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276年只封了一個異姓王,你知道他是誰嗎?

繁華落盡細水流


開國皇帝在打下江山以後,一般情況下都會對有功之臣進行封賞,功勞特別大的就會被封為王,因此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分封的異姓王。比如以平民身份坐天下的劉邦以及他的後人劉秀,此外還有唐朝的李淵和李世民父子,都封了一定數量的異姓王。不過這些皇帝的起點都不算是最低的。朱元璋從小几乎成了孤兒,當過小和尚,還去乞討過,他最後能夠當上皇帝,才算是真正的有本事。

這位沒有任何背景的皇帝朱元璋,他經歷過底層的苦難生活,就更懂得汲取其它朝代的教訓,因此儘管把自己的諸位兒子都封為了藩王,但他卻從不分封異姓王,甚至就連他的左膀右臂徐達、常遇春也只不過位及公侯。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把大明天下牢牢地控制在了朱姓皇族手裡。

朱元璋去世以後,儘管因為繼承皇位的問題出現戰爭,但因為他只是分封朱姓為王,所以也只是他的四兒子朱棣和他的孫子朱允汶在爭執,把這場戰亂控制在了朱姓內部。然而在明朝的時候還是出現了一個異姓王,當然這個特例肯定不是朱元璋自己打破的,而正是敢於對他身後事進行叫板的四兒子朱棣,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永樂天子。

不過明成祖也只是冊封了一個異姓王,他的名字叫做金忠。很多人就感到奇怪,這個人有著什麼樣的來頭,使得朱棣對他另眼相看呢?據史書記載,金忠有著顯赫的家世,擁有當時其它群臣所沒有的勢力。很多人就奇怪了,這應該在朱棣的眼裡是一個眼中釘、肉中刺,怎麼還會把他封為異姓王呢?

原來明成祖在位的時候主要做了兩件大事,第一件就是修建北京皇城,第二件就是打擊前朝的殘餘勢力。朱棣的性格大家都知道,是一個殺伐果斷的人,大明軍隊也是劍之所指、無往不勝。在這種情況下,金忠主動地向大明王朝靠攏,並在投誠後主動替大明王朝清剿北部殘餘的元朝勢力,他的這番舉措正是朱棣渴望看到的,因此也將他封為了忠勇王。

不得不說的一點是,儘管他被封為了異姓王,但卻沒有像很多朝代的異姓王那樣,最後落得身首異處。朱棣去世以後,後來繼位的皇帝都對他恩寵有加、格外信任,並且還給予了他更高的待遇,此外還加封他為太子太保,使得他一人得了雙份的俸祿。在他死後,皇帝還親自前來祭拜,在大明王朝這都是極為罕見的禮遇了。當然在明朝末年的時候,也出現了不少的異姓王,但這些人不是自稱為王,就是被人尊為王,被皇帝冊封的異姓王,也只有他一位了。


零零七說歷史


題主說法不太嚴謹,異姓王有生前封王死後追封兩種,先回答問題。有明一代,從朱元璋建國(1368年)至崇禎吊死煤山(1644年)的276年間:


一、死後追封異姓王

大約有二十幾位,我們熟悉的有這樣幾人:

  • 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
  • 襄武王湯和、武靖王傅友德
  • 武壯王馮勝、武順王鄧愈
  • 昭靖王沐英、忠敬王沐晟

這些人多是因戰功卓著生前封侯列爵,死後封王是殊榮,子孫不能承襲。



二、生前封異姓王

僅有一位—忠勇王:也先土幹(金忠)

關於封蒙古首領為王的問題我們最後再談。


此人原為蒙古王子,明成祖朱棣第四次北伐時,也先土幹率部歸降,獲賜名金忠,封忠勇王,備受寵遇。

金忠素以狡黠兇悍、勇猛精進著稱,明成祖和明仁宗年間,多立戰功,明仁宗曾稱他:

“卿,朕金日磾也”。

《明史·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

永樂二十一年,成祖親征漠北,至上莊堡,率妻子部屬來降。時六師深入,寇已遠遁。帝方恥無功,見其來歸,大喜。賜姓名,封忠勇王,賜冠帶織金襲衣,命坐列侯下。輟御前珍羞賜之,復賜金銀寶器。忠大喜過望。班師在道,忠騎從,數問寇中事,眷寵日隆。

最後,有網友提出了關於明朝封蒙古首領為王的觀點,我們來看一下。

  • 永樂年間,朝廷先後冊封蒙古瓦剌部首領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三人為順寧、賢義、安樂三王,韃靼部首領阿魯臺為和寧王。
  • 隆慶年間,冊封蒙古土默特部首領阿勒坦汗為
    順義王。

以上稱之為蒙古五王,如果僅從封王的角度出發,稱之為異姓王確不為過。但如果從可控度和被認可的角度出發,則存在疑問,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閱相關史料,其中的關係也是很有趣的。


答畢,供參考。謝謝!



