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種思維方式的孩子能決定自己的命運

一丹教育研究獎獲得者——來自斯坦福大學的卡羅爾·德韋克提出了人的思維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成長型思維,一種是固定型思維。在她看來,一個人擁有成長型思維,將樂於接受挑戰,並積極地去擴展自己的能力。而這也是未來發展最需要具備的能力。下文,讓我們一起走進德韋克,看看如何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在她看來,人類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思維方式其實蘊含了無限的能量。而一個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未來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這個結論,甚至被美國大西洋月刊等媒體評價為“考試驅動型社會的一股清流”,因為孩子學習的內驅力被忽視了太久,而德韋克的這個觀點,恰恰讓孩子將重點重新放到自己的學習動機和心態上。這麼說起來,思維決定命運這句話,似乎真沒毛病。

有這種思維方式的孩子能決定自己的命運

Carol S.Dweck(卡羅爾·德韋克)

成長型思維 VS 固定型思維

德韋克通過她多年的研究發現,思維方式分為兩種類型。

一種是固定型思維。擁有這種思維的人認為,無論嘗試任何有意義的方式,一個人的性格、智力或者創造力都是天生的。一個人想要獲得成功也是與天生的智力息息相關。努力獲取成功或避免失敗成為了這些人畢生追求的目標。而且,他們一旦失敗,就會自怨自艾,一蹶不振。

另一種是成長型思維,也叫發展型思維。擁有這種思維模式的人,他們樂於接受挑戰。這類人遇到挫折通常不會怨天尤人,而是把這次失敗作為成長的跳板,積極地去擴展自己的能力。

有這種思維方式的孩子能決定自己的命運

兩種思維方式的不同

據德韋克研究發現,這兩種思維方式在人們的幼年時期逐漸顯現,並逐漸塑造人們的行為方式、個人性格,進而影響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德韋克寫道:“當你進入一個思維模式的時候,你就進入了一個新的世界。”

還記得龜兔賽跑的故事嗎?其實,兔子和烏龜就是兩種思維模式的典型代表。

兔子小姐是固定型思維的代言人。

在兔子小姐剛剛出生的時候,就因她長長的耳朵和紅紅的眼睛,經常被人誇讚“看起來好聰明”,慢慢地,兔子小姐就習慣了別人誇讚自己聰慧過人,再加上自己先天就有兩條大長腿,那在跑步世界裡,很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兔子小姐需要做的,就是每次跑步比賽時,好好跑就行了。偶爾跑的不好,那只是取得了個壞分數而已。

兔子小姐在心裡想,“努力幹什麼,我要早上起來去鍛鍊,那豈不是證明我兔子小姐很笨。”兔子小姐害怕一旦某件事情做得不好,就表明自己不聰明,給自己丟人,所以一直不敢嘗試新的東西。雖然有一雙大長腿,卻跑步成績平平。

烏龜先生則是成長型思維的代言人。

因為烏龜先生一出生就揹著厚厚的盔甲,難免行動不便。這時,烏龜媽媽則非常溫柔地告訴烏龜,“你做得非常好,你一定是進行了非常努力的嘗試”。

面對困難的時候,烏龜先生難免沮喪,不過他總是想,“我還有潛力,我可不可以嘗試另外的方法呢。”經過不斷努力,烏龜先生雖然在跑步界不是特別有優勢,但逐漸成為了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有這種思維方式的孩子能決定自己的命運

對比來看,在人生髮展中,如果擁有成長型思維,將塑造孩子堅毅的性格,從而在未來發展中更具有創造力。

成長型思維要如何培養呢?

