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渣」到「睡神」的養成經歷:寶寶安睡,是我們三口最好的禮物

“睡渣”到“睡神”的養成經歷:寶寶安睡,是我們三口最好的禮物

“睡渣”到“睡神”的養成經歷:寶寶安睡,是我們三口最好的禮物

小暖的話:

這是一篇投稿,寫得挺詳細的,這樣的經歷應該特別典型,尤其是那兩次失敗的過程,有不少細節應該能讓更多打算做調整或正在調整中的家長有所啟發。謝謝大家有意分享你們的經歷給更多有需要的人。

“睡渣”到“睡神”的養成經歷:寶寶安睡,是我們三口最好的禮物

“天使寶寶我也有

——屢敗屢戰的睡神養成記”

文:搗搗媽

現在是晚上九點,我的兒子搗搗已經入睡半個小時,而距離我習慣的入睡時間還有三個小時。

這三個小時怎麼過,完全由我自己支配:

給寶寶準備明天的輔食,煮一碗螺螄粉做夜宵,跟隊友一起坐在沙發上看場電影,或是就像此刻一樣靜靜坐在電腦前敲字,都可以。

我完全無需擔心我的寶寶會因為醒來哭著要抱抱,或者要吃奶,而把我困在臥室裡一晚上出不來。而等我進屋之後,可以舒服地躺在他身邊,一覺睡到早晨。

再回想起他每晚夜醒六七次的日子,彷彿已經十分遙遠了。然而那段時間我的糾結與焦慮,疲憊和無助,努力學習和不斷嘗試,經過幾個月彎路,屢敗屢戰最終收穫滿意成果的經歷,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睡渣”到“睡神”的養成經歷:寶寶安睡,是我們三口最好的禮物

從小天使到小惡魔,

我竟不知自己做錯了那麼多

嚴格來說,搗搗的睡渣程度,並沒有到令人崩潰的程度。

每次看到小暖微博下面媽媽們評論的“抱了一整夜”“奶一拔就醒”“夜醒十幾次”等等,我都覺得他和這些孩子相比,簡直是天使了。

但是在他睡眠最渣的那段時間裡,長時間哄睡、接覺困難、夜醒頻繁、大人和孩子都無法充分休息這些問題,還是對我的生活和心態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直到最終我按照小暖的理念和方法一步一步完成了他的睡眠調整之後,這才發現,原來寶寶按時睡覺好好睡覺對Ta自己和對家庭是多麼重要。

孕期的我和很多寶媽一樣每天只顧著買買買,完全沒有學習過任何嬰兒睡眠知識。搗搗出生後第一個月,我因為刀口還在恢復期,躺喂抱喂都感覺不舒服,所以經常把奶吸出來讓婆婆瓶喂。

因此,很多媽媽口中的“月子裡孩子躺在身邊吃了睡睡了吃”的日子我沒有體驗過,甚至就連抱睡奶睡這種對付小月齡很容易的方法也沒有用過。

而是每天都在想:

“他幾點能睡覺?為什麼剛睡著又醒了?怎麼樣讓他再次睡著?”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我快出月子,隨著身體逐漸恢復,寶寶對環境逐漸適應,終於到了很多嬰兒都有過的天使時期:

