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是怎么逼领导下台的?袁世凯用这四招连环逼清帝退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王朝核心阶层的震惊和愤怒可想而知。清廷决定出兵讨伐,但是派什么军、遣什么将却叫他们左右为难。清廷皇族内阁成员、协理大臣徐世昌(仅有的四名汉人内阁成员之一)建议,由袁世凯挂帅出征。

高手是怎么逼领导下台的?袁世凯用这四招连环逼清帝退位

袁世凯

晚清的时候,清朝的军队有战斗力的其实主要是两部分,一个是北洋军,一个是新军。理论上,北洋军由清廷直接管辖,新军由各省督抚自己筹款,编练。当然,除此之外,清廷还有一些其它军队,但是战斗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武昌起义是怎么发生的?就是湖北的新军发动的,响应的也主要是各地新军系统。所以,清廷在这时候对新军基本上就失去了信任,觉得能够用来镇压辛亥革命的,就只有北洋军了。

高手是怎么逼领导下台的?袁世凯用这四招连环逼清帝退位

武昌起义

清廷调北洋军南下武汉,去镇压辛亥革命,由冯国璋统军。冯国璋从北京南下时,路过河南,特地去袁世凯老家看望了袁世凯。袁世凯对他面授机宜说,清朝好比是一颗大树,要一下子直接推倒,是很难的,要先来回推,先动摇其根基。

冯国璋率领北洋军到了武汉前线,连战皆捷,进展顺利。很快,武昌起义的新军就感到压力很大,快要支撑不住了。这时候,袁世凯给前线的冯国璋写信,让他暂停进攻。冯国璋就懂了,和北洋军将领联名通电清廷,要求起复袁世凯。

清廷也明白了,袁世凯现在是趁机要挟,只能被迫接受。先起复袁世凯,并且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北洋大臣,实际上是总揽内外军政大权。

袁世凯一上任,就让北洋军又发动了一波攻势。这时候各地的革命军已经互相联系,并且成立了临时政府,孙中山也已在回国就任大总统的路上。所以战争开始进入相对比较胶着的状态,相持不下。北洋军消灭不了起义军,起义军也消灭不了北洋军。

袁世凯认为这时候机会来了,就派代表和临时政府接洽,谈判,最后达成的协议是,如果袁世凯能使清帝退位,孙中山就退位,并推举袁世凯担任大总统。

袁世凯又受益北洋军高级将领联名通电清廷,要求清帝逊位,建立共和。清廷这时候已经无计可施,只能继续让步,同意逊位,但约定中华民国对清廷给予优待。

最后,清廷下诏逊位,孙中山也按事先的约定辞去临时大总统,推举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清朝就此灭亡。

袁世凯怎样劝清帝退位的?

高手是怎么逼领导下台的?袁世凯用这四招连环逼清帝退位

隆裕太后和溥仪

袁世凯第一招:哭鼻子

年幼的溥仪,在那场最后的博弈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他后来回忆道:有一天在养心殿东暖阁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着眼。她面前的红毡子垫上,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子,也是满脸泪痕。殿里别无他人,安静得很。胖老头抽缩着鼻子,声响很大,一边说着话。

后来溥仪才知道,胖老头就是袁世凯。

袁世凯第二招:死亡威胁

袁世凯在一封给隆裕太后的密奏中写:“读法兰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顺舆情,何至路易之子孙,靡有劫遗也。”他这是恐吓:法国的国王路易十六上了断头台,若不退位,清皇室的子孙也将不保。

袁世凯第三招:优待条件

袁世凯向隆裕太后开出了优待皇室条件:尊号仍存不废,岁用四百万两,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皇族私产受中华民国特别保护,等等。一个清宫侍卫回忆道,隆裕太后有一次回到寝宫,对近侍说:“袁世凯真是忠臣。你看他哭的那样,又给我们争优待费。”

袁世凯第四招:武力逼迫

在袁世凯授意下,段祺瑞率北洋将领46人联名电奏,要求立定共和政体。当天,清廷强硬派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死,王公官员纷纷转移财产,人人思危。隆裕更是胆战心惊,哭着对袁世凯说:“我母子二人性命,都在你手中。

由于惊吓过度,隆裕太后宣布退位之后郁郁寡欢,只过了一年就病死。死前,她留下了著名的一句话:“孤儿寡母,千古伤心。睹宫宇之荒凉,不知魂归何所!”

清末状元张謇起草的《清帝退位诏书》,很多中国人没见过。全文为:

高手是怎么逼领导下台的?袁世凯用这四招连环逼清帝退位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诸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