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樂山暴雨,樂山大佛是否會被淹?

說到四川的樂山大佛吧其實還是有蠻多人比較的喜歡的,因為這個大佛曆史非常的悠久,也是遊客們經常喜歡去的一個地方了,那麼最後四川樂山啊突降暴雨,大家也都知道,樂山大佛是在水邊的,那麼有的網友會問了,樂山大佛會不會被淹掉呢?就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分析看看吧!

四川樂山暴雨,樂山大佛是否會被淹?

我們先看看四川樂山暴雨的情況吧如下:

受高原低槽和地面冷空氣共同影響,21日晚上7點開始,樂山遭遇入汛以來首次區域性暴雨天氣過程。截至22日早上7點,全市出現特大暴雨5個站點, 大暴雨104個站點, 暴雨101個站點,大雨37個站點,中雨8個站點,最大雨量出現在峨眉山市九里鎮興陽村(332mm),大暴雨以上降雨出現在峨眉、夾江、沙灣、沐川、五通橋和市中區及犍為的部分地方。目前,樂山市氣象臺已將暴雨紅色預警信號更新為暴雨黃色預警信號,全市為穩定性降雨,預計未來仍將有10~15mm的降雨,降雨持續到13時左右。

22日清晨,記者從樂山市應急辦獲悉,受暴雨影響,樂山峨眉山市、沙灣區等多個區縣出現城市內澇、泥石流等災害,災情發生後,各地立即展開災害救助工作,全市範圍內的詳細災害損失情況正在進一步核查中。

據樂山市公安局沙灣區分局凌晨四點消息,受暴雨影響,沙灣城區多處被淹、積水成淵,太平鎮草壩村、嘉農鎮、踏水鎮有群眾被困、房屋被淹,當地民警、消防官兵兵分多組,徹夜奔赴在抗洪救災一線。記者從@樂山消防 官方微博凌晨1點44分發布的視頻中看到,在峨眉山市樂都鎮順江村,消防官兵順利從齊腰深的洪水中疏散出5戶人家;凌晨5點01分,@樂山消防又發佈了一條視頻微博,視頻中我們能清楚看到,峨眉山、沙灣的部分地方洪水已經齊腰深,甚至有個別小區的洪水沒過人的肩膀,消防官兵們一邊利用爬梯、牽引救生繩等工具解救、疏散被困群眾,一邊利用機動泵進行抽水排水。

另據@西南鐵路消息,凌晨峨眉山、沙灣區出現泥石流災害,致使成昆鐵路九里至軫溪間泥石流上道,受此影響,途經該區段的部分旅客列車將晚點運行或折返運行,部分列車停運。

四川樂山暴雨,樂山大佛是否會被淹?

那麼樂山大佛會不會被淹呢?

樂山大佛,地處四川省樂山市,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北距成都160餘公里。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稱,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大佛。

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大佛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髮髻1051個,耳長6.7米,鼻和眉長5.6米,嘴巴和眼長3.3米,頸高3米,肩寬24米,手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背寬9米,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

樂山大佛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第9層和第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也有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但互未鑿通,這些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溼和通風系統,防止了大佛的侵蝕性風化。

四川樂山暴雨,樂山大佛是否會被淹?

大佛胸部有一封閉的藏髒洞。封門石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紀事殘碑。洞裡面裝著廢鐵、破舊鉛皮、磚頭等。據說唐代大佛竣工後,曾建有木閣覆蓋保護,以免日曬雨淋。從大佛稜、腿臂胸和腳背上殘存的許多柱礎和樁洞,證明確曾有過大佛閣。宋代重建之,稱為“天寧閣”,後遭毀。維修者將此殘碑移到海師洞裡保存,可惜於文革被毀。

樂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統。樂山大佛的兩耳和頭顱後面,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為雨水侵蝕。清代詩人王士禎有詠樂山大佛詩“泉從古佛髻中流”。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9層、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遠望看不出。

衣領和衣紋皺摺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分解表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長9.15米、寬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互未鑿通,右洞深16.5米、寬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寬0.95米、高1.1米。這些妙的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溼和通風系統,千百年來對保護大佛,防止侵蝕性風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川樂山暴雨,樂山大佛是否會被淹?

左右互通的兩洞,由於可匯山泉,內崖壁上凝結了厚約5-10釐米的石灰質化合物,而佛身一側 崖壁仍是紅砂原巖,而且比較乾燥。那左右不通的兩洞穴,孔壁溼潤,底部積水,洞口不斷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約有2米寬的浸水帶。顯然,這是由於洞未貫通的緣故。樂山大佛已有1300多年曆史,很值得每一位中國人驕傲!春秋兩季是去樂山旅遊的最佳時節,你準備好了嗎?

喜歡就關注我,更多精彩一起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