吃奶就睡,白天一覺兩三個小時,晚上一覺睡到四五點。

這期間我才總算有時間和精力去全心照顧他,也在陪伴和互動的過程中,體會到了月子裡幾乎沒有體會過的做媽媽的幸福感。

那時的我天真的以為自己幸運的生了一個天使寶寶,完全沒有意識到對不良睡眠習慣的縱容正在為他之後的睡眠問題埋下伏筆。

每天他一哼唧或者哭鬧我就馬上餵奶,如果吃半天還沒睡著就抱起來悠一會兒,放下如果醒了就立刻上奶。

對這種人為刻意哄睡方式的依賴,再加上完全沒規律的作息,沒過多久,各種睡眠問題就接踵而至。

三月齡的時候,搗搗每天睡眠時間經常不到10個小時,不但達不到當月齡嬰兒所需睡眠量,甚至還不如一個睡眠充足的成年人。

“睡渣”到“睡神”的養成經歷:寶寶安睡,是我們三口最好的禮物

他白天作息混亂、小睡短,晚上入睡晚、夜醒頻繁,還有夜裡數次不明原因的突然大哭,讓我很快又回到了精疲力盡的日子。

那段時間是搗搗出生後的第一個睡渣階段,我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焦慮期。

我感覺自己每天從早到晚都在哄睡。

睡著了擔心他很快醒來,醒著的時候就盯著他的每個微表情和情緒變動,恨不得把隨便的一聲哼唧都歸為“困”,然後馬上開始無休止的哄睡。

我尤其懼怕夜晚來臨,因為那就意味著又是一個獨自面對睡渣娃的漫漫長夜。

白天不敢多喝水,吃晚飯不敢多喝粥,因為上廁所的時間太奢侈,動靜也太大,所以進屋哄睡之後基本就出不來了……

極度無助的時候,我在微博搜索了幾個和寶寶睡覺有關的詞,卻意外地彷彿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我關注了幾個嬰兒睡眠領域的博主,從她們那裡,我第一次知道,原來孩子糟糕的睡眠是可以改善的。

我一口氣讀完了小暖置頂的長微博,在瞭解了嬰兒睡眠基礎知識之後,才發現自己之前的認識有太多的誤區。

原來,寶寶白天睡幾次小覺是有規律的!

原來,寶寶不是每次哭都是因為餓!

原來,寶寶越困反而會越活躍甚至興奮過度!

原來,寶寶在正確的引導下可以自己睡覺並且睡整覺!

當天晚上,我連夜惡補了我能找到的所有嬰兒睡眠相關知識,彷彿抓到救命稻草一般,興奮之餘也不管搗搗正處於不適合做睡眠調整的“四個月睡眠倒退期”,就決定立即開始對他進行調整。

“睡渣”到“睡神”的養成經歷:寶寶安睡,是我們三口最好的禮物

無準備的仗——第一次睡眠調整

就這樣,我開始了非常盲目甚至到處踩雷的所謂“睡眠調整”,從晚上入睡著手。

第一天,我引入了睡前儀式,設定了洗澡-穿睡袋-吃奶-互動-和所有玩具娃娃說晚安-聽小海馬的程序。

結束之後沒多久,搗搗開始困得有點哭鬧,抱起鬨好後放在床上,再次哭鬧於是再次抱起,就這樣反覆了沒幾次,他就哭到了滿臉通紅快要背過氣去的程度。

我放任他在屋裡哭了幾分鐘,之後再抱起來就很久都哄不好,更別提安撫好之後再放下了。於是我就此武斷的認為“抱起放下”和“法伯”這兩種方法都不適用——沒錯,當時的我因為心急而大腦短路,又非常缺乏耐心和堅持。

“睡渣”到“睡神”的養成經歷:寶寶安睡,是我們三口最好的禮物

第二天,睡前儀式後,我放著白噪音拍睡,拍了將近兩個小時,好在那一覺睡了三四個小時,當時我已經十分滿足了。

第三天,繼續拍睡,不到二十分鐘就睡著了,我大喜過望,然而之後又頻醒好多次,在床上安撫不了就抱起或餵奶,到了早晨又是精疲力竭。

就這樣,我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嘗試了好幾種方法,在這期間雖然每天都在不抱不奶的情況下哄睡成功,但他的夜醒狀況並沒有太大改善。只有入睡後的前三個小時比較穩定,之後還是會醒2-5次不等。

於是,我又一次武斷地認定睡眠調整對他沒效果——哪怕自主入睡,夜裡也還是夜醒頻繁並且需要大人幫忙接覺,那麼一定有別的原因吧?

小暖唸叨:

不是說會自主入睡就能改變夜醒的,如果夜裡的安撫方式仍然維持在抱哄或隨意餵奶,那夜醒是自然會持續的。

糾結開始之後我不斷猜想:

是不是睡前沒吃飽?

是不是大腦跳躍期的緣故?

是不是學會翻身之後就好了?

不是說半歲之後的睡眠會有改善嗎?

那我就再等等好了。

再加上那時候我看到了一些反對睡眠訓練的言論,內心也隨之動搖。

孩子這麼小,為什麼非要讓他學會自己睡覺呢?抱著哄睡那麼快,而且又不是放不下去,何必每天折騰那麼久呢?

再說,抱又能抱到多大?以後孩子不讓抱的時候,一定會懷念現在的親密時光吧!