在德韋克對外公佈她的研究結論之前,有不少教育者言之鑿鑿地認為,幫助孩子讓他們感覺自己聰明能夠更好地發揮潛能。於是德韋克決定做一個實驗。

1998年,德韋克和她的同事將128名10到11歲的孩子分為兩組。在第一階段,所有的孩子都要求解答數學問題,但是一個小組的學生解答完畢後,被誇獎“你做得非常好,你真聰明”;另一組的孩子的獎賞是“你做得非常好,你肯定非常努力”。

有這種思維方式的孩子能決定自己的命運

在第二階段,這些孩子拿到的是更難一些的問題。德韋克和她的同事發現,在前一階段被誇很努力的這些孩子在面對更復雜的問題時,更能堅持,並且願意嘗試不同的辦法,即便他們到最後沒有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

而這些之前被誇很聰明的孩子在面對失敗時則容易焦躁不安,並且他們不願做能夠暴露他們缺點的事情。

在德韋克看來,誇獎聰明這件事情,在孩子認知方面非常有害。當學生被誇獎很聰明時,他們逐漸沉迷於自己很聰明這件事情裡。害怕遇見新的證明自己不聰明的挑戰。許多學生選擇固地自封,不願意去學習新的東西。

另外,在德韋克看來,成長型思維也並不等同於努力。

努力是學生獲得成功的關鍵,但並不是唯一的方法。當他們遇到苦難,應該去嘗試新的方法,輸入新的知識。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誇獎,“你好努力”。其實對德韋克來說,這遠不是她所強調的成長型思維。通常意義上的努力只是看起來很努力而已,重要的是努力找新的解決方法。

有這種思維方式的孩子能決定自己的命運

面對這樣的現象,家長或教師應該如何去做。在德韋克看來有三步:

第一,“做的很好,你已經很盡力了!”學生嘗試已經有一段時間,他們可能有一些氣餒。這時老師可以先誇讚一下學生的努力,讓他們暫時好受一些。

接著,“讓我們談談你們剛才的努力,接下來要怎麼去做。”去幫助他們繼續挑戰困難,並且去反思剛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是幫助他們建立成長型思維最好的方式。

最後,應該讓學生認識到,“分數很重要,但是你的參與是更重要的。”太多的學生去追求分數的高低,企圖通過成績來證明自己的能力。這些在德韋克看來,其實都沒有學生不斷地學習和思考重要。

有這種思維方式的孩子能決定自己的命運

Carol S.Dweck關於思維方式的書

成長型思維+數學=不焦慮的孩子

和德韋克一樣,外灘君曾採訪過的斯坦福大學數學教育學教授Jo Boaler也非常認同成長型思維的思維模式。

Boaler教授曾經接觸過許多有“數學創傷”的學生。在她看來,有一些孩子在做數學題時感到非常掙扎,就認為自己不是學習數學的料,就逐漸放棄了數學。一些老師或者家長,看到孩子非常掙扎,就會想當然地認為孩子不適合,就不再關注他們了。

實際上,Boaler教授認為,犯錯對於學習數學無比重要。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明白被卡住是一件好事,能力和智力是可以通過努力與日劇增的。而這就與“成長型思維”形成大有關係。家長或老師也可以積極鼓勵孩子去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去勇於嘗試,找到新的解決方法。

另外,老師在設置考題是,也儘量設置有開放性的題目,讓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明白自己是有學習的空間。Boaler教授認為老師設置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學生形成固定型思維。

比如,有的老師上課的時候,說算一下50減20等於多少?這是一道典型的固定性思維的題目;那如果你讓學生自己開一個雜貨店,扮演買者和賣者,模擬真實的場景,學生是不是樂於去參與其中?那加減乘除四則運算還需要死記硬背麼?

Boaler教授說,“在數學課上,給學生開放性的問題,讓他們想出自己獨特的想法,並尊重每一種不同的解法,這才是真正學好數學的秘訣。”

就像前文中寫到的那樣,對孩子到底是鼓勵還是表揚,是“成長型思維”中非常著名的一個案例。短期來看,“你很聰明”這幾個字像一罐蜜一樣,甜蜜了孩子的心窩,“你肯定非常努力”幾個字普普通通,就像告訴一個學習者,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又彷彿路的盡頭遙遙無期。可正是這種不斷地鼓勵和支持,能夠幫助孩子養成一種謙虛堅韌的品格。當遇到挫折時,孩子也更有勇氣去克服眼前的困難,迎接更大更廣的天地。

小編曾經分享過一篇文章,可幫助您判斷自己的孩子屬於哪種思維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