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专业: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专业: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专业: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专业

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和媒介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是国内最早开展传播学研究与教学的单位之一,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张隆栋教授就已在《国际新闻界》上撰文引介传播学。80年代初,新闻学院在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正式开设传播学课程,并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教材和科研成果。1998年,新闻学院首批被批准为传播学硕士点和传播学博士点,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地。新闻学院设有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媒介经济研究所、新闻传播研究所、广告研究中心和危机传播管理研究中心,并拥有一批全国著名的学者和导师,为在读研究生提供了优越的学习与科研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专业: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专业

“七五”以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是承担国家重大课题最多、获奖成果最多的新闻院系,许多专家学者担任国家重大研究项目的首席顾问。国家重点研究基地“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设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被评估为新闻传播学科综合实力第一名。

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专业: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专业

学院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人大校徽21世纪是信息和传播的时代,新闻和传播教育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进入新世纪以后,

中国人民大学开始了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进程,新闻学院在学校的总体部署下,制定了建设国际一流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规划和“十五”学科建设规划。

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专业: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专业: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专业: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专业: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专业: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专业: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专业: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专业

传播学专业共设有4个主要研究方向:

1.传播理论研究方向,包括传播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思想、传播效果研究、传播体制研究、危机传播管理研究等课题领域。责任教授郭庆光是国务院新闻学科评议组成员,也是本学科第一部国家级重点教材《传播学教程》的作者;责任教授陈力丹横跨新闻学、传播学两大领域,其代表性成果《精神交往论》和《舆论学》是国内传播研究中的经典之作。

2.视觉传播研究方向,包括电视传播和摄影传播。视觉传播是新闻学院的优势学科领域之一,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为我国摄影界和广电行业培养了包括“荷赛”摄影大奖获得者在内的大批杰出人才。新闻学院作“211”和“985”重点建设项目的广播电视演播中心即将投入使用,为视觉传播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国内一流的设备和条件。本方向的博士生导师盛希贵教授,是我国视觉传播领域的知名学者。

3.新媒体研究方向。新闻学院自1997年起开设网络新闻传播课程,2000年在硕士层次设立网络传播方向。新媒体研究以“大传播、全媒体”理念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使学科建设不断适应媒介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形态的变化,本方向博士生导师彭兰教授是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并获得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资助。

4.策略传播研究方向。策略传播是西方应用传播近年兴起的重要分支,也是传播学科的国际前沿地带,研究方向包括了公关、广告、营销传播、品牌构建等多个具体学科领域。该方向的博士生导师、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教授是国家形象传播的专家,博士生导师倪宁教授是广告传播领域的知名学者。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厚实的理论功底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毕业生能够胜任新闻宣传、公共关系、广告、传媒管理、教学研究等多方面的工作。

传播学专业有教授8 人、副教授3 人,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年龄和专业结构合理,富于学术创新精神。,我院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北卡莱罗纳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东京大学信息学环等众多国际著名大学有着密切的学术合作关系,定期聘请著名学者来院讲学,并为在校生提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主要专业课程

方法课包括: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媒介市场分析和媒体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

学科基础课包括:新闻传播史研究、新闻理论研究和传播理论研究

专业课包括:网络传播研究、公关理论与实务、视觉传播研究、传媒经济研究、 出版理论与实务、广告理论与实务

选修课可从全校的课程中选择;先修课包括新闻传播史论、新闻实务、传播实务、广播电视实务。跨专业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具体研究方向从中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