那時候,因為睡眠知識的學習和哄睡經驗的積累,我在時間上把握很準,抱哄效率非常高,一般抱起五分鐘內就能入睡,十分鐘內就能放下,因此每天花在哄睡上面的時間並不長,夜裡也沒有覺得特別累。

就這樣,我在糾結中最終放棄了這次睡眠調整,繼續迴歸了每天抱著哄睡,醒來就上奶或者抱起接覺的日子。

“睡渣”到“睡神”的養成經歷:寶寶安睡,是我們三口最好的禮物

還未開始就已結束——第二次睡眠調整

放棄之後,我的心態反而穩定了不少。

我聽從了小暖在一些睡眠文章中的建議,

一直堅持對搗搗良好睡眠習慣和規律作息的培養,這也對之後的睡眠調整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比如:

結合清醒時間和狀態開始哄睡,規律作息的同時確保不過度疲勞也不過度哄睡;

堅持睡前儀式,每天用固定的程序讓搗搗從興奮中放鬆下來,過渡到更容易入睡的平靜狀態;

從來沒有抱睡過一整覺,哪怕是白天的小睡,也堅持找機會放下,保證他大部分睡眠時間都是自己躺在床上;

兩次吃奶間隔4小時左右,確認吃飽之後任何哭鬧都不用奶來哄;

沒有拘泥於“吃玩睡”模式,但是從來沒有過陷入過“吃睡玩”模式,哪怕睡覺時間不遠了,吃完奶也一定會拍嗝並且低調玩耍後再安排入睡等等。

“睡渣”到“睡神”的養成經歷:寶寶安睡,是我們三口最好的禮物

在我的堅持下,搗搗作息規律、從不奶睡、極少鬧覺、睡眠充足,小覺短和夜醒等睡眠問題雖然沒有好轉,但至少沒有更差,我也慢慢習慣了他貓三天狗三天的狀態。

然而,在還有不到一週就要上班的時候,我的焦慮又一次達到了最高點。

眼看就要瓶餵母乳並且添加輔食了,而搗搗睡眠問題依然處於不穩定的狀況,除我之外的看護人很難掌握他的各種睡眠細節。

白天小睡放床後,有時睡不到二十分鐘就醒,奶奶很難接上覺,也掌握不好下次哄睡的時間。

晚上的狀況也不樂觀,有時從七八點開始半小時或一小時一醒,直到十一二點後才最終入睡,睡穩後也要夜醒三五次。

“睡渣”到“睡神”的養成經歷:寶寶安睡,是我們三口最好的禮物

睡不好就容易吃不好也玩不好,我擔心上班之後他的作息更加混亂,於是決定再次引導他自主入睡,希望至少可以改善夜間睡眠,讓初回職場的我晚上能好好休息。

決定之後,我在一個在線諮詢平臺上向小暖進行了一次諮詢,並很快收到了小暖詳細的語音回覆。

在小暖的鼓勵和建議下,我列出了睡眠調整的計劃並開始實施

有了之前的基礎,我相信晚上拍睡是不難的,但那時候,搗搗已經半歲,睡前總是到處亂翻到處拱,不像以前那麼好按住,所以我想盡一切辦法讓他平靜下來,如果煩躁哭鬧,我就製造聲音吸引他的注意力。

一開始,連續幾天都拍睡成功了,但是平均用時在1小時以上,而且幾乎每天都是在哭泣中入睡,他睡著之後我感覺像打了一場仗一樣身心俱疲,簡單洗漱完畢就一起睡了。

小暖唸叨:

如果持續幾天每次哄睡都要一個小時以上,一定是有些問題的,要去反思一下是不是清醒時間或哄睡手法不對。

每天睡前,我總是下定決心夜醒要做好延時響應,先觀察後判斷,再選擇合適的接覺方法並且堅持安撫。

而事實是,哄睡的費時和白天上班的奔波導致我夜裡根本沒精力去想什麼調整,只要一聽到哼唧就第一時間塞奶上去,早晨起來,連夜裡醒了幾次都不記得。

再加上我白天不在家,在單位用吸奶器冰包來存奶,晚上也想靠增加哺餵來維持奶量。看文章說職場媽媽剛回去上班的時候,寶寶會出現分離焦慮,用頻繁夜奶來增加和媽媽的親密時間是正常的。

看來這也不是適合睡眠調整的最佳時期?

