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原礦紫砂泥?是紫泥嗎?

又叫紫砂礦,雅稱“富貴土”,俗稱“天青泥”、“紅棕泥”、“底槽青泥”、“大紅泥”,為製作紫砂壺(器)的主要原料。深藏於黃龍山岩層下數百米,在“甲泥”礦層之間;廣東大埔和宜興丁蜀地區都有紫砂礦。在宜興,只能在丁蜀地區範圍內的陶土礦中找到紫砂泥;紫砂泥燒製的成品如紫砂壺、紫砂煲、紫砂花瓶、紫砂茶具,以及其它紫砂工藝品。得益於飲茶風氣,紫砂壺最為常見,其特點是不奪茶香氣又無熟湯氣,壺壁吸附茶氣,日久使用空壺裡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什麼是原礦紫砂泥?是紫泥嗎?

分類

紫砂泥包括紫泥、綠泥及紅泥三種,統稱紫砂泥。

形成

紫砂陶土的成因,屬內陸湖泊及濱海湖沼相沉積礦床,通過外力沉積成礦,深埋于山腹之中。紫泥和綠泥都產於甲泥礦中。甲泥是一種脊性粘土,紫紅色,色似鐵甲,故名“甲泥 紫砂泥”。甲泥礦中甲泥儲量最多,紫泥、綠泥儲量較少,紫泥僅佔總儲量的3-4%。紫泥是甲泥中的一個夾層,綠泥是紫泥夾層中的夾層,故有“泥中泥,巖中巖”之稱。所以,紫砂的泥料,也只有在大量生產日用陶的條件下才能取得。因為這種深藏於岩層下數百米深處的“甲泥”之中的紫泥,必須從甲泥中分選出來,沒有日用陶的大量使用甲泥,紫泥也就無從取得。

什麼是原礦紫砂泥?是紫泥嗎?

紫泥礦層

紫泥是甲泥礦層的一個夾層,礦體呈薄層狀、透鏡狀,礦層厚度一般在幾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穩定性差,原料外觀顏色呈紫色、紫紅色,並帶有淺綠色斑點,燒後外觀顏色則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主要成份為水雲母,並含有不等量的高嶺土、石英、雲母屑及鐵質等。綜合分析,紫砂泥屬於粒土--石英雲母系,頗類制瓷原料的特點,因此單種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強度高,乾燥收縮率小,為多種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藝條件。

綠泥是紫砂泥中的夾脂,故有“泥中泥”之稱(團山泥則是紫泥和綠泥混雜共生一起的泥料)。綠泥產量不多,泥質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為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塗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顏色更為多彩。

主要化學成分

紫砂泥的化學成分是其具有先天優良性能產決定條件。據科學分析,紫砂泥主要含有氧化硅、氧化鋁、氧化鈣、氧化鎂、氧化錳、氧化鉀和氧化鈉等化學成分,這種合理的化學成分的配比與組成,使紫砂泥具備了與眾不同的特殊性能。

紅泥礦層

紅泥(或稱朱泥)則是位於嫩泥和礦層底部的泥料,礦形瑣碎,需經手工挑選。周高起雲:“石黃泥,出趙莊山,即未觸風日之石骨也,陶乃變硃砂色。”因其含鐵量多寡不等,燒成之後變硃砂色、硃砂紫或海棠紅等色。因為產量少,早期除銷往南洋的水平小壺用朱泥製作胎身外,一般只用作化妝土裝飾在紫砂泥坯上。至於朱泥的胎土,不過是制壺陶手,為了求得更精細的泥料,將紅泥以洗泥沉澱,得到約140目到180目細孔的泥料,製成細如滑脂的朱泥壺。朱泥的土質成份,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極高的氧化鐵,約在14%到18%之間,這是朱泥所以燒成後壺身成為紅色的主要原因。由於朱泥的泥性甚嬌,成型工藝難度亦高,而朱泥由生坯至燒成,因收縮率高達30%至40%,故一般成品良率約僅七成。

從礦層開挖出來的紫泥,俗稱生泥,泥似塊狀岩石,經堆放在露天稍事風化,待其鬆散,然後用錘式破碎機初碎,輪碾機粉碎,泥料過60目篩(泥料如太粗則製作費勁,如太細製作時則易黏手,且燒成後收縮比大),溼水後通過真空練泥機捏練,便成為供製坯用的熟泥料。紅泥、綠泥的製備與紫泥相同。

什麼是原礦紫砂泥?是紫泥嗎?

泥料煉製

談到紫砂泥料的練制,在五十年代以前,還是沿用明清的老方法,把曬乾搗碎的泥團圍成一圈,用河水沖洗,人站在裡面不停地走動、踩踏,直到泥料軟硬適中。今人實難想像前人在練制泥料是如此的辛苦、落後。到六十年代後期開始採用機械化、有雷蒙粉碎機、攪拌機、真空練泥機。

為了豐富紫砂陶的外觀色澤,滿足工藝變化和創作設計的需要,藝人們透過把幾種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屬氧化物著色劑,使之產生非同尋常的應用效果。大凡名家對泥料的配製皆各有心法,不相私授,進而形成紫砂泥有些特定泥料成為某些名家的代名詞,也突顯了名家的藝術風格。如作品燒成後呈現天青、栗色、石榴皮、梨皮、硃砂紫、海棠紅、青灰、墨綠、黛黑、冷金黃、金葵黃……等多種顏色,吸引了紫砂藏家的目光。紫砂泥若再摻入粗砂、鋼砂,產品燒成後珠粒隱現,產生特殊的質感。

泥料分類

1、天青泥:其質細膩呈青藍色,產於清代中期,現已失傳。

2、底槽青泥:位於礦層底部,塊狀中有青綠色的“雞眼”、“貓眼”,色呈偏紫泛青,細而純正。

3、紅棕泥:位於礦層中部,呈紫紅色、紫色,隱現綠色斑點,質軟緻密,間有微小的雲母閃爍。

4、本山綠泥類:俗稱“本山綠泥”,古名“梨皮泥”。礦土呈淡綠色層片狀,燒成陶後現梨皮凍色(米黃色)。產於黃龍山岩層與紫泥共生礦層中,僅數釐米厚,位紫泥上層與巖板間,俗稱“龍筋”。其礦物組成為水雲母、高嶺石、石英及少量的鐵氧化物。

5、本山綠泥:採掘量極少,不易製作大件產品,僅作小件產品和作“化妝土”,加入適量作色劑可變化成個色裝飾泥。

6、百麻子泥:色與本山綠泥相似,質地粗。位於紫泥上層,且雜質較多,須精揀方可合用,成陶後現淡墨色。

7、紅麻子泥:色似紫泥,質地粗。位於紫泥上層,間夾星點麻子綠泥,成陶後呈桃紅色。

8、大紅泥:位於礦層中,少量出現。雲片狀結構,呈紫紅色澤,鮮豔明麗。礦層分佈不同,燒成溫度範圍較寬,其最佳燒結溫度在1180℃左右

9、紅泥類:俗稱“朱泥”、“硃砂泥”、“石黃泥”。因其成陶後,色似“硃砂紅”故名。產於宜興任墅趙莊山,嫩泥礦層底部,質堅如石,其含鐵量高,產量甚稀。礦土外觀呈磚紅夾層,以黏土為主的粉砂岩土,可單獨成陶。紅泥收縮率大,燒成溫度在1080℃左右,常制小件器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