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研究:你一定不會相信,打通孩子思維命脈的學科居然是它

美國教育一直以“全面”著稱。不僅在學業上對孩子提出要求,藝術更是他們看重的能力。因為藝術可以培養兒童有開發其潛力的能力,甚至有著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哈佛大學“零點計劃”提出,藝術學習應被視為一種嚴肅的認知活動,這項有50年曆史的研究認為,藝術教育是找到了科學與藝術的共同源頭,是一種多通道“思維教育”。該計劃的“藝術思維”項目,將思維分為六類,並用“調色板”表示,顏色間互相作用。下面,就隨外灘君來看看怎樣通過思維“調色板”來達到思維訓練的目標。

學藝術有什麼用?

長期以來,藝術在中國的教育中似乎只是飯後茶餘可有可無的東西。很多家長只重視主要課程的學習,其他一切與升學和考試無關的東西都要從時間表上去掉。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號今天在許多家長甚至老師的腦海裡還是根深蒂固。從牙牙學語就開始數數、背乘法表、甚至背元素週期表,但事實證明,這樣的教育,是贏在起跑線,卻輸在了終點站。

反觀美國等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卻非常重視兒童早期的藝術教育。因為藝術在培養兒童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及手腦協調能力、審美能力方面具有開發其潛力的重要意義,甚至有著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早在1967年,哲學家Nelson Goodman在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就成立了“零點計劃(Project Zero)”,旨在通過對藝術教育的研究來提升思考能力和學習效率。Goodman認為,藝術學習應被視為一種嚴肅的認知活動,但這個領域尚未牢固確立。因此,美國哈佛大學研究者們用‘零’來表示對文化藝術素質教育認識的空白,‘零’也同時意味著一切從頭開始。

哈佛研究:你一定不會相信,打通孩子思維命脈的學科居然是它

今年是零點計劃的第50個年頭

多年來,零點計劃在藝術領域具有強有力的影響力,同時逐漸擴展到包括智力、理解、思維、創造力、跨學科和跨文化思維以及道德性質的研究調查。該組織開展了數十項主要研究活動,出版了90多部書籍和數百篇文章和報告,並擁有成千上萬的合作機構。

零點計劃通過藝術教育實施智商與情商的同時培養,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同時培養,更重要的意義是找到了科學與藝術的共同源頭,是一種多通道“思維教育”。如今,許多家長教孩子彈琴,卻不是教孩子懂音樂;教孩子畫畫,卻不是讓孩子懂美術。而這種“技能教育”,從本質上講,其實和零點計劃倡導的“思維教育”並非一回事。

由於藝術作品是隱喻性的,往往是多層次的、模糊的,而且充滿細節,它們表達了藝術家的意圖,凝聚了許多意義和目的。此外,藝術作品的產生本身就具有引起人們注意的目的。藝術家們通常希望我們去觀察,去思考,去探索。因此,看待藝術和學習思考之間的一個深層聯繫就是:藝術自然地會引發深層次和延伸性的思考。

那麼,怎麼引導和啟發學生對藝術的思考從而進行“思維教育”?零點計劃的其中一個項目“藝術思維”(Artful thinking)就給出了一個可行的答案。

通過藝術思維,學生能在藝術作品和課程之間建立聯繫,通過對視覺藝術和音樂作品的學習和欣賞,增強學生在藝術及其他領域的思維和學習能力。藝術思考以藝術家的調色板為中心隱喻,巧妙的思維“調色板”由六種思維方式組成,通過這些思維方式的鍛鍊,能逐步培養出深度、批判性與創造性思考的習慣。

這六種思維方式分別是:

  • 推理論證(reasoning)
  • 探索觀點(exploringviewpoints)
  • 質疑與調查(questioning &investigating)
  • 觀察與描述(observing &describing)
  • 比較與聯繫(comparing &connecting)
  • 發現複雜性(findingcomplexity)

每種“顏色”都有幾個特定的操作方式。這樣的思維方式可以被靈活而頻繁地使用,學生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在各種小組中使用;它們不僅可以適用廣泛的主題和藝術作品,還可以在各種學科中進行運用,不論是繪畫、歷史事件還是數學運算。

