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八旗精兵與西方軍隊的第一次正面對決:外強中乾不堪一擊!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一切都一直在變,而戰爭的發展變化在所有的變化之間表現的更為突出。

八里橋之戰是東方傳統軍隊與西方現代科技武裝下的軍隊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正面野外作戰,其戰果對中國的軍事、政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清朝軍隊與外國侵略軍雖然多次作戰,但雙方始終沒有進行過大規模的正面野外作戰,直到八里橋之戰。

八里橋是明朝在1446年(明朝正統十一年)修建的一座石拱橋,位於今北京市通州區,距北京城東約20裡。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從天津大沽口登陸後,八里橋成為英法聯軍前往北京的必經大道,清朝派八旗精銳在此防守,是清朝守衛北京的最後一道防線。

清末八旗精兵與西方軍隊的第一次正面對決:外強中乾不堪一擊!


英法聯軍約6000人(也有文獻記載為4000或8000人),分為東、西、南3路向八里橋進攻。西路為英軍,東、南兩路為法軍,其中南路的法軍擔任主攻八里橋的作戰任務,因為此次進攻由法軍擔任主攻,因此法國侵華軍中將司令官孟託班任總指揮。

防守八里橋的清軍約3萬人,其中騎兵1萬人,由清軍名將僧格林沁統一指揮。

1860年9月21日上午7時,八里橋之戰打響。

僧格林沁指揮的3萬人馬是當時清朝最精銳、最有戰鬥力的部隊,面對來勢洶洶的英法聯軍,僧格林沁一反往日清軍遇到英軍時的膽怯和退縮,而是指揮部隊主動出擊。

僧格林沁將部隊排列成長約2公里的圓弧形戰陣,正面迎戰英法聯軍。英法聯軍兵分3路,僧格林沁也分為3路出戰。

僧格林沁首先令主要手持冷兵器的騎兵衝向西路英軍,令內大臣(相當於御林軍副統領)瑞麟率軍迎擊東路法軍,令光祿寺卿(掌管朝廷祭祀、宴會的最高長官)勝保率軍迎戰南路法軍。

清末八旗精兵與西方軍隊的第一次正面對決:外強中乾不堪一擊!


3路兵馬中,僧格林沁親率的騎兵為全軍主力,勝保所部人數最少,卻被派去迎戰英法聯軍中的主力南路法軍,這樣的作戰部署,完全是因為僧格林沁不明敵情所致。

同時僧格林沁的作戰思想也很簡單,先用騎兵衝亂敵人的陣型,而後步兵一擁而上,和騎兵一起對著敵人一通亂砍,然後戰爭勝利結束。

應當說,這種戰法在明末清初時十分厲害,滿洲八旗就是靠這種戰法,橫行天下,使人提起辮子軍都心驚膽顫,李自成與吳三桂大戰於一片石時,絲毫不落下風,但當光著前半個腦袋的清軍出現時,李自成的大順軍瞬間一敗塗地。

但僧格林沁可能沒有意識到那已經是200多年前的事,而且此時的敵人也不是冷兵器時代,不善於騎射的漢人軍隊,而是裝備了西方工業革命最高成果熱兵器的西方軍隊。

僧格林沁指揮下的騎兵,展現了他們作為遊牧民族勇士最後的勇敢,手持冷兵器,迎著英軍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阿姆斯特朗炮、拿破崙炮和恩非瓦爾德步槍組成的交叉火力網,不顧性命猛衝過去。

清末八旗精兵與西方軍隊的第一次正面對決:外強中乾不堪一擊!


