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藝兼長華麗極致的李叔同,遁入佛門是萬念俱灰還是人生至慧?

在我國近百年文化史中,李叔同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聞名於世。而這位曠世奇才人生鼎盛期選擇皈依佛門,洗盡鉛華,篤志苦行,攀越另一高峰,成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師,被佛教界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其愛國的抱負和義舉更是貫穿了他的一生。

1918年的今天,是李叔同的出家之日。對他的突然出家,一直有各種猜測。今天我們透過他的作品,語錄和軼事等,或許可窺悟這位大師的些許心靈境界。

謹編此文紀念弘一法師。

眾藝兼長華麗極致的李叔同,遁入佛門是萬念俱灰還是人生至慧?


年少時代:聰慧嚴教,心底裡已埋藏了佛教種子

李叔同出生津門鉅富旺族,祖父經商,其父進士,但身處豪門的他並非嬌生慣養而來。

眾藝兼長華麗極致的李叔同,遁入佛門是萬念俱灰還是人生至慧?

翩翩少年郎

六七歲時,李叔同便跟隨年長12歲的兄長李文熙讀書,並習禮儀,其兄對他督教頗嚴,日常功課不得馬虎,進退禮儀更不可逾越,小小年紀便受如此嚴格教育,對他養成嚴肅認真的習慣大有好處,為他日後厚積薄發奠定了良好基礎。

8歲時,李叔同攻讀《四書》《孝經》《左傳》《爾雅》《文選》等;13歲讀《爾雅》《說文》等,習訓詁,攻書法,聲名漸起;15歲讀《漢史精華錄》等,16歲在輔仁書院,因年幼飽讀經史詩文,每次考作文,總有寫不盡的思緒,又無奈紙短文長,他就在一格中改書兩字交卷,因而博得“李雙行”的美稱。

值得一提的是,幼年李叔同,就受到了佛教的薰染。

據載,他降生之日,有喜鵲口銜松枝送至產房內,大家都認為這是佛賜祥瑞,後來,李叔同一直將這根松枝攜帶在身邊,終生不離。其實,李叔同父母都信佛,他小時候在家常“用夾被或床罩當袈裟,在屋裡唸佛玩”,學僧人作法。

志學萬里:思想進步,才華四溢,為我國新文化運動先驅者

17歲的李叔同,從天津名士趙幼梅學詩詞、辭賦、八股。從書印名家唐靜巖學篆書、治印,18歲時開始學習音樂和作曲。那時,康有為、梁啟超等倡導維新變法,對關心國事、憧憬未來又極厭舊制度的李叔同,很是興奮,且積極鼓吹新說,當時還刻了一方“南海康梁是吾師”印章,以示支持。

眾藝兼長華麗極致的李叔同,遁入佛門是萬念俱灰還是人生至慧?

李叔同在東京學習期間(中)

二十歲時,李叔同與好友許幻園等結金蘭之誼,稱“天涯五友”。其後,李叔同的文人雅士日子是五光十色,與大畫家任伯年等設立“上海書畫公會”,與黃炎培、邵力子、謝無量等從學於蔡元培。1903年,李叔同與許幻園、黃炎培等人在上海成立“滬學會”,開辦補習班,舉行演說會,提倡婚姻自主等新思想。

那時候,李叔同創作了新戲《文野婚姻》劇本,寫了大量詩歌,還譜寫了《祖國歌》等廣為流傳的歌曲,他的藝術才華如同天上的新月,放射出奪目的光芒。

眾藝兼長華麗極致的李叔同,遁入佛門是萬念俱灰還是人生至慧?

1905年李叔同赴日留學,次年在東京編輯《音樂小雜誌》,在東京參與日本名士組織的“隨鷗吟社”雅集,與同學組織“春柳社”,成為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演出話劇《茶花女》、《黑奴籲天錄》、《新蝶夢》等,他是中國話劇運動創始人之一。

眾藝兼長華麗極致的李叔同,遁入佛門是萬念俱灰還是人生至慧?

“茶花女”劇照

回國後的李叔同,曾在上海城東女學授文學和音樂課。教餘,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是年加入“南社”,被聘為《太平洋報》主筆,兼編廣告、文藝副刊。與柳亞子創辦文美會,主編《文美雜誌》。

眾藝兼長華麗極致的李叔同,遁入佛門是萬念俱灰還是人生至慧?

35歲時,他加入西泠印社,與金石書畫大家吳昌碩交往甚密,他創作頗豐,書畫名氣逐步達到高峰。

眾藝兼長華麗極致的李叔同,遁入佛門是萬念俱灰還是人生至慧?

眾藝兼長華麗極致的李叔同,遁入佛門是萬念俱灰還是人生至慧?

眾藝兼長華麗極致的李叔同,遁入佛門是萬念俱灰還是人生至慧?