我又一次動搖了。

小暖唸叨:

對寶寶來說,換撫養人和媽媽上班的確都是天大的事兒,在這段過渡期間並不適合做睡眠調整。

再加上一天見不到寶寶的我,總想在晚上多抱抱他,一點小哭小鬧就讓我心軟,有了這樣那樣的原(jie)因(kou),我腦海裡兩個打架的小人兒很快決出了勝負。

“長大點兒會好轉吧”的自我安慰中,我放棄了睡眠調整,繼續陪我的睡渣娃一起每天和“碎覺”作鬥爭。

“睡渣”到“睡神”的養成經歷:寶寶安睡,是我們三口最好的禮物

迫不得已的最後一搏——第三次睡眠調整

打敗我心中那個心軟小人兒的最後一拳,是有一天在小區裡和一個奶奶聊天。

她的孫女快兩歲半,已經斷奶一年了,斷奶前吃著奶睡覺,夜奶無數,斷奶後白天大人抱著睡,夜裡也經常醒來幾次需要大人抱著再悠一悠才能再次入睡。

這位奶奶嘴上說著“以後上幼兒園可怎麼辦呀?”表情卻沒有一點發愁的樣子,言語間滿是得意,彷彿她家孩子是個非常嬌貴的公主,不會自己睡覺代表著對大人滿滿的愛和依賴。

巧的是,當天晚上我經歷了搗搗出生以來睡眠最渣的一晚,整晚都在不斷的“哭醒-抱哄放下-哭醒-吃奶入睡-哭醒”循環中。

在深夜裡坐在床邊抱著他發呆的時候,我回想白天那位奶奶說的話,又想到科學育兒和小暖一貫主張的“尋找媽媽和寶寶都最舒適的狀態”,我開始問自己:

“現在是你想要的舒適狀態嗎?

你願意把自己的可支配時間都和孩子的睡眠捆綁在一起嗎?

你希望以這種方式體現你與孩子之間的愛和親密嗎?

也許要到一歲多,甚至兩歲多,都還是會經歷這樣的夜晚?”

我的答案,是完全否定的。

於是,我下定決心開始第三次睡眠調整,並且要求自己總結前兩次的經驗教訓,絕不能再反覆。

“睡渣”到“睡神”的養成經歷:寶寶安睡,是我們三口最好的禮物

彼時的搗搗已經快八個月,雖然不能自主入睡,但是在我這幾個月來的堅持引導下,睡眠習慣一直保持良好:

作息規律(每天三小覺一大覺,睡眠總時長穩定)、不鬧覺且入睡快(抱哄最多十分鐘即可放下)、習慣睡前儀式(儀式完成後就知道該睡覺了)、夜奶不是必需(不奶睡因此夜醒不找奶)等。

在這些習慣的基礎上,我明確了這次睡眠調整的主要目標其實很簡單,就是破除抱哄的睡眠聯想。

這次,我還是從晚上入睡入手,但是不再用拍睡過渡,而是採用小暖分享的方法,引導自主入睡。

在搗搗嘗試入睡的過程中,即使大聲哭鬧也不輕易抱起他,但也絕不是“任他獨自哭泣”,而是陪在他身邊,給予他除了餵奶和抱起走動之外的其他方式的安撫。

那天晚上八點半,睡前儀式完成之後,我沒有像往常一樣抱起他,他開始翻來翻去到處爬,小海馬放完之後,屋裡陷入黑暗,他開始帶著哭腔哼唧,我在旁邊哼著歌同時摸他頭或者背,沒過多久他開始困得難受了,邊哭邊爬,我也沒有拉他,只是逮著空就拍幾下或者摸摸他,他很快發現了我的不同,開始用全力哭鬧來反抗。

我只好側身摟著他,並且輕輕按摩他的身體,就這樣,半個多小時後,他已經困得不行了,爬到我身上用臉到處蹭,迷糊一會兒又抬頭哭幾聲,如此反覆,我知道距離入睡不遠了。

幾分鐘後,他趴在我身上睡著了,我轉過身把他側著放下。40分鐘後,他像平常一樣哭著醒來,我用手摸了摸他的背,他睜眼看了我一眼,居然翻個身又睡過去了!我激動得好幾分鐘不敢大喘氣。