板驢的雜貨鋪


明朝276年期間,異姓王確實有,但是大部分都是追封,例如開國六公爵常遇春,徐達,李文忠,湯和,郭子興,陳友仁等等,皆因戰功卓著或者與朱元璋關係友善才被封到王爵,但是都是死後追封,而且都是郡王爵位,也就是說沒有親王爵位,即都是二字王。

跟大部分王朝一樣,在統治末期,由於地方諸侯割據,外敵入侵,為了加強統治,獲得兵力財政的支持,統治者一般都會分封異姓王,例如東漢末年曹操被封為魏王,曹魏後期封司馬懿為晉王,唐朝後期封田承嗣為雁門郡王,都是政治聯姻的一種,用於鞏固統治,明朝也不例外,題主所說明朝分封異姓王只有一位說的是否是鄭成功?鄭成功被封延平王確實是明朝的政策,但是已經是在正朔分崩離析,各地諸侯王自立門戶,類似鄭成功這樣的異姓王其實很多,例如寧夏王李成棟、延平武王鄭成功、延平文王鄭經、延平王鄭克塽、晉王李定國、秦王孫可望、蜀忠王劉文秀、延安王艾能奇、鞏昌王白文選、慶陽王馮雙禮、漢陽王馬進忠、黔陽王皮熊,另外還有真定王鄭鴻逵、漢中王吳三桂、興化王洪承疇,但是這三位沒有受

上述只討論的是明朝的漢族異姓王,明蒙戰爭貫穿整個明朝的始終,明朝還封過蒙古族的異姓王用於加強北地的統治,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明成祖朱棣發起第四次北伐,在抵達上莊堡時,金忠率妻子部屬來降。當時韃靼遠避不戰,明軍了無戰果,朱棣方恥無功,見其來歸,大喜。賜其姓名“金忠”,封忠勇王,賜冠帶、織金襲衣,命坐列侯下,可以看出雖然封王,但是爵位不高。另外還有蒙古國的俺答汗,被冊封為順義王,另外每任李氏朝鮮國王均要受到明朝皇帝的冊封,也是異姓王的一種。


打拳擊的貝吉塔


明朝的時候朱元璋曾經定下一條組訓,異性生前不得封王。就算是朱元璋的開國六公爵常遇春,徐達,李文忠,湯和,郭子興,陳友仁他們六個人也都是公爵,而是死了之後才追封一個王爵。那個時候才可以追封王爵,畢竟一個死人又不能怎麼樣。

活人就不同了,一旦封了王爵那就有可能想著造反,諸侯王們慢慢的發展自己的勢力,慢慢的就會有異心。就算本人不想反,到自己的子孫就難免。曹操稱魏王之後雖然沒反,但是曹丕卻逼漢獻帝禪讓。儘管明朝之後對組訓慢慢的擱置了,但是這一條卻遵守的特別好,終明一世就封了一個異姓王。

明朝就封了一個異姓王,那麼大家一定覺得這一個異姓王也一定很珍貴,這一個異姓王應該是有過特別貢獻的一個人,或者是有名的靖難功臣,再或者是力挽狂瀾的柱石。但是他都不是,他甚至都不是一個漢人,而且還是一個投降的蒙古人。那麼大家一定有疑問,明朝那麼仇視元朝人,為什麼會封一個元朝人做異姓王,我們來看看他的所作所為。

此人是也先土幹,他的出身卻不簡單,他是元世祖時期的太保,而且還是恆陽王也先不花六世孫。原本他就是元朝的名門望族,元朝滅亡之後他就自成一股勢力,而且因為自己的兇悍狡詐也被阿魯臺所忌憚。永樂年間的時候,明成祖朱棣發起了北伐戰爭,而在他第四次北伐的時候,也先土幹竟然率眾來投降了。

