叫做“春宫图”。而夫妻二人,新婚之夜也被称作“春宵”,故而有:“春宵一刻值千金”、“春宵苦短”之说。而把男欢女爱时欢愉的声音,也称作叫“叫春”。这样看来,古人一点都不含蓄。
既然床尾凳叫春凳是出于“好心”提醒新婚夫妇,那么床尾凳又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春凳一般与床一般长,比普通的凳子要宽,功能一般认为有三。

其一,平日里小夫妻可以坐在上面或者躺在春凳上休息,其实躺在上面要比古代的床更自然舒适。

其二,用来放置被褥衣物,夜深人静,夫妻二人宽衣解带睡觉,正好将脱下来的衣物和不用的被褥放在上面。

其三,便是各位想的那样,根据许多明清时期小说和野史记载,春凳确实可以用来做风花雪月之事,毕竟宽敞的春凳适合为爱鼓掌。



因此很多人便认为春凳是为了令小夫妻保持新鲜感,更好地增加夫妻感情,正所谓:床头吵架床尾(凳上)和。


珞珈山的猫


同学们醒一醒,继《古代避孕方法》之后,铁锤老师准备上新课了!准备好,今天的课程很重要,口味略重,信息量大,期末会重点考察。

看见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们自己心中已经猜了一个答案,只是需要验证一下而已。

恭喜你,猜对了! 一半!

春凳在古代作品里出现的机会很多,其中就有不可描述之处。这个放在后面再讲,先讲有名一点的。《红楼梦》里贾宝玉这个怂人被假正经的老子打的屁股开花,差点丢了狗命,打完之后丫鬟们忙着要搀扶他回房,大观园总经理王熙凤想的比较周全,骂那些丫鬟是不开眼的糊涂东西,打成这个鸟样哪里还能走路,还不去把“藤屉子春椅”拿过来。可见春椅并不都是硬邦邦的长板凳模样,也有中间镶嵌软藤的造型,贾宝玉可以趴在上面,屁股朝上,不会再受伤。

春凳既然可以趴着,自然可以开发出更多的功能,比如噼里啪啦。这也不需要唧唧歪歪,铁锤直接上实锤。

1948年《风土什志》里面刊载了一篇叫《春凳 白脚旗 周仓》的文章,作者在里面讲了一则“马十三娘”的故事。说古代有一位将军在战争中被敌人掳走,女儿十三娘遍洒英雄帖,舍身救父,谁能把父亲就回来就嫁给谁。没想到没有男人敢出头,只有一匹战马绝尘而去,几天之后带着将军父亲回来。父亲遵守承诺,把十三娘嫁给了这匹雄马,嫁妆里面就包括一只春凳。这是十三娘特地设计,好与雄马交合。但是马器甚伟,十三娘无法胜任,一夜之后命丧黄泉。春凳却从此流传下来。


看过《搜神记 马头娘》或者读过冯至先生叙事诗《蚕马》的读者,一定会觉得眼熟,同样的传说,总会有不一样的江湖演绎。

这是搜神记里的原文。

传说有蚕女.父为人掠去,惟所乘马在。母曰:“有得父还者,以女嫁焉。” 马闻言,绝绊而去。数日,父乘马归。母告之故,父不可。马咆哮,父杀之,曝皮 于庭。皮忽卷女而去,栖于桑,女化为蚕.

这是冯至先生的浪漫演绎。

一瞬间是个青年的幻影, 一瞬间是那骏马的狂奔: 在大地将要崩溃的一瞬, 马皮紧紧裹住了她的全身! 姑娘啊,我的歌儿还没有咱完, 可是我的琴弦已断; 我惴惴地坐在你的窗前, 要唱完最后的一段: 一霎时风雨都停住, 皓月收束了雷和电; 马皮裹住了她的身体, 月光中变成了雪白的蚕茧!

