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寧橋與積水潭:北京中軸線上的古老景觀

萬寧橋與積水潭:北京中軸線上的古老景觀

京杭運河積水潭港


萬寧橋與積水潭

我長期關注著北京的古橋(從盧溝橋到金水橋),卻還是忽略了其中極有特色的一座。

或許並不僅僅是我個人的疏忽,而是一個時代的疏忽。不管怎麼說,有必要補充一下,以增強原本就模糊的記憶。


萬寧橋與積水潭:北京中軸線上的古老景觀

積水潭


偶然聽一位老先生做報告,題為《從蓮花池到後門橋》,談論北京往事:元大都是以後門橋為中心的。所謂蓮花池,並非城南的那一座(金中都的御苑),而是指積水潭。這我能理解。《燕都遊覽志》已有註釋:“積水潭在都城西北隅,東西亙二里餘,南北半之。西山諸泉從高粱橋流入北水關匯此。或因內多植蓮,名為蓮花池。”至於後門橋乃何方神聖,我卻不大清楚。只怪自己孤陋寡聞。


萬寧橋與積水潭:北京中軸線上的古老景觀

積水潭全景


憑空搜索一番,終於想起來了。由地安門往鐘鼓樓去,會遇見某古橋遺址。橋面基本已與兩端的水泥馬路持平,感覺不到什麼坡度,惟一可以作證的是兩側孤零零立著的殘損橋欄。況且當時,漢白玉橋欄杆皆捆綁著鐵皮打製的巨幅廣告牌,如同影壁,遮擋了東西而望的視野,因而沒給我留下太深的印象。


萬寧橋與積水潭:北京中軸線上的古老景觀

萬寧橋


此即作為元大都核心的後門橋。恐怕因為地安門是明清皇城之後門,老百姓習慣了以此相稱。查古籍,其原名為萬寧橋,建於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


萬寧橋與積水潭:北京中軸線上的古老景觀

萬寧橋北側即為鼓樓


萬寧橋與什剎海(古蓮花池之一部分)互為依傍,猶如唇與齒的關係——水為唇,橋為齒。此橋建立後沒多久,即趕上了一項“大工程”:至元二十九年春,忽必烈採納水利專家郭守敬(北京城的大禹)的規劃方案,引昌平白浮諸泉入大都西門水關,擴充積水潭容積,使水由萬寧橋東南流,出城東水關,經大通橋直至通州……京杭大運河與大都城終於首尾相銜,南糧北運的漕船可以徑直駛至天子腳下,節省了原先“五十里陸官糧”的周折與辛勞。忽必烈在前人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使積水潭一舉成為大運河的終端碼頭,不僅方便了貨物的長途運輸,還促成積水潭至鐘鼓樓一帶(古稱斜街)“中央商務區”,有駱駝市、牛馬市、鵝鴨市、羊市、米市、面市、綢緞市、皮毛市、帽市等,盛況空前。真是一條金街啊(相當於明清時的前門大街及今之王府井)。


萬寧橋與積水潭:北京中軸線上的古老景觀

萬寧橋和西側的金錠橋及後海


這項工程的效率極高。僅僅是在第二年秋,忽必烈自蒙古大草原避暑歸來,寶馬御駕穿過萬寧橋,看見橋下有舟楫往來,而西側的水域更沿岸停泊著無數糧船,樂得嘴都合不攏了。當即為新修的漕道起了個很吉利的名字——通惠河。萬寧橋,記住了這位橫跨歐亞的大帝國之君主的一喜!

