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開自尊的面紗

撥開自尊的面紗

撥開自尊的面紗

1 什麼事自尊

Nathaniel Branden被很多人稱為美國乃至全世界的自尊運動的先驅,身為心理醫生及哲學家,他在這一領域研究了50年,他對自尊做出瞭如下定義“一種覺得自己能夠應付生活中的基本挑戰,值得享受快樂的感覺”。也就是價值感和能力感。Branden繼續說:“我們在生活中作出的所有判斷沒有哪個比對自己作出的判斷更重要了。”

評:雖然作者認為這種定義非常好!但是這種定義依然埋下了一些隱患,因為他人眼中非常成功的人,依舊可能”覺得自己“無價值和無能力。因此這就回導致許多人在所謂”自我目標”的壓力下而變得承受著許多壓力和痛苦。

2 自尊的重要性

Bednar與Peterson,該領域兩位研究者提出了一個問題“大多數心理問題或精神病根本原因是什麼,或者說有沒有根本原因?”他們提出了一個構想,即自尊,自尊至關重要。

高自尊可以帶來心理健康、高質量的關係、成功、社會影響力和幸福。相反低自尊會帶來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以及低成就。

評:如果不把自尊剖析清楚,就說自尊的重要性會有困擾。

3 可以分為三層的自尊

TAL把自尊分為三個層級:依賴型自尊、獨立性自尊和無條件自尊。從價值感和能力兩個方面來看這三層的自尊。

第一個層面是依賴型自尊的人,他們的價值由他人決定,他們喜歡、也需要別人的評估;此外他們的能力感來自於與他人的比較。 事實上,大多心理學家都把自尊等同於依賴型自尊。

第二個層面是獨立型自尊,在價值感方面,他們用自己的標準評估自己,自我決定,他們也會參考和聽取其他人的意見,但是最終還是由自己說了算。在能力感方面,不與別人比較,而是與自己比較。我進步了嗎?是不是比過去寫得好了?

第三個層次,無條件自尊。從多個角度看,這甚至不算是自尊,因為其中沒有涉及自尊。第一部分,價值感,不取決於他人評價,也不取決於自我評價,我有充分的自信,不參與任何評價。其次是能力感,互相依賴,不把自己與他人比較,也不與自己比較,我處於某種狀態,與他人互相依賴同時又怡然自得。

獨立型自尊 會帶來道德的行為, 還會有更好的認知表現, 幸福感會更高 會更平靜。

無條件自尊是最高層次的自尊,也就是Maslow說的“自我實現”David schnarch 說的“分化良好型”,想被瞭解,而不是被認可,無條件型自尊是指我們的自尊高到,讓我們對自己感覺良好,所以我們並不在乎別人怎麼看自己,甚至不在乎自己怎麼看自己,在比較方面,我們不會比較 我們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聯繫的

評:不太同意TAL的看法。三層自尊只能一級一級實現,而且很多人都認為40~50歲以後才能逐漸培養起來。我認為越早培養越好,在年輕時如果無條件自尊達到較高的比重,這將會培養給多的大師級人物。因為他們和諧統一了,不會給自己設定太過於急功近利的目標,他們會更平和,會根據能力和興趣而穩定持續地投入智力。這是大師需要的心態。

4 自尊矛盾的解釋

自尊的矛盾, 也就是說有些人得到很多讚揚 但他們的自尊下降了; 而那些有很高自尊的人有些有敵對情緒 ,但有些卻對別人寬厚仁慈。 第一個研究是Kernis做的 他在1995年提出自尊穩定性這個概念 他說 真正能夠預測 一個人究竟是敵對還是寬厚 他們的自尊會隨著時間增高 還是降低的 不是自尊本身 而是自尊的穩定性。 自尊不穩定的人 更可能充滿敵對情緒 而自尊更穩定的人 更可能寬厚仁慈 這就解釋了自尊理論的很多矛盾和誤解。 依賴型自尊與不穩定性有關, 而獨立型自尊與穩定性有關。 自戀其實是與高度依賴型自尊有關 而自戀與獨立型自尊沒有什麼關係 至於寬厚 這也許是研究中最令人意外的結果 有獨立型自尊的人 其實更寬厚仁慈。

那些有高度自尊的人 而且自尊主要是依賴型的 這樣的人更可能 但也有例外 不是所有都會這樣 但平均來說 這樣的人更可能表現出敵意 而那些有高度自尊 而且主要是獨立型自尊的人 會更坦率 合作 寬厚。

完美主義和自尊有關, 有高度獨立型自尊的人是完美主義的可能性更低。因為獨立型自尊的人更注重表達自己 注重學習和成長, 而學習和成長就必定要跌倒再爬起 學習只有這個途徑。 而依賴型自尊更注重自己是正確的,更依賴於他人的看法, 更完美主義,更害怕失敗。

評:TAL沒有更多談無條件自尊。在無條件自尊下,所有的矛盾都解決了。在獨立型自尊下,其實依然會有矛盾。如對於許多成功人士,由於沒有達到自己設定的標準,而陷入身心痛苦中。

5 提高獨立型自尊和無條件自尊的方法

行為平靜 追隨熱情 發現心流 付諸行動 謙遜 放慢節奏 正直

評:在心態上保持無條件自尊,在日常行為上要覺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