作為一個整體,這六個環節之間是相互作用的:觀察自然導致推理,這與質疑聯繫在一起,反過來又關乎聯繫,等等。下面,就跟著外灘君一起來看看,怎麼通過思維“調色板”來達到思維訓練的目標。

哈佛研究:你一定不會相信,打通孩子思維命脈的學科居然是它

思維調色板

1

推理論證(reasoning)

推理論證強調形成合理的解釋和想法。我們所熟知的學術寫作(academic writing),就非常注重論據的運用。這一部分就是著重培養如何使用證據,捕捉本質意義,並講述合理的故事來解釋事物運行的方式。這一環節包含了下面三個步驟。

  • 提問

首先,提出兩個中心問題:

1. 發生了什麼?

2. 為什麼會這麼認為?

通過提問能幫助學生描述他們看到或知道的東西,並建立解釋。它能促進基於證據的推理,而且學生通過分享他們的解釋,能加深對多種替代方案和多元視角的理解。

由於這個提問程序中的基本問題是靈活的,因此不僅能運用在欣賞藝術品或歷史文物等對象時,也可以用來探索一首詩,進行科學觀察和假設,或者調查更多概念性的想法(比如什麼是民主)。它幾乎可以適用於任何學科。

  • 提出想法/找到支持/提出質疑

對藝術作品或討論主題提出一個觀點,通常是對作品或主題某些方面的解釋或演繹;並找到對觀點的支撐,比如你所見、所感受到的,或者已知的信息;最後提一個與觀點相關的問題,比如有沒有什麼是難以解釋的?你的觀點提出了什麼新的理由?通過對作品和主題的思考來鼓勵他們對證據進行推理。

  • 分享觀點

花幾分鐘時間對前兩步進行思考,然後與附近的學生分享想法。通過積極的推理和解釋,促進對主題的理解。同時,因為傾聽和分享想法,我們更能理解多種不同觀點。

這種分享思考的方式在許多西方教育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例如,在解決一個數學問題時,在開始一個科學實驗之前,或者讀完一本書的一章之後,老師都會要求學生花點時間去思考一個特定的問題,然後和同組的同學分享他們的想法。

2

探索觀點(exploring viewpoints)

探索觀點旨在通過不同的角度或觀點來觀察事物從而發展洞察力,強調觀點採納、角色扮演,以及從不同職業的角度出發進行思考(例如,像歷史學家一樣思考)。

它要求學生進入人物或物體的角色,包括照片、故事、藝術作品和歷史事件等等,想象他們自己在那個觀點中,並從所選擇的觀點發言或寫作。

  • 接受/知道/關心

首先,在面對一件藝術品中的一個人、物或者元素時,有三個中心問題:

1. 這個人或物能感知到什麼?

2. 這個人或物可能會知道什麼或相信什麼嗎?

3. 這個人或物會關心什麼?

這三個問題可以作為一種最初的解決問題的頭腦風暴,用來打開一個話題、一個問題或一個項目。探索不同的視角可以使人們對所研究的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想象自己是一個數學問題中一個分數的分母。在其他環境中,尋求不同的觀點可以為進一步的探索開闢可能性。按照這三個問題,學生甚至可以從“戰場上被士兵留下的一把劍”的角度寫一首詩。

  • 觀點周邊

頭腦風暴列出不同的觀點,然後使用這個腳本框架來探索每一個觀點:

1. 我在從____(你的觀點) 來想____ (這個話題)。

2. 我想____(從你的角度描述話題)。成為一個演員——表現出你的觀點。

3. 我從這個觀點發現一個問題是____(從這個角度問一個問題)。

總結:對這個話題,你沒有什麼之前沒有的新想法?你有什麼新問題嗎?

在一個學習單元開始時,觀點圍繞有助於學生集思廣益,進行討論,想象不同的人物、主題和問題。理解不同的人對事物的看法和感受是學會公平處事的一個關鍵方面。在我們很難看到其他的觀點或者事情看起來太絕對的時候,使用這樣的思考方法,也許可以打開所面臨的困境。

3

質疑與調查(questioning & investigating)

質疑與調查強調提問,是激發好奇心和引導探究的一種方式。重點在於如何問好問題,對困惑更敏感,以及發現和探索問題。問題是一切教育開始的契機。

  • 看見/思考/疑惑

當我們思考有些事物為什麼是它看起來那樣的時候,要問自己三個問題:

1. 你看見了什麼?