后面两则文学故事演绎相比,马十三娘的故事少了一点浪漫,多了一点惨烈的味道。铁锤分析这个系列的神话传说,认为人马殊途,原本是无稽之谈,之所以这么编造,无非变相宣扬孝道和诚信而已。

但是故事中的春凳,难道真的是用于“寻春”专用吗?当然不是。

所谓春凳,只是明清时期开始流行的一种又长又宽的板凳式样家具,一般放在床尾,可以摆放一些被褥杂物,长宽可以供两个人并排坐着,亦可以让一个人躺下。更有甚者,有的地方过年杀猪的时候,使用的宽大粗糙的长条凳,也叫春凳。

关于春凳另外一个命名的说法,来自于明朝徐咸《西园杂记》,

“四时之景, 惟春为可乐。春时风日和畅, 花柳争妍, 百鸟交鸣, 人心悦怿。故人于此时, 曰`寻芳' , 曰`踏青。' 登山临水, 随意所之, 皆所以涤荡鼓舞, 用宣春机, 以助阳回之意, 故桌曰`春台' , 凳曰`春凳' , 肴馔之具曰`春盘' , 果菜之品曰`春盛' 。”

最后总结一下:春凳早已有之,只是明清时期开始流行的常用家具。因为明朝中晚期之后,艳情文学流行,时常有关于春凳之上行云布雨的桥段,所以才会有今天人们对于春凳功能的无限遐想。但是正如网络金句所言,只要心中有大海,哪里都是马代!只要脑子里吹春风,管他大爷的凳不凳。

现在春凳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铁锤历史


古人有很多“奇技淫巧”的发明,床尾凳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其特殊、形象的用途人们就把床尾凳称为春凳。对于“凳”字我们很好理解,但她为什么叫“春”,换句话说,它为什么用“春”来修饰一个“凳”字,这时候我们的思绪就容易混乱了,摸不清了。



如果往正经的方面想,它就是一个凳子,但好好的一个凳子,让一个“春”字坏了,而对于古代的带有“春”字的词语,比如春宫、春宵、春意,人们只要看到,很容易联想到古代男欢女爱,那么,春凳究竟是不是情趣用具呢?仔细往下看。

对于古代多数人而言,他们都是很矛盾的,尤其在思想方面。一方面在侃侃而谈程朱理学,另一方面却在专心发明奇技淫巧;一方面在大肆鼓吹贞节牌坊,另一方面却在梦里臆想秦涯夜月、春风数度。

他们的思想总是和西方人的直接了当大不相同,因为直接,所以西方人对于房事方面并不过于讲究,极其厌恶含蓄委婉。因而西方人在“春”文化上,并无多大建树,也没有文化继承。

而相对西方人的毫无建树,我国的古代人于立德立言之外,犹尚行乐,束胸缚脚之外尽是云清雨意,西方人怕麻烦的事,在我国古代人看来,是一项乐趣。因此,古代人发展出来了春凳、逍遥椅之类的并非是单纯为坐而坐的坐具,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果要追溯春凳的来历,严格意义上说,应该起源于成吉思汗时期,速不台、哲别带领的蒙古铁骑所向无敌,中原王朝土崩瓦解分崩离析,而蒙古族的生活习性不同于中原汉族,并且他们还把国人分成了四等,汉人基本是等级最低。更为可耻的是,元朝规定皇室以及所有游牧民族享有性特权,然后为了方便,床尾凳应运而生。

最初的床尾凳作用简单明了,慢慢的成了民间常见之物,而它的乖巧之处,在于其与人方便,与此相类之物,譬如美人榻、贵妃椅等等,古人发明了此物,又将“少不入蜀”常挂嘴边,真是矛盾至极。


所以说,床尾凳在古代叫春凳,起初就是根据它的实际作用得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个春凳慢慢的发展成真正意义上的凳子,但作为凳子,它仍与其它普通的凳子有所区别:有的人将没有靠背的春凳放在客厅当桌子;还有的将凳腿儿高点的春凳当作案,用来放置一些器物;甚至在一些地方,有人将带有靠背的春凳当作躺椅或躺床用,可见其的确很大、很长。



