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糧倉》中的王士俊被描寫成一個貪官,歷史上是這樣的嗎?

《天下糧倉》(以下簡稱《天》劇)電視連續劇中的河南巡撫王士俊因墾荒勸捐、虛報田畝數一事被劉統勳參倒、查辦,是編劇根據少量史實和劇情需要而塑造的一個人物。王士俊被描寫成一個老奸巨猾、手段毒辣的貪官酷吏,其目的當然是烘托全劇的發展和陪襯劉統勳等正面人物。本文在此不對《天》劇的好與壞作任何評價,只願對王士俊這一個歷史上真正有過的人物作一簡單的介紹和正確的評價,使廣大觀眾和讀者能對歷史和歷史人物有所瞭解。

《天下糧倉》中的王士俊被描寫成一個貪官,歷史上是這樣的嗎?

王士俊,生於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貴州平越(今福泉)牛場渚滸人。字灼三,號犀川,出身書香門第、官宦世家。“10歲即能詩善文,19歲入平越府學,廣交良友,不恥下問。見事不平,據理爭辯。”康熙四十五年(1706)冬,王士俊鄉試不成,時年23歲,便往河南豐潤縣探望做官的父親,一面幫父親做一些文書事項,一面也研習朝廷律令、熟識政務吏治。後返鄉於康熙五十六年(1717)考中舉人,六十年(1721)赴京會試,中進士改庶吉士,入翰林院任檢討。雍正皇帝即位,號召天下百官士子向朝廷進言,王士俊也提交了幾條意見,被接納後於雍正元年(1723)選送河南任許州知州,自此開始其官宦生涯。當時許州瀕臨黃河,黃河經常決口,地方河防物資年年缺乏,災荒時時發生,百姓困苦。王士俊到任後,施以仁政“革除衙門買賣官價,國課重耗,派辦物料等陳規”,以市價買賣防河材料,杜絕以往官價高於市價弊端,又“嚴懲盜賊,平反冤獄錯案”,“減免賦稅,鼓勵農耕”,許州百姓生活得以緩解。不久,王士俊又兼任祁縣知縣,廉以勤政,以培育人才為當務之急,並協助審理宜陽疑案,平反昭雪,使無辜者得以解脫,真正的強盜伏法。經河南巡撫推薦,調任河南第一縣祥符。在離開許州時,百姓感恩,依依不捨,“擁留有脫輪斷鐙之風”。

《天下糧倉》中的王士俊被描寫成一個貪官,歷史上是這樣的嗎?

雍正十年(1732),王士俊調遷河東總督。清制,河東總督專管山東、河南兩省內黃河事務,不涉及地方行政和官員的管理。由於王士俊在其他地方為政“直聲久著”,兩省州府郡縣官員,還是很畏懼他的到來,在某些程度上還“甚於(本省)巡撫”,故不久兩省的貪汙腐敗事類基本收斂,而王士俊也正是這樣,不畏任何強權酷吏。河南學政俞鴻圖在科考時,收受考生賄賂,被王士俊參奏,朝廷查實後即將其正法。知曉此事的各地官員,“莫不股慄”。雍正十一年(1733),王士俊受命兼任河南巡撫,直到雍正十三年(1735)。《天》劇中墾荒丈田一事,實際上是在這幾年中。此期間的雍正十二年,因王士俊政績突出,雍正皇帝特賜王士俊孔雀花翎。清制,凡進士出身而任過翰林院職務的官員,皇帝是不賞賜孔雀花翎的。而自從王士俊得此殊榮後,雍正以後歷代皇帝才開始賞賜翰林出身的臣下孔雀花翎。終雍正一朝,王士俊歷任數省督撫,政績聲譽皆佳,得皇帝寵信不亞於他人,史稱“世宗(即雍正)不次用人,士俊被特達之知,與李衛田文鏡並稱”。

《天下糧倉》中的王士俊被描寫成一個貪官,歷史上是這樣的嗎?

雍正善用人也疑人,王士俊雖得寵信,但仍為雍正不放心和猜疑。故事:王士俊在赴河東任前,將離京,大學士張廷玉推薦一個男僕隨之前往,此人在王士俊府上辦事甚為得力,也很勤快、謹慎。在王士俊即將任滿回京時,此人向王士俊辭別,王士俊很是驚奇,問是什麼原因,此人答道:我本是宮中侍衛,奉皇帝之命隨你赴任,實為監督。幾年下來,看你無什麼大錯,現先行回京覆命,故前來辭行。此事過後,王士俊仍為之“股慄者累日”。這件事,一方面看出雍正對任何人都是不放心,另一方面,也說明王士俊做官為政是清明廉正的。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皇帝去世,乾隆即位,未改元,以明年為乾隆元年。是年十一月,王士俊因墾荒勸捐事被戶部尚書史貽直彈劾,解任回京,任兵部侍郎。乾隆元年(1736)四月,以兵部侍郎銜署理四川巡撫。王士俊到達成都後,曾先後捐銀650兩,分賑成都火災災民和給參加鄉試的窮苦考生購買肉米食用。不久,因越職上奏言事被參劾,逮捕回京,下刑部獄。乾隆二年(1737),皇帝下詔,削職為民回籍。乾隆二十一年(1750),病逝於家。

《天下糧倉》中的王士俊被描寫成一個貪官,歷史上是這樣的嗎?

王士俊官聲卓著,也很有學術成就,著有《河南山東古吏治行》、《河東從政錄》、《困之錄》、《清流縣誌》等書稿行世。王士俊做官,不論在州縣還是在督撫任上,都極力提倡獎掖人才、使用人才。如經他推薦的山東菏澤人劉藻,後官至貴州巡撫、雲貴總督。現貴陽弘福寺裡就留有劉藻題寫的《黔靈山》詩一首。王士俊回原籍至終老,數遭家難,“囊中無資”,死後已無家產留給後人。劉藻在雲貴總督任上,曾派出使者,前來祭掃王士俊墓,並“贈金三百”,以解決其子孫之貧困。王士俊從政僅僅十六年,官至封疆大吏,但他從不畏懼強權,凡他所到地方,“必以興利除弊,摧鋤奸貪,忠精於濟,百折不回。卓然為一代名臣所不愧焉!”這才是歷史給他的公正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