萬寧橋與積水潭:北京中軸線上的古老景觀

通惠河


萬寧橋,可以藉助滔滔流水夢見南國了,甚至夢見西湖的斷橋。從西湖到什剎海(積水潭),中間再無阻隔

積水潭作為銷金窟,比南宋小朝廷苦心經營的西湖,有過之而無不及。暖風燻得遊人醉,恐怕直把“幽州”當“杭州”了。說到底,都是運河的功勞,使江南的鮮貨器物,在大都城裡俯拾即是。“積水潭東北岸的斜街一帶,帆檣往來,商業繁盛,這在北京的都市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當時萬寧橋畔的斜街商業區,既鄰近皇城,又擅舟楫之利,南方貨物隨糧船大批湧入都城,這一帶地居要衝,很快便形成了市廛輻湊商賈雲集的局面。加以水鄉景色不亞江南,勢家貴族多在此地構築園亭,隨之而來的必然有酒樓歌吹異常發達的都市繁華景象。”(伯驊語)


萬寧橋與積水潭:北京中軸線上的古老景觀


元惠宗時的集賢大學士許有壬,喜歡填詞,先填了一首江城子,題為《飲海子舟中答人招飲斜街》:“柳梢煙重滴春嬌,傍天橋,住蘭橈,吹暖香云何處一聲簫”。還覺不過癮,又填一首蝶戀花:“九陌千門新雨後,細染濃薰滿目春如繡,恰信東君神妙手,一宵綠遍官橋柳……”他所描寫的“天橋”與“官橋”,都是指萬寧橋。萬寧橋一帶,肯定栽種著許多楊柳,千絲萬縷,濃得化不開。洇透了古人的詩句也洇透了後人的思念。


萬寧橋與積水潭:北京中軸線上的古老景觀

匯通祠


積水潭至鐘鼓樓,是元大都繁華的市中心。而萬寧橋,相當於標誌性建築了。唉,不知有多少帝王將相、文人雅士、商賈旅客,曾經從這小小的石拱橋上走過?可惜連腳印都沒有留下。我只能憑空想象了。


萬寧橋與積水潭:北京中軸線上的古老景觀

積水潭港舊址


萬寧橋屬於“橋閘”,具備雙重功能——既是橋可通行,又作閘以制水。郭守敬開鑿漕道,將積水潭作為水庫,而又在通惠河沿途設立閘壩10處以資控制,有船來往方提閘放水,平常則緊閉。看來真夠“節能”的。設在萬寧橋下的,叫澄清閘,又名海子閘,是積水潭(舊名海子)之水流的第一道關卡。同時,又作為大運河的終端。一路溯流而上的江南糧船,降帆穿過萬寧橋的橋洞,就進入可拋錨卸貨的避風港了。緊提著的心也就可以放下——總算順利完成了任務,萬事大吉!


萬寧橋與積水潭:北京中軸線上的古老景觀

郭守敬


假如說積水潭是元大都的胃,日以繼夜地消化著整船整船的糧食,那麼,萬寧橋無疑屬於咽喉。它吞噬過太多的財富。

直到明朝譭棄元大都,改造新城,萬寧橋才真正感到了飢餓。積水潭,也一樣地飢腸轆轆:“自明改築京城,與運河截而為二,潭之寬廣,已非舊觀。”(《宸垣識略》) 大運河終點碼頭,南移至北京城東南角外的大通橋下。大通橋取代了萬寧橋的地位。而大通橋與萬寧橋之間的這段舊漕道,聲明作廢。先是逐漸淤塞,最終斷流。萬寧橋,再也無法親眼目睹江南的糧船了。朝代更替,它彷彿一夜間就老了。打掉了牙,只能往肚裡咽。


萬寧橋與積水潭:北京中軸線上的古老景觀

萬寧橋西側與後海中的西海相通


據伯驊先生回憶:萬寧橋在北京創辦有軌電車時其石拱橋外形尚基本可見,其後幾經築路施工,此橋遂被埋蓋於路面之下,迄今只有兩面歷經滄桑、飽經風雨剝蝕的白石橋欄立於馬路兩側。“萬寧橋東側原有一家白肉館,後以賣大灌腸出名的福興居,在此店的南牆外,三四十年代尚可見一段河身向東南延伸。此河身通過一片空地至東皇城根福祥寺衚衕口外,經東步糧橋(俗訛為東不壓橋)入東吉祥衚衕之北河沿。當時此段河內每年雨季尚通流水。部分河段尚有白石欄杆遺存。此可參照孫承澤《天府廣記》所載,明天順二年(1458年)戶部尚書楊鼎等奉命勘查通惠河時所上報的‘通州至京城四十餘里,古有通惠河故道,石欄尚存’一語以為印證。”可我與萬寧橋邂逅時,已是20世紀80年代,橋欄雖然依舊遺存,橋洞卻被砂石封填成實心的了,以保障過往車輛(不乏重型的)之安全。不知那被填埋的空間裡,古老的閘門尚存否?

