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電池救了我的命:汶川地震,軍事記者歷險唐家山堰塞湖

聲明:公號“我對人生有態度

”,記錄有態度的人生

一塊電池救了我的命:汶川地震,軍事記者歷險唐家山堰塞湖

掐指一算,我書架上擺放的這塊攝像機電池,已經快十年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疼痛”的緣故,近十年來它始終保持著這個“吶喊”的樣子,又似乎總像在訴說什麼似的。而我,則總會靜靜地聆聽著、端詳著、打量著它,思緒天馬行空,竟然一下子秒回到十年前的抗震救災現場……

2008年,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個星期之後,唐家山堰塞湖告急,懸湖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當年,如果沒有發生那次大地震,即使在大比例尺的地圖上,也無人會留意北川縣城上游3.2公里處那座叫唐家山的山脈。然而,大地震之後,這裡突然舉世矚目。據不完全統計,在當時的百度搜索引擎上,“唐家山”的搜索結果高達480多萬。

一塊電池救了我的命:汶川地震,軍事記者歷險唐家山堰塞湖

唐家山,位於涪江支流湔河流域,在地震中猶如遭受鬼斧神工般的狂暴劈砍,偌大的山體裹著黃土與巨石落入湔河,堵塞了河道,阻斷了流水,形成一個長803.4米、寬611.8米、高82-124米、體積約2037萬立方米,且並不穩固的土石堆積體,是當時整個四川地震災區最大的一個堰塞湖——唐家山堰塞湖。而其下游,正是奔騰不息的涪江。涪江由北向南、再轉向東流經的江油、綿陽、三臺、遂寧等地,均為四川省經濟繁榮和人口密集重鎮。

地震後,奔流而下的湔河被阻斷,水位迅速上漲。到6月上旬,堰塞湖的蓄水量達到了3.2億多方,成為驚天懸湖,如果得不到及時、科學的解決,一旦潰壩,處在下游的城市將變成一片汪洋,數百萬人民群眾將遭受滅頂之災。

一塊電池救了我的命:汶川地震,軍事記者歷險唐家山堰塞湖

情況萬分危急!根據當時成都軍區抗震救災聯合指揮部的命令,決定啟動爆破洩洪預案。從2008年6月6日13時30分開始,正在當地執行抗震救災的原陸軍第十四集團軍部隊臨危受命,分4個批次出動工兵、舟橋、炮兵等分隊共139名官兵,先後搭乘直升機12架次,緊急飛赴唐家山堰塞湖執行排危除險任務。作為一名電視新聞骨幹,我扛著攝像機隨隊登上唐家山,和集團軍官兵們一起在充滿變數、處處險象環生的堰塞體上安營紮寨、抗震救災。那個時候,餘震頻發、堰塞湖壩體滑坡不斷,隨時都有壩潰人亡的危險。

“當災難發生的時候,所有的人都在往外跑,只有軍人和記者往裡衝……”這是大地震後網友的感慨。那時的我,身為原十四集團軍政治部的一名新聞宣傳幹事,既是軍人,又操持著記者的活計,正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投入緊張而危險的地震救援中。

一塊電池救了我的命:汶川地震,軍事記者歷險唐家山堰塞湖

“軍人有分工,扛攝像機和扛槍一樣,任何時候都要扛好……”我總這樣告誡自己,不僅僅因為我是走在工作最前沿的軍人,我的任務也不僅僅是見證一線……

也就是在這次採訪報道中,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6月8日中午,號稱世界“巨無霸”的俄羅斯M-26直升機掛吊救災物資到達唐家山堰塞體上方。當飛機在堰塞體上空懸停時,其螺旋槳捲起的狂風吹得堰塞體上到處飛沙走石、天昏地暗,睜不開雙眼。正在拍攝工兵分隊官兵爆破障礙物的我,竭盡全力穩住扛在肩上的攝像機後,旋即掉轉鏡頭拍攝直升機卸放物資的壯觀時刻。