當時的韃靼一見明朝大軍來了,瞬間就跑了,就是不和明軍打仗。朱棣一看這樣下去又要無功而返了,而正巧此時的也先土幹率眾投降,所以朱棣就將他封為“忠勇王”,並且改名金忠。不過朱棣雖然將金忠封王,但是卻沒給他封國,也就是一個沒地盤的名譽上的王。也就是象徵性的意思。


書香茗


一、明初的一些異性功臣死後被追封王爵,如徐達死後追封中山王,沐英死後追封黔寧王等

二、徐輝祖在洪武、建文朝繼承過父親徐達中山王的爵位,靖難之後,永樂朝廢除王爵降為公爵,所以,徐輝祖活著的時候做過郡王,不同於其他異性郡王是死後追封。

三、永樂朝一個蒙古降將 也先土幹 封爵忠勇王,在明朝任職直至身死。

四、明朝還封過許多蒙古首領為王,如俺答汗封為順義王

五、明朝附屬國的君主封王,如朝鮮國王就是明朝封的郡王

六、南明時期的異姓王就更多啦,晉王李定國,秦王孫可望,延平王朱成功等


史海搜奇


受鹿鼎記中沐劍屏小郡主的影響也許有人會想當然的認為沐英應該就是那個唯一一個生前封王的異姓王,其實現實卻是沐英也是在死後才被追封為黔寧王。為什麼朱元璋對異性功臣封王那麼慎之又慎呢?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效仿漢高祖劉邦實行分封制,不過不同於劉邦的是朱元璋對功臣的封賞爵位最高只到公爵,比如魏國公徐達,鄂國公常遇春,韓國公李善長等,因為一旦封了王爵,他們就有了封地,有了權力就有了其他的想法,這樣對政權穩固不利,所以朱元璋對異性功臣只有死後才追封為王,畢竟沒有了威脅不是。之後關於異性功臣生前不封王的政策,朱元璋的後代們都很好的執行了下去,不過也有一個小例外,那就是朱棣曾特意封一個蒙古人為王,這個人就是題主所說的大明276年只封一個異姓王——金忠。

不過此人雖然被朱棣封為忠勇王,但相應的權力,朱棣並沒有給他,比如封地什麼的,朱棣給他的只是一個名頭,類似於榮譽罷了,嚴格意義上來說朱棣也遵循著朱元璋的異性不封王的政策,因為這個政策限制的是封王之後的權力問題,對此這一點朱棣沒有放權給金忠。那麼朱棣為什麼一定要給金忠這個爵位王爵呢?

一方面朱棣第四次北伐沒有功績,回去不好向臣民交代,正好這個時候金忠率妻子部屬來降,這也可謂是大功一件,天威浩蕩之下,不戰而屈人兵,另一方面明軍雖然將異族趕跑了,但畢竟邊境和他們接壤,時常會遭受他們的騷擾,現如今以封王這個名頭來昭告其他的部族,只要你們也來投降,這樣的王爵也會給予你們的,精神上瓦解對手。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這個問題真讓人無語。首先,明代雖然祖制上不允許封異姓王,但是實際上是有很多異姓被封王爵的,當然了,他們都是大明為了籠絡蒙古諸部而做出的權宜之舉,這些人包括順義王阿勒坦(即俺答汗)、忠勇王金忠、和寧王阿魯臺、順寧王馬哈木、賢義王太平等人。從封號上可以看出,這些王爵只是虛有其名,並沒有封地,而實際操作中這些王爵的地位也不高,比如忠勇王金忠的班次就“位在列侯之下”。

其次,大明從洪武年間就對一些功勳卓著的開國功臣和一些貴戚追封王爵,比如功臣中的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歧陽王李文忠、寧河王鄧愈、黔寧王沐英(順便科普下,沐英生前最高爵位只是侯爵,雲南沐家第一位公爵是沐英的兒子沐晟,他受封公爵靠的是成祖年間征討安南的軍功)等,貴戚中比如明太祖的外公陳公追封楊王、明太祖名義上的岳父郭子興追封滁陽王、明太祖親岳父馬公追封徐王等。到了明成祖朱棣時代,更是對靖難功臣大肆追封王爵,比如河間王張玉、東平王朱能等。

最後到了南明,由於特殊情況,王爵變的遍地走,比如我們熟悉的延平郡王鄭成功、晉王李定國、蜀王劉文秀以及不熟悉的馮雙禮、白文選等大西軍舊部。可以看到,國之將亡,祖制已經變的可有可無了。