萬寧橋與積水潭:北京中軸線上的古老景觀

經過風雨侵蝕的萬年橋護欄


幸好,近期以來,後門橋不僅被老百姓街談巷議,還出現於市政府的治理與規則方案之中。道路一側,立了一塊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恢復了其古稱:萬寧橋。人們把這座殘敗不堪的石拱橋作為寶貝來對待。先是拆除兩側“煞風景”的廣告牌,修補破損的雕花橋欄與望柱;繼而又挖開被封堵的橋洞,並疏浚兩側的部分河床,使什剎海之水從橋下流過。曾經蓬頭垢面的萬寧橋,終於可以在水中照一照鏡子,梳妝打扮。

再見萬寧橋,它已收拾得乾乾淨淨了,甚至流露出幾分嬌羞的神情。

萬寧橋與積水潭:北京中軸線上的古老景觀

萬寧橋頭的鎮水神獸


在清理淤堵多年的河道時,挖掘出五、六件巨大的鎮水石獸,皆是通惠河之舊物。維修者依照昔時之格局,將這一系列出土文物砌在河岸。憑欄俯瞰,能看見這一隻只威風凜凜的石螭,栩栩如生地趴在水邊,作吞吐狀。渴了吧?老夥計。

聽說鑿通橋洞後,有人很擔心:700餘歲高齡的石拱橋,是否有力氣承擔現代化的交通?趕緊做了個實驗,讓數十輛滿載重物的大卡車,密密麻麻地排列在橋身上,發現橋樑的結構與框架並沒有坍塌或變形。考試就算通過了。萬寧橋呀,你的脊樑骨真夠硬的!連“主考官”們都不禁感嘆:瞧瞧古人的建築水平,絕非當今某些“豆腐渣工程”所能匹敵。


萬寧橋與積水潭:北京中軸線上的古老景觀

積水潭(西海)邊的匯通祠


以永定門為起點,前門、天安門,紫禁城午門與神武門,乃至景山、地安門,直至鐘鼓樓,形成北京城的南北中軸線,全長約8公里。在這條橫貫古今的中軸線上,萬寧橋原本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它與天安門內外的金水橋遙相呼應,從建造時間上而言,也算得上是兄長。難怪明清時稱之為後門橋呢。可惜,我們不夠重視,使其遭受了太長時間的寂寞與埋沒。

重見天日的萬寧橋,似乎並不抱怨什麼。不管是冷遇還是禮遇,對於它來說都無所謂,都不過是瞬間的事情。至於橋東側的河道,目前只疏通了100多米,水流到盡頭就截止了,未能再延伸下去。即使這樣,已夠不容易了。要知道,原先這一段早就被填平,上面還蓋起諸多違章建築,光是拆遷就挺費勁的。


萬寧橋與積水潭:北京中軸線上的古老景觀


當然,如今的規模,與元大都時無法相提並論。據說那時皇城東北角外的河道寬約27.5米,一旦萬寧橋開閘放水,則成滾滾洪流。而當年的積水潭,更是比今之什剎海寬廣若干倍:“為了便於漕運,於元延六年(1319年)和泰定元年(1324年)曾用條石砌護積水潭沿岸,‘以石甕其四周’。在今新街口豁口外的北京變壓器廠院內曾發現元代積水潭的石泊岸遺址。地安門百貨商場地下發現了條石護岸……從這看出積水潭在北京城的重要作用。”(何成語) 斗轉星移,積水潭變得消瘦了,而萬寧橋依舊鶴髮童顏,保持著健美的體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