一塊電池救了我的命:汶川地震,軍事記者歷險唐家山堰塞湖

突然,巨大的風力掀開了官兵搭建在堰塞體上的一頂軍用帳篷,帳篷裡一張摺疊式的行軍床板被巨大風力捲起,並呈“V”字型向我飛來。只顧專注地拍攝視頻的我絲毫沒有意識到危險的來臨。

那時,我和大家一樣,關注的焦點都在自己頭頂呼嘯懸停的飛機,沒有任何人發現我已身處險境。緊要關頭,我從攝像機的尋像器中發現一個黑乎乎的東西朝我鏡頭撲面而來。為了保護鏡頭,原本馬弓步站立拍攝的我下意識地向右側方轉身,並迅速下蹲躲避。就是這麼一個下意識的本能反應,讓我與死神擦肩而過——本來位於我右腦後的攝像機尾部的電池,隨著我的轉身而向左側運動,恰好與我的頭對換了一個位置,替我抵擋住了勁風中呼嘯而來的那張床板的重重一擊。

巨大的衝擊力令我應聲倒地……

當M—26直升機轟鳴著漸漸遠去時,我才注意到自己幾乎是要向右側跌倒在堰塞體上——要不是我右肩上扛著的這個重17市斤、長約70釐米的攝像機順勢著地成了支撐點,要不是我右手依舊緊緊握住攝像機的錄製手柄、左手牢牢抓住攝像機機身,使其成為一個支點穩住了我的身體,恐怕我早就被床板的強大沖力打到在地了。

一塊電池救了我的命:汶川地震,軍事記者歷險唐家山堰塞湖

由於事發突然,那個時刻壓根就沒時間考慮個人安危,一心只想安全護住手中的武器——救災任務緊急,別把這吃飯的傢伙弄壞了。沒想到,倒是這機器仗義出手,替我擋住了這飛來的橫禍,從而化解了我的危機。

當我灰頭土臉、狼狽不堪地爬起來後,發現攝像機的電池已經被砸開了一道很大的裂縫,而我也才感覺到左側臀部火辣辣地疼痛起來。我立即解開腰帶一看,臀部皮膚居然被床板削去一塊長約五六釐米、寬約三四釐米的皮膚,正汩汩地往外滲出鮮紅的血液……

原來,在M—26直升機強大氣流的席捲下,那塊摺疊式的行軍床板呈“V”字形朝我飛來時,一頭重重地擊中了我肩上扛著的攝像機電池,另一頭則從我臀部擦過。

回想被擊倒的那一刻,我暗自慶幸起來,“多虧攝像機電池替我擋了這致命的一擊,否則,就會被這床板直接命中頭部,那我肯定就再也站不起來了。”想到這,我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冷氣!於是,為了感戴這塊電池的“救命之恩”,救災任務結束回到昆明後,我就把它悉心存放到自己的書架上,直到現在。

“我一定要好好地留存它,不僅僅因為它是我的‘救命恩人’”。更讓我欣喜和意外的是,儘管電池“負傷”了,它卻“輕傷不下火線”,依舊在堅持工作——居然把這個過程完整地記錄了下來。

每當走進書房時,我都會用一種宛如初戀般的深情目光凝望著這塊立下奇功的電池,並暗暗下定這個矢志不渝的決心,作出如此牢不可破的承諾,神情異常的親切、誠懇和堅毅!

一塊電池救了我的命:汶川地震,軍事記者歷險唐家山堰塞湖

這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的驚險,在事後卻變成了大家輕鬆詼諧的談資,如今更是成為我記憶深處一個波瀾不驚的話題。但是,在那些個非同尋常的日子裡,如我那般遭遇各種險情的救災官兵又何止我一個?但也不是每次險情個個都會吉星高照。

5月31日13時,同在災區救援的兄弟部隊某陸航團一架直升機,前往理縣執行救災任務。在返航途中遭遇天氣突變,不幸失事。6月10日10時55分,直升機殘骸在深山峽谷中找到,機上人員全部遇難、無一生還。51歲的特級飛行員邱光華和他的734機組全體官兵,雄鷹一樣的5位勇士,就這樣永遠地匯入到了川西北的青山翠柏之中,成為了一個令人永遠淚奔的痛點!