小小嬴政


中国的民居卧室,在解放前,甚至在改革开放前,都是私密之处,来了闺蜜猪朋,都会请到卧室喝茶,抽烟,谈话,因为那时没有客厅,而讲究一点的也只是中堂,中间八仙桌,桌两边放太师椅。十分拘谨,客套。是生客,幕僚谈工作,说生意的地方。

因此,卧室远比现在摆设多,如圆桌,磁鼓橙,那是夫妻俩的天地,也是怨妇思念郎君的私密空间。不错,床尾都有一个所谓春登。六十年代,我进过许多公館豪宅,确是有,四川似乎叫兀橙,起什么用呢?各位知


卧室的大花床里有许多附件,如小牛皮首饰箱,小抽屉(临睡取下的金银首饰,鸦片烟)外人是不允许坐床沿的,可以坐春登,客人也很放松,或半卧,或斜躺,自由,放
上图是巜韓熙载夜宴图》卧室部分,你看,韓𤋮载大宴宾客后仍然意犹未尽,叫一个丫头打水浄手,右边一歌女持琵琶入室,韓𤋮载这个老风流一下就把目光投向右边,一动不动。而床尾有一高靠背扶手长椅,上坐三个女人,这三个女人的出现使得画面暧眛朦胧,那个长椅可能就是后代春橙的祖先。

古代资讯十分落后,文化生活除了作诗画画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来打发时间,夫妻大部分时间都困在自己的小天地一一卧室,你说年轻夫妇总不能从早说到晩,于是春橙就是即兴表演的舞台,因为上床搞不赢了,就地解决,春橙实乃简单实用。
我的上述文字是略略涉及夫妻之间的感情,应该是"天地之道"。

(少写了"道"和"松")


良人执戟2


我这脑袋,看到春凳两字立马想起《金瓶梅》里潘金莲与女婿陈敬济幽会的场景来。话说西门大官人驾鹤归西后,一日:
潘金莲早辰梳妆打扮,走来楼上观音菩萨前烧香。不想陈敬济正拿钥匙上楼,开库房门拿药材香料,撞遇在一处。这妇人且不烧香,见楼上无人,一个叫“亲亲五娘”,一个呼“心肝短命”,因说:“趁无人,咱在这里了罢。”就在一张春凳上……(此处省略两百零二字)。
单纯的小编,便以为春凳就像春宫图、春梦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名词。直到再翻《红楼梦》,宝玉挨打后,王熙凤指挥小丫头们:“你们还搀着走呢?都打成这样还能走吗?赶紧把带滕屉的春凳抬出来,抬着宝玉走”。小编醍醐灌顶。想来,春凳原是正经的凳子。

春凳,原称床尾凳,长度与床宽相当,宽度可容一人睡眠,多置于床尾。至于为何又叫春凳,多半以下缘故:

一、春凳一般以椿木打造而成,原叫椿凳,后来演变成春凳。
二、春凳除了置于床尾,也多用五室外休息,古人尤其喜爱春天,在春天时节将春凳搬出室外,赏院里繁花似锦,观天上浮云遮日,堪称惬意人生。故将其成春凳。

三、就真的跟啪啪有关了,春凳在古代大多作为嫁妆,尤其以东南角椿树木打造最吉,新婚之夜,夫妻不仅可以床上缠绵,春凳可以供其不一样的体验。特别夫妻有了孩子后,床上亲热大多不现实了,这时春凳的作用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大厅外、院子里、甚至厨房里都可以一游。