清軍騎兵一度衝到離英軍四五十米的位置,少量騎兵甚至衝到英軍指揮部附近,但在英軍密集的火力面前,清軍騎兵始終無法突破英軍的陣地。

而瑞麟率領的部隊與東路法軍作戰2個小時後,最先潰退。

作為全軍主力的僧格林沁部騎兵,在幾番猛衝之後,不僅士兵遭受重大傷亡,而且戰馬受驚變得難以控制,無法實施有效攻擊,無奈之下,清軍不得不開始後撤。

英軍抓住時機,立即開始反攻。南路擔任主攻的法軍,用火炮猛烈轟擊勝保所部守衛的八里橋,使得勝保所部傷亡慘重。然而守橋士兵死守八里橋,與衝上來的法軍展開慘烈的肉搏戰,無一人後退,最後全部殉國。

勝保親率抬槍隊上前策應,左臉、右腿中彈,受傷落馬,只好率軍後撤。

戰鬥開始後,僧格林沁才明白勝保迎擊的才是敵軍主力。急忙率部隊穿插於西路和南路敵軍之間,試圖與勝保部一起包圍南路法軍,將其一舉圍殲。

由於勝保率部後撤,僧格林沁的作戰意圖無法實現,不得已與西路英軍展開激戰。

在瑞麟和勝保後撤後,英軍開始兵分兩路,一路繼續與僧格林沁作戰,一路迂迴到僧格林沁背後,試圖包圍僧格林沁。僧格林沁見腹背受敵,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只好乘坐騾車,率軍撤退。有的史書則說在激戰之機,僧格林沁丟下部隊,自己逃跑。無論如何,八里橋之戰到此結束。

清末八旗精兵與西方軍隊的第一次正面對決:外強中乾不堪一擊!


關於雙方的傷亡情況,清軍傷亡過半,即15000人,戰死者當不少於1500人。而關於英法聯軍的傷亡人數,則一直含混不清,

清軍戰後宣稱,打死打傷英法聯軍一千多人。但八里橋之戰的指揮官孟託班,因八里橋之戰的戰功,被法國政府封為“八里橋伯爵”,還當上參議員。

當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提議再給孟託班年金五萬法郎作為獎賞時,遭到了多數議員的反對。議員們認為:“在整個戰役期間,我們只有12個人被打死,不值得再給他那麼高的獎賞!”於是英法聯軍傷亡12人的說法不脛而走。

而英法聯軍的戰報則更令人瞠目結舌,法軍戰死3人,傷17人;英軍戰死2人,傷29人,一共戰死5人,傷46人。清軍戰死多少人呢?戰報裡說清軍戰死2000人。

無論是5人,還是12人,這樣的傷亡比例是讓人難以接受的,清軍表現的確實很勇敢,即便是敵人也承認清軍的勇敢和不怕死。

侵略者說:“歐洲認為中國軍隊缺乏勇氣,此乃是一大謬誤。在密集的炮火面前,他們寧願一步不退,勇敢堅持,直到最後全體陣亡”。

也許因為是保衛北京的最後一戰,清軍表現出少有的犧牲精神,但僅憑一股蠻勇,依然不可能戰勝敵人。

侵略者的《徵華記》裡寫道:“法國和英國的炮兵壓倒了他們的箭、矛、遲鈍的刀和很不像樣的炮,儘管他們呼喊前進,勇猛和反覆地衝殺,還是一開始就遭到慘敗!”

殘酷的戰爭告訴我們,在武器裝備和訓練指揮等各個方面,清軍和侵略者相差了整整一個時代。在熱兵器時代,僅僅幻想靠忠誠和勇敢,靠密集兵力,以白刃肉搏戰來取得戰爭的勝利,是根本不可能的。

八里橋之戰清軍的慘敗,真真切切的說明了“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後,清朝上下,始終沒有從政治、科技、軍事等方面深入反思失敗的原因。

清末八旗精兵與西方軍隊的第一次正面對決:外強中乾不堪一擊!


一味認為清軍的失敗是局部失敗,是部分官員的腐敗無能和士兵的怯懦畏戰。英軍所依仗的無非是船堅炮利,如果膽敢與清軍陸戰,則必敗無疑。

然而八里橋之戰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徹底失敗,讓清朝的有識之士,開始留意清朝之外的世界,開始反思清朝,這個天朝上國的不足和落後,“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開始得到重視,掀起了一股學習西方科技的熱潮,洋務運動由此拉開序幕,一些睿智的中國人開始了復興中國的艱辛歷程。

鮮血得出的教訓:落後就要捱打!

當抗美援朝勝利後,彭德懷元帥激動的說道:“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