這一覺,他直接睡到了將近三點,吃了奶之後睡到五點,又吃了一次奶,睡到早晨七點半起床。

“睡渣”到“睡神”的養成經歷:寶寶安睡,是我們三口最好的禮物

第一晚比我想象的順利,哭的時間不是很長,夜醒次數也驟減,更加堅定了我的信心。

第二晚的睡前重複了第一晚的狀況,但他只哭了十幾分鍾,就趴在我身上睡著了,40分鐘時大哭兩聲後自己繼續睡,之後夜醒兩次,我選擇了餵奶。

第三晚,他幾乎沒大哭,就趴在我身上睡著了。40分鐘時他沒醒,夜醒兩次餵奶。

第四晚,他完全沒哭,趴在我身上迷糊了,我就把他側身放下直到睡著。40分鐘時沒醒,夜醒兩次,餵奶。

第五晚、第六晚、第七晚……

就這樣,慢慢的,我們從側身摟著他枕著我胳膊睡著,過渡到側身躺著我摸著他背睡著,再到只要我在旁邊他怎麼樣都能睡著。

這次自主入睡的引導,以一種我沒想到過的順利程度圓滿完成,直到現在都沒有反覆,並且在外出吃飯回家很晚困過頭的情況下,他也能沒有哭鬧的很快睡著。

“睡渣”到“睡神”的養成經歷:寶寶安睡,是我們三口最好的禮物

晚上入睡穩定後的輕鬆調整——戒除夜奶和改善小睡

有了自主入睡的基礎,搗搗夜間的睡眠也越來越穩定,九月齡的時候,他每晚9點前入睡,7點後起床,2點左右和5點左右各一次奶。我開始準備斷掉2點的夜奶之後,再逐漸推後5點的晨奶。

斷夜奶第一晚,夜裡2點醒來之後,我沒有給奶也沒有抱他,他在黑暗裡開始哭,到處爬,我開了一個小燈,撫摸他的頭和背並且不斷用言語安撫他,看著他反覆說:

“你睡前已經吃飽啦,現在不用再吃了,也不用媽媽抱了,因為你可以自己睡著的,你每天都是自己睡著的,媽媽就在你旁邊。”

就這樣過去了快半個小時,他好像聽懂了一樣看著我,然後自己翻了兩圈睡著了。

這一覺睡到了六點多,吃奶之後又睡了兩個小時起床。第二晚還是2點左右醒來,哭了幾分鐘就再次入睡了。

再之後就幾乎沒有在這個點醒來過,順利程度再一次讓我驚喜。九個月的搗搗,斷夜奶成功!

只是,我也因為緊張而有過失誤。或許是因為太擔心第三次睡眠調整來之不易的成果再次倒退,我不允許自己有一點心軟,以至到了完全不會變通的地步。

在搗搗每晚1-2次夜醒,只需輕度安撫的狀態已經穩定了很久的時候,某天夜裡,他突然醒來大哭不止,躺著撫摸根本沒用,坐著抱也不行,必須抱著他站起來走他才會停止哭鬧。

而我卻堅持不站起來,一直在床上安撫他,他越哭越傷心,從迷迷糊糊哭到完全清醒,最終我抱著他站起來在屋裡走了不到兩圈,他就睡著了。

“睡渣”到“睡神”的養成經歷:寶寶安睡,是我們三口最好的禮物

放下之後,我看著他臉上的淚水,內心突然特別自責,隊友也說他那一個多小時也很煎熬,雖然沒有阻止我,但是真的很心疼。

是啊,搗搗的自主入睡能力都已經這麼穩定了,偶爾一次非正常時間的夜醒而已,何必如此嚴格呢?

偶爾抱起來一下,是不會就此養成抱睡習慣的,是我要求太高了。

小暖唸叨:

已經自主入睡穩定的孩子,如果突然出現長時間的夜醒並無法安撫,一定要找找原因,並適當安撫,不要盲目堅持調整期的做法。

想明白了之後,我輕鬆了很多,不強求他一定要夜醒2次以內,也不再糾結醒來之後能不能很快入睡。我給他鍛鍊自己睡眠能力的機會,也在他需要我幫助的時候給予及時的安撫。

在搗搗晚間自主入睡穩定了兩個多月之後,我嘗試培養他白天小睡的自主。

白天和晚上不同的是,沒有“早晚是要睡著”的狀態,因此很容易翻來覆去直到困過頭還沒睡著,以至於清醒時間過度拉長,甚至錯過睡眠窗口。

第一次嘗試讓他午覺自主的時候,他在床上整整翻了兩個小時,後一個小時一直處於極困的狀態,但是幾乎沒有哭鬧,最後睡著的時候已經四點多了。

之後,只要我在家陪睡的時候,我都會讓他先自己嘗試。

有時候他困到迷糊開始哭,我就抱起來助力一把,有時候拖延好久才睡著,我就當做並覺來臨時調整一天作息。

當不再糾結時間和次數的所謂“規定”後,我的心態放鬆了很多。哪怕一天的小睡都不好,也可以用晚上的長覺來修復。

小暖唸叨:

媽媽的情緒對孩子的睡眠影響其實挺大的,一定別充滿焦慮,每天盯著時鐘和睡眠量,也別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跟孩子“死磕”,大方向可以堅持,但小細節也需要靈活處理。

在搗搗一歲左右的時候,他每天上午下午各有一次1-2小時的小睡,如果遇到出門這種特殊情況,就只睡一個午覺,大部分時間不需要大人幫忙接覺,基本都是自己睡夠了咿咿呀呀笑眯眯的醒來。

晚上八點吃完奶刷完牙之後,在床上跟爸爸安靜地玩耍一會兒,然後進行睡前儀式,整套程序完成之後,他就知道自己要睡覺了,這時候我一邊摸他的背一邊碎碎念或者哼哼歌,用不了多久他就會進入迷糊狀態。

有時候自己哼哼唧唧或者啊啊叫幾聲,有時候翻過來翻過去,有時候在黑暗中玩我的手或者摸我的臉,一般十幾分鍾就入睡了。

他的夜晚睡眠時間是10-11個小時,連續睡眠是入睡後的8-9個小時,五點多通常會醒一次,有時候哼哼唧唧我不理他,或者輕輕拍拍屁股或者摸摸背,自己翻騰幾圈就睡著了。

如果他哭起來或者短時間內沒有睡著,我會給他喂一次晨奶,之後他再睡兩小時左右到自然醒,就可以安排起床了。

“睡渣”到“睡神”的養成經歷:寶寶安睡,是我們三口最好的禮物

意料之外的新問題——可怕的早醒

因為良好的餵養習慣和睡眠習慣,搗搗奶癮不大,在他快一歲的時候,我開始用逐漸減次的方法斷奶。

13個月時,在我和搗搗都沒有任何不適的情況下,已經成功將除了晨奶之外的所有奶都換成奶粉。

我以為最後這頓也很好斷,那時我的奶量也降到很低,於是在某天,我決定斷掉最後這一頓奶。

當天清晨五點左右,搗搗迷迷糊糊醒來,我沒有給奶,而是用輕拍的方式安撫他,沒想到他越哭越兇,我只好抱起來哄。他在懷裡還是繼續大哭,但抵不住睏意,最終在六點多再次入睡。

沒想到,在他早已不需要抱哄入睡的階段,因為早醒難以再次入睡,我整整抱了他一個小時!

之後的半個多月,他每一天都在五點左右醒來,有時需要抱很久才再次入睡,起床時間較晚,有時直接哭到徹底清醒,只好早早安排起床。因為早醒問題,那段時間作息相對混亂,大人也很疲憊。

我查遍了小暖公眾號和微博所有關於早醒的文章,才知道自己這次晨奶斷得有些草率了。由於寶寶在清晨的睡眠最為不穩定,晨奶起到了延長睡眠的作用,因此可以晚些再斷甚至自然離乳。

小暖唸叨:

清晨四五點這次的夜奶,有時候我們會叫作晨奶,它一方面的作用是抵抗一晚上的飢餓,但更重要的作用其實是安撫和延遲起床時間。這次奶不建議人為斷掉,不然早醒問題可能會困擾很久。

瞭解到這些之後,我萌生了再次追奶的想法,並再次諮詢小暖。小暖瞭解了詳細情況後回覆我說,既然已經徹底斷了這麼久,就不再建議追奶了。

她建議早醒後儘量降低安撫等級,不要抱,不要開燈,干預越少越好,讓寶寶知道這個時間應該繼續睡覺,而不是起床。

小暖唸叨:

這一方式比較適用於有自主入睡能力的孩子。如果孩子不會自主入睡,清晨延遲響應和降低安撫的方法要慎用。

“睡渣”到“睡神”的養成經歷:寶寶安睡,是我們三口最好的禮物

根據小暖的建議,我在之後的幾天裡不再抱哄,而是採用裝睡、撫摸或輕聲說話的方式進行安撫,就算不睡也堅持在床上低調玩耍到七點左右再安排起床。

慢慢地,他在那個點直接睡過去的次數越來越多,偶爾醒來,自己哼唧一會兒翻幾下就接著睡了。

早醒的問題解決之後,他的連續睡眠時間基本每晚都可以保證在10小時以上。

從四個月時候的睡渣,到八個月學會自主入睡,再到十個月只需一頓晨奶,最後到現在的一覺睡到大天亮。

搗搗在我幾個月的調整下,終於成為了別人口中的“天使寶寶”。

也許最終調整成功的轉折只是那一兩個晚上,但是嬰兒睡眠知識對我的影響和這幾個月來每天的習慣培養都功不可沒。

也許以後還會因為生病、旅行或者年齡增長而出現睡眠倒退或其他問題,但有了這幾個月的穩定基礎和良好的睡眠習慣,我相信可以見招拆招不斷解決新的問題。

也許我現在可以繼續放手到睡前儀式完成後裝睡或者離開房間讓他獨自入睡,但是我更喜歡現在這種溫馨的入睡狀態。

最近我們加入了睡前講繪本的環節,作為一天結束前最後的親子互動,也是我們都非常享受的一種狀態。

安睡,真的成為了我們一家三口,最好的禮物。

“睡渣”到“睡神”的養成經歷:寶寶安睡,是我們三口最好的禮物

睡眠調整路上的一些經驗

關於寶寶哭鬧

每次有朋友問我怎樣培養孩子自主入睡和改善夜醒時,隊友常常開玩笑說“哭了兩晚上就好了,我媳婦兒特狠心”。

雖然我之後會解釋說

“主要是良好睡眠習慣的培養,一兩句話說不清楚”,但大部分朋友還是會感嘆我的“狠心”

事實上,我確實很慶幸家裡老人只是白天幫忙帶孩子,並沒有和我們同住,才得以讓我放鬆的面對孩子的哭聲,無需擔心老人會衝進來抱起孩子。

睡眠調整路上的“哭”,有時是不可避免的,在排除孩子真的餓或者身體不適之後,這時的哭,更多的是睡眠聯想被打破之後的一種情緒的宣洩。

媽媽在必要時候的堅定,不但對睡眠調整的成功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對養育路上其他問題的心態穩定也有鍛鍊作用。

比如一歲左右的自主進食練習、良好進餐習慣和乘車習慣的培養等,學習新技能時期對於困難的挑戰,還有日常生活中對其不安全行為的制止等等。

這些都可能會引起孩子的長時間哭鬧,如果對於孩子的哭聲過於玻璃心,往往會因為縱容而養成難改的壞習慣。

但我們說的“接受孩子的哭泣”,並不是那些“反睡眠訓練者”因為想刻意混淆概念而說的那種“放任孩子哭泣”,而是在孩子哭泣的時候避免過度響應,先分析原因再給予合適的安撫,傾聽孩子真實的需求。

“睡渣”到“睡神”的養成經歷:寶寶安睡,是我們三口最好的禮物

關於哄睡環境

很多媽媽說寶寶明明很困,但是一抱進屋或者一關燈就大哭,只好在客廳甚至室外明亮的地方抱著悠到睡著再進屋。

這種情況,一般是因為寶寶已經困過頭了,因為睡不著的煩躁而排斥哄睡。如果家裡有不瞭解嬰兒睡眠基礎知識的老人,還容易陷入“以為寶寶不想睡所以硬要逗著玩”的誤區。

假設熟睡狀態為10,清醒狀態為1,我的經驗是在7~8間躺到床上最容易入睡。在這個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在6~7間甚至5~6間就抱進屋裡(此時屋裡不要關燈),在低調玩耍的過程中逐漸拉上窗簾減弱燈光,當孩子已經適應了昏暗環境的時候再開始哄睡。這樣,無論是自主入睡,還是奶睡、抱睡,都會更容易入睡。