所以,古人的智慧是值得肯定的,连名字都叫得如此清新脱俗。

微影窥人生


听老人讲,春凳兴于元朝,当年元人统治汉人,施行残酷暴力的管理手段。因为他们人数少,惧怕汉人反抗,所以每十户由一名元兵管理。由他掌握着十家的生存环境及唯一的一把菜刀。哪家用菜刀都要到元兵那里去申请。这个元兵由十户汉民养着。元人规定,凡家里有年轻女人的,必须准备一条春凳。以用于这个鞑子兵顺利快捷的完成泄欲的要求。鞑子兵完事即走,不会留宿,免的在睡眠中被杀。汉人在屈辱中生存,忍无可忍。但由于没有武器和组织领导,只能把怒火压在心里。

相传抗元斗争时 ,汉人在抗元领袖布置下把指令写在纸条上藏在月饼里,"八月十五杀鞑子"!以送月饼的方式通知到每家每户。在八月十五这一天晚上,一声号令,各家齐动,十户杀这一个鞑子兵。为推翻元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而春凳作为一种家具,并没有因为元兵被消灭而消灭。但是,它的地位在众家具中低,哪家死了人,拿它来停尸。

以上仅是听说,并未考证。只供笑谈。


燕山客721


先说结论,春凳的“春”字,应该是一个别字,正字为“桯”。

提到春凳,很多人脸上都会浮现出神秘的微笑,仿佛知道了什么不可言传的事情。

但其实春凳本是很正经的家具,凭什么你们提到春联、春卷、春游都一本正经,提到春凳就要会心微笑呢?春凳不服啊。


首先,春凳是一种板面宽大的凳子,比现在的床尾凳要大。因此题目中说春凳是床尾凳,这是错误的。

春凳并不一定都摆在卧室中,比如《儿女英雄传》中写:

堂屋正中一张方桌,两个杌子,左右靠壁两张春凳

这是摆在堂屋里,你能想象在堂屋里做那种事,还把工具摆出来吗?


其次,显然春凳有很正经的用途。它能坐,能当矮桌,也能当小床,还可以放在床边搭衣服,可以用来抬被打成重伤的贾宝玉,是一件多功能的家具。

当然,春凳也可以做那种用途,在很多明代禁毁小说中都出现了春凳的身影。比如《金瓶梅词话》:

就在一张春凳上,双凫飞肩,灵根半入,不胜绸缪。

《姑妄言》:

多银就仰卧在春凳上,大揸着两腿专候。

《戏蛾记》:

老爷便扯过一个春凳,垫于玉仙圆臀之下,令其两头着地

从这些小说的描述也可以看出,春凳不是专门做那种事用的。比如《金瓶梅》中潘金莲上楼烧香,撞见了女婿陈经济,两人情不自禁,正好有一张春凳可以利用。


那么春凳为什么以“春”为名呢?

古代以春为名的物事,要么与春天有关,如春联、春卷,要么与性事有关,如春宫、春心。那么春凳属于哪一类呢?

《徐襄阳西园杂记》中说:

春时风日和畅,花柳争妍,百鸟交鸣,人心悦怿。故人于此时,曰寻芳,曰踏青。登山临水,随意所之,皆所以涤荡鼓舞,用宣春机,以助阳回之意,故桌曰春台,凳曰春凳……

显然徐襄阳认为,春凳就是春天的凳子。但是这话说得语焉不详,难道到了秋天就叫做秋凳吗?

也许作者的意思是,春凳可以作为春天休憩之用,所以叫做春凳。想想,春天大地回暖,搬一张春凳在春风中或坐或卧,确实心旷神怡,浑身舒畅。

但是这种说法还是略牵强了。

章炳麟在《新方言·释器》中论证,“春凳”原本叫做“桯凳“。桯的意思是床前几,在江浙方言中读作”cheng“,近似”chun“。章炳麟认为春凳应该是从桯凳演化来的,”春“只表示读音。我认为这种观点更为可信。


另外,传统家具还有一种带靠背的躺椅,有些人认为这也是春凳的一种,如下图所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