2. 你想到了什麼?

3. 有什麼讓你感到疑惑的嗎?

在思考問題時,要儘量有理有據,解釋自己的觀點。剛開始學習這種思考方式時也可以寫下來,這樣能幫助我們進一步仔細觀察和思考解釋,激發好奇心。

  • 創造性問題

當我們需要深入思考課程中的藝術或主題,我們可以使用創造性的問題,學會提出一些“好”問題。

1. 頭腦風暴出一個清單,寫下關於該藝術品或主題的至少12個問題。用這些問題幫助你思考覺得有趣的部分。其中有一些關鍵詞,例如:

為什麼…?

…原因是什麼?

如果……怎麼辦?

…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會有什麼不同?

假設……?

如果我們知道……會怎麼樣?

如果……,會發生什麼變化?

2. 回顧你的清單,標註你覺得最有趣的問題。然後,選擇一個標註的問題並討論幾分鐘。(如果有時間,可以討論更多的問題。)

3. 反映:對於這件藝術品或話題,你有之前沒有的什麼新想法嗎?

哈佛研究:你一定不會相信,打通孩子思維命脈的學科居然是它

零點計劃探討的話題

4

觀察與描述(observing & describing)

觀察和描述的主題在於注意和交流印象(包括情感和感官印象),並強調仔細和廣泛的觀察,自我意識和詳細描述。

  • 開頭/中間/結尾

這一方法運用敘事的力量,幫助我們進行觀察,並利用他們的想象力來闡述和擴展他們的思想。它強調講故事也鼓勵學生尋找聯繫、模式和意義,從而進行想象力的探索。

如果這件作品是一個故事的開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如果這個作品是一個故事的中間,會發生什麼呢?可能會發生什麼事?

如果這件作品是一個故事的結束,故事可能是什麼?

當我們想練習寫作或講故事的技巧時,就必定會涉及到開頭、中間或結尾。這幾個問題可以使用到我們碰到的任何一個主題上。例如,如果你正在研究人口密度問題,你可以要求自己在想象故事時記住這個話題,用進故事裡。

  • 顏色、形狀和線條

1. 花一點時間觀察藝術品,讓你的眼睛自由“漫遊”。你看到了什麼?

2. 觀察細節並詳細描述顏色,形狀,和線條。可以製作一個表格:

哈佛研究:你一定不會相信,打通孩子思維命脈的學科居然是它

3. 選擇一種你列出的顏色、形狀或線條。它對這件藝術品的整體有什麼幫助?思考:

它如何有助於藝術品給人的感覺嗎?

它如何有助於藝術品的外觀?

它如何有助於作品講述的故事嗎?

它對藝術作品的思想貢獻?

4. 對藝術品有什麼新的想法嗎?你現在看到了什麼你之前沒有看到?

通過這樣的一系列思想過程,能讓我們慢下來進行仔細觀察。另外,它也要求我們思考一些細節或更深層次的單詞或短語來描述一件事物,而並非第一眼就能想到的顯而易見的描述。對於非藝術品的觀察或是其他學科,也一樣可以使用這樣的思考方法。這對於我們的寫作是必不可少的。

5

比較與聯繫(comparing & connecting)

比較和聯繫包括使用想象力進行有見地的比較和連接。這個思考程序注重比較和類比。

  • 起標題

這個程序借鑑了報紙標題的概念,作為總結和捕捉事件、思想、概念、主題等內容的工具。同時也可以讓我們學會總結和初步下結論。

核心問題:

1. 如果你現在要寫一個標題,要抓住主題或問題最重要的方面,這個標題是什麼?

2. 經過對這個主題的瞭解和討論,你的標題會發生什麼改變嗎?

  • 聯繫、延伸、挑戰

不論學的內容多少或者深淺,知道如何在學習一些新的內容後和先前的知識聯繫在一起是很重要的。這一思考方式就能幫助我們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繫,著手解決新的問題。

我們同樣可以使用一個表格:

聯繫:

你現在的想法和信息是怎麼跟你過去已知的知識聯繫的?