李叔同西畫作品

此時的李叔同,已在國內外聲名鼎盛,可謂人生華麗,在常人眼裡應是最得意時期。

遁入佛門:淨身佛教,再造人生高峰

有年冬天,大雪紛飛,舊上海是一片淒涼,好友許幻園站在門外喊出李叔同說:“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揮淚作別,連好友的家門也沒進去。李叔同望著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在雪裡站了整整一個時辰,隨後李叔同返回屋內,含淚寫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的傳世佳作,這曲“送別”被世人視為經典傳唱至今。

友人的離別,時局的淒冷,是李叔同看到了未來的無奈?還是自身特殊原因,冥冥之中突來感悟,另闢大道,選擇普度眾生的佛門而埋下的伏筆呢。

眾藝兼長華麗極致的李叔同,遁入佛門是萬念俱灰還是人生至慧?

1916年,37歲的李叔同看到日本雜誌介紹“斷食”法,以修養身心,遂生入山斷食的念想。那年冬天,他到了杭州虎跑定慧寺,試驗斷食17日。入山前曾作詞:“一花一葉,孤芳致潔。昏波不染,成就慧業。”返校後他開始素食,對佛教“漸有所悟”。1918年的春節,李叔同在虎跑寺度過,並拜了悟和尚為其在家弟子,取名演音,號弘一。農曆七月十三日,入虎跑定慧寺正式出家。

眾藝兼長華麗極致的李叔同,遁入佛門是萬念俱灰還是人生至慧?

從赫赫朱門到寂寂佛門,從翩翩濁世佳公子到戒律精嚴的苦行僧,這種巨大的生命跨越,超常的生活反差,許多人覺得不可思議,一直以來引發 了種種猜測:諸如家庭影響說,理想破滅說,經濟破產說,性格變態說等等。但這些說法大都以某一事實、現象為依據,加以邏輯推理與想象而成,但終不能自圓其說。

眾藝兼長華麗極致的李叔同,遁入佛門是萬念俱灰還是人生至慧?

入佛初期,弘一法師除了閱讀僧人必讀的經典,進修博覽而廣納。他對佛學的貢獻,主要在律宗的研究與弘揚上,為振興律學,他不畏艱難,深入研修,潛心戒律,著書說法,實踐躬行。

眾藝兼長華麗極致的李叔同,遁入佛門是萬念俱灰還是人生至慧?

中國佛教律學,有《十誦律》《四分律》《摹訶借祗律》《五分律》四大律,為弘揚律學,他窮研《四分律》,花了4年時間,著成《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記》。此書和他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合為精心撰述的兩大名著,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被佛教界尊稱為律宗第十一世祖。

眾藝兼長華麗極致的李叔同,遁入佛門是萬念俱灰還是人生至慧?

人生境界:從精神昇華到靈魂,普渡眾生出苦海

眾藝兼長華麗極致的李叔同,遁入佛門是萬念俱灰還是人生至慧?

眾藝兼長華麗極致的李叔同,遁入佛門是萬念俱灰還是人生至慧?

李叔同學生豐子愷先生認為,人的生活可分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李叔同將藝術昇華到宗教,是為了實現人生的最高境界。

眾藝兼長華麗極致的李叔同,遁入佛門是萬念俱灰還是人生至慧?

從李叔同在不同時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一直在追求人生的圓滿境界和對社會的責任感。他的臨終絕筆“悲欣交集”充分反映出李叔同一生從認識自我,超越自我到最後的完善自我。

眾藝兼長華麗極致的李叔同,遁入佛門是萬念俱灰還是人生至慧?

李叔同與歷史上的一些寄身於寺院“狂來輕世界,醉裡得真知”的智永、懷素,甚至八大山人等藝術家明顯不同,他做到了真正淨心佛門,超然塵外。出家後,他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出苦海。

他的一言一行,無不映照他的修為。

眾藝兼長華麗極致的李叔同,遁入佛門是萬念俱灰還是人生至慧?

據載,弘一法師出家後,徐悲鴻曾多次進山看望弘一法師。一次徐悲鴻發現山上已經枯死多年的樹枝,發出嫩綠的新芽,便對法師說:“此樹發芽,是因為您來到此山中,感動了這棵枯樹,它便起死回生。”弘一法師說:“不是的,是我每天為它澆水,它才慢慢活起來的。”

李叔同去學生豐子愷家,每次坐木藤椅時總要搖搖才下座,豐子愷剛開始不好問,但見他多次如此,就開口問他為何這樣,李叔同答道,這個木藤椅可能會有小蟲,這樣搖搖後這些小生命就跑開了,坐下去後不至於殺生。

李叔同在臨終時,要求弟子在龕腳墊上四碗水,以免螞蟻爬上屍身被不小心燒死,其善心可見一斑。

眾藝兼長華麗極致的李叔同,遁入佛門是萬念俱灰還是人生至慧?

附:名流評說

魯迅:“樸拙圓滿,渾若天成。得李師手書,幸甚!”

太虛大師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淨,菩提之因。”

周恩來對曹禺說:你們將來如要編寫《中國話劇史》,不要忘記天津的李叔同,即出家後的弘一法師。他是傳播西洋繪畫、音樂、戲劇到中國來的先驅。

趙樸初:“深悲早現茶花女,勝願終成苦行僧,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林語堂:“李叔同是我們時代裡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張愛玲:“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轉圍牆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夏丏尊:“綜師一生,為翩翩之佳公子,為激昂之志士,為多才之藝人,為嚴肅之教育者,為戒律精嚴之頭陀,而以傾心西極,吉祥善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