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王公联合会

武昌起义爆发后,在京的蒙古王公们,面对清朝覆亡、共和将兴的局势,为挽救清王朝覆亡的命运,1911年10月24日,在京成立了“蒙古王公联合会”亦称“蒙古同乡联合会”。

蒙古王公联合会

该会订立《章程》八章二十一条及《附件》一条。“本会以开通蒙古风气,改良政治,保存权利,联络全体,互相结睦为宗旨”;规定"本会以蒙古汗、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札萨克、议员及现有任职之台吉、塔布囊、旗号等为会员";还规定“设总会于京师,设分会于蒙古各地。”从章程可看出,这是一个蒙古王公、显贵旨在“保存权利”,也即是保护自身封建特权的政治小团体。

蒙古王公联合会

“蒙古王公联合会”成立后,即以全体蒙古王公的名义,于宣统三年十一月初七日(1911年12月26日)向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呈递了一件请愿书,其中写道:“代表等世居朔漠,久濯王灵,于大皇帝无二心,于强邻无异志……故代表等痛心疾首,期复旧观”。并说:“前此库伦所以宣言独立者,非叛大皇帝,亦非深识共和之意义为何物也。实以改为民主之讹传,恐失其统于一尊之效。”于是,他们殷望恳求袁世凯“详示就里,以释群疑”,以便于 “此意通告内外各蒙藩,俾识德意,咸生爱戴”。

蒙古王公联合会

这封请愿书不但宣称自己“于大皇帝无二心,于强邻无异志”,而且还为外蒙古的独立运动辩解,说“非叛大皇帝”而是“亦非深识共和之意义为何物也”。在他们心中,只要不实行共和制度,外蒙古便不会独立,与外蒙古独立的真正原因完全南辕北辙。

蒙古王公联合会

"蒙古王公联合会"除致函袁世凯和南方革命代表伍廷芳表示反对共和外,还多次参加了隆裕皇太后主持的宫廷御前会议,同皇族近支和袁世凯一起讨论是否同意共和国体及清帝退位和优待条件等问题。1911年12月28日的一次御前会议宣布同意召开临时国会,通过国会投票决定国体。但不少蒙古王公提出"万不宜行共和"。

蒙古王公联合会

1912年1月26日"宗社党"头目良弼被革命党炸伤身亡后,袁世凯也策动北洋军阀实力派段祺瑞、姜桂题等46名北洋军主要将领致电清廷,要求“立定共和政权”,催逼清帝退位。驻京蒙古王公鉴于清王朝大势已去,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特权利益,又直接向地方革命势力提出了意愿和要求。2月1日,那彦图、阿穆尔灵圭便以"蒙古王公联合会"的名义,致电孙中山、伍廷芳。电称:"合五大民族组织共和政体……此本无所用其反对。惟以蒙古制度、风俗、语言、文字,与内地不同,又以地居全国大半,民风强悍,逼外强邻,危险实多……",要求新建立的中华民国政府,不仅要考虑蒙古王公的特殊利益,而且应该维持蒙古固有的社会制度。2月6日,清帝正式颁诏退位。鉴于南北双方通过了《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达到了保存蒙古王公特权的根本目的, 蒙古王公在袁世凯召集的皇族近支、军政会议上又表示:"某等对于君主,共和并无成见,只要双方和平了解,则为五大族之幸福。况朝廷已欲颁诏共和,某等敬谨遵旨,决不反对"。

蒙古王公联合会

驻京"蒙古王公联合会"还通电南京政府,正式宣布:"由本会代表全蒙推项城任统一新政府临时大总统"。清帝退位,南北议和后,蒙古王公继续活跃在民国政治舞台上,有的在袁世凯政权笼络下加封晋爵;有的妄图借助外力搞"独立"而另寻出路;有的离开北京,返回本旗策动"起事",或者直赴库伦,投入到了外蒙古"独立"运动之中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