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國內保健品行業能否消除信任危機

近日,碧生源發佈了2018年中期業績公告,2018年上半年,碧生源全面虧損總額達2890萬元,與2017年上半年全面收益總額2740萬元相比,降幅在205%左右。業界普遍認為碧生源陷入鉅虧泥潭的原因是缺乏研發投入和產品創新升級。相比之下,一些企業正在不斷加大研發投入,重視產品科技創新,同時加大了對海外品牌的收購,擴張企業版圖。

對此,有專家表示,中國保健品行業由最初的“營銷為王”逐漸轉變為“科技為王”,原料科技創新和健康評價技術將成為兩股主要力量,驅動產業鏈延伸。同時海外收購也成為增加營收的趨勢。但保健品行業仍需加強監管,防止不法保健品企業的不合格產品擾亂保健品市場。

加大研發投入

中國商報記者整理企業財報發現,很多企業加大了研發投入,對產品的研發更加重視。

以葵花葯業為例,其研發中心現已形成以北京、哈爾濱、重慶、天津四家研究院為中心的佈局。目前,該企業已獲得批件或結題的大健康產品研發項目16個,其中4項已獲得國家保健食品備案號;在研產品項目20個;已立項項目6個。報告顯示,研發投入同比增加26.79%,研發投入與營收的佔比來看,2017年上半年研發佔比2.42%,2018年研發佔比2.57%。

壽仙谷藥業稱其報告期內產品研發繼續向全產業鏈縱深拓進,“靈芝孢子粉第三代去壁提純技術”獲得了日內瓦第46屆國際發明展金獎,此外,其研發投入同比增加130.36%,研發投入與營收的佔比來看,2017年上半年研發佔比3.73%,2018年研發佔比6.32%。

紫鑫藥業稱其報告期內加大了研發投入,成立了專門的人參研發機構:吉林紫鑫人參研發有限公司,主要負責人參的基礎研究(如開展人參的質譜研究)、人參保健食品研究、人參新資源食品的開發和人參種植技術的研究等事務。

安琪酵母則建立了高層次的產品技術研發平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國家認可實驗室(CNAS)、省級酵母工程中心、中試生產平臺),組建了以多位享受國務院、省級政府津貼專家為主的創新技術團隊。報告期內,安琪酵母申請專利達13項,獲得發明專利授權6項;研發投入同比增加19.13%,研發投入與營收的佔比來看,2017年上半年研發佔比3.79%,2018年研發佔比3.83%。

另一方面,記者通過查閱相關資料顯示,有些曾經創造銷量神話的企業研發投入較少。例如,碧生源的明星產品茶飲系列從營收佔比來看,2016年研發成本為1257萬元,佔比2.4%,2017年研發成本為1586.6萬元,佔比2.9%,2018年研發成本為1157.5萬元,佔比6.9%。研發佔比提升的原因竟是與中山萬漢、中山萬遠(碧生源團於2017年下半年收購的公司)2018年上半年研發成本合併計入。碧生源2018上半年營收為1.68億元,較2017年同期的2.65億元驟降36.6%。

東阿阿膠也出現同樣的情況。以2017年為例,其總計18.05億元的銷售費用中,有8.61億元為市場推廣費,有5.14億元為廣告費,僅這兩項佔總銷售費用的比重就超過了七成。與廣告、銷售上大手筆花錢相對的是,東阿阿膠在研發與創新上的投入不足。從2012年至2017年六年的時間裡,研發支出合計僅為9.13億元,其中2017年研發支出2.26億元,不及當年廣告費的一半。其財報披露,2018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9.86億元,同比增長1.7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8.62億元,同比下降4.35%。公司阿膠系列產品營業收入23.43億元,同比下降5.21%。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一些企業銷量下滑是由於研發投入小,產品缺乏創新升級,並不是加大廣告費用就可以解決的。現在的消費者不單隻要看廣告,產品一定要有口碑,要有體驗,還要很專業。

朱丹蓬還表示,在整個新生代的購物思維和行為已經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的時候,一些企業並沒有做出成功的改變。公司整個運營的模式應該往消費者的痛點、難點的一個解決方案去著手,而不是去砸廣告,拼銷售。

擴張版圖

除了加強研發投入,加強海外收購成為國內保健品企業發展的又一大趨勢。7月12日,湯臣倍健35億元重金收購澳大利亞益生菌領先企業Life-Space。5月31日,湯臣倍健宣佈以約1億元人民幣價格收購拜耳(Bayer)旗下兒童營養補充劑品牌Penta-vite的業務資產。Penta-vite品牌於1940年在澳大利亞創立,是澳大利亞兒童營養領域的專業領導品牌之一。

今年2月,全球最大的健康營養產品零售商健安喜(GNC)宣佈已與哈藥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和合資協議。依據協議條款,哈藥集團將向健安喜投資約3億美金,成為其唯一最大股東。

早在2015年,國內的保健品企業就開始進行一系列海外併購。2015年,合生元耗資88億元,收購澳大利亞保健品牌Swisse 83%股權,拉開了中國企業併購“洋”保健品牌的大幕。2016年下半年,併購達到高潮。擁有強大、專業藥房網絡的藥企也不甘示弱。2016年8月,上海醫藥以現金形式出資約人民幣9.38億元收購新西蘭保健品公司Vitaco 60%的股權。

中泰資管一位食品行業研究員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與研發、註冊門檻更高的特醫食品相比,搶佔大健康“藍海”的快速通道,是到海外去併購那些國際知名膳食營養補充劑品牌。隨著全球範圍內人們健康意識的增長,保健品企業的收購和兼併現象或將繼續升級。

信任危機

上述食品行業分析師認為,目前國內消費者對於海外的保健品牌信任度遠高於國內品牌。根據海外各品牌的2018年中期財報顯示,康寶萊(Herbalife)2018年上半年中國區收入達8.86億美元,同比增長2%,佔比20%,已超過北美市場 ( 8.40億美元 ) 。如新(Nu Skin) 2018年上半年Mainland China 板塊收入4.43億美元,同比增長37% ( 扣除匯率因素影響同比增27% ) ,該板塊成為如新在全球的最大市場,貢獻總收入的34%。自然陽光(Nature's Sunshine Product,Inc.)已將NSP CHINA作為細分板塊進行單獨的業績披露。2018上半年,NSP China板塊銷售收入達1085.6萬美元,同比增長53.03%,佔總銷售收入的6%。

北京中醫藥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相關專家表示,國內保健品行業出現信任危機的主要原因在於保健品模糊不清的功效及評價標準。

專家認為,與藥品的臨床試驗一樣,保健品也應當回答兩個問題:它有效嗎?有證據說明它是安全的嗎?凡未經試驗證明有效的,應作無效推定;同理,凡未經證明安全的,不應排除不安全或存在危險的可能。這是評價涉及大眾健康產品的基本原則。

專家同時認為,從行業過去發展的軌跡中,未來大健康行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是臨床實驗。隨著我國關於保健品的相關法規的日趨嚴格,臨床研究結果對營養保健品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目前很多功能性成分和產品聲稱以第三方機構的研究數據為基礎,未來有可能需要經過臨床實驗的驗證,功效和安全性都需要得到保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