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市「三十而立」 國際化奮楫向前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1988年國家提出探索期貨交易30週年。30年櫛風沐雨,砥礪前行,中國期貨市場歷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亂到治的過程,在提供定價服務、推動產業轉型、協助風險管理、服務“三農”以及助力脫貧攻堅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站在改革開放40週年的重要時點上,期貨市場漸具“國際範兒”,對外開放舉措頻頻落地。3月26日,中國期貨市場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品種——原油期貨,在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正式掛牌交易。5月4日,大商所鐵礦石期貨成功引入境外交易者。同時,在促進金融業對外開放上,系列重磅文件陸續推出。5月,證監會發布了關於就《外商投資期貨公司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6月,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發布了《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我國放寬期貨行業機構外資持股比例的工作邁出了實質性步伐。以上系列舉措標誌著我國期貨市場正以更大力度推進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

中國期貨市場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意義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期貨市場國際化是金融市場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大勢所趨。

從服務實體經濟風險管理來看,期貨市場是商品、信息、資金高度流動的市場,國際上大宗商品貿易和貨幣價格都是以期貨市場為定價參考,因此期貨市場具有天然的國際化特徵。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是全球大宗商品最大的進口國和消費國,很多基礎原材料和農產品的產量和消費量均位於世界前列,連續多年的貨物貿易總額位居全球第一。期貨市場對外開放之後,有利於進一步發揮期貨市場經濟功能,更好地為實體企業提供金融產品和避險工具,從而滿足眾多企業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資源跨境經營的需求。

從商品定價機制看,國際上主要的大宗商品已從傳統的生產商或貿易商主導定價,逐漸轉變為由相關各方參與的期貨市場主導定價。在國際貿易定價體系中,包括原油、有色金屬、大豆、棉花等重要大宗商品的定價基準仍然依賴美國或歐洲市場產生。只有期貨市場加快國際化步伐,才能提高期貨價格的全球代表性,才能更好地發揮我們作為全球最大的進口國對大宗商品國際價格的影響力。

原油期貨助力期貨市場國際化

作為具有重大戰略價值的大宗商品,原油期貨上市是中國衍生品市場乃至整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里程碑事件,是商品期貨市場對外開放的“探路者”。一方面,開展原油期貨交易是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有力舉措。原油期貨上市首日交易集合競價階段,包括嘉能可在內的境外公司也參與其中,首批交易參與集合競價的客戶達413家;從市場交易數據看,自上市首日以來,SC1809合約交易量和持倉量穩步抬升,SC1809合約日成交量穩定在15萬手上方,7月12日成交量創34.6萬手新高。這反映了市場的巨大需求和發展潛力。另一方面,原油期貨上市後彌補了現有國際原油定價體系的缺口,有助於建立反映中國及亞太市場供求關係的原油定價基準。

期貨經營機構是對外開放進程中的重要支點

在期貨品種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的背景下,放寬外商對境內期貨公司的投資比例限制,不僅有利於更多境外投資者參與我國境內期貨市場,也有利於充分利用國際資金,提升期貨經營機構的整體實力及期貨市場的國際影響力。在這一進程中,期貨經營機構是重要的發展支點。

一方面,國際化是期貨公司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通過引進優質、領先的境外金融機構,鼓勵中外機構的互利合作和良性競爭,可以促進期貨行業整體素質的提升,增強期貨經營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就期貨經營機構而言,外商的進入會引入新的理念和經營方式,在推動行業改革、促進行業轉型與發展的同時,也會倒逼國內期貨經營機構提升自身服務能力和競爭力。目前,已有部分期貨公司具有境外金融機構參股背景,隨著期貨市場的穩定發展和外商持股期貨公司比例的放寬,會有更多外商背景的期貨公司出現。

另一方面,“引進來”的同時,期貨公司也在依託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戰略機遇“走出去”,提升國際競爭力,拓展服務範圍。近年來,一些期貨公司赴境外,特別是“一帶一路”地區設立分支機構。目前,已在境外設立了19家子公司,均位於中國香港。這些公司紛紛圍繞服務中國企業“走出去”風險管理需求,調整自身業務定位,以提供跨境經紀業務為基礎,逐步開展跨境貿易和國際交割服務。此外,有的期貨公司通過境外發行上市的方式迅速提升公司的資本實力、提高抵禦風險的能力,國內已有兩家期貨公司——弘業期貨、魯證期貨分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

期市對外開放過程中需加強監管和風險防範

對外開放給期貨行業帶來機遇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帶來新的風險隱患。一是期貨市場的跨境監管面臨更加複雜的局面,這需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國內的相關法律法規,並加強境內外相關機構的密切協調與合作。二是在期貨市場“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對外開放過程中,我們會面臨很多新的風險和挑戰,包括金融資產開放、資本可流動、市場匯率機制的形成等,都會使市場不確定性和風險增加,這需要我們做好頂層設計,特別是要加強對跨境資本流動的監測、分析和預警。

中國期貨市場對外開放已經站在了新的起點上。促進期貨市場雙向開放,既是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內在需求,也是服務推動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必然選擇。我們期待期貨市場向世界發出更多“中國聲音”,產生更多“中國影響”,共同見證期貨市場發展的美好未來。(作者:中國期貨業協會第四屆理事會國際業務委員會)

本文源自期貨日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