擴展:

有什麼新的想法擴展了之前的想法或者把你的想法推向了新的方向?

挑戰:

現在還有什麼問題或者困惑?

  • 我曾經認為……我現在認為……

在閱讀新資料、看電影、聽演講、體驗新事物、學習新的課堂內容時,我們最初的想法、觀點或信念都會發生改變。而當我們發現自己有了新的理解、觀點和信念時,一定程度上能鞏固新學到的知識。

核心問題:

我曾經認為……

現在,我想…

主題可以是正在學習的內容,或者是一個概念:公平、真理、理解或創造力,並以這兩個開頭寫幾句話。

這個思考方式能讓我們反思對某一主題或問題的思考,並探究這種想法的變化方式和原因。通過研究和解釋思維方式是如何變化的,我們能進一步發展推理能力並認識因果關係。

6

發現複雜性(finding complexity)

複雜性強調發現多方面、多層次的複雜事物。這個領域的思維方式集中在發現多個維度,揭示多個層次,探索組成部分與最終目的的關係。

  • 拆解:部分/目的/複雜性

選擇一個話題並問自己:

它的各部分是什麼?(它的組成、零件、要素是什麼?)

其目的是什麼(它是為了什麼,它是怎麼做的?)

它的複雜性是什麼?(它的各部分和目的都有哪些複雜性,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反思:你對這個主題有什麼樣的新見解或新問題?

思考的對象可以是物體(海貝殼、顯微鏡、建築物)、主題(分數、語法、電力、民主),或藝術作品。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這個話題都很容易接近。如果物體是有形可見的,就不需要太多的背景知識。如果它是一個概念性的話題(比如民主),那就有助於我們通過特定的實例加深對背景知識的理解。

“目的”問題可以廣泛地應用於整個主題(例如:顯微鏡的目的是使我們能看見微小物體),或者是主題的一部分(例如:顯微鏡上目鏡的目的是使眼睛保持穩定並保持額外的光線)。

當思考對象是藝術作品時,要特別靈活地使用目的的含義,即“它是如何工作的”,例如,如果鮮豔的顏色是藝術品的一部分,那麼目的可能是:顏色使你的眼睛興奮並圍繞著繪畫移動。

下圖就是四年級學生通過該思維方式學習“分數”的一個例子:

哈佛研究:你一定不會相信,打通孩子思維命脈的學科居然是它

  • 程度判斷:複雜性量表

1. 說出一些關於你所知道的一個話題事情的內容–觀察、事實、觀點。想出一些不同的東西。

2. 把每個語句放在複雜性量表的某個位置上(從簡單到複雜)。

簡單----------------------------------------複雜

3. 解釋為什麼你想把它放在那裡。

4. 反映:你對這個話題有什麼新的見解和問題嗎?

這個方法能幫助學生通過識別主題的不同方面並考慮它們的複雜性,建立一個更為複雜的主題模型。重要的是把每個想法放在複雜性量表合適的地方。

當我們已經對某個主題學習了一段時間後,就是我們使用這個放的最好時機。但不要等到話題結束使用常規。複雜性量表對於展示學生的概念是一個很好的方法,這樣我們就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對整個主題的理解到了哪個程度。

下圖是4年級學生對“講故事”這一主題做的複雜性量表:

哈佛研究:你一定不會相信,打通孩子思維命脈的學科居然是它

其實,“藝術思維”是利用藝術品這個實體,運用不同的問題和圖表作為工具,訓練並激發孩子的思維的過程,最終增強學生在藝術及其他領域的思維和學習能力。只要孩子直接深入地思考藝術作品本身,真正的藝術思維既能發散又能清晰地思考,這種思維就有利於任何一門課程。

雖然這些訓練看似和學習學科知識沒有直接的聯繫,可能也不如直接補課和刷題那樣可以迅速看到直觀的結果,卻能夠實實在在地幫助孩子理清思路,真正學會思考。家長和老師作為啟蒙者,應該為可能性思維提供支持,而不是執著於一個功利的結果。我們要做的,是利用這些思考方式和工具,幫助孩子得到思維的成長。同時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做有深度的提問同樣利於孩子的思維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