但是,無論路途如何不測、無論環境如何惡劣,奮戰在救災一線的官兵們都在自己的崗位上,驚心動魄地奔波、無私無畏地工作、無怨無悔地戰鬥,儘管誰也不敢保證每一次外出遂行任務都能像我那麼幸運地逢凶化吉、如意吉祥、安然無虞!

一塊電池救了我的命:汶川地震,軍事記者歷險唐家山堰塞湖

作為救援部隊的一名新聞工作者,只要有新聞發生,我就會立即奔赴現場。只要有新聞現場,我就會義無反顧地衝到最前沿,給後方受眾傾力呈現官兵們在第一時間展開救援的真實場景。這,不僅僅是一名軍隊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操守。

“我是記者,還是軍人?”那時的我常常會這樣叩問、質疑自己,但每次的回答都如出一轍:“你既是軍人,也是記者!”是的,那時,我自己肩挑的,不但有軍人的責任和使命,還有記者的承受與擔當。

光榮屬於黨,勝利屬於人民!唐家山堰塞湖險情的成功排除,凝聚著各方力量的心血,更是眾志成城的集中體現!如今,回首往事,許多記憶已漸行漸遠,唯有唐家山這段經歷難以忘懷,別有韻味激盪心頭,行將伴我披荊斬棘、乘風破浪、走向遠方!

一塊電池救了我的命:汶川地震,軍事記者歷險唐家山堰塞湖

【延伸閱讀】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十四集團軍近2萬名官兵聞令而動,晝夜兼程,千里挺進,火速奔赴抗震救災第一線,他們最先投入戰鬥,最後撤離災區。從2008年5月13日到達救援一線開始,經過100多個日日夜夜的艱苦鏖戰,在奪取抗震救災重大階段性勝利後,除工兵團、防化團執行災後重建任務於當年10月21日回撤歸建外,其他抗震救災部隊於當年8月27日完成任務回撤歸建。

抗震救災結束後,十四集團軍表彰了14個先進單位和41名先進個人,21個單位和34名個人受到原成都軍區表彰,14個單位和17名個人被推薦到全國、全軍表彰。國家水利部、地震局和救災駐地10多市縣為部隊請功,集團軍部隊共收到災區政府和人民群眾贈送的錦旗1900多面,請功信和感謝信500多封。

一塊電池救了我的命:汶川地震,軍事記者歷險唐家山堰塞湖

在這場偉大的抗震救災鬥爭中,十四集團軍部隊大力發揚自己特有的決死精神、老山精神、維和精神,用鋼鐵般的意志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戰勝各種困難,湧現出了“捨己救人好乾部”牛玉新、“鋼鐵戰士”嚴情勇、“救災尖兵”於明華等一大批先進典型。從將軍到士兵,大家以驚人的毅力擔負起最艱鉅的任務,奮戰在最艱險的地方,出現在最危急的關頭,演繹了千里大馳援、生命大營救、鄉村大挺進、排險大決戰、防疫大洗消等一曲曲波瀾壯闊、驚天動地、勇克時艱的英雄壯歌,以驚天動地的偉大壯舉詮釋了人民軍隊的軍魂、宗旨和使命,以大無畏的革命英雄氣慨濃墨重彩地書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篇章,經受了非戰爭軍事行動的戰鬥洗禮,無愧於“叢林猛虎”、“南疆長城”的美譽,在抗震救災的大戰場經受住了黨和人民的大考驗,譜寫了人民軍隊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時代華章!

【作者簡介:高帥,正團職軍轉幹部,貴州黔西人,畢業於原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在職研究生學歷,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曾在十四集團軍服役24

年,在集團軍機關從事新聞宣傳工作12年,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多次參加重大軍事行動和非戰爭軍事行動,多部新聞作品在全國、全軍評選中獲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