綜上所述,題主提出的問題無論從哪個方面講都是不成立的。


林屋公子


我知道。

好吧,這樣回太簡單了,我補充一下。其實大明封了不只是一個王。嚴謹點來說,大明只封了一個活著的並善終了的異姓王。此人名叫也遠土幹,朱棣給他起的小名叫金忠(希望他盡忠)


這人一聽就知道不是漢人,是個蒙古人。 《明史·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中說:永樂二十一年,成祖親征漠北,至上莊堡,(也先土幹)率妻子部屬來降。時六師深入,寇已遠遁。帝方恥無功,見其來歸,大喜。賜姓名(金忠),封忠勇王,賜冠帶織金襲衣,命坐列侯下。

我給你們配個字幕:“朱棣去蒙古沒打到人,很氣。看到土幹來投降,很開心,賜小名金忠,封為忠勇王”。朱棣這招真可謂高。既讓金忠對他感恩,又沒有付出什麼實質性的利益。



雖然朱元璋早就立下了不能給活著的異姓人封王。但是朱棣封的這個王,其實就是個名號,聽著好聽。金忠還是沒兵沒錢沒權(朱棣給他的)。而他有了這個稱號,對朱棣更是死心塌地,並參與了朱棣的第五次北伐。因此也才讓他成為大明唯一一個活著的異姓王,直到宣德六年去世。死之前被加封太保。


小慶聽歌


封建社會封王是一件常有的事,對有功之臣封王,對皇子皇孫封王。封王就表示地位與其他人不一樣,名譽與財富都有了。王位世襲,蔭庇後代。歷代封王都是比較嚴苛的,除非皇子皇孫,異姓封王只是寥寥無幾。


劇照

明朝對有功之臣與與皇子皇孫的獎賞是不一樣的。朱元璋採取的是封同姓為王,封功臣,異姓最高爵位為“國公”,有魏國公徐達,鄂國公常遇春,韓國公李善長,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信國公湯和,共七個公爵。這些人死後才封王,如信國公湯和死後封東甌王,史稱東甌襄武王。(退出中原,偏居一隅的南明己不是真正的明朝。南明封了一些異姓王:秦親王孫可望, 晉親王李定國,蜀親王劉文秀,慶陽郡王馮雙禮,鞏昌郡王白文選,,漢陽郡王馬漢忠,延平郡王鄭成功)。

其實,對異姓獎賞是也出現了一個特例。那就是黔寧王——沐英。沐氏子孫世代承襲,鎮守雲南,直至明朝末年。

沐英(1344年-1392年),濠州定遠(今安徽省定遠)人,出身貧寒,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加上發生了天災,沐英就跟母親逃難。不久,母親就病死在逃難的路上,八歲的沐英就成了孤兒。流浪被朱元璋收留,認作義子,12歲就隨朱元璋行軍打仗。沐英很有軍事才能,征討吐蕃,平定雲南都有參與。在鎮守雲南的10年間,沐英帶人大興屯田,勸課農桑,禮賢興學,傳播中原文化,安定邊疆。1392年太子朱標病逝,傷心過度,兼之舊疾,兩個月後就病逝了。被朱元璋追封為黔黔寧王,沐氏子孫世襲王位。沐家從此成了明朝唯一的在世異姓王。

如有偏錯請留言指正,以史為學,共同進步。


水秀雲舞


大明王朝300餘年,所封過的異性王爵並沒有多少。

太祖朱元璋對自己的子孫倒是好的很,一生下來就封親王郡王,世子世孫,但對於異性功臣的封爵,則是十分吝嗇的。

有明一朝,異性王治封過幾個蒙古人,瓦剌人和韃靼人都曾接受過明朝的封爵。譬如,永樂年間,嘉靖年間,蒙古兵寇邊,朝廷為了安撫其心,詔令蒙古人歸義,封賜了一些諸如“順寧王”之類的爵位,都是有名無實的。

明朝無論是開國元老,還是跟隨朱棣造反的所謂靖難功臣,生前最多封至公爵,譬如,徐達封魏國公,張輔封英國公。這些對明朝有大功的武將只有在死後才有可能被追封為王爵。徐達的“中山王”就是這麼來的。

至於文官,除了開國之時諸如李善長之類的元老最高封至公爵,以下各個時期,特別是宣德之後,文官集團雖然崛起,但是最高的爵位不過伯爵而已,而且,數量少的可憐。


大名鼎鼎的“聖人”王陽明,也是因為平定寧王之亂,才被封賞了一個世襲的爵位——新建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