在搗搗還需要抱哄的時候,根據他的清醒時長和精神狀態,我會提前十幾分鍾抱他進臥室玩耍,幾分鐘後再從大燈換成小燈,無論在客廳玩得多麼瘋,在屋裡爬一會兒就會打哈欠揉眼睛,這時候關掉小燈打開小海馬,抱起來甚至不需要走動或搖晃,五分鐘不到就睡著了,而且睡前沒有過度疲勞引起的哭鬧,寶寶也睡得更穩。

“睡渣”到“睡神”的養成經歷:寶寶安睡,是我們三口最好的禮物

關於哄睡方法

對於除了新生兒之外的小月齡寶寶,尤其是在翻身或爬行還不是很熟練的階段,比較容易被控制肢體,而不哭鬧且保持平靜的狀態最容易入睡。

除了白噪音、唱歌、輕拍之外,我在嘗試的過程中還發現一些不常被提到的辦法也很不錯,用的比較多的幾個有:

1.睡眠儀。星光打在房頂上,能吸引寶寶注意力,躺在那裡看一會兒。某寶有很多同類產品,有的除了星光和歌曲之外,還有一些大自然的聲音。

2.玩塑料袋。這是在一個小暖分享的調整案例裡學到的方法,我用的是小包溼巾或棉柔巾的塑料袋,大小和聲音都合適,在寶寶哭泣的時候利用揉塑料袋的聲音吸引注意力,止哭之後給他玩,在玩塑料袋的過程中睏意會逐漸加深。

搗搗經常玩塑料袋玩到迷糊後塑料袋掉在臉上把自己弄醒,之後拿起塑料袋繼續玩到掉落,如此反覆幾次後我趁他閉眼睛時趕快把塑料袋拿走,那個時候他已經很困,通常哼一聲或者翻個身就睡了。

3.碎碎念。如果有些煩躁或哭鬧的時候,碎碎念往往比唱歌會更有效,可以提高拍寶寶身體的速度,再隨便跟寶寶說一些話。

譬如當天從早到晚的經歷、寶寶的表現、媽媽的感想等,如果詞窮的話還可以背古詩,其實韻律比歌詞更有節奏感,和輕拍他身體的節奏融合,讓寶寶平靜。

這也是從小暖分享的調整案例裡學到的。

對於大月齡寶寶,小暖說過拍睡已經不是很合適的方法了,反而可能是一種困擾。這時候把拍換成撫觸按摩可能會更有效。

可以在睡前放小海馬的時候給寶寶全身做按摩,一邊按一邊說類似於“媽媽給寶寶按按胳膊,捏捏小手”之類的話,或者一手從他頭頂順著頭髮撫摸到額頭(這個動作很容易加深睏意),一手順著他的背或胳膊或腿來回輕捏和撫摸,這樣不但可以幫助寶寶放鬆肌肉,也是一種溫馨的睡前互動。

“睡渣”到“睡神”的養成經歷:寶寶安睡,是我們三口最好的禮物

最後我想說的是,在引導寶寶自主入睡的時期,家長一定要調整心態,建立合理預期,不過度焦慮也不輕言放棄,而且不要把哄睡當做任務。

自主入睡不穩定的寶寶很容易出現拖延入睡或難以入睡的情況,此時如果心裡總是惦記著讓寶寶趕快睡覺自己好休息或者做別的事情,就會很快失去耐心而導致前功盡棄,再次迴歸“抱睡”“奶睡”這種看似在眼前更省事兒的辦法。

要知道,縱容寶寶不良睡眠習慣的後果就是夜醒頻繁,被折磨的還是寶寶和自己。

而如果把哄睡當做日常互動的最後一個環節,花一些心思把它營造的更加溫馨有愛,然後放手讓寶寶自己嘗試,假以時日你一定會收穫很大的驚喜。

感謝小暖的幫助,讓我知道我的寶寶也可以睡得這麼好。祝願關注小暖的寶媽們都能擁有作息規律每日安睡的天使寶寶~

-END-

搗搗媽,一個和工科打交道十年多,常忍不住糾結於標準數據的職場麻麻。睡眠調整成功之後心態越來越輕鬆,熱衷於學習各類養育知識和教育理念,在有限時間的高質量陪伴中,和娃一起邊玩邊成長。

“睡渣”到“睡神”的養成經歷:寶寶安睡,是我們三口最好的禮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